与自行车结下的不解之缘
对于自行车,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也许,现在你的家里还摆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拂开那层层的尘埃,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段又一段历久弥香而又真实的故事,散发着独属的独特魅力。那或是十多年以前你爸妈上班的交通工具,而你也曾坐在后座上,双手或抱着你爸妈或大大的张开欢呼上学去或归家去。风里来雨里去的,那是承载着你和你父母之间浓浓父母儿女情的老旧自行车。又或是在我们恰是同学少年的青葱岁月里,承载着我们年少时求学路上的欢欣笑语。
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不知何时融进我们生活的自行车,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于其发展史都没有大概的了解。而我这个后自行车迷,也只是在上大学加入自行车社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其基本的发展史。
最原始的自行车是木制的,由法国人西夫拉克于1770年发明的,它只有两个轮子而没有传动装置,人骑在上面,需用两脚蹬地驱车向前滚动。也没有转向装置,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由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自行车问世后迅速成为当时欧洲人青睐的交通工具。19世纪末,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对自行车的改造,使其更趋于完善,车型与今天我们所骑的自行车已基本一致。
在中国,自行车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治七年的上海。自行车诞生于欧洲,但20世纪却在亚洲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据报道,现在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移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中国流动的长城,堪比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
相信,年青一代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也耳闻过老一辈们口中所自豪的“凤凰牌”自行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昂贵的奢侈品。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那时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刻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山地车、变速车、高档赛车、电力自行车等遍地开花。过去自行车单一的实用功能衍变出娱乐功能,人们不再仅仅是骑车而是玩车。
小时候,家里就有一辆很高大,有一条横梁的老式“凤凰牌”自行车。奶奶说,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但无论奶奶说得多么的感慨,幼小的我根本就体会不到。于幼小的我而言,心里最直观的想法就是,这车又大又笨重的,丑死了。最重要的是,矮小的我基本上是骑不了它。
自行车是小学的时候学会骑的。那时候,每每看到刚上初中的姐姐骑着爸爸买给她的崭新漂亮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得意而招摇的样子就牙狠狠的,“咬牙切齿”地想为什么老爸不给我也买辆小自行车呢?小小的我不敢跟爸爸抱怨,只能以四十五度的仰角“忧伤”地仰望星空,在姐姐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炫耀的时候,以非常哀怨的眼神幽幽地望着姐姐,悲伤欲泣的,直到她答应周末用她那新自行车教我骑才罢休。从此,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姐说,那是“孽缘”。
学会自行车的我,终于得意地“奸笑”了,而姐姐却是后悔不已。刚学会自行车的我,总是手痒痒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来“解馋”,只能对着姐姐的自行车“虎视眈眈”了。
每天下午放学回来就赶紧把椅子和凳子搬到巷口,一边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焦急等待姐姐放学归来。记得有一次,一看到姐姐骑着自行车呼地出现在村口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作业本塞进书包里,把凳子椅子搬回家,再急匆匆地冲出家门,对着正准备给自行车上锁的姐姐狗腿地说:“姐,妈都做好饭了,你赶紧回去吃饭吧。单车就别锁了,我帮你看着,没人敢骑的。”当然,除了我。我姐早就看出了我的小九九,却也无可奈何,只是瞥了我一眼,“哼”的一声,扭头就走。心里乐开花的我,准备推着自行车去威风一番,却被给走到家门口的姐姐给喝住了。
“喂,我警告你啊,小心我的自行车啊,你跌就好了,别弄坏我的自行车啊,要不饶不了你。”什么我跌就好了,我都跌了,你的自行车能幸免么,我愎腹道。
“行了,行了,你快回去吃饭吧,待会迟到又怪我了。”我不耐烦地对姐姐摆摆手,敷衍地应承。
可想而知,兴匆匆的我,肯定是又“撞板”了,要不也不至于现在都还记忆犹新。急着在姐姐上学前争取多点时间骑的我,横冲直撞地在村道上骑着飞奔,那感觉,真的堪比武侠小说里操着轻功轻盈飞掠的武林高手。享受着轻风从脸庞呼哨而过的我,一得意忘形,被一拳头大的石头给祸害了,车头一震,直奔村道旁的水田,人和车都深陷于泥淖里,还顺带把人家的禾苗都给压倒了一大片。膝盖青一块紫一块的,左眉不知是被自行车把手还是什么的给划了一道小口,直到如今仍有一小小的疤痕。成为年少时代的一大光荣印记。
后果可想而知,被姐姐狠狠地埋怨一番,被爸妈狠狠地刮一顿,被水田主人数落一番,还被同龄小朋友嘲笑一番,太憋屈太没面子了。更让人郁闷的是,被禁止骑自行车了。最大的娱乐享受没有了,只能再次以四十五度的仰角“忧伤”地仰望星空,幽怨地盯着姐姐。只是这次,无论我怎么仰望,怎么盯,都没能让爸妈收回成命。
直到上初中,我都不能光明正大地骑自行车,每次都是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摸摸地与自行车来个“约会”。多几次这样的“约会”,姐姐的自行车也多了几道“伤疤”,家里人也无可奈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着我。
终于熬完小学,光荣地升上初中了,能光明正大地骑自行车了。老爸也答应给我买辆自行车,说要买辆像姐姐那辆一样的淑女车,立马被我给否定了,缠着爸爸执意要买那辆盯了好久的山地车。爸爸抵不过我纠缠的功力,最后只能屈服在我的纠缠功上,买了那辆山地车给我。但没多久,那辆山地车也光荣地退居二线了。
刚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在差不多一千人蜂拥而出的校门口,我那帅气的山地车与别人的车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新车上路,第一次光荣负伤了,连带我这主人也难于幸免。爸妈得知,警告说,再莽撞,等着没收吧。乖乖的我,只能收敛了。只是后来,没多久,又原形毕露了。直到在开学的一个多月之后,在没什么车的空旷马路上莫名其妙地跌倒几次之后,帅气的山地车,真的只能在家里封尘了。而我被勒令只能住校,周末搭公车上下学。自此,直到上大学前都没再骑过自行车。
上大学后,偶然之下,加入了自行车社,与自行车再续前缘。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下意识的想再次体会骑自行车的那种单纯的快乐。上大学后总是有意无意地留意学校有关自行车的活动,直到发现自行车社并成为其中的一员,真正地成为一名自行车爱好者。
也许,比小时候经历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人生,开始成熟些稳重些,骑自行车再也不莽撞。认识到更多的自行车爱好者,同校的不同校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通过各种途径聚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爱好一起组织参加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骑行活动。简单而轻便的自行车,带着我们到过很多的地方,遇到过很多的人。欢笑过,痛哭过。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终其一生都不能忘怀。
现在,踏入社会工作的我,在离家不是很远的地方上班,选择了骑那辆可爱的迷你折叠自行车上下班。也许,没有机动车牌是一缘故,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而且还是自己喜爱的自行车骑行,何乐而不为呢?但每每最让我郁闷的是,为什么没有专用自行车道啊。在拥挤的马路上众多的汽车中,我只能悲催地夹缝中求生。
骑自行车轻便快捷,还是锻炼身体非常好的方式,并且节能环保。在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值得大力推行。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舒适的小轿车,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众多的欧美国家,如美国、荷兰、丹麦、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的城市从城市环保节能角度出发,积极推广使用自行车,并且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道广泛推广应用。在美国的“自行车之都”波特兰市,专用道总长440公里,市长每天骑车上下班;纽约的自行车专用道则长达几千公里。
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上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授予“自行车城”称号的城市。该市有40%的居民长期选择以自行车代步,据估计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上涨至50%。有报道称,由于使用自行车的市民与日俱增,哥本哈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自行车停车位紧缺的问题。
现今作为一名骑自行车爱好者,和广大的自行车爱好者一样,希望我们的国家大力推广自行车骑行,尽快建设出专门的自行车道来供自行车行走,让自行车在汽车横行的城市中,有一席栖身之地。
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不知何时融进我们生活的自行车,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于其发展史都没有大概的了解。而我这个后自行车迷,也只是在上大学加入自行车社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其基本的发展史。
最原始的自行车是木制的,由法国人西夫拉克于1770年发明的,它只有两个轮子而没有传动装置,人骑在上面,需用两脚蹬地驱车向前滚动。也没有转向装置,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由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自行车问世后迅速成为当时欧洲人青睐的交通工具。19世纪末,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对自行车的改造,使其更趋于完善,车型与今天我们所骑的自行车已基本一致。
在中国,自行车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治七年的上海。自行车诞生于欧洲,但20世纪却在亚洲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据报道,现在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车流在中国的城市中移动,这是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这是一条中国流动的长城,堪比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
相信,年青一代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也耳闻过老一辈们口中所自豪的“凤凰牌”自行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昂贵的奢侈品。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那时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刻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山地车、变速车、高档赛车、电力自行车等遍地开花。过去自行车单一的实用功能衍变出娱乐功能,人们不再仅仅是骑车而是玩车。
小时候,家里就有一辆很高大,有一条横梁的老式“凤凰牌”自行车。奶奶说,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但无论奶奶说得多么的感慨,幼小的我根本就体会不到。于幼小的我而言,心里最直观的想法就是,这车又大又笨重的,丑死了。最重要的是,矮小的我基本上是骑不了它。
自行车是小学的时候学会骑的。那时候,每每看到刚上初中的姐姐骑着爸爸买给她的崭新漂亮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得意而招摇的样子就牙狠狠的,“咬牙切齿”地想为什么老爸不给我也买辆小自行车呢?小小的我不敢跟爸爸抱怨,只能以四十五度的仰角“忧伤”地仰望星空,在姐姐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炫耀的时候,以非常哀怨的眼神幽幽地望着姐姐,悲伤欲泣的,直到她答应周末用她那新自行车教我骑才罢休。从此,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姐说,那是“孽缘”。
学会自行车的我,终于得意地“奸笑”了,而姐姐却是后悔不已。刚学会自行车的我,总是手痒痒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来“解馋”,只能对着姐姐的自行车“虎视眈眈”了。
每天下午放学回来就赶紧把椅子和凳子搬到巷口,一边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焦急等待姐姐放学归来。记得有一次,一看到姐姐骑着自行车呼地出现在村口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作业本塞进书包里,把凳子椅子搬回家,再急匆匆地冲出家门,对着正准备给自行车上锁的姐姐狗腿地说:“姐,妈都做好饭了,你赶紧回去吃饭吧。单车就别锁了,我帮你看着,没人敢骑的。”当然,除了我。我姐早就看出了我的小九九,却也无可奈何,只是瞥了我一眼,“哼”的一声,扭头就走。心里乐开花的我,准备推着自行车去威风一番,却被给走到家门口的姐姐给喝住了。
“喂,我警告你啊,小心我的自行车啊,你跌就好了,别弄坏我的自行车啊,要不饶不了你。”什么我跌就好了,我都跌了,你的自行车能幸免么,我愎腹道。
“行了,行了,你快回去吃饭吧,待会迟到又怪我了。”我不耐烦地对姐姐摆摆手,敷衍地应承。
可想而知,兴匆匆的我,肯定是又“撞板”了,要不也不至于现在都还记忆犹新。急着在姐姐上学前争取多点时间骑的我,横冲直撞地在村道上骑着飞奔,那感觉,真的堪比武侠小说里操着轻功轻盈飞掠的武林高手。享受着轻风从脸庞呼哨而过的我,一得意忘形,被一拳头大的石头给祸害了,车头一震,直奔村道旁的水田,人和车都深陷于泥淖里,还顺带把人家的禾苗都给压倒了一大片。膝盖青一块紫一块的,左眉不知是被自行车把手还是什么的给划了一道小口,直到如今仍有一小小的疤痕。成为年少时代的一大光荣印记。
后果可想而知,被姐姐狠狠地埋怨一番,被爸妈狠狠地刮一顿,被水田主人数落一番,还被同龄小朋友嘲笑一番,太憋屈太没面子了。更让人郁闷的是,被禁止骑自行车了。最大的娱乐享受没有了,只能再次以四十五度的仰角“忧伤”地仰望星空,幽怨地盯着姐姐。只是这次,无论我怎么仰望,怎么盯,都没能让爸妈收回成命。
直到上初中,我都不能光明正大地骑自行车,每次都是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摸摸地与自行车来个“约会”。多几次这样的“约会”,姐姐的自行车也多了几道“伤疤”,家里人也无可奈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着我。
终于熬完小学,光荣地升上初中了,能光明正大地骑自行车了。老爸也答应给我买辆自行车,说要买辆像姐姐那辆一样的淑女车,立马被我给否定了,缠着爸爸执意要买那辆盯了好久的山地车。爸爸抵不过我纠缠的功力,最后只能屈服在我的纠缠功上,买了那辆山地车给我。但没多久,那辆山地车也光荣地退居二线了。
刚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在差不多一千人蜂拥而出的校门口,我那帅气的山地车与别人的车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新车上路,第一次光荣负伤了,连带我这主人也难于幸免。爸妈得知,警告说,再莽撞,等着没收吧。乖乖的我,只能收敛了。只是后来,没多久,又原形毕露了。直到在开学的一个多月之后,在没什么车的空旷马路上莫名其妙地跌倒几次之后,帅气的山地车,真的只能在家里封尘了。而我被勒令只能住校,周末搭公车上下学。自此,直到上大学前都没再骑过自行车。
上大学后,偶然之下,加入了自行车社,与自行车再续前缘。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下意识的想再次体会骑自行车的那种单纯的快乐。上大学后总是有意无意地留意学校有关自行车的活动,直到发现自行车社并成为其中的一员,真正地成为一名自行车爱好者。
也许,比小时候经历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人生,开始成熟些稳重些,骑自行车再也不莽撞。认识到更多的自行车爱好者,同校的不同校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通过各种途径聚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爱好一起组织参加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骑行活动。简单而轻便的自行车,带着我们到过很多的地方,遇到过很多的人。欢笑过,痛哭过。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终其一生都不能忘怀。
现在,踏入社会工作的我,在离家不是很远的地方上班,选择了骑那辆可爱的迷你折叠自行车上下班。也许,没有机动车牌是一缘故,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而且还是自己喜爱的自行车骑行,何乐而不为呢?但每每最让我郁闷的是,为什么没有专用自行车道啊。在拥挤的马路上众多的汽车中,我只能悲催地夹缝中求生。
骑自行车轻便快捷,还是锻炼身体非常好的方式,并且节能环保。在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值得大力推行。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舒适的小轿车,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众多的欧美国家,如美国、荷兰、丹麦、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的城市从城市环保节能角度出发,积极推广使用自行车,并且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道广泛推广应用。在美国的“自行车之都”波特兰市,专用道总长440公里,市长每天骑车上下班;纽约的自行车专用道则长达几千公里。
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上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授予“自行车城”称号的城市。该市有40%的居民长期选择以自行车代步,据估计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上涨至50%。有报道称,由于使用自行车的市民与日俱增,哥本哈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自行车停车位紧缺的问题。
现今作为一名骑自行车爱好者,和广大的自行车爱好者一样,希望我们的国家大力推广自行车骑行,尽快建设出专门的自行车道来供自行车行走,让自行车在汽车横行的城市中,有一席栖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