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解读 摘抄整理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因为忍受不了完全孤独的生活正打算买一条狗,但考虑到因为养狗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就是在这种犹豫中他推开了他的门。
两个有魔力的小球正在等待他,那两个小球在他的眼前欢快地上下跳跃着,象他已经喂熟的两只小狗。他想办法抓住了一只,另外一只球则开始撞击他的手甚至他的脸,好象是想营救他的同伴。他只好奋力地把手中的那只球奋力一摔,那两只球又开始了欢快地跳跃。不久这两个小球就一直在他的身后不知疲倦的跳跃,直到这个可怜的单身汉入眠,如果我是这个单身汉,可能在入眠以前就崩溃了。
布鲁姆费尔德到底是比那两个小球聪明,他利用了那两个小球的弱点,既然它们总是在他的身后跳跃,想让那两个小球陷入困境,应该不是一件难事,第二天他临出门,故意向他的衣柜退却,那两个小球果然上了他的大当,很自觉在钻进了柜子,布鲁姆费尔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上了柜门。
布鲁姆费尔德为了再一次推开自己的房门时不再见到那两个小球,诱骗女佣的孩子们去取那两个小球,但这也不是顺利的。
布鲁姆费尔德到了办公室,那两个实习生给他制造的烦躁一点也不亚于那两个小球,也可以说那两个实习生就是那两个小球的变形,从这两个实习生的身上依稀也可以看到《城堡》中土地测量员两个助手的影子。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是卡夫卡少数几篇让我发出会心的微笑的小说之一,我大概能猜出他想表达什么。
卡夫夫在的不太长的一生中好象总象是想要摆脱什么,但他好象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人注定不会长寿,他活了四十一岁。
http://shouzhu.net/a/new/szpl/dsh.htm
“一天晚上,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上楼到他的住处去。”在卡夫卡冷静地开始讲述的这个故事里,布鲁姆费尔德在爬七层楼时,分外真切地感到了孤独。然而主人公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仔细衡量了买一条狗的利弊。回到家门口时,他已经决定:自己最好还是这样孤独地生活下去。并且,看来他找到了保持孤独的充分理由:为了避免孤独,人难免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人认为两个实习生就是两个小球的变形,因为他们给布鲁姆费尔德带来的烦躁一点也不亚于那两个小球。于是,这篇名为《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的小说主题就可分析成:世界和那两个小球一样,都是令人厌倦、无法摆脱的。
这是卡夫卡著作中最奇特的一篇小说。更为奇怪的是,乍看之下,小说是由两个互不相干的故事组成的。在下文中,那两个小球再也没有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对布鲁姆费尔德办公室里两个实习生的描写。他们是“脸色苍白、身体孱弱的孩子”,“显然还离不开妈妈”,却已经学会讨好喜欢的女工,成天“懒洋洋的”、“窃窃私语”、“打瞌睡”、“哭哭啼啼”,他们连扫地都不会,他们能唯一能干的事就是打扰办公室的安宁,让布鲁姆费尔德哭笑不得。所以,布鲁姆费尔德感到他的科室“已经正在变成一所精神病院。”
但上述解释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因而显得不足为信,这就是:布鲁姆费尔德憎恨小球,主要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可恶,而是因为他不希望别人(女佣、陌生人)看见它们。可见,布鲁姆费尔德对小球的感情与对实习生(对别人,对世界)的感情存在着天壤之别。
除了愚蠢者,这个世界里,还有丑陋的人(阿尔弗雷德)、不守规矩、懒散、无所事事的人(实习生)、误解自己的人(奥托玛)、他的办公室就是混乱世界的缩影。那么,布鲁姆费尔德为什么要亲近这世界?当一个人不再承认世所公认的某种意义,当一个人开始怀疑主流价值观,他就开始孤独;而当他认为所有追求意义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他就进入了纯粹的自我与彻底的孤独。
我们看到,孤独者遭受着双重批判:来自世界的及来自心灵的。所以他的生活是见不得阳光的,是可耻的。小说中那两个球的出现正是为了表明:孤独不仅会受到世界的批判,也会遭受孤独者自身的质问。两个球不是幻觉,对于孤独者来说,它们是真实的——孤独带来的羞耻感与两个球带来的羞耻感是等价的。这是因为:在孤独者看来,自己的生活是怪异的,这种怪异就如同两个球跟随在你后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93ba701008ifg.html
我阅读的书的前言: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其中的神话采取了日常生活的形式,这种“非直接神话式”故事允许纯神话故事中所不可能有的尽情嘲讽。对球的描写详尽而细致,每个细节都同时符合它们物理的和人性的方面。故事以“间接自由格”叙述,也就是不从讲故事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故事中行动和经验的人出发,但同时又实用第三人称,这就形成了双重透视:读者与布鲁姆费尔德合二为一,可同时又能客观地看待事情,这就好像读者同时以自己的和布鲁姆费尔德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在故事中貌似主角,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以是以各种方式统治着世界的习俗;一种无名的力量在对我们进行试验,布鲁姆费尔德本人就是这种实验的一部分。
两个有魔力的小球正在等待他,那两个小球在他的眼前欢快地上下跳跃着,象他已经喂熟的两只小狗。他想办法抓住了一只,另外一只球则开始撞击他的手甚至他的脸,好象是想营救他的同伴。他只好奋力地把手中的那只球奋力一摔,那两只球又开始了欢快地跳跃。不久这两个小球就一直在他的身后不知疲倦的跳跃,直到这个可怜的单身汉入眠,如果我是这个单身汉,可能在入眠以前就崩溃了。
布鲁姆费尔德到底是比那两个小球聪明,他利用了那两个小球的弱点,既然它们总是在他的身后跳跃,想让那两个小球陷入困境,应该不是一件难事,第二天他临出门,故意向他的衣柜退却,那两个小球果然上了他的大当,很自觉在钻进了柜子,布鲁姆费尔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上了柜门。
布鲁姆费尔德为了再一次推开自己的房门时不再见到那两个小球,诱骗女佣的孩子们去取那两个小球,但这也不是顺利的。
布鲁姆费尔德到了办公室,那两个实习生给他制造的烦躁一点也不亚于那两个小球,也可以说那两个实习生就是那两个小球的变形,从这两个实习生的身上依稀也可以看到《城堡》中土地测量员两个助手的影子。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是卡夫卡少数几篇让我发出会心的微笑的小说之一,我大概能猜出他想表达什么。
卡夫夫在的不太长的一生中好象总象是想要摆脱什么,但他好象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人注定不会长寿,他活了四十一岁。
http://shouzhu.net/a/new/szpl/dsh.htm
“一天晚上,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上楼到他的住处去。”在卡夫卡冷静地开始讲述的这个故事里,布鲁姆费尔德在爬七层楼时,分外真切地感到了孤独。然而主人公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仔细衡量了买一条狗的利弊。回到家门口时,他已经决定:自己最好还是这样孤独地生活下去。并且,看来他找到了保持孤独的充分理由:为了避免孤独,人难免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人认为两个实习生就是两个小球的变形,因为他们给布鲁姆费尔德带来的烦躁一点也不亚于那两个小球。于是,这篇名为《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的小说主题就可分析成:世界和那两个小球一样,都是令人厌倦、无法摆脱的。
这是卡夫卡著作中最奇特的一篇小说。更为奇怪的是,乍看之下,小说是由两个互不相干的故事组成的。在下文中,那两个小球再也没有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对布鲁姆费尔德办公室里两个实习生的描写。他们是“脸色苍白、身体孱弱的孩子”,“显然还离不开妈妈”,却已经学会讨好喜欢的女工,成天“懒洋洋的”、“窃窃私语”、“打瞌睡”、“哭哭啼啼”,他们连扫地都不会,他们能唯一能干的事就是打扰办公室的安宁,让布鲁姆费尔德哭笑不得。所以,布鲁姆费尔德感到他的科室“已经正在变成一所精神病院。”
但上述解释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因而显得不足为信,这就是:布鲁姆费尔德憎恨小球,主要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可恶,而是因为他不希望别人(女佣、陌生人)看见它们。可见,布鲁姆费尔德对小球的感情与对实习生(对别人,对世界)的感情存在着天壤之别。
除了愚蠢者,这个世界里,还有丑陋的人(阿尔弗雷德)、不守规矩、懒散、无所事事的人(实习生)、误解自己的人(奥托玛)、他的办公室就是混乱世界的缩影。那么,布鲁姆费尔德为什么要亲近这世界?当一个人不再承认世所公认的某种意义,当一个人开始怀疑主流价值观,他就开始孤独;而当他认为所有追求意义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他就进入了纯粹的自我与彻底的孤独。
我们看到,孤独者遭受着双重批判:来自世界的及来自心灵的。所以他的生活是见不得阳光的,是可耻的。小说中那两个球的出现正是为了表明:孤独不仅会受到世界的批判,也会遭受孤独者自身的质问。两个球不是幻觉,对于孤独者来说,它们是真实的——孤独带来的羞耻感与两个球带来的羞耻感是等价的。这是因为:在孤独者看来,自己的生活是怪异的,这种怪异就如同两个球跟随在你后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93ba701008ifg.html
我阅读的书的前言: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其中的神话采取了日常生活的形式,这种“非直接神话式”故事允许纯神话故事中所不可能有的尽情嘲讽。对球的描写详尽而细致,每个细节都同时符合它们物理的和人性的方面。故事以“间接自由格”叙述,也就是不从讲故事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故事中行动和经验的人出发,但同时又实用第三人称,这就形成了双重透视:读者与布鲁姆费尔德合二为一,可同时又能客观地看待事情,这就好像读者同时以自己的和布鲁姆费尔德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在故事中貌似主角,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以是以各种方式统治着世界的习俗;一种无名的力量在对我们进行试验,布鲁姆费尔德本人就是这种实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