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后篇 珊瑚的传播与珊瑚文化
请勿转载
珊瑚的传播
此部分编辑自《珊瑚东传与珊瑚文化》中山大学 杨幸何
我国文献中珊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山海经·海中经》记载:“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山海经中同时还记载了一段捕捞珊瑚而不得的故事(此处的珊瑚很可能并非贵珊瑚)。多数学者考证认为“珊瑚”二字并非汉语,而是外来词汇。一说出自古波斯文“sanga”,意为“石头”,但现代伊朗语中并无相关记载。古波斯语是否与汉语的珊瑚是否相关、“珊瑚”一词从何而来尚无结论。
一般认为珊瑚是由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1453年)兴盛时期的意大利人最先发现。不过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在距今约37000年-12000年前的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窟中已经发现有珊瑚的碎片。而我国最早的珊瑚遗迹——一件珊瑚珠——发掘于哈密地区的七角井细石器遗址,据推测七角井细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图片来源:广州发现8座两千年古墓 玛瑙珊瑚灿如新)
在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区是珊瑚的主要产地。珊瑚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通商夷道两条路线向东方传播,遍及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广大地区,及阿拉伯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广袤水域。
丝绸之路
广义的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逐渐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往来于这条道路上的有中外使节、宗教人士和以官方名义进行朝贡贸易的使团,更多的则是为追逐巨额利润而活跃于商道上的民间商贾。经他们之手,我国中原地区的丝绸、黄金等物产和穿井、冶炼等技术传到了西方;西方诸国的宝物,如珊瑚,也沿该线反方向地运往了中原。
在M·R·查尔斯沃思的《古代罗马与中国印度陆路通商考》中曾这样记述中国商人交换珊瑚等罗马货品的情景:“在塔什霍尔罕(Tashku - gan)境外,中国商人等候西方之经纪,河岸之上,布满生丝、丝线及丝服,用以交换罗马生产之宝石、琥珀、珊瑚之类。相传谓彼等交易十分公道,一俟购者选择既完之后,方可引退,而交易中彼此不交一言”。(图片来源:丝绸之路上的古钱币)
除前文提到的七角井细石器遗址中的珊瑚珠以外,楼兰古城区亦采集到了两件汉晋时期的珊瑚制品。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路上交通的要道,这些珊瑚就很可能来自地中海地区,顺着丝绸之路传入。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
根据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南越,‘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可见,南越国早已同海外诸国多有往来。在今广州的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汉代与海外贸易有关的熏香炉、琉璃、犀角、象牙及各类珠饰,以及水上交通工具等。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诸国贸易通商,东汉时航线更远达波斯湾。与此同时,罗马帝国也多有尝试开辟直航中国的海道。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商人发现了从红海趁季风到达印度的航线。后来又绕过马来半岛,发现了一条直抵当时属于中国领土的交趾的航线。对此,《梁书》也有关于罗马使臣和商人通过海路到达中国的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剑大秦者”。《魏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大秦……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罗马帝国,古称大秦,到唐代的时候指拜占庭。)
东传中的诸国
珊瑚尽管可以通过海陆两道由地中海地区传到中国,但却存在种种的阻隔。陆路因为路途遥远、气候恶劣、政权割据等原因难以直通。海路同样存在着路途艰险、航海技术落后、中间国家从中阻挠等困难。因此运抵中国的珊瑚多数并非直接取自大秦,而是通过沿海路的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渚国的转口贸易获得。这种转口珊瑚的贸易一直持续到近代。在中国史书中,除了大秦以外,还记录了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出产珊瑚。这是由于它们与中国商人间广泛的珊瑚转口贸易以及其贡使来朝时所献珊瑚方物,才被史籍误载为珊瑚出产国。
印度
中国的史书上记录最多最早的珊瑚产地当属印度地区。印度自古便是联结欧亚大陆两端一个重要贸易中转站。对此,莫克基(R.Mookerji)在他的《印度航业史》(A History of Indian Shipping and Maritime Activity,PP.88—89)中写到了印度诸邦与东西各国间的贸易:“案达罗朝之治南印度也……,西与希腊、罗马、埃及,东与支那以及东方诸国,俱来往频繁”。印度在东西方间的珊瑚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转口地的角色。大体在西历纪元开始时,地中海城市与印度之间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珊瑚贸易。对此汉文史籍有所记载,如《后汉书·西域传》日:“(天竺)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西洋朝贡典录》有载印度西南部的柯枝国“珊瑚以两而易,倩工剪旋以成珠,磨净而售”。古里国条有载郑和船队到达古里国后,该国人“携珊瑚、珍珠、宝石来议价”。我国的西藏地区也多由印度进口珊瑚。
波斯
波斯“出产” 珊瑚,从《梁书》、《周书》、《南史》、《魏书》、《北史》,到《隋书》、《新唐书》和《旧唐书》均有记载。直到明代的《西洋朝贡典录校注》赫然记录了地处霍尔木兹海峡地带的忽鲁谟斯国是珊瑚的输出地,说明波斯湾地区在漫长的古代始终是珊瑚贸易的一个重要转口地。汉籍对波斯地区出产珊瑚的记录较早,这一方面源自波斯自古以来与东方的密切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以前的波斯几度崛起强大的帝国,影响很大。随着以后阿拉伯势力的崛起及波斯遭到征服,史书对波斯地区的珊瑚“出产” 的记录便不再多见了。(图片来源:Roman Theater - Museum of Popular Traditions - Amman, Jordan)
阿拉伯
阿拉伯的势力崛起于唐时。中国唐代以后的汉籍史料,如《诸番志》、 《岭外代答》、《宋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明史》等皆有大量关于大食国出产珊瑚的记载。《明史·西域传》所载的阿拉伯半岛的天方国王写亦把剌克遣使来贡的诸物中便有珊瑚一项。
东南亚诸国
东南亚诸国也是重要的珊瑚“产地”。在《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中记载有广州置市舶司后,大食、古逻、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等国到来贸易金银、香药、珊瑚、琥珀等物。明代史籍《西洋朝贡典录》和《东西洋考》记载的“出产” 珊瑚国家还有:交趾、南勃泥国、锡兰山国、榜葛剌国、阿丹国等。
日本的珊瑚
现今红珊瑚三大产区:地中海,日本/台湾,夏威夷/中途岛。地中海地区开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日本的开采历史有130-140年,早于台湾,台湾只有80-90年的开采历史;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中途岛海域发现了宝石级贵珊瑚。在中国唐朝,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经由丝绸之路被引入日本,来自地中海的红珊瑚当时在日本被称为Kowatari/胡渡り/コワタリ(“波斯舶来品”)。
珊瑚文化
中国的珊瑚文化
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崇尚信仰红色,往往把火红的颜色与太阳相联系。因为”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红珊瑚的色泽成为了这种信仰的良好载体。此外,红珊瑚还是水(生命之源)与火(红色象征)完美结合的象征,她吻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日神(火)、水神(水)两大文化主题的中突,使具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找到共同的心灵寄托。这就是为什么早在远古时代的人们会如此喜爱红珊瑚的原因。(图片来源:南星子:河西魂)
在道家语境中,珊瑚被视为来自神话之地蓬莱的植物。蓬莱是东海中的仙岛,秦汉时代的古人曾经苦求而不获。但是海中的珊瑚树却恰恰能表现出这种梦想世界中植物的生动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甚至崇拜。
在儒家的语境中,珊瑚是等级的象征,代表高贵与权势。特别是到了清朝,帝王官僚嫔妃服饰上的珊瑚依照等级有着不同的佩戴。此外,珊瑚在祭祀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帝王必须按规定佩戴珊瑚朝珠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而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文/Tannin
在佛教的发源地— — 印度,宝石被分为人之宝石和神之宝石。人之宝石是用作人的装饰,而神之宝石则仅为神所专用,其中红珊瑚就是神之宝石。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寺中的宝塔就是用含红珊瑚在内的七种宝物装饰而成的,红珊瑚也因此成为了佛教七宝之一,被认为是信徒进献给神的最贵重物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由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认为红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是象征着神的珍贵宝石品种。其教徒常用红珊瑚做成神像、佛珠等来装饰寺庙和作为布道的法器。(图片来源:阳光 西藏——西藏博物馆)
早在佛教传入以前,苯教是西藏地区最流行的原始宗教。太阳神是藏族苯教最大的神灵之一,苯教以“卍”代表太阳信徒们常用红珊瑚做成“卍”并将其运用于妇女服饰上。例如藏北有一种由白色小海螺串联而成的头饰叫做“滚多”在这种头饰上面就有用红珊瑚串成的“卍”以此来表示吉祥之意。(图片来源:四川省博物馆_藏佛之光)(图片来源:“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在西藏博物馆开幕)
(图片来源:博物馆系列—民族服饰博物馆 )
(图片来源:内蒙赤峰博物馆国家级文物欣赏)
除此以外,珊瑚还作为药物使用。历代本草如《唐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和《海药本草》等著作均有记载,且对珊瑚的药效称赞有加:性味甘、平,无毒,能去翳明目,安神镇静,主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等。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南郊出土了据信为唐朝郇王李守礼的后人的遗物,其中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金石药品多属于舶来品,其中便有珊瑚。和西方一样,珊瑚在中国也被认为可以示灾祥:《广东新语》珊瑚条有载:“(珊瑚珠)带腕上,或以为簪。其人有福泽,则益红润”。
永恒与新生
也许因为珊瑚类似经血的颜色,古地中海人认为它是居住在海中母神的灵魂。而古埃及人认为红珊瑚是女神伊西斯,Isis的象征,她是母性与生育之神,也是一位反复重生的女神。伊西斯主司生命与健康,是美神与战神的结合体,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对她非常崇拜。(图片来源:The amazing Egyptian jewelry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今土耳其境内的一处旧石器时代(8000-7000.BC)的石堆墓穴中发现婴儿与孩童身上佩戴着打磨好的细珊瑚珠长链。
伊拉克与叙利亚发现了(3500-2000.BC)苏美尔人留下的珊瑚饰品,上面还配有复杂的金属装饰,这些饰品很可能来自埃及。
专研楔形文字的考古学家Austen Henry Layard在亚述帝国的首都Nineveh(今伊拉克,Mosul附近)的考古中发现了一则苏美尔人留下的故事。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位苏美尔英雄,Gilgamesh,寻找生命之树的故事。他从苏米尔出发,像波斯的Gulf地区前进,有人告诉他,在那里他可以找到一株能给他永生的植物。考古学家Juris Zarins相信,“他找到的很可能是珊瑚,珊瑚在上古就是永生的象征,而且那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植物。……在他和侍从睡去以后,一条悄悄偷走了他的永生。——更可能是偷走了他的珊瑚。”
铁器时代的凯尔特文明的墓葬中发现了镶嵌装饰有珊瑚的随葬品——女战神,Boadicea。(这位战神其实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古凯尔特人部族艾西尼人的女王,《糟糕历史:油炸叔精选版》里面有提到,她又叫Boadicca,相当彪悍,不愧为战神。)(图片来源:爱尔兰的过去:凯尔特复兴 1830-1930)
古希伯来人并不认为珊瑚有什么特殊价值,相比代表着智慧的红宝石,他们认为“珊瑚和玉石根本不值一提”。
如同米诺斯人(2000-1200.BC)将锡与波罗的海的琥珀作为重要的长途货物,珊瑚的交易对腓尼基人(1200-600.BC)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讲讲罗马人。
海草成石
古希腊人将珊瑚称为“gorgeia”,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的故事。帕尔修斯砍下了Gorgon(蛇发三女妖,也是gorgeia的辞源)中Medusa(美杜莎)的头颅。美杜莎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自恃长得美丽,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来,而被雅典娜诅咒),雅典娜一怒之下将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而且给她施以诅咒,任何直望美杜莎双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像,因此成了面目丑陋的怪物。 更为广泛流传的传说是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庙里给强奸了,而这激怒了雅典娜。雅典娜不能惩罚波塞冬,于是便把美杜莎变成了可怕的蛇发,让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会立即变成石头。珀耳修斯取下她的首级,献给雅典娜。
美杜莎的首级虽然离开了身体,却依然可以让看见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头。帕尔修斯将头用布包裹,穿着赫尔墨斯的飞鞋飞回去见雅典娜,一说是骑着飞马。突然发现有一个全身赤裸的美少女被所在岩岸上,海怪正要吃掉她。帕尔修斯对少女一见钟情,为了救她与海怪搏斗。虽然他并未使用美杜莎的头颅,但是美杜莎的血低落红海海岸的海藻都化成了红珊瑚。后来帕尔修斯解救了少女安朵美达,雅典娜将美杜莎的头嵌在神盾埃癸斯的中央。(图片来源:Persues & Andromeda, Giorgio Vasari, 1570)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有与邪眼对抗的力量,常常让小孩子佩戴珊瑚,以护佑他们平安。他们还珊瑚作为药物使用,被用于治疗妇女的不孕症。人们热衷于配置一种“珊瑚药酒”:先将一支珊瑚在熔化的石蜡中加热,再把最终产物浸泡在酒精内,经过漫长的加工之后,可制成一种红色的液体。据说,这种液体不仅是一种极好的补药,而且能起到排汗利尿的作用,具有将人体内的恶性体液排出去的功效。更神奇的是珊瑚被认为可以占灾祥:红珊瑚会适应佩戴者的健康状况而改变色调,随着佩戴者的日渐老去而慢慢失去原有的光泽。(图片来源:The Coral Fishers, J.Zucchi c.1560)
十字军东征时,基督教已经成为欧洲的主要宗教信仰,人们相信珊瑚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鲜血凝结而成,象征了耶稣与复活。人们将珊瑚赠与出征的亲人,希望佩戴者可以得到主的庇佑,平安归来。(图片来源:Madonna della Vittoria, Andrea Mantegna, 1496)
神之眼
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印度教教徒认为来自地中海的红珊瑚能够抵御疾病和危险。印度语中称珊瑚为“mungaa”,梵语中为“pravala”。珊瑚的颜色随着人体的健康状态而变化,随着康复从苍白变得红润。
在印度神话中,珊瑚是巴里的鲜血。瓦曼(Vamana)的传说,瓦曼是一个婆罗门,他为了惩治国王巴里(Bali)的傲慢,就请求国王赐给他够量三步的土地,国王同意了。实际上瓦曼是毗湿奴的化身,他化身成毗湿奴一步就迈过所有的土地,第二步就跨过了所有的天空。巴里意识到自己受了欺骗,他奋力与毗湿奴战斗,最后被毗湿奴撕裂成了碎片,而他的血液流入海洋,成了珊瑚。瓦曼第三步跨过地狱,就一直在地狱统治至今。
印度教将沙丁红的珊瑚作为毁灭之神湿婆的象征,“湿婆之眼”。古代印度占星学九耀,星耀代表的九神称为“Navagraha”,通常会支撑放射状的八角形护身符。中央的红宝石——太阳/सूर्य,钻石——金星/शुक्र,珍珠——月/चंद्र,红珊瑚——火星/मंगल,桂榴石——罗睺/राहु,蓝宝石——土星/शनि / शनैश्चर,猫眼石——计都/केतु,黄色蓝宝石——木星/बृहस्पति,祖母绿——水星/बुध。珊瑚在这里可以防止邪恶的疾病,邪恶的侵袭。
印度教教徒相信珊瑚可以作为药物,而且在人死后珊瑚可以防止恶魔占据逝者的身体。
孟加拉妇女将贝壳手串称为“shakha”,珊瑚手串称为“paula”,它们的光泽与状态反应了新娘的状态,如果贝壳亮如满月,那么新娘就有一副好脾气,如果珊瑚红润,新娘就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维苏威火山的阴影
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文明进入全盛时期,古希腊人在坎帕尼亚平原的肥沃土地上建立了城邦,也就是现在的那不勒斯。坎帕尼亚平原位于维苏威火山与那不勒斯海岸之间,那不勒斯名城Torre del Greco的含义便是“希腊人的塔”。公元前三世纪初,古希腊文明终结,公元前326年那不勒斯被罗马人占领,但是希腊文化依旧在这里传承,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投资人。
古希腊人将自己的手工与地中海水域取之不尽的资源,珊瑚,相结合。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Torre del Greco以及周边城市,Torre del Annunziata,Ercolano逐渐发展成了珊瑚加工雕刻的中心。珊瑚制品通过商道流传之红海地区,逐渐进入印度。
根据罗马建筑师Vitruvius Pollio在<The Architectura>中的记载,公元前46-30年,维苏威火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不时喷发摧毁周围的田庄。公园78年火山终于灾难性的爆发了,在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的遗迹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珊瑚加工作坊。
随着欧洲黑暗时代的来到(公元500-1000)的来到,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东哥特人的来到,那不勒斯被废弃,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珊瑚之城的艺术顺势消亡。在黑暗的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恢复了生机,坎帕尼亚地区依靠那不勒斯湾的丰富渔业资源和维苏威火山附近的肥沃土壤逐渐复苏。根据<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Europ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中的记载“1298年,佩卢齐家族也参加了对塞浦路斯的贸易活动。从塞浦路斯岛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生丝、埃及羊毛、金线织造的贵重丝织品、宝石、珍珠、珊瑚……,其中大部分运往了意大利”。(图片来源:Torino, Palazzo Madama 更多展品,高清大图 推荐)
伴随航运贸易的发展,15世纪中叶那不勒斯的珊瑚加工工业全面复兴。16世纪,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将那不勒斯的珊瑚带往全世界,销往远东和亚洲各国,珊瑚制品供不应求。
至今Torre del Greco为首的那不勒斯城市依旧在珊瑚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仍然处理这世界将近一半的珊瑚原料,其中大部分成品销往了日本和中国。
红珊瑚岛
亚得里亚海与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海岸线上的小岛Zlarin在16世纪的珊瑚复兴狂潮中成为了地中海海域重要的珊瑚产地,得名“红珊瑚岛”,不过现在已经是旅游休闲胜地了。
根据考古发现,Zlarin从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居住,公元10年左右成为伊利里亚(古代南欧一国家)的一部分。当地由不同的部落宗族松散管理,勉强算入今天的巴尔干半岛,被罗马人统治。
900年左右,这里成为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的海上终端之一,保卫威尼斯的安全,避免过往商船遭到海盗的袭击。袭击者除了东罗马帝国,也有威尼斯宗主国拜占庭。13世纪后期,斯拉夫的农民与渔民分分来到Zlarin,躲避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展览了君士坦丁堡,取代了摇摇欲坠的拜占庭。
在此后的数百年,Zlarin的居民主要工作便是开采珊瑚,当地称为“crveni koralj”,经济也繁荣起来。20世纪初,这里的珊瑚资源耗尽,居民也渐渐移居他出。现在Zlarin出了珊瑚博物馆里的藏品、以及一家加工这来自其他国家珊瑚的作坊外,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
后记
珊瑚现在多数使用暴力的海底拖网开采。虽然多数珠宝珊瑚并不是是造礁珊瑚,对海底生态影响不大,但是海底拖网会破坏造礁珊瑚,基本上跟为了采某种草药而大面积砍伐森林差不多。所以珊瑚的开采是非常破坏环境的,尤其是红珊瑚。金珊瑚的开采现在一般使用的是潜水机器人来作业,成本高很多,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很小。
珊瑚我们使用的只有骨骼化的部分,生长很久的珊瑚会出现逐渐的骨骼化,但是大多数顶端和末梢珊瑚虫都还是活着的。我们看到的新开采出来的珊瑚基本上没来得及死亡就已经被取出来了。所以,保护环境,减少购买珊瑚制品。
Reference:
《珊瑚东传与珊瑚文化》杨幸何
《红珊瑚与宗教信仰》黄海 何雪梅
《红珊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魏巧坤 丘志力
<Antiques & Collecting Magazine 2011 March> <coral>
<Dictionary of Gems and Gemology> <trade classification of coral><Sicilian coral> Manutchehr-Danai, Mohsen
<The Global Trade in Coral> Green Edmund, Shirley Francis
<Coral Production in Italy>
http://www.traderoots.com/Coral_Story.html
http://glimmerdream.com/gemjourneys/coral/history
PS,这篇写的很辛苦。。。转载不注明就画圈圈诅咒嫩。。。还有美洲啥的。。。我没写。。。不要看我。。。不打算接着写了。。。我猜你们对印第安人兴趣也不大。。。
用珊瑚的艺术品作为结束吧~
前篇 宝石级珊瑚的概述与基本性质
中篇 珊瑚的有机结构
后篇 珊瑚的传播与珊瑚文化
![]() |
![]() |
珊瑚的传播
此部分编辑自《珊瑚东传与珊瑚文化》中山大学 杨幸何
我国文献中珊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山海经·海中经》记载:“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山海经中同时还记载了一段捕捞珊瑚而不得的故事(此处的珊瑚很可能并非贵珊瑚)。多数学者考证认为“珊瑚”二字并非汉语,而是外来词汇。一说出自古波斯文“sanga”,意为“石头”,但现代伊朗语中并无相关记载。古波斯语是否与汉语的珊瑚是否相关、“珊瑚”一词从何而来尚无结论。
![]() |
西汉墓葬中的珊瑚、玛瑙、琉璃珠 |
一般认为珊瑚是由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1453年)兴盛时期的意大利人最先发现。不过最近的考古发现显示,在距今约37000年-12000年前的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窟中已经发现有珊瑚的碎片。而我国最早的珊瑚遗迹——一件珊瑚珠——发掘于哈密地区的七角井细石器遗址,据推测七角井细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图片来源:广州发现8座两千年古墓 玛瑙珊瑚灿如新)
在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区是珊瑚的主要产地。珊瑚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通商夷道两条路线向东方传播,遍及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广大地区,及阿拉伯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广袤水域。
![]() |
丝绸之路
![]() |
敦煌壁画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
广义的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逐渐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往来于这条道路上的有中外使节、宗教人士和以官方名义进行朝贡贸易的使团,更多的则是为追逐巨额利润而活跃于商道上的民间商贾。经他们之手,我国中原地区的丝绸、黄金等物产和穿井、冶炼等技术传到了西方;西方诸国的宝物,如珊瑚,也沿该线反方向地运往了中原。
![]() |
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时期银币 东罗马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 |
在M·R·查尔斯沃思的《古代罗马与中国印度陆路通商考》中曾这样记述中国商人交换珊瑚等罗马货品的情景:“在塔什霍尔罕(Tashku - gan)境外,中国商人等候西方之经纪,河岸之上,布满生丝、丝线及丝服,用以交换罗马生产之宝石、琥珀、珊瑚之类。相传谓彼等交易十分公道,一俟购者选择既完之后,方可引退,而交易中彼此不交一言”。(图片来源:丝绸之路上的古钱币)
![]() |
大图:http://goo.gl/7APw6 |
除前文提到的七角井细石器遗址中的珊瑚珠以外,楼兰古城区亦采集到了两件汉晋时期的珊瑚制品。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路上交通的要道,这些珊瑚就很可能来自地中海地区,顺着丝绸之路传入。
![]() |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
![]() |
大图:http://goo.gl/nJ1fP |
根据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南越,‘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可见,南越国早已同海外诸国多有往来。在今广州的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汉代与海外贸易有关的熏香炉、琉璃、犀角、象牙及各类珠饰,以及水上交通工具等。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诸国贸易通商,东汉时航线更远达波斯湾。与此同时,罗马帝国也多有尝试开辟直航中国的海道。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商人发现了从红海趁季风到达印度的航线。后来又绕过马来半岛,发现了一条直抵当时属于中国领土的交趾的航线。对此,《梁书》也有关于罗马使臣和商人通过海路到达中国的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剑大秦者”。《魏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大秦……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罗马帝国,古称大秦,到唐代的时候指拜占庭。)
![]() |
东传中的诸国
珊瑚尽管可以通过海陆两道由地中海地区传到中国,但却存在种种的阻隔。陆路因为路途遥远、气候恶劣、政权割据等原因难以直通。海路同样存在着路途艰险、航海技术落后、中间国家从中阻挠等困难。因此运抵中国的珊瑚多数并非直接取自大秦,而是通过沿海路的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渚国的转口贸易获得。这种转口珊瑚的贸易一直持续到近代。在中国史书中,除了大秦以外,还记录了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出产珊瑚。这是由于它们与中国商人间广泛的珊瑚转口贸易以及其贡使来朝时所献珊瑚方物,才被史籍误载为珊瑚出产国。
印度
中国的史书上记录最多最早的珊瑚产地当属印度地区。印度自古便是联结欧亚大陆两端一个重要贸易中转站。对此,莫克基(R.Mookerji)在他的《印度航业史》(A History of Indian Shipping and Maritime Activity,PP.88—89)中写到了印度诸邦与东西各国间的贸易:“案达罗朝之治南印度也……,西与希腊、罗马、埃及,东与支那以及东方诸国,俱来往频繁”。印度在东西方间的珊瑚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转口地的角色。大体在西历纪元开始时,地中海城市与印度之间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珊瑚贸易。对此汉文史籍有所记载,如《后汉书·西域传》日:“(天竺)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西洋朝贡典录》有载印度西南部的柯枝国“珊瑚以两而易,倩工剪旋以成珠,磨净而售”。古里国条有载郑和船队到达古里国后,该国人“携珊瑚、珍珠、宝石来议价”。我国的西藏地区也多由印度进口珊瑚。
波斯
![]() |
约旦博物馆中保存的来自罗马的珊瑚制品 |
波斯“出产” 珊瑚,从《梁书》、《周书》、《南史》、《魏书》、《北史》,到《隋书》、《新唐书》和《旧唐书》均有记载。直到明代的《西洋朝贡典录校注》赫然记录了地处霍尔木兹海峡地带的忽鲁谟斯国是珊瑚的输出地,说明波斯湾地区在漫长的古代始终是珊瑚贸易的一个重要转口地。汉籍对波斯地区出产珊瑚的记录较早,这一方面源自波斯自古以来与东方的密切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以前的波斯几度崛起强大的帝国,影响很大。随着以后阿拉伯势力的崛起及波斯遭到征服,史书对波斯地区的珊瑚“出产” 的记录便不再多见了。(图片来源:Roman Theater - Museum of Popular Traditions - Amman, Jordan)
阿拉伯
![]() |
阿拉伯帝国 |
阿拉伯的势力崛起于唐时。中国唐代以后的汉籍史料,如《诸番志》、 《岭外代答》、《宋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明史》等皆有大量关于大食国出产珊瑚的记载。《明史·西域传》所载的阿拉伯半岛的天方国王写亦把剌克遣使来贡的诸物中便有珊瑚一项。
东南亚诸国
东南亚诸国也是重要的珊瑚“产地”。在《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中记载有广州置市舶司后,大食、古逻、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等国到来贸易金银、香药、珊瑚、琥珀等物。明代史籍《西洋朝贡典录》和《东西洋考》记载的“出产” 珊瑚国家还有:交趾、南勃泥国、锡兰山国、榜葛剌国、阿丹国等。
日本的珊瑚
![]() |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 平安時代(12世紀) |
现今红珊瑚三大产区:地中海,日本/台湾,夏威夷/中途岛。地中海地区开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日本的开采历史有130-140年,早于台湾,台湾只有80-90年的开采历史;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中途岛海域发现了宝石级贵珊瑚。在中国唐朝,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经由丝绸之路被引入日本,来自地中海的红珊瑚当时在日本被称为Kowatari/胡渡り/コワタリ(“波斯舶来品”)。
![]() |
![]() |
珊瑚文化
![]() |
中国的珊瑚文化
![]() |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
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崇尚信仰红色,往往把火红的颜色与太阳相联系。因为”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红珊瑚的色泽成为了这种信仰的良好载体。此外,红珊瑚还是水(生命之源)与火(红色象征)完美结合的象征,她吻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日神(火)、水神(水)两大文化主题的中突,使具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找到共同的心灵寄托。这就是为什么早在远古时代的人们会如此喜爱红珊瑚的原因。(图片来源:南星子:河西魂)
在道家语境中,珊瑚被视为来自神话之地蓬莱的植物。蓬莱是东海中的仙岛,秦汉时代的古人曾经苦求而不获。但是海中的珊瑚树却恰恰能表现出这种梦想世界中植物的生动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甚至崇拜。
![]() |
慈禧珊瑚朝珠 清 翡翠珊瑚吉庆有余盆景 清 珊瑚狮子 |
在儒家的语境中,珊瑚是等级的象征,代表高贵与权势。特别是到了清朝,帝王官僚嫔妃服饰上的珊瑚依照等级有着不同的佩戴。此外,珊瑚在祭祀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帝王必须按规定佩戴珊瑚朝珠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 |
山东博物馆 清 珊瑚翡翠串饰 |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而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文/Tannin
![]() |
西藏博物馆 珊瑚佛像 |
在佛教的发源地— — 印度,宝石被分为人之宝石和神之宝石。人之宝石是用作人的装饰,而神之宝石则仅为神所专用,其中红珊瑚就是神之宝石。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寺中的宝塔就是用含红珊瑚在内的七种宝物装饰而成的,红珊瑚也因此成为了佛教七宝之一,被认为是信徒进献给神的最贵重物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由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认为红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是象征着神的珍贵宝石品种。其教徒常用红珊瑚做成神像、佛珠等来装饰寺庙和作为布道的法器。(图片来源:阳光 西藏——西藏博物馆)
![]() |
四川省博物馆 清 珊瑚绿松石耳钉 西藏博物馆 珊瑚巴楚头饰 |
早在佛教传入以前,苯教是西藏地区最流行的原始宗教。太阳神是藏族苯教最大的神灵之一,苯教以“卍”代表太阳信徒们常用红珊瑚做成“卍”并将其运用于妇女服饰上。例如藏北有一种由白色小海螺串联而成的头饰叫做“滚多”在这种头饰上面就有用红珊瑚串成的“卍”以此来表示吉祥之意。(图片来源:四川省博物馆_藏佛之光)(图片来源:“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在西藏博物馆开幕)
![]() |
喀拉喀蒙古王妃银镶珊瑚头饰 察哈尔蒙古王妃银镶珊瑚头饰 |
(图片来源:博物馆系列—民族服饰博物馆 )
![]() |
内蒙赤峰博物馆 珊瑚饰品 |
(图片来源:内蒙赤峰博物馆国家级文物欣赏)
除此以外,珊瑚还作为药物使用。历代本草如《唐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和《海药本草》等著作均有记载,且对珊瑚的药效称赞有加:性味甘、平,无毒,能去翳明目,安神镇静,主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等。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南郊出土了据信为唐朝郇王李守礼的后人的遗物,其中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金石药品多属于舶来品,其中便有珊瑚。和西方一样,珊瑚在中国也被认为可以示灾祥:《广东新语》珊瑚条有载:“(珊瑚珠)带腕上,或以为簪。其人有福泽,则益红润”。
![]() |
永恒与新生
![]() |
大都会博物馆 古埃及珊瑚绿松石饰品(疑似复制品) |
也许因为珊瑚类似经血的颜色,古地中海人认为它是居住在海中母神的灵魂。而古埃及人认为红珊瑚是女神伊西斯,Isis的象征,她是母性与生育之神,也是一位反复重生的女神。伊西斯主司生命与健康,是美神与战神的结合体,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对她非常崇拜。(图片来源:The amazing Egyptian jewelry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今土耳其境内的一处旧石器时代(8000-7000.BC)的石堆墓穴中发现婴儿与孩童身上佩戴着打磨好的细珊瑚珠长链。
伊拉克与叙利亚发现了(3500-2000.BC)苏美尔人留下的珊瑚饰品,上面还配有复杂的金属装饰,这些饰品很可能来自埃及。
专研楔形文字的考古学家Austen Henry Layard在亚述帝国的首都Nineveh(今伊拉克,Mosul附近)的考古中发现了一则苏美尔人留下的故事。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位苏美尔英雄,Gilgamesh,寻找生命之树的故事。他从苏米尔出发,像波斯的Gulf地区前进,有人告诉他,在那里他可以找到一株能给他永生的植物。考古学家Juris Zarins相信,“他找到的很可能是珊瑚,珊瑚在上古就是永生的象征,而且那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植物。……在他和侍从睡去以后,一条悄悄偷走了他的永生。——更可能是偷走了他的珊瑚。”
![]() |
Pavan Brooch 复制品 |
铁器时代的凯尔特文明的墓葬中发现了镶嵌装饰有珊瑚的随葬品——女战神,Boadicea。(这位战神其实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古凯尔特人部族艾西尼人的女王,《糟糕历史:油炸叔精选版》里面有提到,她又叫Boadicca,相当彪悍,不愧为战神。)(图片来源:爱尔兰的过去:凯尔特复兴 1830-1930)
古希伯来人并不认为珊瑚有什么特殊价值,相比代表着智慧的红宝石,他们认为“珊瑚和玉石根本不值一提”。
如同米诺斯人(2000-1200.BC)将锡与波罗的海的琥珀作为重要的长途货物,珊瑚的交易对腓尼基人(1200-600.BC)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讲讲罗马人。
![]() |
海草成石
古希腊人将珊瑚称为“gorgeia”,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的故事。帕尔修斯砍下了Gorgon(蛇发三女妖,也是gorgeia的辞源)中Medusa(美杜莎)的头颅。美杜莎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自恃长得美丽,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来,而被雅典娜诅咒),雅典娜一怒之下将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而且给她施以诅咒,任何直望美杜莎双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像,因此成了面目丑陋的怪物。 更为广泛流传的传说是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庙里给强奸了,而这激怒了雅典娜。雅典娜不能惩罚波塞冬,于是便把美杜莎变成了可怕的蛇发,让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会立即变成石头。珀耳修斯取下她的首级,献给雅典娜。
![]() |
Perseus and Andromeda |
美杜莎的首级虽然离开了身体,却依然可以让看见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头。帕尔修斯将头用布包裹,穿着赫尔墨斯的飞鞋飞回去见雅典娜,一说是骑着飞马。突然发现有一个全身赤裸的美少女被所在岩岸上,海怪正要吃掉她。帕尔修斯对少女一见钟情,为了救她与海怪搏斗。虽然他并未使用美杜莎的头颅,但是美杜莎的血低落红海海岸的海藻都化成了红珊瑚。后来帕尔修斯解救了少女安朵美达,雅典娜将美杜莎的头嵌在神盾埃癸斯的中央。(图片来源:Persues & Andromeda, Giorgio Vasari, 1570)
![]() |
The Coral Fisher |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有与邪眼对抗的力量,常常让小孩子佩戴珊瑚,以护佑他们平安。他们还珊瑚作为药物使用,被用于治疗妇女的不孕症。人们热衷于配置一种“珊瑚药酒”:先将一支珊瑚在熔化的石蜡中加热,再把最终产物浸泡在酒精内,经过漫长的加工之后,可制成一种红色的液体。据说,这种液体不仅是一种极好的补药,而且能起到排汗利尿的作用,具有将人体内的恶性体液排出去的功效。更神奇的是珊瑚被认为可以占灾祥:红珊瑚会适应佩戴者的健康状况而改变色调,随着佩戴者的日渐老去而慢慢失去原有的光泽。(图片来源:The Coral Fishers, J.Zucchi c.1560)
![]() |
Madonna della Vittoria |
十字军东征时,基督教已经成为欧洲的主要宗教信仰,人们相信珊瑚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鲜血凝结而成,象征了耶稣与复活。人们将珊瑚赠与出征的亲人,希望佩戴者可以得到主的庇佑,平安归来。(图片来源:Madonna della Vittoria, Andrea Mantegna, 1496)
![]() |
神之眼
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印度教教徒认为来自地中海的红珊瑚能够抵御疾病和危险。印度语中称珊瑚为“mungaa”,梵语中为“pravala”。珊瑚的颜色随着人体的健康状态而变化,随着康复从苍白变得红润。
![]() |
Vamana & Bali |
在印度神话中,珊瑚是巴里的鲜血。瓦曼(Vamana)的传说,瓦曼是一个婆罗门,他为了惩治国王巴里(Bali)的傲慢,就请求国王赐给他够量三步的土地,国王同意了。实际上瓦曼是毗湿奴的化身,他化身成毗湿奴一步就迈过所有的土地,第二步就跨过了所有的天空。巴里意识到自己受了欺骗,他奋力与毗湿奴战斗,最后被毗湿奴撕裂成了碎片,而他的血液流入海洋,成了珊瑚。瓦曼第三步跨过地狱,就一直在地狱统治至今。
![]() |
Navagraha |
印度教将沙丁红的珊瑚作为毁灭之神湿婆的象征,“湿婆之眼”。古代印度占星学九耀,星耀代表的九神称为“Navagraha”,通常会支撑放射状的八角形护身符。中央的红宝石——太阳/सूर्य,钻石——金星/शुक्र,珍珠——月/चंद्र,红珊瑚——火星/मंगल,桂榴石——罗睺/राहु,蓝宝石——土星/शनि / शनैश्चर,猫眼石——计都/केतु,黄色蓝宝石——木星/बृहस्पति,祖母绿——水星/बुध。珊瑚在这里可以防止邪恶的疾病,邪恶的侵袭。
印度教教徒相信珊瑚可以作为药物,而且在人死后珊瑚可以防止恶魔占据逝者的身体。
孟加拉妇女将贝壳手串称为“shakha”,珊瑚手串称为“paula”,它们的光泽与状态反应了新娘的状态,如果贝壳亮如满月,那么新娘就有一副好脾气,如果珊瑚红润,新娘就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 |
维苏威火山的阴影
![]() |
1.9MB大图:http://goo.gl/Q9hWU |
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文明进入全盛时期,古希腊人在坎帕尼亚平原的肥沃土地上建立了城邦,也就是现在的那不勒斯。坎帕尼亚平原位于维苏威火山与那不勒斯海岸之间,那不勒斯名城Torre del Greco的含义便是“希腊人的塔”。公元前三世纪初,古希腊文明终结,公元前326年那不勒斯被罗马人占领,但是希腊文化依旧在这里传承,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投资人。
古希腊人将自己的手工与地中海水域取之不尽的资源,珊瑚,相结合。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Torre del Greco以及周边城市,Torre del Annunziata,Ercolano逐渐发展成了珊瑚加工雕刻的中心。珊瑚制品通过商道流传之红海地区,逐渐进入印度。
![]() |
1944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 |
根据罗马建筑师Vitruvius Pollio在<The Architectura>中的记载,公元前46-30年,维苏威火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不时喷发摧毁周围的田庄。公园78年火山终于灾难性的爆发了,在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的遗迹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珊瑚加工作坊。
![]() |
Torino, Palazzo Madama 17-18世纪 |
随着欧洲黑暗时代的来到(公元500-1000)的来到,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东哥特人的来到,那不勒斯被废弃,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珊瑚之城的艺术顺势消亡。在黑暗的中世纪,意大利半岛恢复了生机,坎帕尼亚地区依靠那不勒斯湾的丰富渔业资源和维苏威火山附近的肥沃土壤逐渐复苏。根据<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Europ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中的记载“1298年,佩卢齐家族也参加了对塞浦路斯的贸易活动。从塞浦路斯岛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生丝、埃及羊毛、金线织造的贵重丝织品、宝石、珍珠、珊瑚……,其中大部分运往了意大利”。(图片来源:Torino, Palazzo Madama 更多展品,高清大图 推荐)
![]() |
那不勒斯教堂内手持珊瑚的木雕圣母像, 1500AD |
伴随航运贸易的发展,15世纪中叶那不勒斯的珊瑚加工工业全面复兴。16世纪,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将那不勒斯的珊瑚带往全世界,销往远东和亚洲各国,珊瑚制品供不应求。
![]() |
Torre del Greco发行的珊瑚邮票与当地珊瑚加工 |
至今Torre del Greco为首的那不勒斯城市依旧在珊瑚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仍然处理这世界将近一半的珊瑚原料,其中大部分成品销往了日本和中国。
![]() |
红珊瑚岛
![]() |
Zlarin |
亚得里亚海与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海岸线上的小岛Zlarin在16世纪的珊瑚复兴狂潮中成为了地中海海域重要的珊瑚产地,得名“红珊瑚岛”,不过现在已经是旅游休闲胜地了。
根据考古发现,Zlarin从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居住,公元10年左右成为伊利里亚(古代南欧一国家)的一部分。当地由不同的部落宗族松散管理,勉强算入今天的巴尔干半岛,被罗马人统治。
![]() |
传统珊瑚加工 |
900年左右,这里成为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的海上终端之一,保卫威尼斯的安全,避免过往商船遭到海盗的袭击。袭击者除了东罗马帝国,也有威尼斯宗主国拜占庭。13世纪后期,斯拉夫的农民与渔民分分来到Zlarin,躲避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展览了君士坦丁堡,取代了摇摇欲坠的拜占庭。
![]() |
传统珊瑚加工 Zlarin珊瑚博物馆 |
在此后的数百年,Zlarin的居民主要工作便是开采珊瑚,当地称为“crveni koralj”,经济也繁荣起来。20世纪初,这里的珊瑚资源耗尽,居民也渐渐移居他出。现在Zlarin出了珊瑚博物馆里的藏品、以及一家加工这来自其他国家珊瑚的作坊外,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
![]() |
![]() |
后记
珊瑚现在多数使用暴力的海底拖网开采。虽然多数珠宝珊瑚并不是是造礁珊瑚,对海底生态影响不大,但是海底拖网会破坏造礁珊瑚,基本上跟为了采某种草药而大面积砍伐森林差不多。所以珊瑚的开采是非常破坏环境的,尤其是红珊瑚。金珊瑚的开采现在一般使用的是潜水机器人来作业,成本高很多,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很小。
珊瑚我们使用的只有骨骼化的部分,生长很久的珊瑚会出现逐渐的骨骼化,但是大多数顶端和末梢珊瑚虫都还是活着的。我们看到的新开采出来的珊瑚基本上没来得及死亡就已经被取出来了。所以,保护环境,减少购买珊瑚制品。
Reference:
《珊瑚东传与珊瑚文化》杨幸何
《红珊瑚与宗教信仰》黄海 何雪梅
《红珊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魏巧坤 丘志力
<Antiques & Collecting Magazine 2011 March> <coral>
<Dictionary of Gems and Gemology> <trade classification of coral><Sicilian coral> Manutchehr-Danai, Mohsen
<The Global Trade in Coral> Green Edmund, Shirley Francis
<Coral Production in Italy>
http://www.traderoots.com/Coral_Story.html
http://glimmerdream.com/gemjourneys/coral/history
PS,这篇写的很辛苦。。。转载不注明就画圈圈诅咒嫩。。。还有美洲啥的。。。我没写。。。不要看我。。。不打算接着写了。。。我猜你们对印第安人兴趣也不大。。。
用珊瑚的艺术品作为结束吧~
![]() |
![]() |
![]() |
![]() |
![]() |
![]() |
![]() |
前篇 宝石级珊瑚的概述与基本性质
中篇 珊瑚的有机结构
后篇 珊瑚的传播与珊瑚文化
-
Tru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2 22:46:21
-
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19:43:00
-
Cru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23:30:51
-
果果果果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2 17:15:39
-
W两个世界的x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7 14:29:16
-
木子日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20:27:0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3 11:42:40
-
起豆名 累够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8 11:28:04
-
梦呓*记忆永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8 00:11:39
-
精倾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6 10:32:06
-
火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6 12:00:24
-
素手悠然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19 14:43:02
-
want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7 19:42:17
-
锦衣锦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7 01:17:29
-
昵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5 21:53:21
-
无忧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1 15:46: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6 11:28:48
-
Kish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14 17:14:05
-
羊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3 17:59:33
-
卷子ire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5 17:47:07
-
藍色的PATA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2 23:47:32
-
红提味趣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15 07:24:56
-
remus1259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25 12:41:50
-
梦朝大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25 16:43:30
-
百目鬼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22 11:57:55
-
起司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22 10:56:53
-
今晚早点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15:41:48
-
Alicia.A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5 00:01:04
-
嗔小怒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1 10:43:1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31 17:49:04
-
error404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9 14:05:04
-
想不起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4 13:37:34
-
夏如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3 18:39:23
-
御神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3 17:58:04
-
流光飞舞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3 17:24:07
-
小米粥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3 12:49:00
-
李小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0 20:55:10
-
木容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5 14:25:52
-
俗人李狗蛋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9 18:19:3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05 16:42:16
-
努力建罗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8 09:46:41
-
Daffodi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0:31:32
-
大宝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5 08:57:37
-
ZOE6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1:04:30
-
柳癸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0:34:37
-
王水波蛋狐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0:23:56
-
秘密花园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9:49:05
-
sy7v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9:37:08
-
スペンサー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7:12:13
-
禧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5:42:06
-
antz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4:57:40
-
朝暮晓E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4:23:33
-
糯米团团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4:18:42
-
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3:48:09
-
Arie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3:41:03
-
比哈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3:33:48
-
海浪泡沫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3:25:38
-
schnappi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3 13:23:24
-
ζωήι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31 18:59:48
-
空白墙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17:17:05
-
爆头打怪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22 00:23:06
-
咸蛋老母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6 07:22:11
-
N₂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5 21:52:32
-
吉兆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16 17:42:59
-
沙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03 20:11:40
-
贾木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11 15:30:09
-
大象是粉色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03 14:57:38
-
一季花開的温暖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30 15:56:48
-
咖啡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9 19:12:06
-
Zealotic_Zerg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22:09:56
-
心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13:27:58
-
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11:40:25
-
逐逐。塵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10:55:13
-
桃花泉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09:45:40
-
那时天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8 08:37:17
-
小金金库里放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23:14:55
-
不二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21:17:48
-
Dmo西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20:06:29
-
dudu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20:05:2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9:54:54
-
mo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9:32:12
-
嘎嘎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8:42:38
-
挥着大刀の猫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7:34:48
-
☤愛恋諾☤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7:11:21
-
槿生_Sarah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7:02:17
-
caika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6:44:28
-
BT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6:34:00
-
放养的猫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6:22:40
-
海中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27 16:20:00
Tann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日本旅行攻略 - 熊野古道篇 (14人喜欢)
- 日本旅行攻略 - 京都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