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重温王朔式的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就像浪打浪,浪尖上的人天真无邪风华正茂,浪底下泡着的则尽是偏偏大腹、秃顶、染发、妊娠纹。这场面真是悲情。
人人都曾在浪尖上,也必将沉到浪底下,谁都有资格唱“不白活一回”,但在文化史的意味上,被人记住的青春又有几段?法国人记住了68年街头的青春,美国人记住了嬉皮士路上的青春。那些思想和文学上的路标照耀着后人。
青春文学是一个固定的题材,基本上谁都写,看了那么多,发现写得最好的还是王朔。王朔开启了文革的另类讲述,他的《动物凶猛》翻拍成电影后,使得“大院子弟”成为当代文化最为独特的符号。
从打倒一切的年代出来,能够调侃一切却不能出卖一切。既悲情又矫情,既滥情又纯清。中国的垮掉派中国的嬉皮士中国的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等等等等,他们让文学评论家类比了一流够,其实他们只是一些能说会道的怀旧的人。
可惜王朔多少年不写了,可惜王朔重新却写变路子了,可惜王朔如今道儿深了谈玄了成《我的千岁寒》了。
幸亏还有叶京和他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知道叶京和他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多年的王朔爱好者推荐。刚开始是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视剧版看的,后 来觉得不一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的印记相对重,纯粹是个艺术电影,背景都是经典的《教父》的旋律。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能让人更彻底地过把王朔瘾。方言、高晋、高洋等等人名都是王朔小说里的常见人物,故事情节则除了《动物凶猛》之外,主要来自王朔两部硕果仅存的没改编过的小说《玩儿的就是心跳》和《橡皮人》。
之所以觉得“特过王朔瘾”,一大原因是有补全的感觉,是个连缀版的大院子弟的全传。八十年代出名的作家基本都靠中篇取胜,王朔也差不多,因此那些人和故事基本都是断着的,写参军前的就没参军后,写这俩人的就没那俩人。王朔曾经号称写一部全活的大部头,可惜现在有点光剩思想了,而叶京用电视剧帮他完成了。所以王朔也说:现在我不必写长篇小说了,那个就是:叶京把王朔的作品串出史诗的感觉了。
第二个原因是有取舍——并不敢说去粗取精,但有点去伪存真的意思。王朔因为长年在文坛混迹过,或多或少沾染上了一些知识分子习气。越到后来越觉得像折腾出点儿深的,像《动物凶猛》里的技巧,跟先锋派区别都不大了。形式上是,思想上也有点,最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成了《梦想照进现实》那样的为了讨论人生而讨论人生。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看人生应该还是比看讨论人生轻松快乐点儿。很多人往大师那方面攀登的时候都有过越来越深沉的倾向,连周星驰的喜剧片都没免过去,但在获得专家好评之余难免会得罪一部分原来的铁杆读者,但是出于电视剧的需要,叶京把相对深沉和假装深沉那套都免了,剩下的就是语言和故事。这两样恰恰是王朔迷最爱的。
第三个原因是气质上的浓墨重彩。这个加工的理由,大概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因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北京已经离我们远去,因为那时候的人正在老去,因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重读王朔的作品,怀旧会成为最浓的情绪。这是一种温暖并自我升华着的感觉。叶京将充分利用了时代给王朔作品赋予的味道,连题目都是怀旧的。 对于这部电视剧,王朔自己的煽情是:真的谢谢叶京,一下让我想起了我是谁。而因为这个原因,这部电视剧的剧本也许是比王朔还王朔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王朔爱好者,它不仅值得在电视上看,也值得捧在手上看。
另一件幸运的事,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人人都曾在浪尖上,也必将沉到浪底下,谁都有资格唱“不白活一回”,但在文化史的意味上,被人记住的青春又有几段?法国人记住了68年街头的青春,美国人记住了嬉皮士路上的青春。那些思想和文学上的路标照耀着后人。
青春文学是一个固定的题材,基本上谁都写,看了那么多,发现写得最好的还是王朔。王朔开启了文革的另类讲述,他的《动物凶猛》翻拍成电影后,使得“大院子弟”成为当代文化最为独特的符号。
从打倒一切的年代出来,能够调侃一切却不能出卖一切。既悲情又矫情,既滥情又纯清。中国的垮掉派中国的嬉皮士中国的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等等等等,他们让文学评论家类比了一流够,其实他们只是一些能说会道的怀旧的人。
可惜王朔多少年不写了,可惜王朔重新却写变路子了,可惜王朔如今道儿深了谈玄了成《我的千岁寒》了。
幸亏还有叶京和他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知道叶京和他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多年的王朔爱好者推荐。刚开始是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视剧版看的,后 来觉得不一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的印记相对重,纯粹是个艺术电影,背景都是经典的《教父》的旋律。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能让人更彻底地过把王朔瘾。方言、高晋、高洋等等人名都是王朔小说里的常见人物,故事情节则除了《动物凶猛》之外,主要来自王朔两部硕果仅存的没改编过的小说《玩儿的就是心跳》和《橡皮人》。
之所以觉得“特过王朔瘾”,一大原因是有补全的感觉,是个连缀版的大院子弟的全传。八十年代出名的作家基本都靠中篇取胜,王朔也差不多,因此那些人和故事基本都是断着的,写参军前的就没参军后,写这俩人的就没那俩人。王朔曾经号称写一部全活的大部头,可惜现在有点光剩思想了,而叶京用电视剧帮他完成了。所以王朔也说:现在我不必写长篇小说了,那个就是:叶京把王朔的作品串出史诗的感觉了。
第二个原因是有取舍——并不敢说去粗取精,但有点去伪存真的意思。王朔因为长年在文坛混迹过,或多或少沾染上了一些知识分子习气。越到后来越觉得像折腾出点儿深的,像《动物凶猛》里的技巧,跟先锋派区别都不大了。形式上是,思想上也有点,最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成了《梦想照进现实》那样的为了讨论人生而讨论人生。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看人生应该还是比看讨论人生轻松快乐点儿。很多人往大师那方面攀登的时候都有过越来越深沉的倾向,连周星驰的喜剧片都没免过去,但在获得专家好评之余难免会得罪一部分原来的铁杆读者,但是出于电视剧的需要,叶京把相对深沉和假装深沉那套都免了,剩下的就是语言和故事。这两样恰恰是王朔迷最爱的。
第三个原因是气质上的浓墨重彩。这个加工的理由,大概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因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北京已经离我们远去,因为那时候的人正在老去,因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重读王朔的作品,怀旧会成为最浓的情绪。这是一种温暖并自我升华着的感觉。叶京将充分利用了时代给王朔作品赋予的味道,连题目都是怀旧的。 对于这部电视剧,王朔自己的煽情是:真的谢谢叶京,一下让我想起了我是谁。而因为这个原因,这部电视剧的剧本也许是比王朔还王朔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王朔爱好者,它不仅值得在电视上看,也值得捧在手上看。
另一件幸运的事,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róngrong
(Stuttgart, Germany)
storyteller based on earth www.Partof-SHAN.com https://partofshan.s...
róngr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