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和感想
莫罗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的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阅读”。这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时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年青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赛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赛罗、洛克、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青人。”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后,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缘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
为爱牺牲一切,
服从你的心;
朋友,亲戚,时日,
名誉,财产,
计划,信用与灵感,
什么都能放弃。
为爱离奇一切;
然后,你听我说:……
你须要保留今天,
明天,你整个的未来,
让它们绝对自由,
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隐退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坠入情网,痛苦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人人都有存在于愿望和想象之中、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第二种生活”。应当承认,这“第二种生活”并非无足轻重的。说到底,在这世界上,谁的经历不是平凡又平凡?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女性本来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质,例如情感、直觉和合群性,而由于她们相对脱离社会的生产过程和政治斗争,使这些品质较少受到污染。因此,在“女人”身上,恰恰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为性别存在的“女”,更多地保存和体现了人的真正本性。
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去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的有气度些。
男人一旦和女人一起生活便自以为已经了解女人了。他忘记了一个真理: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也许,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难道两性差异不是大自然的一个永恒奇迹吗?对此不再感到惊喜,并不表明了解增深,而只表明感觉已被习惯磨钝。
我确信,两性间的愉悦要保持在一个满意的程度,对彼此身心差异的那种惊喜之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爱就是对被爱着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意义。
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相互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又扯不断。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我所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确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
今天晚上在图书馆拿了一本周国平的自选,知道他但是不了解他。现在已经不太爱看小说,更偏爱于散文自传,更直接的体验另外一种人生和想法。看了点,就觉得是我的爱,很积极的对待生活,客观但是也热烈对待感情和痛苦。
我不喜欢轻薄的人,身边有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怕。对于父母对于朋友都不太在乎,也没有爱人。或许没有负担所以不怕失去什么,但是太无聊太不深刻,除了爱,还能在乎什么呢。做什么都是基于内心的愿望,而这个愿望也一定是强烈的爱的驱使。
看这本书,有些想法和自身很吻合,有些是警醒。
因为家庭的关系吧,所以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养活自己、能满足自己,虽然作为女性在社会上会更吃力,可是我不怕苦。但是女性终究还是女性,感性总是更大于理智,所以需要更多的成熟和智慧。
可是真的不怕什么呢,我有希望,用心生活的初衷,和好好爱人的愿望。现在这一刻,感觉很轻松也很满足。不怕痛苦,都是一种体验和一种经验。每一次每一次都要像新生婴儿一样重新感受。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的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阅读”。这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时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年青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赛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赛罗、洛克、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青人。”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后,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缘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
为爱牺牲一切,
服从你的心;
朋友,亲戚,时日,
名誉,财产,
计划,信用与灵感,
什么都能放弃。
为爱离奇一切;
然后,你听我说:……
你须要保留今天,
明天,你整个的未来,
让它们绝对自由,
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隐退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坠入情网,痛苦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人人都有存在于愿望和想象之中、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第二种生活”。应当承认,这“第二种生活”并非无足轻重的。说到底,在这世界上,谁的经历不是平凡又平凡?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女性本来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质,例如情感、直觉和合群性,而由于她们相对脱离社会的生产过程和政治斗争,使这些品质较少受到污染。因此,在“女人”身上,恰恰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为性别存在的“女”,更多地保存和体现了人的真正本性。
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去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的有气度些。
男人一旦和女人一起生活便自以为已经了解女人了。他忘记了一个真理: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也许,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难道两性差异不是大自然的一个永恒奇迹吗?对此不再感到惊喜,并不表明了解增深,而只表明感觉已被习惯磨钝。
我确信,两性间的愉悦要保持在一个满意的程度,对彼此身心差异的那种惊喜之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爱就是对被爱着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意义。
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相互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又扯不断。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我所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
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确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
今天晚上在图书馆拿了一本周国平的自选,知道他但是不了解他。现在已经不太爱看小说,更偏爱于散文自传,更直接的体验另外一种人生和想法。看了点,就觉得是我的爱,很积极的对待生活,客观但是也热烈对待感情和痛苦。
我不喜欢轻薄的人,身边有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怕。对于父母对于朋友都不太在乎,也没有爱人。或许没有负担所以不怕失去什么,但是太无聊太不深刻,除了爱,还能在乎什么呢。做什么都是基于内心的愿望,而这个愿望也一定是强烈的爱的驱使。
看这本书,有些想法和自身很吻合,有些是警醒。
因为家庭的关系吧,所以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养活自己、能满足自己,虽然作为女性在社会上会更吃力,可是我不怕苦。但是女性终究还是女性,感性总是更大于理智,所以需要更多的成熟和智慧。
可是真的不怕什么呢,我有希望,用心生活的初衷,和好好爱人的愿望。现在这一刻,感觉很轻松也很满足。不怕痛苦,都是一种体验和一种经验。每一次每一次都要像新生婴儿一样重新感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