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5——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太有名了,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两件事,一件是他不停地找人讨论问题,另一件是他在被雅典人判刑的法庭上所做的出色申辩。但了解他的思想脉络的人却不多,其实如果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想仔细考察的话,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完全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并且综合了他之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加上“最伟大的”这个定语。要理解这一点,就要知道他所继承的是什么,他所开创的又是什么。
苏格拉底早年曾经潜心研究自然哲学,寻找在这个变化世界背后的那个本原,但长年的研究却没有太大的进展,而且自然哲学家们如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等人在本原这一问题上的争执不休和意见分歧,让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产生了失望。但苏格拉底却没有白白地做这些研究,因为这些研究让他得到了两点启发:
1. 本原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巴门尼德已经比较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所以智者们的相对主义看法是错误的,苏格拉底要驳斥相对主义,寻找那个本原。但巴门尼德却把本原规定得太笼统,太抽象,仅仅说“本原就是存在的一”,这样的观点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并无太大用处,所以苏格拉底必须另寻出路。
2. 自然哲学家们尝试用感官的,质料性的事物来作为本原,而质料性的事物具有易变性,结果导致了分歧,所以本原不会是质料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精神性的东西。苏格拉底欣赏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本原是心灵。但苏格拉底认为他没有将心灵发挥到主导作用,而是与千千万万的质料性的“种子”相并列为本原,这是错误的,本原应该是纯粹精神性的心灵。
基于此,苏格拉底就认为:既然通过研究自然来发现本原这条路已经走不通,那么就应该通过研究人自身来发现本原,因为一方面,人也属于自然万物,所以人之中必然也有本原,而且这个本原与自然万物的本原具有共同的性质或原则;另一方面,人作为研究的主体来研究自身这个客体,是更为容易的一条路。所以,苏格拉底的目标就是:研究人自身之内蕴含着的本原,苏格拉底把人自身之内的本原称为“美德”,“德性” 或 “善”。这些词不全等同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意义上的美德等,而是更偏向于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这种精神性的实体,但这种心灵又不仅仅是无所作为的,而是有着一种向着自身目的的运动,这个运动可以理解为“变得卓越”,因此,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是一种“卓越的心灵”,或者“向着自身目的运动,实现自身潜能的心灵”,并且很重要的是,这种美德蕴含与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只要认识了它,我们就有了知识。因此,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就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1. 美德即知识;
2. 认识你自己。
我们一旦认识了自身内部的这种美德,我们就有了关于善的知识,我们就必然会行善,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行合一:知善者必行善,如果某人作恶,那么他仅仅是出于无知——对自己内部美德的无知。一旦他完全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身之内的美德,那么他一定会听从理性的指引,去做善事。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后来很多哲学家的不赞同,因为人自身之内不仅仅有理性,还有感性,欲望等各种复杂因素互相纠缠在一起,一个人可能在理性上非常清楚什么是美德,但出于欲望或感情的驱使,他也会去作恶。不过在苏格拉底那个时候,还没有把人内心分析得那么复杂,在他看来,只要一个人做了恶,那么必然是由于他对美德的无知,无论他找什么借口,感情的也好欲望的也好,只要他作恶,他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德,或善。
那么美德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它呢?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美德,既然它是人内心的本原,并且与世界万物的本原相通,那么它必然具有普遍必然性,而当我们说到某样事物具有普遍必然性,我们一定是在说这个事物是其他很多事物的“本质属性”,因为只有本质的属性才是这些很多事物中蕴含的不变的东西。比如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他们的肤色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人。这个普遍的“人”就是不随具体的人而改变的,就是本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共相”。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寓于千千万万不同事物中的本质属性,或共相。比如正义,就是蕴含在正义的男人,正义的女人,正义的行为等各种事物中的,勇敢,美,高尚等也是如此,只有认识了作为共相的种种美德,人才能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好比一个教师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后,他才能教好书,实现其作为教师的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认识美德的方法就是:概念分析,比如对于“正义”这种美德,我们就分析什么叫正义,从正义的男人,正义的女人,正义的行为,正义的城邦等等各种不同的具有正义这种属性的具体事物中来分析,分析的目的是提取正义的共相,作为普遍的概念。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先有正义,才能有正义的事物;必须现有美,才有美的事物。。。也就是说,必须现有共相,或者必须现有美德,才能有具有美德的不同事物。这个思想也是和自然哲学家一脉相承的:首先必须具有本原,才能有万事万物的存在;或者也类似于巴门尼德的主张:必须具有存在这种东西,才能有万事万物存在出来。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之内都有美德,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美德被蒙蔽了,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这个蒙蔽,让内心的美德之光显现出来。因此他就开始帮助周围的人去除这个蒙蔽,如果成功地帮助人们去除蒙蔽,认识到美德,那么人们就对美德产生了基于理解和确信的坚定的信服,而不仅仅是被宣传手段说服,或者被智者那样的诡辩手段忽悠而说服。苏格拉底采用的方法就是对话,但是由于人们的自大,当他们心中的蒙蔽被去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时候,他们是很不高兴的,此时为了保证对话进行下去,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人们重回对话中,并且帮助他们认识内心的真理。具体步骤就是:
1. 反讥——先打掉对方的高傲,让他认识到自己对于熟悉的事情其实是无知的;
2. 归纳——从具体的事物开始,让对方从中归纳出不同事物中的普遍性质;
3. 诱导——采用比喻,联想等方式,帮助对方将自己意识到的那个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表达出来;
4. 定义——有了上一步,就可以把这个普遍的性质给予一个定义,这样就发现了真理的一部分。
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所有人包括自己,都是无知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内心中的蒙蔽被完全去除了),因此他并不高居一方地指导或教育对方,而是采用上面四步来和对方真诚地探讨,探讨过程中自己也在反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双方就共同发现了真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以上过程中并不产生真理,而是帮助对方和自己共同产生真理,因此他称之为“助产术对话方法”。
显然,这样的方法一般只适合于文史哲方面的讨论,而不太适合于自然科学上的讨论,因为自然科学中包含很多经验材料的知识,必须采用教授的方法,而非讨论可以得出的。但有了经验材料以后,自然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也可以参考助产术方法,这样能不带偏见地达到真理。
以上论述的都是苏格拉底对于如何得到知识的看法,按照这样的看法,美德即知识,通过概念分析得出普遍的共相之后,人们就认识了美德,这样一来人们就必然行善,所以城邦就能治理好。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城邦民主制衰落的时代,他实际最终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城邦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是败坏于民粹主义的民主制中,智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正义感,都有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苏格拉底承认这一点,但他反对智者们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任何人只要按照自己内心对善的理解行事就能使城邦变好,那样的善具有个别性和相对性,那样一来的话不同人众口难调,民主制将导致城邦走向混乱和衰落。他认为认识内心的美德或善必须经过助产术对话方法来达到普遍必然的善,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善,城邦才有实行民主制的条件,所以他鼓吹专家治国论。这样的主张显然不符合雅典人的预期,因此他终于被处死了。
最后,苏格拉底虽然认为必须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作为共相的美德,但他并没有认为这个美德是统一的共相,他仍然认为美德是寓于不同事物中的共相,比如作为共相的善,正义,美,勇敢等都是不同的美德,而后来的柏拉图就把所有的共相统一为一个更高的本体:理念,一旦理念产生,它就与个别的万事万物对立了起来。但苏格拉底还没有将作为共相的美德与万事万物相对立,因此,苏格拉底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在他前面哲学家面临的一与多的问题:作为本原的“一”,与作为万物的“多”如何调和?自然哲学家认为本原的一会变化为万物的多;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不会变化,那么解决一与多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了:否认多的存在,否认个别的万物,运动,变化的存在。而苏格拉底认为本原本身就是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这里就没有一与多的矛盾,但这样“多样的本原”也是不够彻底的,到了他的学生柏拉图那里,就彻底地走向了一。
苏格拉底早年曾经潜心研究自然哲学,寻找在这个变化世界背后的那个本原,但长年的研究却没有太大的进展,而且自然哲学家们如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等人在本原这一问题上的争执不休和意见分歧,让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产生了失望。但苏格拉底却没有白白地做这些研究,因为这些研究让他得到了两点启发:
1. 本原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巴门尼德已经比较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所以智者们的相对主义看法是错误的,苏格拉底要驳斥相对主义,寻找那个本原。但巴门尼德却把本原规定得太笼统,太抽象,仅仅说“本原就是存在的一”,这样的观点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并无太大用处,所以苏格拉底必须另寻出路。
2. 自然哲学家们尝试用感官的,质料性的事物来作为本原,而质料性的事物具有易变性,结果导致了分歧,所以本原不会是质料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精神性的东西。苏格拉底欣赏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本原是心灵。但苏格拉底认为他没有将心灵发挥到主导作用,而是与千千万万的质料性的“种子”相并列为本原,这是错误的,本原应该是纯粹精神性的心灵。
基于此,苏格拉底就认为:既然通过研究自然来发现本原这条路已经走不通,那么就应该通过研究人自身来发现本原,因为一方面,人也属于自然万物,所以人之中必然也有本原,而且这个本原与自然万物的本原具有共同的性质或原则;另一方面,人作为研究的主体来研究自身这个客体,是更为容易的一条路。所以,苏格拉底的目标就是:研究人自身之内蕴含着的本原,苏格拉底把人自身之内的本原称为“美德”,“德性” 或 “善”。这些词不全等同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意义上的美德等,而是更偏向于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这种精神性的实体,但这种心灵又不仅仅是无所作为的,而是有着一种向着自身目的的运动,这个运动可以理解为“变得卓越”,因此,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是一种“卓越的心灵”,或者“向着自身目的运动,实现自身潜能的心灵”,并且很重要的是,这种美德蕴含与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只要认识了它,我们就有了知识。因此,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就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1. 美德即知识;
2. 认识你自己。
我们一旦认识了自身内部的这种美德,我们就有了关于善的知识,我们就必然会行善,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行合一:知善者必行善,如果某人作恶,那么他仅仅是出于无知——对自己内部美德的无知。一旦他完全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身之内的美德,那么他一定会听从理性的指引,去做善事。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后来很多哲学家的不赞同,因为人自身之内不仅仅有理性,还有感性,欲望等各种复杂因素互相纠缠在一起,一个人可能在理性上非常清楚什么是美德,但出于欲望或感情的驱使,他也会去作恶。不过在苏格拉底那个时候,还没有把人内心分析得那么复杂,在他看来,只要一个人做了恶,那么必然是由于他对美德的无知,无论他找什么借口,感情的也好欲望的也好,只要他作恶,他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德,或善。
那么美德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它呢?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美德,既然它是人内心的本原,并且与世界万物的本原相通,那么它必然具有普遍必然性,而当我们说到某样事物具有普遍必然性,我们一定是在说这个事物是其他很多事物的“本质属性”,因为只有本质的属性才是这些很多事物中蕴含的不变的东西。比如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他们的肤色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人。这个普遍的“人”就是不随具体的人而改变的,就是本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共相”。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寓于千千万万不同事物中的本质属性,或共相。比如正义,就是蕴含在正义的男人,正义的女人,正义的行为等各种事物中的,勇敢,美,高尚等也是如此,只有认识了作为共相的种种美德,人才能实现其作为人的价值,好比一个教师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后,他才能教好书,实现其作为教师的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认识美德的方法就是:概念分析,比如对于“正义”这种美德,我们就分析什么叫正义,从正义的男人,正义的女人,正义的行为,正义的城邦等等各种不同的具有正义这种属性的具体事物中来分析,分析的目的是提取正义的共相,作为普遍的概念。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先有正义,才能有正义的事物;必须现有美,才有美的事物。。。也就是说,必须现有共相,或者必须现有美德,才能有具有美德的不同事物。这个思想也是和自然哲学家一脉相承的:首先必须具有本原,才能有万事万物的存在;或者也类似于巴门尼德的主张:必须具有存在这种东西,才能有万事万物存在出来。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之内都有美德,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美德被蒙蔽了,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这个蒙蔽,让内心的美德之光显现出来。因此他就开始帮助周围的人去除这个蒙蔽,如果成功地帮助人们去除蒙蔽,认识到美德,那么人们就对美德产生了基于理解和确信的坚定的信服,而不仅仅是被宣传手段说服,或者被智者那样的诡辩手段忽悠而说服。苏格拉底采用的方法就是对话,但是由于人们的自大,当他们心中的蒙蔽被去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时候,他们是很不高兴的,此时为了保证对话进行下去,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人们重回对话中,并且帮助他们认识内心的真理。具体步骤就是:
1. 反讥——先打掉对方的高傲,让他认识到自己对于熟悉的事情其实是无知的;
2. 归纳——从具体的事物开始,让对方从中归纳出不同事物中的普遍性质;
3. 诱导——采用比喻,联想等方式,帮助对方将自己意识到的那个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表达出来;
4. 定义——有了上一步,就可以把这个普遍的性质给予一个定义,这样就发现了真理的一部分。
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所有人包括自己,都是无知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内心中的蒙蔽被完全去除了),因此他并不高居一方地指导或教育对方,而是采用上面四步来和对方真诚地探讨,探讨过程中自己也在反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双方就共同发现了真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以上过程中并不产生真理,而是帮助对方和自己共同产生真理,因此他称之为“助产术对话方法”。
显然,这样的方法一般只适合于文史哲方面的讨论,而不太适合于自然科学上的讨论,因为自然科学中包含很多经验材料的知识,必须采用教授的方法,而非讨论可以得出的。但有了经验材料以后,自然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也可以参考助产术方法,这样能不带偏见地达到真理。
以上论述的都是苏格拉底对于如何得到知识的看法,按照这样的看法,美德即知识,通过概念分析得出普遍的共相之后,人们就认识了美德,这样一来人们就必然行善,所以城邦就能治理好。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城邦民主制衰落的时代,他实际最终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城邦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是败坏于民粹主义的民主制中,智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正义感,都有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苏格拉底承认这一点,但他反对智者们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任何人只要按照自己内心对善的理解行事就能使城邦变好,那样的善具有个别性和相对性,那样一来的话不同人众口难调,民主制将导致城邦走向混乱和衰落。他认为认识内心的美德或善必须经过助产术对话方法来达到普遍必然的善,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善,城邦才有实行民主制的条件,所以他鼓吹专家治国论。这样的主张显然不符合雅典人的预期,因此他终于被处死了。
最后,苏格拉底虽然认为必须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作为共相的美德,但他并没有认为这个美德是统一的共相,他仍然认为美德是寓于不同事物中的共相,比如作为共相的善,正义,美,勇敢等都是不同的美德,而后来的柏拉图就把所有的共相统一为一个更高的本体:理念,一旦理念产生,它就与个别的万事万物对立了起来。但苏格拉底还没有将作为共相的美德与万事万物相对立,因此,苏格拉底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在他前面哲学家面临的一与多的问题:作为本原的“一”,与作为万物的“多”如何调和?自然哲学家认为本原的一会变化为万物的多;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不会变化,那么解决一与多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了:否认多的存在,否认个别的万物,运动,变化的存在。而苏格拉底认为本原本身就是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这里就没有一与多的矛盾,但这样“多样的本原”也是不够彻底的,到了他的学生柏拉图那里,就彻底地走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