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桥:恐高症所带来的狼狈
![]() |
![]() |
墨脱多水,桥自然也多,大河大桥,小溪小桥,我在那里把这辈子该过的桥都过完了吧。
这里的桥大概有四种。
一种钢索吊桥,比如阿尼桥,用钢筋搭桥架,桥面铺木板。
一种藤桥,著名的德兴藤桥即是,整座桥用特别的藤条编制而成。
一种溜索桥,一根钢筋横过江面,人绑在上面滑过去。
再一种独木桥,水面稍窄的地方,几块木板或原木搭过去就成了桥。
藤桥和溜索桥已经很少,我们这一天没有见到,吊桥和独木桥唱了主角。现在想起来,那些岌岌可危的桥还在我的眼前晃动,我想我是无法将过桥的记忆从脑子里抹去了。
从小我就有很严重的恐高症。最初到厦门,我连日光岩都不敢上去,一到高处就双腿发软,感觉脚底下陷,总有想往下跳的冲动。喜欢上户外运动,爬高是少不了的事情,日子久了,经历多了,症状倒也好了不少。
可是走在墨脱的吊桥上,我还是头皮发麻。
阿尼桥出来,一路还有三座吊桥,然后是著名的解放大桥。这一天的任务就是过完这些桥,到达背崩。
走上二号桥之前,我对前后的人说,你们都别跟着我我啊,让我一个人走,等我过去了你们再上来。
吊桥都是用钢筋固定在两岸,底下是悬空的,人走在上面晃动得很厉害。如果走的人多了,各人节奏不一样,走在上面就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摇晃。我害怕自己承受不了那种震荡。
我深吸一口气,蹑手蹑脚迈出了第一步。桥面的木板看上去有些年份了,有的地方已经腐烂,桥中间的木板铺得较密,两边的则稀疏得多。
刚开始的时候桥晃动得并不厉害,只是轻轻左右摆动。但是到了桥中间,一直受力的桥震动幅度越来越大,加上水面的冷风,我开始头晕。
我停在桥中央,试图让桥的摆动缓和一下。不经意地低下头,脚底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水,我感觉顷刻间天旋地转,仿佛钢索断裂,桥面迅速下沉,我也将掉进咆哮的河水之中。
赶紧收回视线,往前看,只看着前方,不看脚下,这样就不会害怕。在心里告诫自己。
我再次慢慢挪动脚步,目视前方,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接近路面还有几米,我再也忍不住,小跑几步到了陆地上。
过来了,我过来了,兴奋得回身挥舞双臂,这是我头一次一个人走过这样长的吊桥!
我拒绝了同伴要扶我过桥的好心,我想一个人走过来,我真的做到了。
很多时候我拒绝别人的帮助,不是不领情,我只是想,接受惯了帮助,要是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呢,那时候我该怎么办?而且野外环境,尤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照顾好自己,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我努力做好一切事情,自己管好自己。
胜利过了第一座桥,我心里的激动和高兴难以述说。对于别人来说非常平常的事情,我知道自己花费了多少勇气才做到。
忍不住大声喊叫,我过来了,我过来了!
到了三号桥,我想给自己一次新的挑战,和大部队一起走过去。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回不那么害怕了,不看脚下直视前方,没费什么劲就顺利通过。
再过了四号桥,下一个目标就是解放大桥,今天的住宿地就快到了。我竟然有些不舍,开始觉得不过瘾,心想要是再来几座吊桥多好。
吊桥没有了,独木桥却随处可见。
墨脱山里沟壑万千,过路人遇到溪水,窄点浅点的地方放几块石头垫脚,宽些深些的地方就搭了独木桥,用木板或原木往水上一放,两头搭在地上,不平的地方就垫块石头。
墨脱的独木桥可不那么好走。
一来木头长期泡在水里,表面非常滑,很多还长了青苔。
二来临时搭的木头没有好好固定,晃动得很厉害,要是还用石头垫高的就更不稳。
三来桥下水流湍急,一不小心就有被水冲走的危险。
每次看见这样的桥我都倒吸一口冷气,有恐高症的人平衡能力都不好,真是为难我。
多是两根原木,歪歪斜斜随意搭在水面,颤颤巍巍踩上去,另外一头说不定就翘起来了。表面象抹了油一般,我的登山鞋底号称飞机轮胎底,防止硬石块很好,可以一沾水就奇滑,简直无法站稳。
再一看脚下那水,气势汹汹地咆哮而来,仿佛张大嘴的怪兽,还有强烈的阳光,经过水面的反射让人头晕目眩。
幸亏我有三脚架,我把它当拐杖用,撑到水里或木板上保持身体平衡。三个支点是最稳定的结构,中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
心想走独木桥一定是我最狼狈的时候,弯腰驮背拄着拐杖,半天挪动一小段,形象全无。
好几次我困在独木桥中间几乎无法动弹。可怜巴巴地站在那里发怵,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可我还是希望有人说要来扶我。
我想我可能真的太好强,从来不开口要求帮忙。
另外一个挑战是过塌方区。
墨脱的塌方和泥石流是有名的,地质层不稳定,雨季降水多,要想避免塌方区是不可能的。
往往是沿着江边的山路前进,另一边是陡峭的山崖,走着走着,前面突然见不到路,一个巨大的斜坡呈现,坡度一般在45度以上,碎石头流沙,还有无数硕大的岩石挡住去路。其间有先行的人踩出来的脚窝,歪歪曲曲蜿蜒向前。
鼓足勇气吧,整座山都塌了,想绕行都没有地方可走。
抬头看看上面,泥石流还在冲刷着山体,岩石好象用胶水粘在稀少的土里,风吹雨打的随时会像下雨一样往下砸。
低头看脚下,滚滚的雅鲁藏布江看似平静,可万一稍不留神踩空掉进去,生存的机会等于零,滔滔江水马上会把人淹没。
过塌方区的窍门是速度要快,尽量少在上面停留,以免被再次塌下的飞石击中。背夫们负重几十斤,胆大心细,风一般跑了过去。
我无法做到这一点。背上的十多斤东西和手里的三脚架此时重如千斤,我一般半蹲,一手拿三脚架,一手随时准备扶地面,一步一步挪动。别人留下的脚窝也不完全可靠,因为沙石一直在流动。还有的地方落脚点太小,我尝试着拓大一些。
塌方区短则几十米,长则几百米,每次经过时我只看脚下的路,不敢放眼江水那边。每次都走出一身冷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