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过老新村——家常美食记录
每天下班回家会路过一个老新村,就是沿马路的老新村。会闻到里面的人在烧菜。味道一闻我就知道是苏州人烧的肯定没错。有红烧鱼、糖醋小排、芹菜炒肉丝,有时候是煸肉的香味。放了油烧热之后,把用酒腌好的肉倒进去煸熟,煸的时候会有很浓很浓的黄酒的香味,就是这个时候,我正巧能够经过他们的厨房下,非常非常的家常,非常非常的香,我非常非常的饿。
121228
今天路过三户人家在烧菜一户是芹菜肉丝,是美芹不是药芹,美芹比较硬,而且颜色好看,和肉丝同炒,热热的盛出来,油亮亮,非常美,而且不用放味精,放几颗糖,鲜味就能被钓出来。
再来说说药芹,苏州的家常菜里,药芹要么是清炒,要么是糖醋,都是素炒,不放荤菜一起,因为药芹比较软的缘故,同肉一起炒,会搅在一起,不美观,也不好吃,一筷子下去,像在吃一盘猫食或者没拌匀的馄饨馅。
如果是素炒的话,一定要趁热吃,才会体会到那股香味,药芹药芹,有一股药味,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大多不爱吃药芹,而且觉得它软绵绵的没有嚼劲,一不当心嵌到牙齿里去,开口大笑会很尴尬的。并且现今不大提倡吃隔夜菜,其实隔夜的糖醋药芹或者素炒的药芹搭粥吃是很不错的。这就让我想到了隔夜的大菜碗里,盛上滚烫的粥,然后拌匀后吃,非常香,突然吃到一口带着一丝咸味的菜,有一种中奖的满足。
一户是红烧大排,个人觉得一定要带肥肉的肋排,肉摊上的师傅用大刀片好,不过现在的肉摊容易把大排片的很薄,感觉像在拼刀功。我小时候,如果吃到一块嫩嫩的,厚厚的,带着肥肉的大排是非常爽的一件事。大排厚了好像不会嫩,其实是错误的,只要请肉摊师父用他们特有的木槌把大排棰松,回家放在黄酒里,加一点酱油和一咪咪糖,约一约(腌),然后起热油锅,先热油里汆一汆,变了颜色后,加酱油、糖,咕嘟咕嘟烧,最后盛起来,最好马上吃,汤不能浪费,要淘饭吃。
这样的大排的边上一定要有一圈肥肉,等到烧好盛盘,再到吃饭时,用筷子把大排间起来,对着灯光看,会发现肥肉是酱红色的、半透明的,泛着亮亮的油光,有酱香和酒香,还有一点点甜滋滋,一口下去,肥瘦同时在口腔中爆开,有排骨的汤汁滋出来,天,真是打耳光不放的美味。再用甜咪咪的排骨汤淘饭,如果是冬季,还有霜打过的大菜和热油煸过的番茄煮的蛋汤,只需这三件,就觉得这是至幸福不过的一餐了。
一户是红烧鱼。红烧鱼可用的鱼种类非常多,我在陕西和山西,壶口瀑布交界处的一户旅店里,吃过那里特有红烧鲤鱼。然而苏州烧红烧鱼,就我们家来说,吃的最多的是鳊鱼、鲢鱼的中段,鲢鱼头大多烧汤,鲫鱼用来烧汤多一点,草鱼肉松,基本我们家不爱吃。这些是河鱼,海鱼的话是带鱼、鲳鱼、小黄鱼,带鱼的吃法最多,清蒸、红烧、油炸以后浸在糟油里,这又是夏天的专门吃法了。又能开一个专门写。不过今天是说红烧。
红烧鱼的话一定要先煎一煎,煎的时候很怕皮粘锅,奶奶和妈妈说要在油里放一点盐,不过那是怕油溅出来。煎好后要滂一点酒,要闻到酒香才行,然后放酱油、盐、糖,哈,又是糖,每一道都要放糖,开始煮,最后放上很多葱,碧绿生青的放在酱红色的鱼上,很美。其实红烧鱼我真的不太擅长写,所以就写这么一点点吧。
既然说的菜里都有糖,那番外就来说说糖。
08年去西安旅游,整个城市我非常喜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味,六朝古都是与众不同的。唯一困到我的就是吃,从小鱼米之乡长大,吃似乎是一件骨子里在意的事,江南又素来细气,像绿豆芽塞肉这样的菜除开江浙沪很难再看到吧。在西安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觉查有什么不对,只是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懊糟,然而我又觉得怪,此地景也美,人又爽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消费水平很能接受,我到底懊糟在哪里?
既然已经写到了“糖”这个调味料,那必然懊糟的原因是因为它了。
关中人士烧菜素来不爱放糖,但当时我很小,十多岁,对调味料并没有那么敏感,并不懂。直到回到苏州,吃到一口菜,浑身百节百骨才舒服。我这才知道,原来是糖,我虽然爱咸口味,但糖的味道早就深入骨髓,我生活中完全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
其实除开关中,除了苏、沪和浙江一些地方,全国真的很难有哪一地能那么爱放糖,可是苏州的糖不重、不腻,不似一些小笼包,吸一口汤,甜腻到心里,第二只一定要配茶吃才行。苏州的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甜,是从一个苏州人小时候就开始的,是早晨玫瑰腐乳里的一点,是豆腐浆里的一点,是中午番茄炒蛋里的一点;是幼儿园开始的甜饼干里的一点,是小学课间的点心里的一点,是大学下午醒来想吃的糖粥里的一点;是清明节的青团子里的一点,是端午白水棕里的一点,是过年糖年糕烧粥时的一点,这些一点一点,贯穿了一个苏州人很平凡的一生,我就是在这一点点的糖中这样长大的,无外乎大家说苏州小娘鱼嗲,这些嗲,就是用这么一点点的糖,浸润出来的。
121228
今天路过三户人家在烧菜一户是芹菜肉丝,是美芹不是药芹,美芹比较硬,而且颜色好看,和肉丝同炒,热热的盛出来,油亮亮,非常美,而且不用放味精,放几颗糖,鲜味就能被钓出来。
再来说说药芹,苏州的家常菜里,药芹要么是清炒,要么是糖醋,都是素炒,不放荤菜一起,因为药芹比较软的缘故,同肉一起炒,会搅在一起,不美观,也不好吃,一筷子下去,像在吃一盘猫食或者没拌匀的馄饨馅。
如果是素炒的话,一定要趁热吃,才会体会到那股香味,药芹药芹,有一股药味,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大多不爱吃药芹,而且觉得它软绵绵的没有嚼劲,一不当心嵌到牙齿里去,开口大笑会很尴尬的。并且现今不大提倡吃隔夜菜,其实隔夜的糖醋药芹或者素炒的药芹搭粥吃是很不错的。这就让我想到了隔夜的大菜碗里,盛上滚烫的粥,然后拌匀后吃,非常香,突然吃到一口带着一丝咸味的菜,有一种中奖的满足。
一户是红烧大排,个人觉得一定要带肥肉的肋排,肉摊上的师傅用大刀片好,不过现在的肉摊容易把大排片的很薄,感觉像在拼刀功。我小时候,如果吃到一块嫩嫩的,厚厚的,带着肥肉的大排是非常爽的一件事。大排厚了好像不会嫩,其实是错误的,只要请肉摊师父用他们特有的木槌把大排棰松,回家放在黄酒里,加一点酱油和一咪咪糖,约一约(腌),然后起热油锅,先热油里汆一汆,变了颜色后,加酱油、糖,咕嘟咕嘟烧,最后盛起来,最好马上吃,汤不能浪费,要淘饭吃。
这样的大排的边上一定要有一圈肥肉,等到烧好盛盘,再到吃饭时,用筷子把大排间起来,对着灯光看,会发现肥肉是酱红色的、半透明的,泛着亮亮的油光,有酱香和酒香,还有一点点甜滋滋,一口下去,肥瘦同时在口腔中爆开,有排骨的汤汁滋出来,天,真是打耳光不放的美味。再用甜咪咪的排骨汤淘饭,如果是冬季,还有霜打过的大菜和热油煸过的番茄煮的蛋汤,只需这三件,就觉得这是至幸福不过的一餐了。
一户是红烧鱼。红烧鱼可用的鱼种类非常多,我在陕西和山西,壶口瀑布交界处的一户旅店里,吃过那里特有红烧鲤鱼。然而苏州烧红烧鱼,就我们家来说,吃的最多的是鳊鱼、鲢鱼的中段,鲢鱼头大多烧汤,鲫鱼用来烧汤多一点,草鱼肉松,基本我们家不爱吃。这些是河鱼,海鱼的话是带鱼、鲳鱼、小黄鱼,带鱼的吃法最多,清蒸、红烧、油炸以后浸在糟油里,这又是夏天的专门吃法了。又能开一个专门写。不过今天是说红烧。
红烧鱼的话一定要先煎一煎,煎的时候很怕皮粘锅,奶奶和妈妈说要在油里放一点盐,不过那是怕油溅出来。煎好后要滂一点酒,要闻到酒香才行,然后放酱油、盐、糖,哈,又是糖,每一道都要放糖,开始煮,最后放上很多葱,碧绿生青的放在酱红色的鱼上,很美。其实红烧鱼我真的不太擅长写,所以就写这么一点点吧。
既然说的菜里都有糖,那番外就来说说糖。
08年去西安旅游,整个城市我非常喜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古味,六朝古都是与众不同的。唯一困到我的就是吃,从小鱼米之乡长大,吃似乎是一件骨子里在意的事,江南又素来细气,像绿豆芽塞肉这样的菜除开江浙沪很难再看到吧。在西安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觉查有什么不对,只是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懊糟,然而我又觉得怪,此地景也美,人又爽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消费水平很能接受,我到底懊糟在哪里?
既然已经写到了“糖”这个调味料,那必然懊糟的原因是因为它了。
关中人士烧菜素来不爱放糖,但当时我很小,十多岁,对调味料并没有那么敏感,并不懂。直到回到苏州,吃到一口菜,浑身百节百骨才舒服。我这才知道,原来是糖,我虽然爱咸口味,但糖的味道早就深入骨髓,我生活中完全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
其实除开关中,除了苏、沪和浙江一些地方,全国真的很难有哪一地能那么爱放糖,可是苏州的糖不重、不腻,不似一些小笼包,吸一口汤,甜腻到心里,第二只一定要配茶吃才行。苏州的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甜,是从一个苏州人小时候就开始的,是早晨玫瑰腐乳里的一点,是豆腐浆里的一点,是中午番茄炒蛋里的一点;是幼儿园开始的甜饼干里的一点,是小学课间的点心里的一点,是大学下午醒来想吃的糖粥里的一点;是清明节的青团子里的一点,是端午白水棕里的一点,是过年糖年糕烧粥时的一点,这些一点一点,贯穿了一个苏州人很平凡的一生,我就是在这一点点的糖中这样长大的,无外乎大家说苏州小娘鱼嗲,这些嗲,就是用这么一点点的糖,浸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