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取消主义与古代范儿的心理学
此文系于2012秋初应当时话题写作。几次修改,总觉得无法写到够格,一直没有贴出来,本以为会永远胎死了。不想这几日星座和心理学话题又由幽尾鸥老师触发(《科学、启蒙与占星术》),索性发出来,为赶时机不求妥帖。兴许能有些未能预期的积极效果。也请多批评指教。
=======================================
1. 引言
虽然标题党,但这不是一个讨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科学性的问题。这篇文章应幽尾鸥的《介绍一款靠谱的人格测验》(以下简称“幽文”)与 这一讨论 (以下简称“EG说”)而生。
对幽文的疑问,一方面因为EG说中提到的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亦有涉及的广义“问卷学”问题[1],另一方面是对“Big Five法(以下简称BF)比MBTI法更靠谱”这一论断的某种非心理学学科范式的质疑。这种质疑来自哲学中与 functionalism(以下简称FM,关于概念,读者可自行查阅斯坦福哲百SEP)逻辑一贯的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以下简称EM),而EM也正涉及了“古代科学”——比如炼金术,而我们可以轻松地把炼金术替换为更为热门的“古代医学”或者“占星术”。在心理学方法和学科目的方面,“EG说”下参与盖楼的几位心理学家已经很好地澄清了我针对问卷设计和问卷目的的各种问题,比如信度和效度、科学统计意义与对个人的意义等等;但鉴于提出了对心理学和古代科学的双料摈弃的EM颇有话题点,本文打算简单介绍一下EM及其理论背景FM,给参与了楼层建设的心理学家一个汇报,给古代科学爱好者、批评者一个话题点。粗疏含糊混乱及错误,还请担待和批评。
2. 心理学与炼金术
2.1 FM EM与某种还原论
小标题中的这一类比,是Churchland(1981)为其确立EM而做的一个类比。为了说清楚这篇文章中的思路,需要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怨侣”:FM。所谓“怨侣”是指:(1)EM与FM思路一贯,而全然不同于比如某种还原论(reductionism)[2];EM和FM都认为propositional attitudes(比如believe,desire..)或其他mental states(比如pain)的概念,是“功能性概念”(对“功能性概念”的解释见后文),而非如同物理概念那样的本质性概念,不可还原到物理概念,不可被物理概念消化;他们共同的敌手是某种“还原论”,即认为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间有被决定与决定的对应关系,心理概念可还原为物理概念。这是EM与FM“侣”的一面。(2)但EM与FM不同,后者认为心理概念尽管是功能性概念,其功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乃至无法避免的;而EM则认为,既然是功能性概念,就不是必需的,原则上可以“取消”(eliminated)掉。这是二者“怨”的一面。
2.2 EM的前行阶段:FM与AM
2.2.1 FM
说到功能主义,特别是早期功能主义,都一定要提到Turing Test(Turing,1950)。测试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赘。这一测试,一方面可以阐释为是在定义人工智能,而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则是,所谓“人格”,并不具有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功能性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人和计算机,都可以具有。而Wittgenstein(1953/1997)则流露出了“理解”、“读懂”(Lesen + Wissen)等等也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是心理状态(seelischer Zustand),比如“疼痛”,却更应该被理解为“功能性概念”(如33小节,151-159小节,等。)
2.2.2 功能性概念
那么到底何谓“功能性概念”?用于表示功能性状态的概念。而何谓功能性状态?这里只专注于早期功能主义:1.功能性状态关涉系统;2.系统有输入和输出;3.当两个系统的输入输出状态或二者间构成的联系被理解为功能相同[2.5]时,即说两系统在此方面有相同功能状态,用于刻画这一功能状态的概念即为功能性概念。与之相关的另一个jargon是multiple realizability(见SEP)。“a given psychological kind (like pain) can be realized by many distinct physical kinds: brain states in the case of earthly mammals, electronic states in the case of properly programmed digital computers, green slime states in the case of extraterrestrials, and so on. ”Putnam(1967)里举的例子更朴实些:章鱼的疼痛如何是brain state呢?我们只能重新理解brain或者pain,他选择了后者,认为pain是一个功能性概念:用于描述某种特定的系统输入-输出效果的概念,而这一效果的实现渠道是多样的。类似的,不同的物理实体如果都能实现“交流”功能,那么它们就都是“人”;能实现同样的“达意”表现,那么就都是“理解/读懂”,不需要你的脑子里/“灵魂”里有那么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懂”的状态。自普特南,比图灵、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哲学家已经开始把更大范围的表示心理状态的概念看做功能性概念,而并不存在事实性的心理状态概念——这不同于一个事件(event),事件本身可以被物理地理解,亦可被心理地理解,而无论做何种理解,它都是实在而自身同一的。
早期功能主义谈论心理问题时,可以看做一个行为主义的进阶温和版。它不似行为主义否定“内在”,而是把“内在”悬置为一个黑匣子。[2.6]
如果心理概念皆为功能性的,它们和物理概念之间,关系如何呢?有一派“和稀泥”的做法,让二者并行不悖,即以Davidson为代表的anomalous monism(AM)。
2.2.3 AM
所谓AM,即(1)monism,一元论的物理主义,(a)所有事件都在物理层面的因果序列上,(b)被心理概念所描述的一个一个的事件(Event,仍然要注意,是这个事件,不是心理概念,不是描述),也都在物理因果链条上有其位置。Davidson使用了Spinozistic extravagance这样一个措辞,并解释这意味着“all mental events are identical with physical events” [3]。(2)anomalous,但是用来描述心理事件的描述、概念,和物理概念之间,没有nomology,因为一个心理事件x,在物理概念层面和心理概念层面,是被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组织着的。借用斯宾诺莎的措辞,各自in suo genere(在自类中)。
2.3 EM
Churchland(1981)所针讨论的对象,他称为folk psychology(FP)或者common-sense psychology。但是与我们一般理解的民科式“大众心理学”不同,在Churchland眼中,一切与日常心理用词("beliefs,desires,fears,intentions, perceptions, and so forth")有关的心理学,都是folk psychology。在这种看法下,别说trait theory,恐怕还会有其他今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会被归入这一范畴——毕竟“疼痛”都是。在他心目中,足够科学的心理学,只有neuroscience这个方向,并且最好是研究对象覆盖所有生物神经网络类型的神经科学。
首先,Churchland明确承认FP的理论性,FP是人类凭理性探索知识的历史中真诚的一环,它试图整理出“规律”;然后,故纵欲禽,Churchland开始扒FP,认为它“might (really) be false”。皆如今日看炼金术。
至此,EM和AN尚无太大分歧,毕竟按照AM的思路,建立在心理概念上的学科(不光心理学,整个社会科学概莫能外),也都该算作和建立在物理概念上的学科性质不同的学科,比如称它们“规范性学科”。但分歧在于,面对这样的“规范性学科”,AM会认为它们都有其必要的实践效能[4]。Davidson(1971)为此引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以况[5]。
但EM对此则不以为然。(1)FP建立的自身结构,并不独特,而依托的是物理概念系统的方式:lawlike, generalization,quantification over propositions。即,它不是在倡导一种“规范性”,而仍是在搭建“描述性”[6]。如果继续况以康德,那就是知性的误用——用建构性的知性去理解理性产生的规范性概念。况且,FP给出的图景a.依赖于一些超出自身的独断而非autonomous,b.并不“理想”(ideal),问题很多却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效用,c.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承诺,何谈“规范性”。
(2)功能概念依托于效用,没有必然的效用,就没有必然的功能概念。限于现下的情况而认为现下必需某些效用,那是循环论证,党国逻辑。毕竟在任何一个特定时空,这个特定时空里的“科学”都会被很大程度上认可,有实践功效,被认为不能被取代或者抛弃,就比如炼金术——当时的历史事实也是没有替代物。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去回顾它们,会发现,全都不必要。这种不必要还不仅仅是,它们获得了突破、被后世学说批判地继承、或说“扬弃”(aufheben)了,而是,干脆就甩货,扔一边儿了。现代天文学、现代化学,都全然是另一副炉灶;那些传统的科学,尽管它们在当时都是科学,但还是被爽利地eliminated掉了,至少在科学领域里是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奉行心理概念、物理概念两套概念,而不把它们“化简”(eliminate的另一层意思)为一套、全用物理概念组成的物理语言?因为,a.如上所述,本来FP也是在诉求一种物理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b.面对我们的理解目标——“etiology of our behaviour”——物理式一元化简在元理论层面[7],尽管还非常不完整,但显示着更经济、更深刻、更有解释力的希望;c.心理语言系统实在老旧了,而其化简/取消过程一直在历史地发生着,比如古人的理论认为自然天相皆有intention,而现在早不如此了。如果你只会说“我们就是需要心理概念啊”,那就永远走不出抱残守缺拖延症的阴影。“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恃而往?……”FM不过是死保守主义[8]。
如果说FM在谈论心理问题时是行为主义的进阶温和版,那么Churchland的EM就是行为主义的进阶激进版。
3. 结语
以上我沿着一种比较激进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对“心理学”之科学性或前进方向正确性的质疑,尤其是对BF和MBTI之优劣比较的质疑。在这种思路下,建设在心理概念之上的学科,在Churchland那种强的意义上,根本可以抹杀,在Davidson那种弱的意义上,也都是非事实性科学,而是规范性科学。无论在强还是弱的意义上,BF和MBTI都是虽然本身彼此不同、但效用类型和级别都相同的东西;再用Churchland的话,如同炼金术。
心理学界也有对trait theory的根本性怀疑, EG说中,萝莎酱的分身老师已明白提到;若不承认研究对象,那自然无需也不可能再比较BF和MBTI谁更“科学/靠谱”。而从FM-EM的思路出发,去考虑BF,则(1)不但trait这个概念成问题,问卷中的一切心理概念皆成问题;(2)BF既然整体全方位基于心理概念,而心理概念如果如EM认为的那样,和炼金术(占星术)等古代科学没有实质区别,那么BF和基于荣格占星式神秘学的MBTI二者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反正都是跑错了支线。
Churchland在举出炼金术之前,即对FP有一番总括,对我们反过来理解占星术(也许还包括宗教)或亦有启发:“FP is a central part of our current lebenswelt, and serves as the principal vehicle of our interpersonal commerce. For these facts provide FP with a conceptual inertia that goes far beyond its purely theoretical virtues”。
Churchland的这种激进思路,固然可去反驳[9],但它并非无稽之谈——无稽之谈无从反驳。特别对于正在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史的人,它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此文写作逾30年,在当时的语境下,或有更大的时效性。
捎带多句嘴。其实“爱”也完全可以作功能性概念理解,某些同类人际交往的前因带出某些同类的人际交往后果。而各种“爱”的行为、事实是否具有相同的本质以及心理状态呢?呵呵。“爱”这个概念是应该被一般性地保存,或者一般性地被取消,还是应该根据场合来使用或取消呢?恐怕是个“生活艺术”的问题了。
注释:
[1]“问卷学”是笔者使用的一个权宜表达。
语言学中,对问卷法的不信任,比如Aikhenvald(2007);对问卷设计的意见,比如Matthewson(2004);对两种方法论争论的综述可见Crowley(2007)1.2节。
观察者悖论,见Wittgenstein(1946-47/1990: 235):“If you go about to observe your own mental happenings, you may alter them and create new ones, and the whole point of observing is that you should not do this”(转引自Swindal 1999: 11),和Labov(1972: 209):“the aim of linguistic research in the community must be to find out how people talk when they are not being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yet we can only obtain this data by systematic observation”。Labov认为要克服此种悖论,需用多重观察法:如果不同的方法得到类似的结论,则结论的可靠度会提高——萝莎酱的分身老师在EG说中也有类似表示。
人类学中的“米德公案”,笔者道听途说,并不真正了解。它指的是《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09691/)这本书的内容。
[2]此处特指以Kim(1989)为代表的还原论,并非一切可冠以还原论名头的理论。
[2.5]“相同”恐怕并非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规范性的,这里无法展开,“功能相同”也只能在朴素意义上理解。
[2.6]可参Beckermann 1999: 142以下。
[3]联想到斯宾诺莎的世界体系:1.实体有无限多属性,但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可以为人所把握;2.属性是“理智对实体的本质性理解”,皆是 自 类 无限,而非绝对无限(《伦理学》第一章 定义4,6,命题16)。那么,把“属性”理解为aspects、perspectives而非entities,而把modification对应于Davidson这里所说的event,这时,古今的呼应尤为显明。
[4]对占星术,古代医学,笔者曾粗作小文《关于中医和星相》。持的也是某种类似于AM的思路。我自己的主页上也曾挂着我的MBTI结果——既有我满意接受的,也有我心存怀疑的,“结果”。
[5]Kant. GMS. :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roblem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to show that its illusion respecting the contradiction rests on this, that we think of man in a different sense and relation when we call him free and when we regard him as subject to the laws of nature as being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 It must therefore show that not only can both these very well co-exist, but that both must be thought as necessarily united in the same subject" (Daher ist es eine
unnachlaßliche Aufgabe der spekulativen Philosophie: wenigstens zu zeigen, daß ihre Täuschung
wegen des Widerspruchs darin beruhe, daß wir den
Menschen in einem anderen Sinne und Verhältnisse
denken, wenn wir ihn frei nennen, als wenn wir ihn,
als Stück der Natur, dieser ihren Gesetzen für unterworfen halten, und daß beide nicht allein gar wohl
beisammen stehen können, sondern auch, als notwendig vereinigt, in demselben Subjekt gedacht werden
müssen)(GMS 93),英译:http://ethics.sandiego.edu/Books/Kant/MM/Part3.html#_Toc492660358
[6]不过笔者认为,把不可进行描述性理解的事物去做描述性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性行动。见注[4]文。
[7]“元理论”层面的评价,Quine(1960/1999)Chap.I.5.有相关阐述,关键词:prediction,simplicity,familiarity,sufficient reason。亦可见van Valin et.al.(1997/2002: 5-7),1.2.1,特别是(1.5)。
[8]有趣的是,Kim(1989)一文中也曾表示,还原论者老被揶揄为“老左”。
[9]对EM的反驳,一想之下就有至少两点:1.比如现在的化学和炼金术,真的是断然无关的么,如何理解“无关”?2.物理概念,进而,任何概念,作为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和获得“理解”的?没有纯粹的心理概念作为前设而参与么——这一点类似于韩乾老师曾做过的批评:(http://blog.hanqian.net/2012/03/blog-post.html)。两点问题,都涉及复杂的概念分析。另外,EM不能说不是基于Churchland流露着的一种强烈的实在论倾向,认为语言相比认知、客观实在,都是晚近的细枝末节,科学不应该为语言或语言习惯所限——这本身就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立场。
参考文献:
语言学/语言学田调方法:
- Aikhenvald, A. 2007. Linguistic Fieldwork: Setting a Scene. STUF - Sprachtypologie und Universalienforschung, 60 (1). pp. 3-11.
- Crowley,T. 2007. Field Linguistics: A Beginner's Guide.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bov,W. 1972.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Matthewson,L. 2004. On Methodology of Semantic Fieldwork.
- van Valin Jr.,R.& LaPolla R.J. 1997/2002. Syntax: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影印:《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
- Beckerman, A. 1999. Analytische 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s. Walter De Gruyter.
- Churchland, P. M. 1981.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 67-90.
- Davidson,D. 1970. Mental Events. in Moser,P.K. & Trout, J.D.(ed.) Contemporary Materialism: A Reader. London: Duckworth.
- Kim,J. 1989.The Myth of Nonreductive Materialism.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Vol. 63, No. 3, pp. 31-47
- Putnam,H. 1967. Psychological Predicates. In Capitan,W. H. & Merrill,D.D. (eds.) (1973), Art, Mind,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37-48
- Quine,W.V.O. 1960/1999. Word and Object. MIT Press.
- Swindal, J. 1999. Reflection Revisited -- Jürgen Habermas's Discursive Theory of Truth.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 Turing, A.M.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59: 433-460.
- Wittgenstein, L. & Anscombe, G. E. M. 1953/1997.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 UK: Blackwell.
=======================================
1. 引言
虽然标题党,但这不是一个讨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科学性的问题。这篇文章应幽尾鸥的《介绍一款靠谱的人格测验》(以下简称“幽文”)与 这一讨论 (以下简称“EG说”)而生。
对幽文的疑问,一方面因为EG说中提到的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亦有涉及的广义“问卷学”问题[1],另一方面是对“Big Five法(以下简称BF)比MBTI法更靠谱”这一论断的某种非心理学学科范式的质疑。这种质疑来自哲学中与 functionalism(以下简称FM,关于概念,读者可自行查阅斯坦福哲百SEP)逻辑一贯的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以下简称EM),而EM也正涉及了“古代科学”——比如炼金术,而我们可以轻松地把炼金术替换为更为热门的“古代医学”或者“占星术”。在心理学方法和学科目的方面,“EG说”下参与盖楼的几位心理学家已经很好地澄清了我针对问卷设计和问卷目的的各种问题,比如信度和效度、科学统计意义与对个人的意义等等;但鉴于提出了对心理学和古代科学的双料摈弃的EM颇有话题点,本文打算简单介绍一下EM及其理论背景FM,给参与了楼层建设的心理学家一个汇报,给古代科学爱好者、批评者一个话题点。粗疏含糊混乱及错误,还请担待和批评。
2. 心理学与炼金术
2.1 FM EM与某种还原论
小标题中的这一类比,是Churchland(1981)为其确立EM而做的一个类比。为了说清楚这篇文章中的思路,需要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怨侣”:FM。所谓“怨侣”是指:(1)EM与FM思路一贯,而全然不同于比如某种还原论(reductionism)[2];EM和FM都认为propositional attitudes(比如believe,desire..)或其他mental states(比如pain)的概念,是“功能性概念”(对“功能性概念”的解释见后文),而非如同物理概念那样的本质性概念,不可还原到物理概念,不可被物理概念消化;他们共同的敌手是某种“还原论”,即认为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间有被决定与决定的对应关系,心理概念可还原为物理概念。这是EM与FM“侣”的一面。(2)但EM与FM不同,后者认为心理概念尽管是功能性概念,其功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乃至无法避免的;而EM则认为,既然是功能性概念,就不是必需的,原则上可以“取消”(eliminated)掉。这是二者“怨”的一面。
2.2 EM的前行阶段:FM与AM
2.2.1 FM
说到功能主义,特别是早期功能主义,都一定要提到Turing Test(Turing,1950)。测试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赘。这一测试,一方面可以阐释为是在定义人工智能,而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则是,所谓“人格”,并不具有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功能性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人和计算机,都可以具有。而Wittgenstein(1953/1997)则流露出了“理解”、“读懂”(Lesen + Wissen)等等也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是心理状态(seelischer Zustand),比如“疼痛”,却更应该被理解为“功能性概念”(如33小节,151-159小节,等。)
2.2.2 功能性概念
那么到底何谓“功能性概念”?用于表示功能性状态的概念。而何谓功能性状态?这里只专注于早期功能主义:1.功能性状态关涉系统;2.系统有输入和输出;3.当两个系统的输入输出状态或二者间构成的联系被理解为功能相同[2.5]时,即说两系统在此方面有相同功能状态,用于刻画这一功能状态的概念即为功能性概念。与之相关的另一个jargon是multiple realizability(见SEP)。“a given psychological kind (like pain) can be realized by many distinct physical kinds: brain states in the case of earthly mammals, electronic states in the case of properly programmed digital computers, green slime states in the case of extraterrestrials, and so on. ”Putnam(1967)里举的例子更朴实些:章鱼的疼痛如何是brain state呢?我们只能重新理解brain或者pain,他选择了后者,认为pain是一个功能性概念:用于描述某种特定的系统输入-输出效果的概念,而这一效果的实现渠道是多样的。类似的,不同的物理实体如果都能实现“交流”功能,那么它们就都是“人”;能实现同样的“达意”表现,那么就都是“理解/读懂”,不需要你的脑子里/“灵魂”里有那么一个具有特定本质的“懂”的状态。自普特南,比图灵、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哲学家已经开始把更大范围的表示心理状态的概念看做功能性概念,而并不存在事实性的心理状态概念——这不同于一个事件(event),事件本身可以被物理地理解,亦可被心理地理解,而无论做何种理解,它都是实在而自身同一的。
早期功能主义谈论心理问题时,可以看做一个行为主义的进阶温和版。它不似行为主义否定“内在”,而是把“内在”悬置为一个黑匣子。[2.6]
如果心理概念皆为功能性的,它们和物理概念之间,关系如何呢?有一派“和稀泥”的做法,让二者并行不悖,即以Davidson为代表的anomalous monism(AM)。
2.2.3 AM
所谓AM,即(1)monism,一元论的物理主义,(a)所有事件都在物理层面的因果序列上,(b)被心理概念所描述的一个一个的事件(Event,仍然要注意,是这个事件,不是心理概念,不是描述),也都在物理因果链条上有其位置。Davidson使用了Spinozistic extravagance这样一个措辞,并解释这意味着“all mental events are identical with physical events” [3]。(2)anomalous,但是用来描述心理事件的描述、概念,和物理概念之间,没有nomology,因为一个心理事件x,在物理概念层面和心理概念层面,是被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组织着的。借用斯宾诺莎的措辞,各自in suo genere(在自类中)。
2.3 EM
Churchland(1981)所针讨论的对象,他称为folk psychology(FP)或者common-sense psychology。但是与我们一般理解的民科式“大众心理学”不同,在Churchland眼中,一切与日常心理用词("beliefs,desires,fears,intentions, perceptions, and so forth")有关的心理学,都是folk psychology。在这种看法下,别说trait theory,恐怕还会有其他今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会被归入这一范畴——毕竟“疼痛”都是。在他心目中,足够科学的心理学,只有neuroscience这个方向,并且最好是研究对象覆盖所有生物神经网络类型的神经科学。
首先,Churchland明确承认FP的理论性,FP是人类凭理性探索知识的历史中真诚的一环,它试图整理出“规律”;然后,故纵欲禽,Churchland开始扒FP,认为它“might (really) be false”。皆如今日看炼金术。
至此,EM和AN尚无太大分歧,毕竟按照AM的思路,建立在心理概念上的学科(不光心理学,整个社会科学概莫能外),也都该算作和建立在物理概念上的学科性质不同的学科,比如称它们“规范性学科”。但分歧在于,面对这样的“规范性学科”,AM会认为它们都有其必要的实践效能[4]。Davidson(1971)为此引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以况[5]。
但EM对此则不以为然。(1)FP建立的自身结构,并不独特,而依托的是物理概念系统的方式:lawlike, generalization,quantification over propositions。即,它不是在倡导一种“规范性”,而仍是在搭建“描述性”[6]。如果继续况以康德,那就是知性的误用——用建构性的知性去理解理性产生的规范性概念。况且,FP给出的图景a.依赖于一些超出自身的独断而非autonomous,b.并不“理想”(ideal),问题很多却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效用,c.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承诺,何谈“规范性”。
(2)功能概念依托于效用,没有必然的效用,就没有必然的功能概念。限于现下的情况而认为现下必需某些效用,那是循环论证,党国逻辑。毕竟在任何一个特定时空,这个特定时空里的“科学”都会被很大程度上认可,有实践功效,被认为不能被取代或者抛弃,就比如炼金术——当时的历史事实也是没有替代物。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去回顾它们,会发现,全都不必要。这种不必要还不仅仅是,它们获得了突破、被后世学说批判地继承、或说“扬弃”(aufheben)了,而是,干脆就甩货,扔一边儿了。现代天文学、现代化学,都全然是另一副炉灶;那些传统的科学,尽管它们在当时都是科学,但还是被爽利地eliminated掉了,至少在科学领域里是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奉行心理概念、物理概念两套概念,而不把它们“化简”(eliminate的另一层意思)为一套、全用物理概念组成的物理语言?因为,a.如上所述,本来FP也是在诉求一种物理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b.面对我们的理解目标——“etiology of our behaviour”——物理式一元化简在元理论层面[7],尽管还非常不完整,但显示着更经济、更深刻、更有解释力的希望;c.心理语言系统实在老旧了,而其化简/取消过程一直在历史地发生着,比如古人的理论认为自然天相皆有intention,而现在早不如此了。如果你只会说“我们就是需要心理概念啊”,那就永远走不出抱残守缺拖延症的阴影。“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恃而往?……”FM不过是死保守主义[8]。
如果说FM在谈论心理问题时是行为主义的进阶温和版,那么Churchland的EM就是行为主义的进阶激进版。
3. 结语
以上我沿着一种比较激进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对“心理学”之科学性或前进方向正确性的质疑,尤其是对BF和MBTI之优劣比较的质疑。在这种思路下,建设在心理概念之上的学科,在Churchland那种强的意义上,根本可以抹杀,在Davidson那种弱的意义上,也都是非事实性科学,而是规范性科学。无论在强还是弱的意义上,BF和MBTI都是虽然本身彼此不同、但效用类型和级别都相同的东西;再用Churchland的话,如同炼金术。
心理学界也有对trait theory的根本性怀疑, EG说中,萝莎酱的分身老师已明白提到;若不承认研究对象,那自然无需也不可能再比较BF和MBTI谁更“科学/靠谱”。而从FM-EM的思路出发,去考虑BF,则(1)不但trait这个概念成问题,问卷中的一切心理概念皆成问题;(2)BF既然整体全方位基于心理概念,而心理概念如果如EM认为的那样,和炼金术(占星术)等古代科学没有实质区别,那么BF和基于荣格占星式神秘学的MBTI二者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反正都是跑错了支线。
Churchland在举出炼金术之前,即对FP有一番总括,对我们反过来理解占星术(也许还包括宗教)或亦有启发:“FP is a central part of our current lebenswelt, and serves as the principal vehicle of our interpersonal commerce. For these facts provide FP with a conceptual inertia that goes far beyond its purely theoretical virtues”。
Churchland的这种激进思路,固然可去反驳[9],但它并非无稽之谈——无稽之谈无从反驳。特别对于正在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史的人,它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此文写作逾30年,在当时的语境下,或有更大的时效性。
捎带多句嘴。其实“爱”也完全可以作功能性概念理解,某些同类人际交往的前因带出某些同类的人际交往后果。而各种“爱”的行为、事实是否具有相同的本质以及心理状态呢?呵呵。“爱”这个概念是应该被一般性地保存,或者一般性地被取消,还是应该根据场合来使用或取消呢?恐怕是个“生活艺术”的问题了。
注释:
[1]“问卷学”是笔者使用的一个权宜表达。
语言学中,对问卷法的不信任,比如Aikhenvald(2007);对问卷设计的意见,比如Matthewson(2004);对两种方法论争论的综述可见Crowley(2007)1.2节。
观察者悖论,见Wittgenstein(1946-47/1990: 235):“If you go about to observe your own mental happenings, you may alter them and create new ones, and the whole point of observing is that you should not do this”(转引自Swindal 1999: 11),和Labov(1972: 209):“the aim of linguistic research in the community must be to find out how people talk when they are not being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yet we can only obtain this data by systematic observation”。Labov认为要克服此种悖论,需用多重观察法:如果不同的方法得到类似的结论,则结论的可靠度会提高——萝莎酱的分身老师在EG说中也有类似表示。
人类学中的“米德公案”,笔者道听途说,并不真正了解。它指的是《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09691/)这本书的内容。
[2]此处特指以Kim(1989)为代表的还原论,并非一切可冠以还原论名头的理论。
[2.5]“相同”恐怕并非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规范性的,这里无法展开,“功能相同”也只能在朴素意义上理解。
[2.6]可参Beckermann 1999: 142以下。
[3]联想到斯宾诺莎的世界体系:1.实体有无限多属性,但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可以为人所把握;2.属性是“理智对实体的本质性理解”,皆是 自 类 无限,而非绝对无限(《伦理学》第一章 定义4,6,命题16)。那么,把“属性”理解为aspects、perspectives而非entities,而把modification对应于Davidson这里所说的event,这时,古今的呼应尤为显明。
[4]对占星术,古代医学,笔者曾粗作小文《关于中医和星相》。持的也是某种类似于AM的思路。我自己的主页上也曾挂着我的MBTI结果——既有我满意接受的,也有我心存怀疑的,“结果”。
[5]Kant. GMS. :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roblem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to show that its illusion respecting the contradiction rests on this, that we think of man in a different sense and relation when we call him free and when we regard him as subject to the laws of nature as being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 It must therefore show that not only can both these very well co-exist, but that both must be thought as necessarily united in the same subject" (Daher ist es eine
unnachlaßliche Aufgabe der spekulativen Philosophie: wenigstens zu zeigen, daß ihre Täuschung
wegen des Widerspruchs darin beruhe, daß wir den
Menschen in einem anderen Sinne und Verhältnisse
denken, wenn wir ihn frei nennen, als wenn wir ihn,
als Stück der Natur, dieser ihren Gesetzen für unterworfen halten, und daß beide nicht allein gar wohl
beisammen stehen können, sondern auch, als notwendig vereinigt, in demselben Subjekt gedacht werden
müssen)(GMS 93),英译:http://ethics.sandiego.edu/Books/Kant/MM/Part3.html#_Toc492660358
[6]不过笔者认为,把不可进行描述性理解的事物去做描述性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性行动。见注[4]文。
[7]“元理论”层面的评价,Quine(1960/1999)Chap.I.5.有相关阐述,关键词:prediction,simplicity,familiarity,sufficient reason。亦可见van Valin et.al.(1997/2002: 5-7),1.2.1,特别是(1.5)。
[8]有趣的是,Kim(1989)一文中也曾表示,还原论者老被揶揄为“老左”。
[9]对EM的反驳,一想之下就有至少两点:1.比如现在的化学和炼金术,真的是断然无关的么,如何理解“无关”?2.物理概念,进而,任何概念,作为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和获得“理解”的?没有纯粹的心理概念作为前设而参与么——这一点类似于韩乾老师曾做过的批评:(http://blog.hanqian.net/2012/03/blog-post.html)。两点问题,都涉及复杂的概念分析。另外,EM不能说不是基于Churchland流露着的一种强烈的实在论倾向,认为语言相比认知、客观实在,都是晚近的细枝末节,科学不应该为语言或语言习惯所限——这本身就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立场。
参考文献:
语言学/语言学田调方法:
- Aikhenvald, A. 2007. Linguistic Fieldwork: Setting a Scene. STUF - Sprachtypologie und Universalienforschung, 60 (1). pp. 3-11.
- Crowley,T. 2007. Field Linguistics: A Beginner's Guide.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bov,W. 1972.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Matthewson,L. 2004. On Methodology of Semantic Fieldwork.
- van Valin Jr.,R.& LaPolla R.J. 1997/2002. Syntax: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影印:《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
- Beckerman, A. 1999. Analytische 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s. Walter De Gruyter.
- Churchland, P. M. 1981.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 67-90.
- Davidson,D. 1970. Mental Events. in Moser,P.K. & Trout, J.D.(ed.) Contemporary Materialism: A Reader. London: Duckworth.
- Kim,J. 1989.The Myth of Nonreductive Materialism.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Vol. 63, No. 3, pp. 31-47
- Putnam,H. 1967. Psychological Predicates. In Capitan,W. H. & Merrill,D.D. (eds.) (1973), Art, Mind, and Relig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37-48
- Quine,W.V.O. 1960/1999. Word and Object. MIT Press.
- Swindal, J. 1999. Reflection Revisited -- Jürgen Habermas's Discursive Theory of Truth.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 Turing, A.M.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59: 433-460.
- Wittgenstein, L. & Anscombe, G. E. M. 1953/1997.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 UK: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