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演艺帮的崛起
1965年,迈克尔•梅雷迪斯导演踏入伊顿校门执教时发现,这所在19世纪末就已取缔戏剧专业的学校,一直没有改变态度:“伊顿认为戏剧行业堕落且毫无意义。”但在2000年梅雷迪斯退休时,已经有一部分伊顿人不再梦想成为大卫•卡梅隆,而更想成为修•劳瑞与多米尼克•韦斯特——在演艺行业还被视为二流行业的1440年,创办伊顿的亨利六世可能没有想到,这所公学除了培养首相,还能成为演员们的摇篮。
在2012年年初颁发的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中,入围最佳新星的五位演员里,有两位都是伊顿毕业:因《雷神》与《复仇者联盟》大红的汤姆•希德勒斯顿,以及主演《鸟鸣》《我与玛丽莲的一周》的小雀斑伊迪•雷德梅尼。除此之外,狄更斯的曾曾曾外孙、曾参演《远大前程》、《权力的游戏》与《简爱》、2012年又在《铁娘子》中亮相的哈里•劳埃德;出现在英国国家剧院《屈身求爱》剧中的哈利•海顿-巴顿;参演《都铎王朝》、《小杜丽》、《加勒比海盗》的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也全都是伊顿校友。而除过这些新生代演员,老一辈伊顿人中也不乏业界代表:最权威的福尔摩斯扮演着杰瑞米•布雷特、因豪斯医生拿到电视剧最高片酬的休•劳瑞、在《火线》中饰演侦探詹姆斯•麦克纳尔特的多米尼克•威斯特,以及在《兄弟连》中扮演理查德•温斯特的戴米恩•刘易斯。
现在的演艺圈是不是对出身有着某种偏好?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是否首先需要的就是好出身?
老一辈与新一辈伊顿人在英国影坛的崛起,让出了二十多位首相的伊顿公学的形象有所改观——现在,已经有好事者将它封为“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分校”。又因为红成“现象”级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也是出身哈罗公学,英国媒体开始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现在的演艺圈是不是对出身有着某种偏好?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是否首先需要的就是好出身?
在始播于2011年的拿奖专业户《唐顿庄园》中,千方百计冲破森严等级制的英俊男仆托马斯用他那张阴险自私的俊脸,迷倒了不少粉丝。这位著名反派的扮演者罗伯•詹姆斯-克里尔曾经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出身不够好,空有一腔表演梦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被挤出了这个行业?”在否认自己出身工薪阶层之后他回答:“演艺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算有工作,也是根本赚不到钱的。你家要是没有钱,怎么挺得过来?”
除过不知能否成名的风险,演艺行业的敲门砖就已经是天价。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的市场部与公关经理薇琦•泰勒曾对《卫报》透露,为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她总共花掉了9000英镑。之后,一年的硕士学位又让她花掉了一万英镑。虽然根据泰勒的说法,只要足够优秀,钱不是问题,RADA有完善的奖学金系统,可以资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但且不论每一年只有28名学生能够考进RADA本科,就算毕业,在这个行业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无法到达金字塔上层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不能通过演艺事业赚得糊口。
面向青春期的烦闷、迷惘与痛苦,表演成了他们共同的出路。
能把孩子送进伊顿的家庭们自然不差钱,但他们最初的期许可能并非看着儿子走上前路叵测的演艺之路。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父亲就曾劝告已在剑桥获得Double First学位的儿子:“你知道,99%的演员是没有工作的。你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要花时间去扮演别人?”但对于13岁就被送进伊顿公学的汤姆来说,表演释放了他的痛苦、保守了他的秘密:“寄宿生活、父母离婚,都让我感到痛苦。那时的我烦闷,伤心、脆弱、愤怒。步入青春期后,你会突然需要另一种方式来隐藏秘密。特别是在男校,你必须表现得强悍些,免得被找茬。于是我开始表演,它成为了一个安全的途径,让这些情绪得到释放。这也是我回过头去才能看到的。”
这种痛苦几乎是伊顿人共有的记忆。1992年,《英国独立报》曾经刊出杰瑞米•布雷特的伊顿回忆:“我被打了好多次。揍完之后他们还会问你一句:‘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要说没有,他们才会放你走。你还必须要回句谢谢。第一次被打完,我站起来,因为恐惧立刻说了谢谢。他们说,看,他喜欢这样。趴下去。我又挨了五下。我总共挨过158下,令人无法置信的数字。有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被打。也许这让他们感到兴奋……但却让我极度痛苦。”
杰瑞米•布雷特并不知道他为何遭此待遇,他的伊顿校友们知道。罗伯特•史蒂芬在《游侠骑士》中说:“杰瑞米那张漂亮过火的脸成了他受苦的根源。”克林•克拉克也在回忆录里写:“杰瑞米拥有你能想象到的最美的男高音,面容俊美到令人难以忘记。当他穿上白色圣洁的礼袍,光泽的棕发梳理整齐,双眼望向天堂唱起圣歌时,观众真的会晕倒。他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好看。但这也成为他可怕的负担,就像玛丽莲•梦露所遭受的那样。”
曾扮演过虚构的老伊顿、P •G•伍德豪斯笔下的伯蒂•伍斯特的休•劳瑞说,伊顿堪称是私校中最私立的那个:“我在伊顿就是艰难度日。我很愿意告诉你那地方被我放了一把火烧掉了,但我没这么干。那时我是个老实孩子。”在1984年踏入伊顿大门的戴米恩•刘易斯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隐藏这段经历:“我不想因伊顿被定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同窗之爱》中,主角盖伯吉斯靠在伊顿的老宿舍墙上问朋友贾德:“如果父母知道我们在这里都经历着什么的话……”他的朋友回答:“他们知道,至少父亲知道。”
面向青春期的烦闷、迷惘与痛苦,表演成了他们共同的出路。在进入戏剧学校之后,曾经憎恨自己的容貌,恨到用大头针扎脸并在伤口上抹灰以求感染的杰瑞米•布雷特,终于放下了这种憎恨:“我进入了戏剧学校,偶然听到两个女孩在讨论我:她们觉得我很有魅力。我马上跑回自己的房间,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在1982年踏入伊顿的多米尼克•韦斯特,也曾经对Live杂志说:“到伊顿之后我就像条没了水的鱼。但在这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好歹我演了很多戏剧。伊顿让我能够朝着这个方面训练自己。”在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眼中,伊顿的戏剧部简直无可比拟:“老师、团队与硬件设施都非常好,给学生们带来的剧场体验更是无与伦比。伊顿给了我戏剧工作者的真实体验。”
戏剧部的导演奥斯本强调,伊顿努力培养的并非仅仅是演员,而是关于戏剧的一切。
现在的伊顿戏剧部拥有三个剧场:一个400座的法瑞尔剧院(拥有完整的旋转式舞台和乐池),以及两个小一些的工作室;一位全职设计师,一位道具师,一位兼职服装师,以及一名经理。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每一年戏剧部都会在三个剧场上演20到25场戏剧。戏剧部的导演奥斯本也强调,伊顿努力培养的并非仅仅是演员,而是关于戏剧的一切:“如果有孩子想写一部戏剧,我们也会非常认真的给予指导。”伊顿戏剧部的“驻部导演”瑞贝卡•斯蒂尔说:“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只是普通的男孩儿。但他们太聪明太多思,有时候我反而要去劝他们放轻松,别想那么多。”
跟着《卫报》的记者走入伊顿,你就能在通往化妆室的走廊上看到往日剧照:年轻的多米尼克•韦斯特在饰演哈姆雷特,稚嫩的戴米恩•刘易斯在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中饰演沃克弗德•斯奎尔斯,汤姆•希德勒斯顿在汤姆•斯拓帕的《阿卡迪亚》中饰演本纳德•南丁格尔,出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的哈里•劳埃德,以及饰演亨利六世的伊迪•雷德梅尼。
2012年10月17日,六位伊顿男孩齐跳骑马舞,将一首《伊顿Style》上传至Youtube。重写的伊顿版歌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别扭、沮丧、孤独又不自信,害怕跟人起冲突,你可千万别逼太紧,不然就等着咱崩溃大哭吧。我们还不善交际,害羞到不敢和妹子讲话,妹子们可千万别来接近,不然就等着瞧咱崩溃大哭吧。”短短两个月,视频点击率就超过两百万,两万多人点了“喜欢”,一千多人点了“讨厌”。但对于伊顿戏剧部院长西蒙•多曼迪来说,“伊顿派”新秀们的成功跟“伊顿范儿”是绝对是没关系的,成为闪耀之星的要点在于“不被定型,不走老路。”
“你不可能总是在这个年纪就能发现他们全部的天赋。”多曼迪对《每日邮报》的安德鲁•威尔森说。“我面试伊迪•雷德梅尼的时候,他只有15岁,非常符合我想象中《印度之行》里的阿黛拉•奎斯特。”后来伊迪的首次职业化亮相,就是反串饰演《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这次表演让多曼迪意识到,“之前我对他的欣赏是完全不够的。”在看过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饰演《情敌》中的安东尼先生之后,多曼迪发现他极具天赋。“我们决定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来自于阿拉巴马、虚张声势的美国议员,这是一次完全的角色重塑——将一个年轻瘦削的英国人,变成一个上了年纪、易怒的浸礼教胖子。”
“青春期的孩子做什么?那是他们开始说‘如果我觉得这件事可行,我就一定要去做’的年纪。”
除过表演,伊顿人们想要的更多。1991年,四位伊顿男孩成立了双棱戏剧公司,要把有质量的戏剧演到爱丁堡去。其中一位名为查理•伍德的男孩后来创办了演出公司Underbelly,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和其他艺术节提供表演场地。2012年8月,伊顿第21次出现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50名男孩上演了四出戏剧——这是伊顿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男孩都是冲着弗雷德•胡德纪念基金去的——弗雷德里克•胡德是Underbelly的联合创始人。2008年,他在一场滑雪事故中去世,年仅28岁。
伊顿戏剧学院还有一个由校友设立、以迈克尔•梅雷迪斯命名的基金,为学生提供年度奖学金。盖•克拉克是第一位奖学金获得者。500英镑的奖学金让他带着改编版的《青蛙》,站上了爱丁堡的舞台。17岁的作者丹•拜厄姆•肖给改编版起了个新名字:《关青蛙什么事儿》。他将原作中在冥府中辩论的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换成了两个被淘汰的喜剧作家,冒险来到阴间寻找世上最好的剧作家。丹的骨子里也留着戏剧的血液:他的曾叔父是演员兼戏剧导演格伦•拜厄姆•肖,他的叔叔是制片人马修•拜厄姆•肖。知道现实残酷的丹,对未来也不乏希望:“说不定有一天我写的剧本就能在伦敦西区上演,谁知道呢。”
在2012年,伊顿最年轻的演员是14岁的尼科•麦克顿纳——对于老伊顿们的演艺之路,他已经相当清楚。“我非常欣赏伊迪•雷德梅尼在《鸟鸣》中的表演——他绝对是我的启发者。” 16岁的杰克觉得:“这么长一串有名气的校友名单给了我动力,让我从在校时就开始开拓戏剧之路,并很可能将它当做终身事业。”17岁的乔纳则把演艺界的伊顿老校友们全视为职业模范:“同一个学校的前辈们能开拓出一条自己热爱的职业之路,在非既定道路上闯出一片天,这对我们绝对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到了18岁,男孩们就该离开伊顿了。曾在这个年纪踏上爱丁堡艺术节的汤姆•希德勒斯顿曾对《每日邮报》的丹•戴维斯回忆:“一些我认识的、我爱的、我尊敬的人,在看完演出后对我说:‘你知道,你真的是块做演员的料。’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表演需要一定的信心与自信,十几岁的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做什么?那是他们开始说‘如果我觉得这件事可行,我就一定要去做’的年纪。”
于青
新周刊 386期
![]() |
休·劳瑞 |
在2012年年初颁发的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中,入围最佳新星的五位演员里,有两位都是伊顿毕业:因《雷神》与《复仇者联盟》大红的汤姆•希德勒斯顿,以及主演《鸟鸣》《我与玛丽莲的一周》的小雀斑伊迪•雷德梅尼。除此之外,狄更斯的曾曾曾外孙、曾参演《远大前程》、《权力的游戏》与《简爱》、2012年又在《铁娘子》中亮相的哈里•劳埃德;出现在英国国家剧院《屈身求爱》剧中的哈利•海顿-巴顿;参演《都铎王朝》、《小杜丽》、《加勒比海盗》的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也全都是伊顿校友。而除过这些新生代演员,老一辈伊顿人中也不乏业界代表:最权威的福尔摩斯扮演着杰瑞米•布雷特、因豪斯医生拿到电视剧最高片酬的休•劳瑞、在《火线》中饰演侦探詹姆斯•麦克纳尔特的多米尼克•威斯特,以及在《兄弟连》中扮演理查德•温斯特的戴米恩•刘易斯。
现在的演艺圈是不是对出身有着某种偏好?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是否首先需要的就是好出身?
![]() |
罗伯·詹姆斯-克里尔 |
老一辈与新一辈伊顿人在英国影坛的崛起,让出了二十多位首相的伊顿公学的形象有所改观——现在,已经有好事者将它封为“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分校”。又因为红成“现象”级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也是出身哈罗公学,英国媒体开始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现在的演艺圈是不是对出身有着某种偏好?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是否首先需要的就是好出身?
在始播于2011年的拿奖专业户《唐顿庄园》中,千方百计冲破森严等级制的英俊男仆托马斯用他那张阴险自私的俊脸,迷倒了不少粉丝。这位著名反派的扮演者罗伯•詹姆斯-克里尔曾经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出身不够好,空有一腔表演梦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被挤出了这个行业?”在否认自己出身工薪阶层之后他回答:“演艺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算有工作,也是根本赚不到钱的。你家要是没有钱,怎么挺得过来?”
除过不知能否成名的风险,演艺行业的敲门砖就已经是天价。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的市场部与公关经理薇琦•泰勒曾对《卫报》透露,为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她总共花掉了9000英镑。之后,一年的硕士学位又让她花掉了一万英镑。虽然根据泰勒的说法,只要足够优秀,钱不是问题,RADA有完善的奖学金系统,可以资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但且不论每一年只有28名学生能够考进RADA本科,就算毕业,在这个行业中也确实存在着大量无法到达金字塔上层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不能通过演艺事业赚得糊口。
面向青春期的烦闷、迷惘与痛苦,表演成了他们共同的出路。
![]() |
杰瑞米·布雷特 |
能把孩子送进伊顿的家庭们自然不差钱,但他们最初的期许可能并非看着儿子走上前路叵测的演艺之路。汤姆•希德勒斯顿的父亲就曾劝告已在剑桥获得Double First学位的儿子:“你知道,99%的演员是没有工作的。你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要花时间去扮演别人?”但对于13岁就被送进伊顿公学的汤姆来说,表演释放了他的痛苦、保守了他的秘密:“寄宿生活、父母离婚,都让我感到痛苦。那时的我烦闷,伤心、脆弱、愤怒。步入青春期后,你会突然需要另一种方式来隐藏秘密。特别是在男校,你必须表现得强悍些,免得被找茬。于是我开始表演,它成为了一个安全的途径,让这些情绪得到释放。这也是我回过头去才能看到的。”
这种痛苦几乎是伊顿人共有的记忆。1992年,《英国独立报》曾经刊出杰瑞米•布雷特的伊顿回忆:“我被打了好多次。揍完之后他们还会问你一句:‘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要说没有,他们才会放你走。你还必须要回句谢谢。第一次被打完,我站起来,因为恐惧立刻说了谢谢。他们说,看,他喜欢这样。趴下去。我又挨了五下。我总共挨过158下,令人无法置信的数字。有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被打。也许这让他们感到兴奋……但却让我极度痛苦。”
杰瑞米•布雷特并不知道他为何遭此待遇,他的伊顿校友们知道。罗伯特•史蒂芬在《游侠骑士》中说:“杰瑞米那张漂亮过火的脸成了他受苦的根源。”克林•克拉克也在回忆录里写:“杰瑞米拥有你能想象到的最美的男高音,面容俊美到令人难以忘记。当他穿上白色圣洁的礼袍,光泽的棕发梳理整齐,双眼望向天堂唱起圣歌时,观众真的会晕倒。他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好看。但这也成为他可怕的负担,就像玛丽莲•梦露所遭受的那样。”
曾扮演过虚构的老伊顿、P •G•伍德豪斯笔下的伯蒂•伍斯特的休•劳瑞说,伊顿堪称是私校中最私立的那个:“我在伊顿就是艰难度日。我很愿意告诉你那地方被我放了一把火烧掉了,但我没这么干。那时我是个老实孩子。”在1984年踏入伊顿大门的戴米恩•刘易斯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隐藏这段经历:“我不想因伊顿被定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同窗之爱》中,主角盖伯吉斯靠在伊顿的老宿舍墙上问朋友贾德:“如果父母知道我们在这里都经历着什么的话……”他的朋友回答:“他们知道,至少父亲知道。”
面向青春期的烦闷、迷惘与痛苦,表演成了他们共同的出路。在进入戏剧学校之后,曾经憎恨自己的容貌,恨到用大头针扎脸并在伤口上抹灰以求感染的杰瑞米•布雷特,终于放下了这种憎恨:“我进入了戏剧学校,偶然听到两个女孩在讨论我:她们觉得我很有魅力。我马上跑回自己的房间,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在1982年踏入伊顿的多米尼克•韦斯特,也曾经对Live杂志说:“到伊顿之后我就像条没了水的鱼。但在这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好歹我演了很多戏剧。伊顿让我能够朝着这个方面训练自己。”在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眼中,伊顿的戏剧部简直无可比拟:“老师、团队与硬件设施都非常好,给学生们带来的剧场体验更是无与伦比。伊顿给了我戏剧工作者的真实体验。”
戏剧部的导演奥斯本强调,伊顿努力培养的并非仅仅是演员,而是关于戏剧的一切。
![]() |
伊迪·雷德梅尼 |
现在的伊顿戏剧部拥有三个剧场:一个400座的法瑞尔剧院(拥有完整的旋转式舞台和乐池),以及两个小一些的工作室;一位全职设计师,一位道具师,一位兼职服装师,以及一名经理。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每一年戏剧部都会在三个剧场上演20到25场戏剧。戏剧部的导演奥斯本也强调,伊顿努力培养的并非仅仅是演员,而是关于戏剧的一切:“如果有孩子想写一部戏剧,我们也会非常认真的给予指导。”伊顿戏剧部的“驻部导演”瑞贝卡•斯蒂尔说:“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只是普通的男孩儿。但他们太聪明太多思,有时候我反而要去劝他们放轻松,别想那么多。”
跟着《卫报》的记者走入伊顿,你就能在通往化妆室的走廊上看到往日剧照:年轻的多米尼克•韦斯特在饰演哈姆雷特,稚嫩的戴米恩•刘易斯在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中饰演沃克弗德•斯奎尔斯,汤姆•希德勒斯顿在汤姆•斯拓帕的《阿卡迪亚》中饰演本纳德•南丁格尔,出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的哈里•劳埃德,以及饰演亨利六世的伊迪•雷德梅尼。
2012年10月17日,六位伊顿男孩齐跳骑马舞,将一首《伊顿Style》上传至Youtube。重写的伊顿版歌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别扭、沮丧、孤独又不自信,害怕跟人起冲突,你可千万别逼太紧,不然就等着咱崩溃大哭吧。我们还不善交际,害羞到不敢和妹子讲话,妹子们可千万别来接近,不然就等着瞧咱崩溃大哭吧。”短短两个月,视频点击率就超过两百万,两万多人点了“喜欢”,一千多人点了“讨厌”。但对于伊顿戏剧部院长西蒙•多曼迪来说,“伊顿派”新秀们的成功跟“伊顿范儿”是绝对是没关系的,成为闪耀之星的要点在于“不被定型,不走老路。”
“你不可能总是在这个年纪就能发现他们全部的天赋。”多曼迪对《每日邮报》的安德鲁•威尔森说。“我面试伊迪•雷德梅尼的时候,他只有15岁,非常符合我想象中《印度之行》里的阿黛拉•奎斯特。”后来伊迪的首次职业化亮相,就是反串饰演《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这次表演让多曼迪意识到,“之前我对他的欣赏是完全不够的。”在看过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饰演《情敌》中的安东尼先生之后,多曼迪发现他极具天赋。“我们决定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来自于阿拉巴马、虚张声势的美国议员,这是一次完全的角色重塑——将一个年轻瘦削的英国人,变成一个上了年纪、易怒的浸礼教胖子。”
“青春期的孩子做什么?那是他们开始说‘如果我觉得这件事可行,我就一定要去做’的年纪。”
![]() |
汤姆·希德勒斯顿 |
除过表演,伊顿人们想要的更多。1991年,四位伊顿男孩成立了双棱戏剧公司,要把有质量的戏剧演到爱丁堡去。其中一位名为查理•伍德的男孩后来创办了演出公司Underbelly,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和其他艺术节提供表演场地。2012年8月,伊顿第21次出现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50名男孩上演了四出戏剧——这是伊顿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男孩都是冲着弗雷德•胡德纪念基金去的——弗雷德里克•胡德是Underbelly的联合创始人。2008年,他在一场滑雪事故中去世,年仅28岁。
伊顿戏剧学院还有一个由校友设立、以迈克尔•梅雷迪斯命名的基金,为学生提供年度奖学金。盖•克拉克是第一位奖学金获得者。500英镑的奖学金让他带着改编版的《青蛙》,站上了爱丁堡的舞台。17岁的作者丹•拜厄姆•肖给改编版起了个新名字:《关青蛙什么事儿》。他将原作中在冥府中辩论的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换成了两个被淘汰的喜剧作家,冒险来到阴间寻找世上最好的剧作家。丹的骨子里也留着戏剧的血液:他的曾叔父是演员兼戏剧导演格伦•拜厄姆•肖,他的叔叔是制片人马修•拜厄姆•肖。知道现实残酷的丹,对未来也不乏希望:“说不定有一天我写的剧本就能在伦敦西区上演,谁知道呢。”
在2012年,伊顿最年轻的演员是14岁的尼科•麦克顿纳——对于老伊顿们的演艺之路,他已经相当清楚。“我非常欣赏伊迪•雷德梅尼在《鸟鸣》中的表演——他绝对是我的启发者。” 16岁的杰克觉得:“这么长一串有名气的校友名单给了我动力,让我从在校时就开始开拓戏剧之路,并很可能将它当做终身事业。”17岁的乔纳则把演艺界的伊顿老校友们全视为职业模范:“同一个学校的前辈们能开拓出一条自己热爱的职业之路,在非既定道路上闯出一片天,这对我们绝对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到了18岁,男孩们就该离开伊顿了。曾在这个年纪踏上爱丁堡艺术节的汤姆•希德勒斯顿曾对《每日邮报》的丹•戴维斯回忆:“一些我认识的、我爱的、我尊敬的人,在看完演出后对我说:‘你知道,你真的是块做演员的料。’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表演需要一定的信心与自信,十几岁的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做什么?那是他们开始说‘如果我觉得这件事可行,我就一定要去做’的年纪。”
于青
新周刊 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