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沉默”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不说话、不出声”;第二种是“深沉闲静”。小波在对该篇文章命题时,该是使用的二种解释的结合体。小波所处时代的“沉默”,是面对社会诸光怪陆离之现象的无言,其中蕴含着对诸项的愤懑不平及欲全身而退的自保瑟缩。
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便是以身处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渴望挣脱世俗束缚牢笼的普通人的视角,带领我们畅游一番他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深刻若《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的精神家园》、诙谐如《知识分子的不幸》《关于“媚雅” 》、郑重如《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血统>序 》……其言干净透彻、其意含蓄深邃,比王朔少一分痞气与激进,比秋雨多一份通俗与透彻,可自成一派“小波体”。依小波之言,他的创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他本人也十分推崇王道乾、穆旦的译作及杜拉斯的《情人》,然小波能够师承其道,将西方的多种流派风格融于自己笔下、阐述自己的思想并呈现于世人,亦不可不谓伟大。
本文的主旨,并非讨论小波如何师承几位大师怎样进行创作,而是要讨论他在杂文集中提到的“沉默”一词之今义。正如前文所提,“沉默”在小波时代用来形容不爱言语的、或心有愤懑而不敢言的、或无所谓世事冷眼旁观的大多数。小波语:“我也要挤入那个话语圈,虽然这个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狂吠不止、时而一声不吭的圈子,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教给人一点好的东西,但我还要挤进去。”“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十余载春秋过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若蝗虫肆虐一般的普及以及新言论媒介的出现如微博,小波之愿似得以实现。互联网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网罗住面对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的你我;其每一根丝线的抖动都在强烈暗示你发表自己的言论,单击回车键看到自己的言论提交,身体在头顶上丝线的颤动下闪过一丝为万人瞩目的过电一般的快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跻身于发表自由言论的平台上,彪悍者如芙蓉姐姐、愤青者如王小山、执着者如方舟子、恬淡者如延参法师……在以秒为单位刷新的微博上,在每日千万人在线讨论的论坛上,我仿佛能看到,一条条提交于各城镇各村落的言论背后是一张张微张的口,是一个个不再沉默、渴望被人聆听、渴望践行自己公民权利的普通民众。他们,抑或是我们,受到西方民主自由西方的思想影响,不甘心就此沉默,不甘心成为被奴役的一群,遂挺立冲破存现数百年的言论桎梏,自由欣悦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然而,今日之局势,真的是小波最初所期冀的吗?如此发表言论的无限制的自由,真的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吗?我认为,现今多数国人所缺少的,恰恰是小波不断反对的“沉默”一词,只不过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小波曾对“常识”如此定义:“所谓常识,其实是一种平和自由的心态,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够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我们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灌输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却反而忽视了生活中最简单质朴的常识。随手点开博客,近乎一半的文章都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无意刷新微博,大部分都是这方与那方相互的反对辱骂。今日的国人渴望特立独行、渴望独一无二、渴望自己被他人关注、渴望自己的观点被他人无条件赞同,殊不知特立独行自有特立独行的底线,独一无二亦有独一无二背后的宽容。
不禁又想到“沉默”一词。在这言论满天飞的喧嚣的社会,我愿与小波背道而驰,提倡“沉默”。此“沉默”取第二意,即“深沉闲静”。我们缺少常识,便需在沉默中体味最基本的人伦与道德素养;我们渴求自由,便需在沉默中理解透彻自由的内涵,学习真正的自由思想。这份沉默,少了一分愚蒙与嫉世,多了一分自省与思考,少了一分喧闹与争辩,多了一份分享与宽容。想必小波在世,亦会恪守本心,做一名沉默而特立独行的大多数吧。
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便是以身处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渴望挣脱世俗束缚牢笼的普通人的视角,带领我们畅游一番他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深刻若《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的精神家园》、诙谐如《知识分子的不幸》《关于“媚雅” 》、郑重如《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血统>序 》……其言干净透彻、其意含蓄深邃,比王朔少一分痞气与激进,比秋雨多一份通俗与透彻,可自成一派“小波体”。依小波之言,他的创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他本人也十分推崇王道乾、穆旦的译作及杜拉斯的《情人》,然小波能够师承其道,将西方的多种流派风格融于自己笔下、阐述自己的思想并呈现于世人,亦不可不谓伟大。
本文的主旨,并非讨论小波如何师承几位大师怎样进行创作,而是要讨论他在杂文集中提到的“沉默”一词之今义。正如前文所提,“沉默”在小波时代用来形容不爱言语的、或心有愤懑而不敢言的、或无所谓世事冷眼旁观的大多数。小波语:“我也要挤入那个话语圈,虽然这个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狂吠不止、时而一声不吭的圈子,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教给人一点好的东西,但我还要挤进去。”“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十余载春秋过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若蝗虫肆虐一般的普及以及新言论媒介的出现如微博,小波之愿似得以实现。互联网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网罗住面对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的你我;其每一根丝线的抖动都在强烈暗示你发表自己的言论,单击回车键看到自己的言论提交,身体在头顶上丝线的颤动下闪过一丝为万人瞩目的过电一般的快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跻身于发表自由言论的平台上,彪悍者如芙蓉姐姐、愤青者如王小山、执着者如方舟子、恬淡者如延参法师……在以秒为单位刷新的微博上,在每日千万人在线讨论的论坛上,我仿佛能看到,一条条提交于各城镇各村落的言论背后是一张张微张的口,是一个个不再沉默、渴望被人聆听、渴望践行自己公民权利的普通民众。他们,抑或是我们,受到西方民主自由西方的思想影响,不甘心就此沉默,不甘心成为被奴役的一群,遂挺立冲破存现数百年的言论桎梏,自由欣悦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然而,今日之局势,真的是小波最初所期冀的吗?如此发表言论的无限制的自由,真的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吗?我认为,现今多数国人所缺少的,恰恰是小波不断反对的“沉默”一词,只不过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小波曾对“常识”如此定义:“所谓常识,其实是一种平和自由的心态,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够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我们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灌输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却反而忽视了生活中最简单质朴的常识。随手点开博客,近乎一半的文章都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无意刷新微博,大部分都是这方与那方相互的反对辱骂。今日的国人渴望特立独行、渴望独一无二、渴望自己被他人关注、渴望自己的观点被他人无条件赞同,殊不知特立独行自有特立独行的底线,独一无二亦有独一无二背后的宽容。
不禁又想到“沉默”一词。在这言论满天飞的喧嚣的社会,我愿与小波背道而驰,提倡“沉默”。此“沉默”取第二意,即“深沉闲静”。我们缺少常识,便需在沉默中体味最基本的人伦与道德素养;我们渴求自由,便需在沉默中理解透彻自由的内涵,学习真正的自由思想。这份沉默,少了一分愚蒙与嫉世,多了一分自省与思考,少了一分喧闹与争辩,多了一份分享与宽容。想必小波在世,亦会恪守本心,做一名沉默而特立独行的大多数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