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e UCLA, Wharton, Yale...
今天我参加了Sharewithu的Magic is happening,现场的7位嘉宾,大都来自今年sharewithyou跟M7+Yale+Duke+Berkely十家B School举办的VC/PE Trek。这个Trek每年从300位申请者中挑选50个人,回到中国来参观各大VC/PE firm。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B school申请和在校经历的交流。其中我跟来自三个学校,UCLA, Wharton, Yale的校友交流比较多。下面是我们交流的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 UCLA
跟Terry两年前有一次短暂的聊天,她是Sharewithu资深的申请coach。六年前ULCA毕业,做过consulting,两年前加入美国最大的VC纪源做投资。
她回顾这八年,认为Self-reflection比申请前改变了很多,而改变的起源都是MBA的经历:
* 她自认为是一个data driven并且具有communication skills的人,但到了商学院,跟有些老美一比,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她说道,一定要放大自己的长处,才能成功
* 看到很多不太有机会见到的事情
* 脱离中国教育、家长和环境,独立的做判断
对于申请和辅导申请,她很有经验的指出了几点,从成绩,到package,到执行状态,再到network。作为走过半糟的申请者,我知道,其中每一点能够做到、做好,都很不容易。愈发感觉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全方位,从内到外的准备。
申请者会遇到的障碍:
* 很孤独,不敢跟老板说-->找一个团队
* essay动笔前的准备很重要,efficient的办法:60%的时间在准备
* 申请前期就应该跟推荐人沟通,形成完整的package
* 对成绩的要求很看重,西部学校甚于东部学校,申请人的托福成绩也会成为一个坎
面试如何展现自己的unique point:
* 没有人的background是unique的,中国太大,什么申请者都有,关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personal的东西里,然后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 unique point没有用,要整个Package比较Unique
* 经常自省
* 与人交流,跟别人比较
* 跟最亲密的人聊
* Career goal一定会变化,但是在申请时一定要写当下、真正想做的事情
MBA为中国学生带来的价值?
* 美国教育重视素质培养,如public speaking之类的课程,networking, presentation;
* 增加眼界
* 大学里面有学术做得非常好,又有很多成功实践的教授,积淀,可以学习
她个人还是UCLA在上海的面试校友。这里她提到一个小TIPS,她之前遇到过很active approach自己的学生,面试前印象就很深,对于面试总归没有坏处。对于学校的印象,她简单的说了几点:
* 校园非常漂亮,电影院首映,看到影星遛狗
* worklife balance
* party氛围很强
* entrepreneur是学校最强的部分
* Finance也很强
* Marketing,尤其是初创企业很多都是从品牌做起来的
* 缺点是在中国的network很弱,集中在VC/PE&entrepreneur, 零星在consulting
后来我一对一跟她交流了下,自己以后做VC的可能性。
1. VC很难进,是因为人很少。她说这个是事实,她在纪源VC,一家美国公司,上海就一个office,十几个人,partner, VP,高级和junior投资经理,就这样,结构非常扁平。VC的recruitment非常随机,想到了就近招人,不会等一个月飞到美国招人。
VC很喜欢创业又失败/做得不是很好的人。
投行的人进VC比较多,consulting的也可以。
她说VC最重要的是在行业里有很深的人脉。我问她,很多人说MBA毕业进去就做Modeling,但VC最重要的还是拉项目,还不如先创业,在一个行业里面有很多经验,等到德高望重的时候再做VC。她说,创业风险非常大,如果是一个disaster的创业,做VC也没人要啊;还是毕业后做consulting, IB, 再进VC比较可靠。
2. VC是不是一定要做中国市场?
她回答,她还从没见过一个中国人可以在美国做VC的。
中国本土现在也有很多VC。
3. VC的lifestyle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喝酒啊,要跟政府打交道,灰色交易啊什么的?
在中国做VC,跟政府打交道比较多,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我又说了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兴趣。她说,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地方,她提到有一个朋友,清华engineering毕业, 做consulting,Haas毕业之后,在LA加入一个中型的on-line gaming公司做中国市场的BD,拿股票、期权的那一种。
我突然想到在51汽车的Johonson,他的老板有创业上市成功的经验,公司也已经有十年,在盈利,他自己也是拿期权的。我想,这样的公司,比创业公司更加稳妥,也更适合MBA的skill set, 又能快速学到东西。不一定要去google, facebook, twitter这样的知名大公司,西海岸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有前景、发展中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这样我就可以把读MBA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了!
这个方向,是最值得我花时间去调研的。
** Wharton
Zoey是一个肤色较深,梳着随意的长发,给人感觉很像abc的女生。她是2012年从Wharton刚毕业,之前做consultant,目前在花旗做sales&trading。她一开始就在强调,自己申请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因为consulting那个环境里,很多人到了申请季都会开始准备,开始交流,有很多人一起申请;写essay时也有师兄帮助,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视角。
她提到了几个特别有用的TIPs:
1. 拿到offer后可以去各个学校的welcome week; 学校会安排背景相似的人跟你聊天
2. 每个学校都有volunteer 可以帮助perspective student来了解学校,我们在申请前都可以写信给AO,要求了解学校,学校甚至会派本地的一个校友来跟你聊天
这些方式方法无论是在其他申请人,还是在BBY,我都没有听说过。看来,她,或者说一个typical consultant applicant是一个非常懂得申请资源的人。我也可以跟她保持联系,继续向她取取经。
Wharton在她眼里是个finance focused的学校,招聘的时候也会来一些Industry/corporate的公司,但几乎没有人去,比如一个朋友去Pepsi面试,大家都会觉得奇怪。她认为,如果想要做非finance方向的事情,会比较孤独吧。
也有创业、NGO的机会,但是她接触得很少。她举例,她关注的是bank, 跟一个白人创业者几乎没什么交集,而跟Marvin是在中国人的聚会上能碰到面。
她所知道两个summer intern的机会,一个是international volunteer program, 她有一个朋友就是去津巴布韦做cleaning program. 另一个是去Gates foudation. 如果不想影响到正常的summer intern,也有办法。在summer前后2~3个星期,原来做过NGO的学生们会自己发起NGO,发布在学校的career network上,并且向学校申请资金,那我们就可以去参加。
一个很特别的信息: 从2011年起,Wharton在旧金山开设了campus,专门促进创业方面。听到这个我眼前一亮!她说可以帮我找一个在读的同学问情况。后面跟Terry也好,跟Zoey也好,followup里,我会需要补充很多network, mail的技能,需要开始准备啦。
我问她,Wharton的人是怎么样的?她说跟Harvard比,A型人没那么多,没有那么aggressive在Wharton是一半一半。800多个人,真正能叫上名字的400号人,比较close的60,70个人。现在毕业后还有联系的20,30个人吧。
而MBA带给她的最大价值,就在这批人里面:
同学的背景差异很大,让她eyes wide open;朋友给的建议是非常没有bias,直接可以用;她认为5年内朋友、同学可以帮助你;而老师、alumni是10年后会帮到你,当你遇到一个坎发现还有人可以帮助。
现在香港生活的圈子,也是不同BSchool的朋友带朋友认识的,可以交流。
我感觉,读了B school就好像进入了一个network, 提供给你全世界各地可以连接的人。这样的方式,让我想到CAPE,想到TEDx,其实并不一定是以读B school的方式才能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但如果是做商业,做比如finance相关的领域,进入好的B school,对于未来的发展明显有长远的益处。关键在于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又一次,我想到power of pull这本书,这本我带着上飞机看的书,很透彻的讲了social network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13年2月份我要认真地把它看完,写个书评。
*** Yale
张宁是Yale在读的二年级学生。他戴一个金丝边眼镜,白色衬衣和浅色西装,说话不紧不慢,非常有条理,有见地。反应直接,讲话很短,信息量很大,应该是一个经常思考和反思的人。他本科在nus,新加坡金融5年,3年并购顾问,MBA期间intern BCG,给基金做投资战略。
对Why School他的回答是海外两年经历,可以开拓眼界长见识,尤其跟同学交流很重要,也是开拓眼界。他认为选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事业上要看运气、机会、大学的资源、实力。那么Yale是排名靠前,有名,校内资源多样、Program小,能够有很深的交流。非事业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历。那么要考虑有底蕴、文化的学校,耶鲁校友非常团结。
Yale的缺点在于location,一个半小时到纽约,两个小时到波士顿;课余活动少很多,却也可以多花时间跟同学交流,作研究;同时学校会找中国高层干部来交流,跟政府联系很多。
Network要看两个部分:
有料:
* 同学
* alumni
* 本科同学
* 老师
* 被yale吸引而来的人
* 家里人跟yale有关
* 跟政府的关系
给力:
* network给力
* 学生给力
* 意愿,主动
* 4年和4年工作以上的同学,有经验和智慧,自己受益很大。对长期的人生很有帮助。
申请方面,他的意见是:
* GMAT,今年他们这一届最低分730分
* Essay
* 推荐信,两者一起来看,突出哪几点,有机的整体
* 学校的软性文化,如Yale,人文情怀
* 要跟推荐人讨论
* 不要追求词藻,而是准确的表达
* 先写不太有热情的学校,后面会有小升华
我特地问了Yale对于毕业后做NGO学生的支持,他说,Yale MBA前身是公共管理,所以很注重NGO这一块;NGO比例比其他商学院高,但总体仍是很低。他举了三个同学的例子:
* 毕业前JP Morgan发债的--> 管理医疗系统
* Unilever Marketing--> summer intern到湖南省某个NGO组织
* 一个香港做risk management的人到xx做micro finance
Yale对NGO学生的具体支持在于,一,毕业之后做NGO的,贷款不用还,贷款最高额度的所有学费,也就是说你可以免费读Yale MBA; 二,Yale有Global Social Enterprise的program,可以到印度和南非去做项目;也有到学校附近的初高中、小学去做;学校内部还有Yale fund,有做有机蔬菜的;由于到这些做intern的收入很低,学校会组织为internship fund捐款,支持他们;三,整体文化的浸润,学校会经常介绍NGO的人来耶鲁演讲。
但是他个人对于到NGO就业态度并不肯定。
他说那个在湖南做NGO实习的同学告诉他,NGO的老大都是很有激情的,但是下面的人都只是为了这份工作。我问MBA给NGO带来什么价值?他认为是general management.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跟张宁和Zoey提到有什么关于NGO的实践机会,他们第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我在想,我也是花了4~5个月近距离接触CAPE和陈露本人,才慢慢知道什么叫实践,可以怎么做实践。另外我感觉两个没有做过NGO的人,这个张宁和Booth的天航,都说在中国做NGO很难。我好像不记得一个在做NGO的人这么说,我在想,是不是读MBA的人,对于低待遇、低社会地位就有点不感冒,因此根本就不了解呢?
我又想到那次在办公室跟Denny和Rebecca说我喜欢一个人出去旅游,他们立刻说,一个人出去旅游有什么意思啊。我觉得好像他们的理由很空,于是问道,你们一个人出去旅游过吗?两个人愣了一下,都说没有。我说,一个人可以沿路认识很多人,尝试更多的东西,而两个人会比较封闭到两个人的空间里,跟新世界交流比较少。他们接受了。这个场景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对于我,只是因为我去试了,我知道这么做的滋味是什么,我喜不喜欢,下次会不会用这种方式去其他地方玩;对于他们,没有做过,看不到里面的好,预想它不好,就不会尝试,但他们的opinion很可能是错的。所以,只有做过才知道。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B school申请和在校经历的交流。其中我跟来自三个学校,UCLA, Wharton, Yale的校友交流比较多。下面是我们交流的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 UCLA
跟Terry两年前有一次短暂的聊天,她是Sharewithu资深的申请coach。六年前ULCA毕业,做过consulting,两年前加入美国最大的VC纪源做投资。
她回顾这八年,认为Self-reflection比申请前改变了很多,而改变的起源都是MBA的经历:
* 她自认为是一个data driven并且具有communication skills的人,但到了商学院,跟有些老美一比,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她说道,一定要放大自己的长处,才能成功
* 看到很多不太有机会见到的事情
* 脱离中国教育、家长和环境,独立的做判断
对于申请和辅导申请,她很有经验的指出了几点,从成绩,到package,到执行状态,再到network。作为走过半糟的申请者,我知道,其中每一点能够做到、做好,都很不容易。愈发感觉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全方位,从内到外的准备。
申请者会遇到的障碍:
* 很孤独,不敢跟老板说-->找一个团队
* essay动笔前的准备很重要,efficient的办法:60%的时间在准备
* 申请前期就应该跟推荐人沟通,形成完整的package
* 对成绩的要求很看重,西部学校甚于东部学校,申请人的托福成绩也会成为一个坎
面试如何展现自己的unique point:
* 没有人的background是unique的,中国太大,什么申请者都有,关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personal的东西里,然后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 unique point没有用,要整个Package比较Unique
* 经常自省
* 与人交流,跟别人比较
* 跟最亲密的人聊
* Career goal一定会变化,但是在申请时一定要写当下、真正想做的事情
MBA为中国学生带来的价值?
* 美国教育重视素质培养,如public speaking之类的课程,networking, presentation;
* 增加眼界
* 大学里面有学术做得非常好,又有很多成功实践的教授,积淀,可以学习
她个人还是UCLA在上海的面试校友。这里她提到一个小TIPS,她之前遇到过很active approach自己的学生,面试前印象就很深,对于面试总归没有坏处。对于学校的印象,她简单的说了几点:
* 校园非常漂亮,电影院首映,看到影星遛狗
* worklife balance
* party氛围很强
* entrepreneur是学校最强的部分
* Finance也很强
* Marketing,尤其是初创企业很多都是从品牌做起来的
* 缺点是在中国的network很弱,集中在VC/PE&entrepreneur, 零星在consulting
后来我一对一跟她交流了下,自己以后做VC的可能性。
1. VC很难进,是因为人很少。她说这个是事实,她在纪源VC,一家美国公司,上海就一个office,十几个人,partner, VP,高级和junior投资经理,就这样,结构非常扁平。VC的recruitment非常随机,想到了就近招人,不会等一个月飞到美国招人。
VC很喜欢创业又失败/做得不是很好的人。
投行的人进VC比较多,consulting的也可以。
她说VC最重要的是在行业里有很深的人脉。我问她,很多人说MBA毕业进去就做Modeling,但VC最重要的还是拉项目,还不如先创业,在一个行业里面有很多经验,等到德高望重的时候再做VC。她说,创业风险非常大,如果是一个disaster的创业,做VC也没人要啊;还是毕业后做consulting, IB, 再进VC比较可靠。
2. VC是不是一定要做中国市场?
她回答,她还从没见过一个中国人可以在美国做VC的。
中国本土现在也有很多VC。
3. VC的lifestyle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喝酒啊,要跟政府打交道,灰色交易啊什么的?
在中国做VC,跟政府打交道比较多,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我又说了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兴趣。她说,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地方,她提到有一个朋友,清华engineering毕业, 做consulting,Haas毕业之后,在LA加入一个中型的on-line gaming公司做中国市场的BD,拿股票、期权的那一种。
我突然想到在51汽车的Johonson,他的老板有创业上市成功的经验,公司也已经有十年,在盈利,他自己也是拿期权的。我想,这样的公司,比创业公司更加稳妥,也更适合MBA的skill set, 又能快速学到东西。不一定要去google, facebook, twitter这样的知名大公司,西海岸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有前景、发展中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这样我就可以把读MBA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了!
这个方向,是最值得我花时间去调研的。
** Wharton
Zoey是一个肤色较深,梳着随意的长发,给人感觉很像abc的女生。她是2012年从Wharton刚毕业,之前做consultant,目前在花旗做sales&trading。她一开始就在强调,自己申请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因为consulting那个环境里,很多人到了申请季都会开始准备,开始交流,有很多人一起申请;写essay时也有师兄帮助,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视角。
她提到了几个特别有用的TIPs:
1. 拿到offer后可以去各个学校的welcome week; 学校会安排背景相似的人跟你聊天
2. 每个学校都有volunteer 可以帮助perspective student来了解学校,我们在申请前都可以写信给AO,要求了解学校,学校甚至会派本地的一个校友来跟你聊天
这些方式方法无论是在其他申请人,还是在BBY,我都没有听说过。看来,她,或者说一个typical consultant applicant是一个非常懂得申请资源的人。我也可以跟她保持联系,继续向她取取经。
Wharton在她眼里是个finance focused的学校,招聘的时候也会来一些Industry/corporate的公司,但几乎没有人去,比如一个朋友去Pepsi面试,大家都会觉得奇怪。她认为,如果想要做非finance方向的事情,会比较孤独吧。
也有创业、NGO的机会,但是她接触得很少。她举例,她关注的是bank, 跟一个白人创业者几乎没什么交集,而跟Marvin是在中国人的聚会上能碰到面。
她所知道两个summer intern的机会,一个是international volunteer program, 她有一个朋友就是去津巴布韦做cleaning program. 另一个是去Gates foudation. 如果不想影响到正常的summer intern,也有办法。在summer前后2~3个星期,原来做过NGO的学生们会自己发起NGO,发布在学校的career network上,并且向学校申请资金,那我们就可以去参加。
一个很特别的信息: 从2011年起,Wharton在旧金山开设了campus,专门促进创业方面。听到这个我眼前一亮!她说可以帮我找一个在读的同学问情况。后面跟Terry也好,跟Zoey也好,followup里,我会需要补充很多network, mail的技能,需要开始准备啦。
我问她,Wharton的人是怎么样的?她说跟Harvard比,A型人没那么多,没有那么aggressive在Wharton是一半一半。800多个人,真正能叫上名字的400号人,比较close的60,70个人。现在毕业后还有联系的20,30个人吧。
而MBA带给她的最大价值,就在这批人里面:
同学的背景差异很大,让她eyes wide open;朋友给的建议是非常没有bias,直接可以用;她认为5年内朋友、同学可以帮助你;而老师、alumni是10年后会帮到你,当你遇到一个坎发现还有人可以帮助。
现在香港生活的圈子,也是不同BSchool的朋友带朋友认识的,可以交流。
我感觉,读了B school就好像进入了一个network, 提供给你全世界各地可以连接的人。这样的方式,让我想到CAPE,想到TEDx,其实并不一定是以读B school的方式才能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但如果是做商业,做比如finance相关的领域,进入好的B school,对于未来的发展明显有长远的益处。关键在于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又一次,我想到power of pull这本书,这本我带着上飞机看的书,很透彻的讲了social network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13年2月份我要认真地把它看完,写个书评。
*** Yale
张宁是Yale在读的二年级学生。他戴一个金丝边眼镜,白色衬衣和浅色西装,说话不紧不慢,非常有条理,有见地。反应直接,讲话很短,信息量很大,应该是一个经常思考和反思的人。他本科在nus,新加坡金融5年,3年并购顾问,MBA期间intern BCG,给基金做投资战略。
对Why School他的回答是海外两年经历,可以开拓眼界长见识,尤其跟同学交流很重要,也是开拓眼界。他认为选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事业上要看运气、机会、大学的资源、实力。那么Yale是排名靠前,有名,校内资源多样、Program小,能够有很深的交流。非事业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历。那么要考虑有底蕴、文化的学校,耶鲁校友非常团结。
Yale的缺点在于location,一个半小时到纽约,两个小时到波士顿;课余活动少很多,却也可以多花时间跟同学交流,作研究;同时学校会找中国高层干部来交流,跟政府联系很多。
Network要看两个部分:
有料:
* 同学
* alumni
* 本科同学
* 老师
* 被yale吸引而来的人
* 家里人跟yale有关
* 跟政府的关系
给力:
* network给力
* 学生给力
* 意愿,主动
* 4年和4年工作以上的同学,有经验和智慧,自己受益很大。对长期的人生很有帮助。
申请方面,他的意见是:
* GMAT,今年他们这一届最低分730分
* Essay
* 推荐信,两者一起来看,突出哪几点,有机的整体
* 学校的软性文化,如Yale,人文情怀
* 要跟推荐人讨论
* 不要追求词藻,而是准确的表达
* 先写不太有热情的学校,后面会有小升华
我特地问了Yale对于毕业后做NGO学生的支持,他说,Yale MBA前身是公共管理,所以很注重NGO这一块;NGO比例比其他商学院高,但总体仍是很低。他举了三个同学的例子:
* 毕业前JP Morgan发债的--> 管理医疗系统
* Unilever Marketing--> summer intern到湖南省某个NGO组织
* 一个香港做risk management的人到xx做micro finance
Yale对NGO学生的具体支持在于,一,毕业之后做NGO的,贷款不用还,贷款最高额度的所有学费,也就是说你可以免费读Yale MBA; 二,Yale有Global Social Enterprise的program,可以到印度和南非去做项目;也有到学校附近的初高中、小学去做;学校内部还有Yale fund,有做有机蔬菜的;由于到这些做intern的收入很低,学校会组织为internship fund捐款,支持他们;三,整体文化的浸润,学校会经常介绍NGO的人来耶鲁演讲。
但是他个人对于到NGO就业态度并不肯定。
他说那个在湖南做NGO实习的同学告诉他,NGO的老大都是很有激情的,但是下面的人都只是为了这份工作。我问MBA给NGO带来什么价值?他认为是general management.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跟张宁和Zoey提到有什么关于NGO的实践机会,他们第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我在想,我也是花了4~5个月近距离接触CAPE和陈露本人,才慢慢知道什么叫实践,可以怎么做实践。另外我感觉两个没有做过NGO的人,这个张宁和Booth的天航,都说在中国做NGO很难。我好像不记得一个在做NGO的人这么说,我在想,是不是读MBA的人,对于低待遇、低社会地位就有点不感冒,因此根本就不了解呢?
我又想到那次在办公室跟Denny和Rebecca说我喜欢一个人出去旅游,他们立刻说,一个人出去旅游有什么意思啊。我觉得好像他们的理由很空,于是问道,你们一个人出去旅游过吗?两个人愣了一下,都说没有。我说,一个人可以沿路认识很多人,尝试更多的东西,而两个人会比较封闭到两个人的空间里,跟新世界交流比较少。他们接受了。这个场景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对于我,只是因为我去试了,我知道这么做的滋味是什么,我喜不喜欢,下次会不会用这种方式去其他地方玩;对于他们,没有做过,看不到里面的好,预想它不好,就不会尝试,但他们的opinion很可能是错的。所以,只有做过才知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