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人生价值
最近越来越觉得生活就是在绕圈,很多东西绕了很远最后回到的是人最本性的需求或者直觉。比如兴趣这个东西。每个人小时候,唯一喜欢的东西就是玩。后面接受了一大堆乌七八糟的苦逼教育,所谓通过苦逼的努力去换取成功。很少人歌颂兴趣的伟大,但大家都倾向于相信苦逼是别人成功的不二法宝以换取自己可怜的心理安慰。在这种应接不暇的垃圾思想的笼罩之下,做事很多时候变成了承受。事情做不好,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根本不去想做这个事情本身对不对。很可能做的这件就是错的。而对与错没有客观答案,只是因人而异。
在美国,我常听到的口头禅是I don't like it,这个可以成为他们不去做一件事情不可辩驳的理由。在中国这个万事求统一的国家,你要是把不想做什么,不喜欢什么作为口头禅。得到的只会是讨厌和排挤。然而,就这么一句话,背后隐藏的确实西方文化中,人对自己的尊重。我越发觉得中国人其实不尊重自己,所以也不会尊重别人。从小生活在各种长辈和师长的思想里面,等自己年长之后又去奴役下一代。所以中国人的关系就只有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不是我奴役你就是你奴役我。中国人只去强调如何顺应别人的思想下,并生存。
现在我明白自己的兴趣是第一个需要好好相处的东西。它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世界上的事情太多,没有人可以做很多。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做成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没有可能说先承受某件事,然后成功了,有钱有资源了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个极错的想法,但每个人都在这么想。这就是拖延症的集中体现。最错的地方在于不敢去承担风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生活变成了承受,自己逐渐沦为一个庸人,最初的想法慢慢消失。最后只能从和别人比较生活条件,比较妻儿的优越感中寻求捉襟见肘的成就感。
今天微博看到一句话,普通人会要求自己不要犯错,但牛逼人却坚持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充分说明了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人是如何的墨守成规。
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到一般远比把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做成完美要强得多。这是我从research中学到的,我一开始总被research中各种不完美的假设折磨到死。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完全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了,其实这真是它美的地方。用不完美的方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前太错了,经常去迷恋一篇文章中优美的解决方法,而不在意问题本身有无意义。
在人生的问题中,所谓有意义就是感兴趣的事情。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是兴趣让我们可以对这个没有意义的世界审美。兴趣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这就是来自心底的美。只有它才是我们活在人间的意义。忽略了它就是不敬畏人生,不敬畏造物主,也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价值。
在美国,我常听到的口头禅是I don't like it,这个可以成为他们不去做一件事情不可辩驳的理由。在中国这个万事求统一的国家,你要是把不想做什么,不喜欢什么作为口头禅。得到的只会是讨厌和排挤。然而,就这么一句话,背后隐藏的确实西方文化中,人对自己的尊重。我越发觉得中国人其实不尊重自己,所以也不会尊重别人。从小生活在各种长辈和师长的思想里面,等自己年长之后又去奴役下一代。所以中国人的关系就只有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不是我奴役你就是你奴役我。中国人只去强调如何顺应别人的思想下,并生存。
现在我明白自己的兴趣是第一个需要好好相处的东西。它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世界上的事情太多,没有人可以做很多。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做成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没有可能说先承受某件事,然后成功了,有钱有资源了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个极错的想法,但每个人都在这么想。这就是拖延症的集中体现。最错的地方在于不敢去承担风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生活变成了承受,自己逐渐沦为一个庸人,最初的想法慢慢消失。最后只能从和别人比较生活条件,比较妻儿的优越感中寻求捉襟见肘的成就感。
今天微博看到一句话,普通人会要求自己不要犯错,但牛逼人却坚持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充分说明了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人是如何的墨守成规。
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到一般远比把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做成完美要强得多。这是我从research中学到的,我一开始总被research中各种不完美的假设折磨到死。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完全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了,其实这真是它美的地方。用不完美的方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前太错了,经常去迷恋一篇文章中优美的解决方法,而不在意问题本身有无意义。
在人生的问题中,所谓有意义就是感兴趣的事情。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是兴趣让我们可以对这个没有意义的世界审美。兴趣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这就是来自心底的美。只有它才是我们活在人间的意义。忽略了它就是不敬畏人生,不敬畏造物主,也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价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