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与蛇年之交上正好来讲一讲我最近受到的文化冲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龙”的印象一直是这样的:
直到前两天我读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这本书里引用了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里的研究:
“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Naga的翻译。Naga的意思是‘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agaraja,Nagaraj或Nagarajan的翻译。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换句话说,唐以后那些受到佛经影响的小说(比如《西游记》)里面出现的龙与龙王等,其实都是佛经里的那伽,所谓的龙头人身,其实是蛇头人身。
要举例的话,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大唐西域记》卷三里的这段:
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中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威灵潜被神迹昭明。法俗相趋供养无替。观自在菩萨像西北百五十里至蓝勃卢山。山岭有龙池。周三十余里。渌波浩汗清流皎镜。昔毘卢释迦王前伐诸释。四人拒军者宗亲摈逐各事分飞。其一释种既出国都。跋涉疲弊中路而止。时有一雁飞趣其前。既以驯狎因即乘焉。其雁飞翔下此池侧。释种虚游远适异国。迷不知路假寐树阴。池龙少女游览水滨。忽见释种恐不得当也。变为人形。即而摩拊。释种惊寤。因即谢曰。羁旅羸人何见亲拊。遂殷勤凌逼野合。女曰。父母有训祇奉无违。虽蒙惠顾未承高命。释种曰。山谷杳冥尔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龙女也。敬闻圣族流离逃难。幸因游览。敢慰劳弊。命有燕私未闻来旨。况乎积祸受此龙身。人畜殊途非所闻也。释种曰。一言见允宿心斯毕。龙女曰。敬闻命矣。唯所去就释种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龙女举体成人。福力所感龙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庆悦。乃谢释种曰。我积殃运流转恶趣。幸蒙垂顾福力所加。旷劫弊身一旦改变。欲报此德糜躯未谢。心顾陪游事拘物议。愿白父母然后备礼。龙女还池白父母曰。今者游览忽逢释种。福力所感变我为人。情存好合敢陈事实。龙王心欣人趣情重圣族。遂从女请。乃出池而谢释种曰。不遗非类降尊就卑。愿临我室敢供洒扫。释种受龙王之请。遂即其居。于是龙宫之中亲迎备礼。燕尔乐会肆极欢娱。释种睹龙之形心常畏恶。乃欲辞出。龙王止曰。幸无远舍邻此宅居。当令据疆土称大号。总有臣庶祚延长世。释种谢曰。此言非冀。龙王以宝剑置箧中。妙好白□而覆其上。谓释种曰。幸持此□以献国王。王必亲受远人之贡。可于此时害其王也。因据其国不亦善乎。释种受龙指诲。便往行献乌仗那王躬举其□。释种执其袂而刺之。侍臣卫兵諠乱阶陛。释种麾剑告曰。我所杖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咸惧神武推尊大位。于是沿弊立政表贤恤患。已而动大众备法驾。即龙宫而报命。迎龙女以还都。龙女宿业未尽余报犹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释种畏恶莫知图计。伺其寐也利刃断之。龙女惊寐曰。斯非后嗣之利。非徒我命有少损伤。而汝子孙当苦头痛。故此国族常有斯患。虽不连绵时一发动。释种既没其子嗣位。是嗢呾罗犀那王。
我一直都挺喜欢《大唐西域记》的,看了很多遍,一直很喜欢这一段,什么释种的屌丝男在泉水边上遇到了龙王的女儿,求野合,大家闺秀羞涩地说我们要先结婚才行哟,于是就真的结婚了,龙王还送了一堆宝物,帮屌丝男成功上位做了国王,但到了终于可以啪啪啪的时候,龙王的女儿一高潮就会变出九个龙头来,真是又黄又猎奇不是吗!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图样图森破。那不是九个龙头而是九个蛇头啊!美杜莎虽然头发都是蛇,但好歹还有张人脸,这位龙女姑娘连脸都没有,直接九个蛇头……换了我大概也是要阳痿的。
这么说来,很多笔记小说里会写到方士召唤小龙来进行祈雨的仪式,比如说《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抱朴子》里有这么一段:
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咒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乃长数十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乃取置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苦旱灾,于是方士闻有(“有”原作“而”,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旱处,便赍龙往,出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斤。举国会敛以顾之。直毕,乃发壶出龙,置渊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雨四集矣。
我原来觉得是从壶里召唤出一条龙来呢,多么酷帅狂霸拽啊!结果自“那伽是蛇”的设定之后,脑内的画面就默默变成了这样……↓↓↓
不知为什么心有点累,感觉好像不能再爱了。
![]() |
图片来源:http://www.ivsky.com/tupian/long_v3976/pic_122423.html |
直到前两天我读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这本书里引用了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里的研究:
“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Naga的翻译。Naga的意思是‘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agaraja,Nagaraj或Nagarajan的翻译。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换句话说,唐以后那些受到佛经影响的小说(比如《西游记》)里面出现的龙与龙王等,其实都是佛经里的那伽,所谓的龙头人身,其实是蛇头人身。
要举例的话,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大唐西域记》卷三里的这段:
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中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威灵潜被神迹昭明。法俗相趋供养无替。观自在菩萨像西北百五十里至蓝勃卢山。山岭有龙池。周三十余里。渌波浩汗清流皎镜。昔毘卢释迦王前伐诸释。四人拒军者宗亲摈逐各事分飞。其一释种既出国都。跋涉疲弊中路而止。时有一雁飞趣其前。既以驯狎因即乘焉。其雁飞翔下此池侧。释种虚游远适异国。迷不知路假寐树阴。池龙少女游览水滨。忽见释种恐不得当也。变为人形。即而摩拊。释种惊寤。因即谢曰。羁旅羸人何见亲拊。遂殷勤凌逼野合。女曰。父母有训祇奉无违。虽蒙惠顾未承高命。释种曰。山谷杳冥尔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龙女也。敬闻圣族流离逃难。幸因游览。敢慰劳弊。命有燕私未闻来旨。况乎积祸受此龙身。人畜殊途非所闻也。释种曰。一言见允宿心斯毕。龙女曰。敬闻命矣。唯所去就释种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龙女举体成人。福力所感龙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庆悦。乃谢释种曰。我积殃运流转恶趣。幸蒙垂顾福力所加。旷劫弊身一旦改变。欲报此德糜躯未谢。心顾陪游事拘物议。愿白父母然后备礼。龙女还池白父母曰。今者游览忽逢释种。福力所感变我为人。情存好合敢陈事实。龙王心欣人趣情重圣族。遂从女请。乃出池而谢释种曰。不遗非类降尊就卑。愿临我室敢供洒扫。释种受龙王之请。遂即其居。于是龙宫之中亲迎备礼。燕尔乐会肆极欢娱。释种睹龙之形心常畏恶。乃欲辞出。龙王止曰。幸无远舍邻此宅居。当令据疆土称大号。总有臣庶祚延长世。释种谢曰。此言非冀。龙王以宝剑置箧中。妙好白□而覆其上。谓释种曰。幸持此□以献国王。王必亲受远人之贡。可于此时害其王也。因据其国不亦善乎。释种受龙指诲。便往行献乌仗那王躬举其□。释种执其袂而刺之。侍臣卫兵諠乱阶陛。释种麾剑告曰。我所杖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咸惧神武推尊大位。于是沿弊立政表贤恤患。已而动大众备法驾。即龙宫而报命。迎龙女以还都。龙女宿业未尽余报犹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释种畏恶莫知图计。伺其寐也利刃断之。龙女惊寐曰。斯非后嗣之利。非徒我命有少损伤。而汝子孙当苦头痛。故此国族常有斯患。虽不连绵时一发动。释种既没其子嗣位。是嗢呾罗犀那王。
我一直都挺喜欢《大唐西域记》的,看了很多遍,一直很喜欢这一段,什么释种的屌丝男在泉水边上遇到了龙王的女儿,求野合,大家闺秀羞涩地说我们要先结婚才行哟,于是就真的结婚了,龙王还送了一堆宝物,帮屌丝男成功上位做了国王,但到了终于可以啪啪啪的时候,龙王的女儿一高潮就会变出九个龙头来,真是又黄又猎奇不是吗!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图样图森破。那不是九个龙头而是九个蛇头啊!美杜莎虽然头发都是蛇,但好歹还有张人脸,这位龙女姑娘连脸都没有,直接九个蛇头……换了我大概也是要阳痿的。
这么说来,很多笔记小说里会写到方士召唤小龙来进行祈雨的仪式,比如说《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抱朴子》里有这么一段:
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咒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乃长数十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乃取置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苦旱灾,于是方士闻有(“有”原作“而”,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旱处,便赍龙往,出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斤。举国会敛以顾之。直毕,乃发壶出龙,置渊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雨四集矣。
我原来觉得是从壶里召唤出一条龙来呢,多么酷帅狂霸拽啊!结果自“那伽是蛇”的设定之后,脑内的画面就默默变成了这样……↓↓↓
![]() |
图片来源:http://blog.163.com/batmantang@126/blog/static/33811095201053042918661/ |
不知为什么心有点累,感觉好像不能再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