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电影总结
文/杀手里昂Leon
2012年已经过去,玛雅人很不靠谱,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我们还都活着,那些没有看完的电影还可以继续再看,那些关于电影的故事还可以继续流传。下面仅就个人对于刚刚过去的2012年做一些简单总结。
2012年,观看影片429部,包括华语电影142部,日韩电影73部,欧美电影208部,其他6部。其中在影院观看电影44部(其中18部电影自己掏钱,其他都是媒体场,观影团等免费观看),华语电影29部,欧美电影15部。一年所写影评文章、论文56篇,共计12万字,其中发表在报纸、杂志等媒体文章23篇。
下面我就列一下2012年个人的华语片、韩语片以及外语片十佳。(有些片子是2011年的,但是在2012年才在国内院线放映,所以也将之归于2012年的电影中。排名不分先后。)
一、2012年华语片十佳:
1.《桃姐》: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
影片并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的发展也不是靠情节来推动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来维系,让观众融入到剧中人物的生活,领悟亲情的温馨与感动。影片用一种类似于生活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影片,不过多的炫耀技巧,只是忠实的记录现实中的生活,看似平实自然,饱含的情感却生动细腻。情感处理得相当克制,没有半点煽情,甚至对桃姐的病逝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其实,将本片处理为一部煽情滥俗的通俗情节剧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与同情很容易,然而,很显然导演并没有将主仆二人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做廉价处理,而是更为高明的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升华,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
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2.《赛德克巴莱》:为了那逝去的图腾
有人说,在所有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电影中,《赛德克巴莱》是最牛逼的。我很赞同这一评价。在以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的华语电影中,《赛德克巴莱》突破了国家历史的宏大范畴,以原住民的殖民反抗讲述殖民与反殖民,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抗,书写了一曲具有史诗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志。
3.《骆驼客》:久违西部片中的浓浓人情
这部片子注定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小成本制作,没有明星,更没有大场面,顶多在央视电影频道充一下时长。但是这部片子中茫茫戈壁沙漠的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及他们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最原始的那种感情,为观众展现出了久违的西部片中流露出的浓浓人情味。影片中那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懵懂羞涩的美好爱情与茫茫沙漠中的血腥屠杀之前的营造出强烈反差,特别是影片最后弓箭与枪的对决,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4.《边境风云》:商业包装下的文艺片
这部宁浩监制,程耳导演的影片是2012年国产电影的一个惊喜。黑帮老大,杀手,少女,警察各色人物纷纷登场,昆汀塔伦蒂诺的分段叙事、高度凝练的电影语言、强烈的作者风格都为这部犯罪题材的商业片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
5.《神探亨特张》: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完全的非职业演员演出,手持摄影拍摄,自然音响与光线的运用,导演高群书完全摒弃了电影技术层面上的任何修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七十年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神探亨特张》呈现出一种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仿佛又回归到了电影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而这种最朴实的回归却最能叩击观众内心深处潜藏的真情实感,叩击这个时代的荒诞不堪,这叩击声是那样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在《神探亨特张》中,导演高书群以一种平民化视角对北京这一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使北京这座反复被书写的城市以不同的姿态和面貌呈现给观众。在张导的镜头下,北京变得不再光鲜亮丽,楚楚动人,她褪去了浮华的浓妆,呈现出一张素颜。这张素颜不是什么美女帅哥,英雄巨人,而是一些形形色色的平凡小人物,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演绎着各自的人生,用自己的悲欢离合唱尽世间的百态人生,谱写出一幅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风情画。
借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6.《一九四二》:活着是唯一的信仰
比起《唐山大地震》的煽情催泪,电影《一九四二》明显克制了很多。甚至有些地方导演故意用一些幽默来化解灾难所带来的悲伤。在星星被卖入妓院之后,她端着一盆水去服侍客人,客人问她为何久久不把水盆放下,星星回答吃得太饱蹲不下。这一回答令人哭笑不得,用幽默的力量消解灾难,却使得影片更悲,有一种欲哭无泪、如鲠在喉的痛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生命显得如此的卑微,一切的信仰、尊严都会变得虚无缥缈,吃饱饭才是王道。在这场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导演为观众呈现出了在极度环境下人类最真实的本性。影片通过在逃荒过程中每个人物的转变,将固存于人们心中的信仰、尊严一点点的剥蚀掉,只留下我要活下去的一丝念头。就像电影《芙蓉镇》中的一句台词:活下去,像畜生一样活下去!
7.《泰囧》:国产喜剧片的救命稻草
比起悲剧来,喜剧似乎更难拍一些。因为你让观众掉几滴眼泪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是你要让观众真正发自内心的笑那就很难了。不过,徐铮就做到了,他不但让观众发自内心的笑,而且还自始至终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其实《泰囧》的胜利,就是类型电影的胜利。作为一部喜剧片,导演徐铮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对于商业类型的把握,将喜剧元素贯穿于影片之中,抛弃了以教化为目的的道德包袱,专注于影片的娱乐价值,不让观众有任何思想枷锁,让观众在影院没心没肺的笑才是唯一目的。
或许,之前的导演们透支了太多的信誉,影片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有些导演甚至通过炒冷饭来圈钱,严重伤害了观众的情感,也使得这些导演几十年在观众心中积累起来的信用在一点点的被蚕噬。当一部喜剧片的创作不再是以娱乐大众、服务大众为中心,而是考虑过多,强行向观众灌输道德价值时,那么这部影片注定不受市场欢迎。尽管《泰囧》并非一部完美的喜剧片,但是它在商业类型上的一些坚持与放弃足以使它成为继2006年《疯狂的石头》之后国产喜剧的一根救命稻草。
8.《岁月无声》:怀旧很痛
早在10月12日,电影《岁月无声》就在国内院线上映,由于这种没有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小成本电影根本无法与其他同档期的大片相抗衡,所以几天后便在全国各院线消失。之后制片方为了表示抗议于11月3日在上海大舞台举行了电影《岁月无声》的万人观影活动,虽然之前我早已在网上下载看过,但还是去上海大舞台重温了一边这部片子,因为这片子淡淡的怀旧气息与令人伤感的遗憾触动了我。
影片沿袭了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诸如《老男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电影中的怀旧情结,主打“青春怀旧”牌。那些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残酷青春的主题,都通过一帧一帧的画面在岁月的流逝中渗透进观众的脑海中,勾起观众对于自己青春年少的集体回忆,引发情感共鸣。
本片最令人满意之处便在于导演并没有刻意的取悦讨好观众而将影片设置为那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营造一个有着完美童话爱情式的“乌托邦”,而是处处都留有遗憾,呈现出一种缺陷美。在童话世界里,白雪公主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他的白马王子,从此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你爱的人未必是与你携手共老的那个人。毕竟,现实社会不能等同于童话世界。在《老男孩》中,肖大宝没能娶当年喜欢的那个校花;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影片最后沈佳宜结婚了,新郎也不是柯景腾。同样,在《岁月无声》中,最终与马卫国牵手的那个人也不是杨朵朵。当然,大团圆式的结局更能讨得观众喜欢,比起那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观众更喜欢“青蛙王子”式的童话喜剧。但是,这种“乌托邦”式的童话想象,一旦回到现实中来,便会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在电影中,青春似乎总是与残酷联系在一起,青春时的爱情的是残酷的,青春时的梦想也是残酷的。而这种残酷青春却总是能够戳中我们对于青春的怀旧,即使怀旧很痛。
9.《低俗喜剧》:彭式“低俗喜剧”的回归
这是彭导在试水内地电影市场之后转战香港本土所拍摄的第一部纯正港片。在这部影片中,观众仿佛找到了早期彭式电影中的那种带有浓重黑色幽默、粗口段子以及毫无节操的纯正港式喜剧,本片可以看作是彭式“低俗喜剧”的一次回归。
对于这样一部大尺度、粗口限制级的影片,彭导在影片创作之前就早已对影片的受众进行了明确的市场定位,直接放弃了内地的电影市场,而专心于香港本土市场。没有了大陆广电总局大剪刀的威胁,彭导不会像在内地拍《春娇与志明》时那样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的有所顾忌了,这次终于可以大施拳脚,将低俗进行到底了。从影片一开始出现的那段充满无厘头意味的观影提示便可以窥探出彭导与生俱来的那种鬼马精神。
在如今到处充斥着娱乐信息的网络时代,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品味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彭浩翔的喜剧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到观众们的推崇,主要还是由于彭导对于传统喜剧类型模式的解构以及其与生俱来的那种大胆娱乐精神。片中杜汶泽饰演的电影监制与其好友在黑社会大佬的威逼利诱下×驴的桥段十分具有解构意味。
10.《四平青年》:草根群体的狂欢
由一群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剧场的二人转演员在闲暇时间拍摄这部《四平青年》绝对是2012年中国网络电影中的一支奇葩。这部时长75分钟的电影,情节简单,制作粗糙,语言低俗,但是影片所折射出来草根群体中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却十分吻合现代社会中游离于社会主体中的屌丝气质。特别是通过东北人自然幽默的语言将东北人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那种喜剧天赋和小混混的气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果选今年的最佳男主角,我就选二龙湖浩哥。
二、2012年十佳韩语片
《熔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银娇》:韩版“洛丽塔”,影片对于性的描写大胆却有含蓄浪漫,没有超越传统道德伦理的规范。
《登陆之日》:虽不及《太极旗飘扬》,但是姜帝圭的这部战争片还是在水准之上。
《阳光姐妹淘》:怀旧是个永不过时的电影话题。
《与犯罪的战争》:黑帮题材电影被韩国人玩得炉火纯青。
《盗贼同盟》:作为一部商业片,虽不完美,但是1302万的观影人次最能说明问题。
《断箭》:韩国电影人对于司法体系的一次呐喊。
《圣殇》:金基德将一个人的爱与恨都做到了极致。
《少年宛得》:关于成长、梦想与希望。
《建筑学概论》: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是韩国人的专长。
三、2012年外语片十佳:
《一次别离》(伊朗):在电影审查如此严苛的国家,却将人性拍得如此深刻,我们只能感到汗颜。
《碟中谍4》(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模板,无可挑剔。
《锈与骨》(法国):以一种残酷的审美学来净化黑暗中的现实。
《南方的野兽》(美国):当所有磨难都压在身上时,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变得更强大。
《无法触碰》(法国):乐观的生活态度会传染。
《黑暗面》(西班牙):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心理上的惊悚才是关键。
《爱》(法国):死亡与爱情的终极考验。
《雨果》(美国):以一种如今最为时尚流行的现代科技手段向梅里爱的一次伟大致敬。
《帮助》(美国):从丑恶中寻找美丽的颂歌。
《后人》(美国):美式中产阶级的温情小品。
2012年已经过去,玛雅人很不靠谱,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我们还都活着,那些没有看完的电影还可以继续再看,那些关于电影的故事还可以继续流传。下面仅就个人对于刚刚过去的2012年做一些简单总结。
2012年,观看影片429部,包括华语电影142部,日韩电影73部,欧美电影208部,其他6部。其中在影院观看电影44部(其中18部电影自己掏钱,其他都是媒体场,观影团等免费观看),华语电影29部,欧美电影15部。一年所写影评文章、论文56篇,共计12万字,其中发表在报纸、杂志等媒体文章23篇。
![]() |
下面我就列一下2012年个人的华语片、韩语片以及外语片十佳。(有些片子是2011年的,但是在2012年才在国内院线放映,所以也将之归于2012年的电影中。排名不分先后。)
一、2012年华语片十佳:
1.《桃姐》: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
影片并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的发展也不是靠情节来推动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来维系,让观众融入到剧中人物的生活,领悟亲情的温馨与感动。影片用一种类似于生活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影片,不过多的炫耀技巧,只是忠实的记录现实中的生活,看似平实自然,饱含的情感却生动细腻。情感处理得相当克制,没有半点煽情,甚至对桃姐的病逝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其实,将本片处理为一部煽情滥俗的通俗情节剧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与同情很容易,然而,很显然导演并没有将主仆二人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做廉价处理,而是更为高明的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升华,以一种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与感恩。
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2.《赛德克巴莱》:为了那逝去的图腾
有人说,在所有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电影中,《赛德克巴莱》是最牛逼的。我很赞同这一评价。在以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的华语电影中,《赛德克巴莱》突破了国家历史的宏大范畴,以原住民的殖民反抗讲述殖民与反殖民,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抗,书写了一曲具有史诗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志。
3.《骆驼客》:久违西部片中的浓浓人情
这部片子注定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小成本制作,没有明星,更没有大场面,顶多在央视电影频道充一下时长。但是这部片子中茫茫戈壁沙漠的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及他们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最原始的那种感情,为观众展现出了久违的西部片中流露出的浓浓人情味。影片中那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懵懂羞涩的美好爱情与茫茫沙漠中的血腥屠杀之前的营造出强烈反差,特别是影片最后弓箭与枪的对决,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4.《边境风云》:商业包装下的文艺片
这部宁浩监制,程耳导演的影片是2012年国产电影的一个惊喜。黑帮老大,杀手,少女,警察各色人物纷纷登场,昆汀塔伦蒂诺的分段叙事、高度凝练的电影语言、强烈的作者风格都为这部犯罪题材的商业片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
5.《神探亨特张》: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完全的非职业演员演出,手持摄影拍摄,自然音响与光线的运用,导演高群书完全摒弃了电影技术层面上的任何修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七十年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神探亨特张》呈现出一种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仿佛又回归到了电影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而这种最朴实的回归却最能叩击观众内心深处潜藏的真情实感,叩击这个时代的荒诞不堪,这叩击声是那样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在《神探亨特张》中,导演高书群以一种平民化视角对北京这一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使北京这座反复被书写的城市以不同的姿态和面貌呈现给观众。在张导的镜头下,北京变得不再光鲜亮丽,楚楚动人,她褪去了浮华的浓妆,呈现出一张素颜。这张素颜不是什么美女帅哥,英雄巨人,而是一些形形色色的平凡小人物,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演绎着各自的人生,用自己的悲欢离合唱尽世间的百态人生,谱写出一幅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风情画。
借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6.《一九四二》:活着是唯一的信仰
比起《唐山大地震》的煽情催泪,电影《一九四二》明显克制了很多。甚至有些地方导演故意用一些幽默来化解灾难所带来的悲伤。在星星被卖入妓院之后,她端着一盆水去服侍客人,客人问她为何久久不把水盆放下,星星回答吃得太饱蹲不下。这一回答令人哭笑不得,用幽默的力量消解灾难,却使得影片更悲,有一种欲哭无泪、如鲠在喉的痛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生命显得如此的卑微,一切的信仰、尊严都会变得虚无缥缈,吃饱饭才是王道。在这场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导演为观众呈现出了在极度环境下人类最真实的本性。影片通过在逃荒过程中每个人物的转变,将固存于人们心中的信仰、尊严一点点的剥蚀掉,只留下我要活下去的一丝念头。就像电影《芙蓉镇》中的一句台词:活下去,像畜生一样活下去!
7.《泰囧》:国产喜剧片的救命稻草
比起悲剧来,喜剧似乎更难拍一些。因为你让观众掉几滴眼泪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是你要让观众真正发自内心的笑那就很难了。不过,徐铮就做到了,他不但让观众发自内心的笑,而且还自始至终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其实《泰囧》的胜利,就是类型电影的胜利。作为一部喜剧片,导演徐铮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对于商业类型的把握,将喜剧元素贯穿于影片之中,抛弃了以教化为目的的道德包袱,专注于影片的娱乐价值,不让观众有任何思想枷锁,让观众在影院没心没肺的笑才是唯一目的。
或许,之前的导演们透支了太多的信誉,影片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有些导演甚至通过炒冷饭来圈钱,严重伤害了观众的情感,也使得这些导演几十年在观众心中积累起来的信用在一点点的被蚕噬。当一部喜剧片的创作不再是以娱乐大众、服务大众为中心,而是考虑过多,强行向观众灌输道德价值时,那么这部影片注定不受市场欢迎。尽管《泰囧》并非一部完美的喜剧片,但是它在商业类型上的一些坚持与放弃足以使它成为继2006年《疯狂的石头》之后国产喜剧的一根救命稻草。
8.《岁月无声》:怀旧很痛
早在10月12日,电影《岁月无声》就在国内院线上映,由于这种没有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小成本电影根本无法与其他同档期的大片相抗衡,所以几天后便在全国各院线消失。之后制片方为了表示抗议于11月3日在上海大舞台举行了电影《岁月无声》的万人观影活动,虽然之前我早已在网上下载看过,但还是去上海大舞台重温了一边这部片子,因为这片子淡淡的怀旧气息与令人伤感的遗憾触动了我。
影片沿袭了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诸如《老男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电影中的怀旧情结,主打“青春怀旧”牌。那些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残酷青春的主题,都通过一帧一帧的画面在岁月的流逝中渗透进观众的脑海中,勾起观众对于自己青春年少的集体回忆,引发情感共鸣。
本片最令人满意之处便在于导演并没有刻意的取悦讨好观众而将影片设置为那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营造一个有着完美童话爱情式的“乌托邦”,而是处处都留有遗憾,呈现出一种缺陷美。在童话世界里,白雪公主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他的白马王子,从此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你爱的人未必是与你携手共老的那个人。毕竟,现实社会不能等同于童话世界。在《老男孩》中,肖大宝没能娶当年喜欢的那个校花;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影片最后沈佳宜结婚了,新郎也不是柯景腾。同样,在《岁月无声》中,最终与马卫国牵手的那个人也不是杨朵朵。当然,大团圆式的结局更能讨得观众喜欢,比起那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观众更喜欢“青蛙王子”式的童话喜剧。但是,这种“乌托邦”式的童话想象,一旦回到现实中来,便会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在电影中,青春似乎总是与残酷联系在一起,青春时的爱情的是残酷的,青春时的梦想也是残酷的。而这种残酷青春却总是能够戳中我们对于青春的怀旧,即使怀旧很痛。
9.《低俗喜剧》:彭式“低俗喜剧”的回归
这是彭导在试水内地电影市场之后转战香港本土所拍摄的第一部纯正港片。在这部影片中,观众仿佛找到了早期彭式电影中的那种带有浓重黑色幽默、粗口段子以及毫无节操的纯正港式喜剧,本片可以看作是彭式“低俗喜剧”的一次回归。
对于这样一部大尺度、粗口限制级的影片,彭导在影片创作之前就早已对影片的受众进行了明确的市场定位,直接放弃了内地的电影市场,而专心于香港本土市场。没有了大陆广电总局大剪刀的威胁,彭导不会像在内地拍《春娇与志明》时那样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的有所顾忌了,这次终于可以大施拳脚,将低俗进行到底了。从影片一开始出现的那段充满无厘头意味的观影提示便可以窥探出彭导与生俱来的那种鬼马精神。
在如今到处充斥着娱乐信息的网络时代,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品味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彭浩翔的喜剧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到观众们的推崇,主要还是由于彭导对于传统喜剧类型模式的解构以及其与生俱来的那种大胆娱乐精神。片中杜汶泽饰演的电影监制与其好友在黑社会大佬的威逼利诱下×驴的桥段十分具有解构意味。
10.《四平青年》:草根群体的狂欢
由一群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剧场的二人转演员在闲暇时间拍摄这部《四平青年》绝对是2012年中国网络电影中的一支奇葩。这部时长75分钟的电影,情节简单,制作粗糙,语言低俗,但是影片所折射出来草根群体中小人物的嬉笑怒骂,却十分吻合现代社会中游离于社会主体中的屌丝气质。特别是通过东北人自然幽默的语言将东北人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那种喜剧天赋和小混混的气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果选今年的最佳男主角,我就选二龙湖浩哥。
二、2012年十佳韩语片
《熔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银娇》:韩版“洛丽塔”,影片对于性的描写大胆却有含蓄浪漫,没有超越传统道德伦理的规范。
《登陆之日》:虽不及《太极旗飘扬》,但是姜帝圭的这部战争片还是在水准之上。
《阳光姐妹淘》:怀旧是个永不过时的电影话题。
《与犯罪的战争》:黑帮题材电影被韩国人玩得炉火纯青。
《盗贼同盟》:作为一部商业片,虽不完美,但是1302万的观影人次最能说明问题。
《断箭》:韩国电影人对于司法体系的一次呐喊。
《圣殇》:金基德将一个人的爱与恨都做到了极致。
《少年宛得》:关于成长、梦想与希望。
《建筑学概论》: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是韩国人的专长。
三、2012年外语片十佳:
《一次别离》(伊朗):在电影审查如此严苛的国家,却将人性拍得如此深刻,我们只能感到汗颜。
《碟中谍4》(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模板,无可挑剔。
《锈与骨》(法国):以一种残酷的审美学来净化黑暗中的现实。
《南方的野兽》(美国):当所有磨难都压在身上时,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变得更强大。
《无法触碰》(法国):乐观的生活态度会传染。
《黑暗面》(西班牙):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心理上的惊悚才是关键。
《爱》(法国):死亡与爱情的终极考验。
《雨果》(美国):以一种如今最为时尚流行的现代科技手段向梅里爱的一次伟大致敬。
《帮助》(美国):从丑恶中寻找美丽的颂歌。
《后人》(美国):美式中产阶级的温情小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