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 与谈恋爱的关系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不管这种提法的对错,起码他揭示了一个原理:父母培养了我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方式——我们如何表达喜爱,如何表达愿望,如何表达不爽,如何对别人的爱恨作出回应,等等。(1)那么,在谈恋爱这个人生主旋律上,我们必定受父母的影响颇多。乃至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流传这么一句话:谈恋爱,就是给自己找爹找妈的过程。
这话可不全对!有些类似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方鸿渐在家乡相亲的比喻:乡下的时髦。这句话可说是:世俗的心理学。
生而为人,我们具有体会的能力,这使得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潜移默化的(想想我们会在原生家庭里待多久,便可想见其影响之深。更不要说我们的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都是在原生家庭度过的)
当我们受到挫折,我们可能体会到父母的抱慰;也可能体会到冷漠;
当我们自主意识加强,我们可能体会到父母的鼓励,也可能体会到压制;
当我们希望爱与被爱,我们可能体会到楷模,也可能体被告知:世界充满了丑恶与阴谋;
当我们学到了父辈所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可能体会到开放与宽容,也可能被告知“世界只有一个唯一真理”
我们不光能体会,也能造出很多感觉、感情:
我们会感觉到安全,或者危险;自由,或者被限制;抱慰的温暖,或者被抛弃的痛苦;被关注,或者被忽略。。。
这些体会和感觉、感情,影响着我们成年后与周边人的交流方式。
但最奇妙的不仅于此:如果我们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那我们只不过是巴普洛夫做实验的狗而已。关键在于,我们是人,有自主选择能力的人。不管我们年幼时是被关心还是被忽略,被宽容还是被压制,我们心底总是渴望那些温暖的词:关心、抱慰、关注、宽容。。。
所以,在恋爱过程中,我们不是 “在给自己找爹妈”,而是在给自己寻找 “理想的父母”——继承父母的好处,同时弥补父母短处的 “超理想配偶”。
只不过,很遗憾的:苛刻父母的孩子,不知道理想父母的样子——他们渴望被关注,但不知道被关注的感觉;他们渴望被关心,但却不知道被关心的感觉;他们渴望自由,但却不知道自由是什么。。。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给过他们这些。所以这些不幸的孩子在婚恋中,往往会出现让人无所适从的行为。他们时而乖巧时而烦躁;时而体贴又时而冷漠——他们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被教会)如何获得关注与抱慰。
其实,不光是苛刻家庭的孩子会发生表达错误,宽容家庭的孩子也会。
我夫人(和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常跟我抱怨:当我这样跟我爸爸说话的时候,他就会怎样怎样。
我会回答:我家,以及我见过的家庭,都不这样!
我夫人会追问:那我该怎样说,你才会这样这样做?
我想,我夫人的第一句,是原生家庭对她施加的影响;而第二句,是她做为一个聪明的、对自己负责的女人,智慧的表现。她的原生家庭,对她可说娇惯有加。而当她用 “传统方式” 对我表达欲望却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她没有采用“思维惯性”——蛮横的对待我,而是把我当作交流的个体,用我能接受的方式对我表达(尤其考虑到我是生长在一个苛刻的家庭)。
我曾经写过一篇《交流之道》,这一篇《父母与婚恋关系论》可能可以算作是兄弟篇——他俩的主旨都是更好的建立交流。上一篇,泛泛的谈到了 “听与说” 的技巧,这一篇,就叫做 “我是谁” 的阐述吧。
我是谁?
我是生于一个独特的家庭,带有这个家庭所固有的价值观、交流方式的,独立的个体。独立个体,是重点,因为我是独立的,所以我必须对我自己负责,对我的幸福负责,对我的成功负责——不论我在原生的家庭中曾经如何残缺。
-----------------------------------------------------------------------------------------
(1)最新的调查理论显示,人的性格,在受孕的十五分钟之内即决定了。当然,在此理论下,我们依然是父母的产物,但性格的形成——乐观悲观、内向外向,与父母的养育少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是性格之上的东西——依然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具有紧密关系。
这话可不全对!有些类似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方鸿渐在家乡相亲的比喻:乡下的时髦。这句话可说是:世俗的心理学。
生而为人,我们具有体会的能力,这使得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潜移默化的(想想我们会在原生家庭里待多久,便可想见其影响之深。更不要说我们的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都是在原生家庭度过的)
当我们受到挫折,我们可能体会到父母的抱慰;也可能体会到冷漠;
当我们自主意识加强,我们可能体会到父母的鼓励,也可能体会到压制;
当我们希望爱与被爱,我们可能体会到楷模,也可能体被告知:世界充满了丑恶与阴谋;
当我们学到了父辈所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可能体会到开放与宽容,也可能被告知“世界只有一个唯一真理”
我们不光能体会,也能造出很多感觉、感情:
我们会感觉到安全,或者危险;自由,或者被限制;抱慰的温暖,或者被抛弃的痛苦;被关注,或者被忽略。。。
这些体会和感觉、感情,影响着我们成年后与周边人的交流方式。
但最奇妙的不仅于此:如果我们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那我们只不过是巴普洛夫做实验的狗而已。关键在于,我们是人,有自主选择能力的人。不管我们年幼时是被关心还是被忽略,被宽容还是被压制,我们心底总是渴望那些温暖的词:关心、抱慰、关注、宽容。。。
所以,在恋爱过程中,我们不是 “在给自己找爹妈”,而是在给自己寻找 “理想的父母”——继承父母的好处,同时弥补父母短处的 “超理想配偶”。
只不过,很遗憾的:苛刻父母的孩子,不知道理想父母的样子——他们渴望被关注,但不知道被关注的感觉;他们渴望被关心,但却不知道被关心的感觉;他们渴望自由,但却不知道自由是什么。。。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给过他们这些。所以这些不幸的孩子在婚恋中,往往会出现让人无所适从的行为。他们时而乖巧时而烦躁;时而体贴又时而冷漠——他们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被教会)如何获得关注与抱慰。
其实,不光是苛刻家庭的孩子会发生表达错误,宽容家庭的孩子也会。
我夫人(和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常跟我抱怨:当我这样跟我爸爸说话的时候,他就会怎样怎样。
我会回答:我家,以及我见过的家庭,都不这样!
我夫人会追问:那我该怎样说,你才会这样这样做?
我想,我夫人的第一句,是原生家庭对她施加的影响;而第二句,是她做为一个聪明的、对自己负责的女人,智慧的表现。她的原生家庭,对她可说娇惯有加。而当她用 “传统方式” 对我表达欲望却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她没有采用“思维惯性”——蛮横的对待我,而是把我当作交流的个体,用我能接受的方式对我表达(尤其考虑到我是生长在一个苛刻的家庭)。
我曾经写过一篇《交流之道》,这一篇《父母与婚恋关系论》可能可以算作是兄弟篇——他俩的主旨都是更好的建立交流。上一篇,泛泛的谈到了 “听与说” 的技巧,这一篇,就叫做 “我是谁” 的阐述吧。
我是谁?
我是生于一个独特的家庭,带有这个家庭所固有的价值观、交流方式的,独立的个体。独立个体,是重点,因为我是独立的,所以我必须对我自己负责,对我的幸福负责,对我的成功负责——不论我在原生的家庭中曾经如何残缺。
-----------------------------------------------------------------------------------------
(1)最新的调查理论显示,人的性格,在受孕的十五分钟之内即决定了。当然,在此理论下,我们依然是父母的产物,但性格的形成——乐观悲观、内向外向,与父母的养育少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是性格之上的东西——依然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具有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