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供应商们该如何应对新的竞争
加油站飞上了40层高楼,博物馆被潜到了海底,金门大桥上演“冲天之路”,纽约布鲁克林大桥直接变作水面黑洞,爱尔兰司法部长都不得不跳出来抗议,都柏林郊区的一个农场怎么能变成机场,想闹出人命吗?自家地图在iOS 6上的失败让蒂姆·库克不得不公开道歉,也让苹果移动地图软件项目经理里奇·威廉姆森(Rich Williamson)惨遭清理。苹果地图首战失利是一个深远的警示,它不仅是单纯的产品失败案例,更划明了一条沟壑,这条沟壑即使是超级巨星苹果也难以一跃而过:在关于人、地点和关系创新的第三波科技浪潮中,如何将移动商业生态从线上的App向线下的现实商业世界推进,是一个绝不简单的问题;地图是第一道门槛,苹果已经被绊倒。
沟壑的彼岸是依靠地理位置在虚拟世界中重建起来的现实世界,有建筑、街道、路线,更有用户信息、商铺信息、广告、佣金……各种可以变出现金流的可能性,简言之,一个未来移动商业帝国。而地图正是到达彼岸的关键桥梁。这个桥梁能否架好,还得靠两大支柱:地图本身的质量以及地图用户的数量;但这两者间并不呈必然的正比关系,现在也没有谁能高枕无忧地说自己的桥梁已完全架好,尽管确实有些人跑在了前面。
用户争夺战
谷歌看着苹果地图的闹剧,怕是要笑得直不起腰来,“谁让你不用我的地图”——即使心中有如此恶意腹诽,世界人民一定觉得可以原谅。大家都记得早些时候,苹果单方面宣布放弃谷歌地图,5年合作伙伴关系一朝零落时谷歌的无奈。
用户信息是谷歌被苹果驱逐的根源,尽管导火索据说是谷歌不愿给苹果版的地图提供逐向语音导航。如今的谷歌已今非昔比,其安卓系统已成为苹果iOS的最大竞争对手,截至今年10月,安卓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51%,远超过苹果的31.9%。安卓系统中预装的谷歌地图可以说已经称霸了移动智能设备。对于一直强调把全环节生态链牢牢抓在手中的苹果,将谷歌地图预装进iOS系统,无异于在自己的闭环生态体系中打开一道缺口,苹果用户去哪里、做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对广告商极为敏感的信息都哗啦啦地流向了谷歌。
以前,苹果可以不那么在乎,它还忙于用自己的iPhone和iPad去颠覆整个传统互联网世界,而它的收入也大部分来自iPhone、iPad、Mac电脑的热卖。但当移动智能设备胜局已定,大家都要开始着手在移动设备上怎样围绕人、地点和关系创新长远地赚钱时,地图这一基础平台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否则,苹果即使有再多的用户,将来也只能为谷歌作嫁衣。
苹果和谷歌的鹬蚌相争,被诺基亚地图逮到了好时机。库克在道歉信中,作为替代方案,将诺基亚地图等产品向消费者引荐。于是诺基亚老实不客气地大驾光临,以罕见的敏捷身手,不日就将自己的地图产品更名为Here,以App应用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库克本以为诺基亚只能向苹果用户提供网页版地图,然而诺基亚不仅火速推出了Here,也同时宣布安卓版将于明年推出,对于诺基亚而言,这意味着它的地图产品作为独立兵种开始跨平台全面出击,正式打响了移动智能端的用户争夺战。
诺基亚地图的黑马角色并非一时兴起之作。事实上,诺基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图供应商,其客户包括微软必应地图,雅虎地图以及Foursquare这样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社区,就连亚马逊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也加入其客户行列,微软的Win8系统也将其整合内置,而全世界每5辆使用车载导航设备的汽车就有4辆在使用诺基亚的地图。这一切都源于诺基亚在2007年收购了世界第一大的电子地图供应商Navteq。
但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打着诺基亚自己旗号的地图应用,此前只存在于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和WinPhone中。塞班已是历史的过去时,而WinPhone的全球市场份额据IDC统计,截至今年第3季度,仍然只有2%,诺基亚地图再不加紧拓展平台,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白白浪费自己地图资源的好基础。
数据为王
但诺基亚Here地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风光,评测者反映Here地图线条灰淡,不够清晰;个别地点指示老旧;语音逐向导航只供人行,不能车用。移植到iOS平台上的诺基亚地图表现不如人意。这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好的地图需要有好的基础地图数据,还要有后期渲染、引擎等处理技术,跨平台时还要把握与不同平台技术标准的对接,这才是制作地图的真功夫。
苹果使用的是TomTom卫星导航信息公司提供的基础地图数据,成为了众矢之的。高高在上的卫星信息哪里及得上身临其境的地面实况。但其实TomTom的一大重要资产是TeleAtlas,是仅次于Navteq的世界最大电子地图供应商之一,也就是说,苹果已经在做最好的选择,它总不能把谷歌赶走以后,又把潜在竞争对手诺基亚的Navteq请进来。但使用供应商的基础数据,这一模式有天生的弊病,谷歌就有过这样的历练。
谷歌在2005年发布了基于美国和英国两地的地图,在随后的3年里将地图服务扩展到22个国家,但这些地图的数据都是他方授权,比如TeleAtlas。但谷歌的工程师却越来越为自己地图的细致和深入程度感到沮丧。授权使用的数据即使正确,却不一定全面;更恼火的是,地图的修订比起地图的测绘是更天长地久的工作,变动随时随地可能发生,而来自他人的授权数据库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修改一次,在变更到消费者看到的地图上,早已时过境迁,地图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从2008年开始,谷歌以授权数据库为基础,再加上自己对卫星图像的分析以及实地街景扫描,三管齐下开始重置自己的地图家底。尽管最初也出现过类似如今苹果地图的荒唐事,但到2012年,谷歌地图服务涵盖全球187个国家,其中谷歌自有数据库的地区包括了北美洲、西欧、大洋洲以及非洲的南非,在这些地区,谷歌地图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对于谷歌那些装载摄像机的街景车在全球走过500多万英里路的伟大事迹,诺基亚肯定会嗤之以鼻。谷歌2008年开始扫街走的路和1985年就开始扫街的Navteq很难比,更别提占据全球车载导航市场85%份额的Navteq每日从滚滚前进的车轮自动收到的路况信息。尽管这并不保证诺基亚地图一定比谷歌地图的体验更好,但至少诺基亚地图的根基不输于谷歌。
苹果面前的问题是,它有用户量,却没有自有地图数据库,制作地图的后期技术也不过关,它收购的三家地图公司Placebase,Poly9和C3 Technologies的地图制作实力在iOS战场上的表现不言自明。而诺基亚的问题在于自家地图缺少移动终端用户,空有一身力气却不好使。谷歌兼有用户和地图资源,位置最好,但旁有伏击,后有追兵;在此起步阶段,未来还不确定。
先瞄准?先开枪?
诸多不确定性中,已经有一种关乎“基因”的冲突在滋长。在各家地图都要拼数据、争用户的当下,对于地图关键信息POI,即“兴趣点”,包括除基本交通位置信息外的各种信息,比如商铺在哪里、叫什么名字的一一抓取,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做法。
“客户会问我们,你们的POI只有1000万,竞争对手却有4000万,为什么要选择你们?”中国高德地图的数据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易雪峰谈到他常碰上的诘问。对于易雪峰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问题,造成的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做事方法,两种对立的基因。
高德地图在受到严格测绘资质限制的中国,占据智能终端地图应用份额第一,也是苹果、谷歌中国地图的供应商,而表现良好的苹果中国地图也是在苹果地图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少数派。从2002年开始,靠着实地“扫街”,高德用5年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国外的街景车,往往一个人操作就可完成,像诺基亚的采集车就可以自动收集13个国家的100种路牌标志信息。但在中国,这种自动化很难实现:缺乏统一管理的交通道路设施,放置的高低不同,样式也五花八门,自动采集很难准确。高德的采集车往往需要3个人,一人驾驶,一人根据路况调整摄像头,一人记录信息。易雪峰将之形容为“先瞄准再开枪”。
而高德的竞争对手,大多是互联网起家,在易雪峰看来,他们爱用互联网业的通行准则“先开枪再瞄准”,首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准确性暂放其后。依靠算法抓取,而不是实地扫街,对手就可轻易增加很多POI,尽管不一定准确,但庞大的数量仍然会对客户有相当的吸引力。
尽管在高德看来,这是两种对立的基因,但在移动商业生态从线上的App向线下的现实商业世界推进的大竞技台上,这其实是各取所长。地图商虽有扎实的地理数据信息,但互联网商却更知道如何抓取信息,位置信息的初期不准也可能因为用的人多,在不断反馈的纠错信息中被改正,这大概是互联网商对自己的地图敢于放手一搏的原因。速度与准确性,谁更具有优势,还要看各地图今后的表现。
诺基亚地图和高德一样是地图商的基因,谷歌地图则兼具了互联网与图商基因的融合,他们要如何抓取POI,如何将现实世界尽量丰富真实地呈现在虚拟世界中,会是长远而胶着的局。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家都不会是单一打法,速度与准确性之间需要兼顾平衡。但不同路线的侧重却会直接带来用户体验的不同,这种不同能带来竞争力,也可能带来致命威胁。而没有自有地图数据库的苹果,未来之路如何抉择,是否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地图商,就像在中国依靠高德那样,还是铁了心要自起炉灶?这会是一个棘手的选择。
沟壑的彼岸是依靠地理位置在虚拟世界中重建起来的现实世界,有建筑、街道、路线,更有用户信息、商铺信息、广告、佣金……各种可以变出现金流的可能性,简言之,一个未来移动商业帝国。而地图正是到达彼岸的关键桥梁。这个桥梁能否架好,还得靠两大支柱:地图本身的质量以及地图用户的数量;但这两者间并不呈必然的正比关系,现在也没有谁能高枕无忧地说自己的桥梁已完全架好,尽管确实有些人跑在了前面。
用户争夺战
谷歌看着苹果地图的闹剧,怕是要笑得直不起腰来,“谁让你不用我的地图”——即使心中有如此恶意腹诽,世界人民一定觉得可以原谅。大家都记得早些时候,苹果单方面宣布放弃谷歌地图,5年合作伙伴关系一朝零落时谷歌的无奈。
用户信息是谷歌被苹果驱逐的根源,尽管导火索据说是谷歌不愿给苹果版的地图提供逐向语音导航。如今的谷歌已今非昔比,其安卓系统已成为苹果iOS的最大竞争对手,截至今年10月,安卓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51%,远超过苹果的31.9%。安卓系统中预装的谷歌地图可以说已经称霸了移动智能设备。对于一直强调把全环节生态链牢牢抓在手中的苹果,将谷歌地图预装进iOS系统,无异于在自己的闭环生态体系中打开一道缺口,苹果用户去哪里、做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对广告商极为敏感的信息都哗啦啦地流向了谷歌。
以前,苹果可以不那么在乎,它还忙于用自己的iPhone和iPad去颠覆整个传统互联网世界,而它的收入也大部分来自iPhone、iPad、Mac电脑的热卖。但当移动智能设备胜局已定,大家都要开始着手在移动设备上怎样围绕人、地点和关系创新长远地赚钱时,地图这一基础平台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否则,苹果即使有再多的用户,将来也只能为谷歌作嫁衣。
苹果和谷歌的鹬蚌相争,被诺基亚地图逮到了好时机。库克在道歉信中,作为替代方案,将诺基亚地图等产品向消费者引荐。于是诺基亚老实不客气地大驾光临,以罕见的敏捷身手,不日就将自己的地图产品更名为Here,以App应用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库克本以为诺基亚只能向苹果用户提供网页版地图,然而诺基亚不仅火速推出了Here,也同时宣布安卓版将于明年推出,对于诺基亚而言,这意味着它的地图产品作为独立兵种开始跨平台全面出击,正式打响了移动智能端的用户争夺战。
诺基亚地图的黑马角色并非一时兴起之作。事实上,诺基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图供应商,其客户包括微软必应地图,雅虎地图以及Foursquare这样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社区,就连亚马逊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也加入其客户行列,微软的Win8系统也将其整合内置,而全世界每5辆使用车载导航设备的汽车就有4辆在使用诺基亚的地图。这一切都源于诺基亚在2007年收购了世界第一大的电子地图供应商Navteq。
但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打着诺基亚自己旗号的地图应用,此前只存在于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和WinPhone中。塞班已是历史的过去时,而WinPhone的全球市场份额据IDC统计,截至今年第3季度,仍然只有2%,诺基亚地图再不加紧拓展平台,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白白浪费自己地图资源的好基础。
数据为王
但诺基亚Here地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风光,评测者反映Here地图线条灰淡,不够清晰;个别地点指示老旧;语音逐向导航只供人行,不能车用。移植到iOS平台上的诺基亚地图表现不如人意。这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好的地图需要有好的基础地图数据,还要有后期渲染、引擎等处理技术,跨平台时还要把握与不同平台技术标准的对接,这才是制作地图的真功夫。
苹果使用的是TomTom卫星导航信息公司提供的基础地图数据,成为了众矢之的。高高在上的卫星信息哪里及得上身临其境的地面实况。但其实TomTom的一大重要资产是TeleAtlas,是仅次于Navteq的世界最大电子地图供应商之一,也就是说,苹果已经在做最好的选择,它总不能把谷歌赶走以后,又把潜在竞争对手诺基亚的Navteq请进来。但使用供应商的基础数据,这一模式有天生的弊病,谷歌就有过这样的历练。
谷歌在2005年发布了基于美国和英国两地的地图,在随后的3年里将地图服务扩展到22个国家,但这些地图的数据都是他方授权,比如TeleAtlas。但谷歌的工程师却越来越为自己地图的细致和深入程度感到沮丧。授权使用的数据即使正确,却不一定全面;更恼火的是,地图的修订比起地图的测绘是更天长地久的工作,变动随时随地可能发生,而来自他人的授权数据库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才修改一次,在变更到消费者看到的地图上,早已时过境迁,地图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从2008年开始,谷歌以授权数据库为基础,再加上自己对卫星图像的分析以及实地街景扫描,三管齐下开始重置自己的地图家底。尽管最初也出现过类似如今苹果地图的荒唐事,但到2012年,谷歌地图服务涵盖全球187个国家,其中谷歌自有数据库的地区包括了北美洲、西欧、大洋洲以及非洲的南非,在这些地区,谷歌地图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对于谷歌那些装载摄像机的街景车在全球走过500多万英里路的伟大事迹,诺基亚肯定会嗤之以鼻。谷歌2008年开始扫街走的路和1985年就开始扫街的Navteq很难比,更别提占据全球车载导航市场85%份额的Navteq每日从滚滚前进的车轮自动收到的路况信息。尽管这并不保证诺基亚地图一定比谷歌地图的体验更好,但至少诺基亚地图的根基不输于谷歌。
苹果面前的问题是,它有用户量,却没有自有地图数据库,制作地图的后期技术也不过关,它收购的三家地图公司Placebase,Poly9和C3 Technologies的地图制作实力在iOS战场上的表现不言自明。而诺基亚的问题在于自家地图缺少移动终端用户,空有一身力气却不好使。谷歌兼有用户和地图资源,位置最好,但旁有伏击,后有追兵;在此起步阶段,未来还不确定。
先瞄准?先开枪?
诸多不确定性中,已经有一种关乎“基因”的冲突在滋长。在各家地图都要拼数据、争用户的当下,对于地图关键信息POI,即“兴趣点”,包括除基本交通位置信息外的各种信息,比如商铺在哪里、叫什么名字的一一抓取,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做法。
“客户会问我们,你们的POI只有1000万,竞争对手却有4000万,为什么要选择你们?”中国高德地图的数据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易雪峰谈到他常碰上的诘问。对于易雪峰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问题,造成的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做事方法,两种对立的基因。
高德地图在受到严格测绘资质限制的中国,占据智能终端地图应用份额第一,也是苹果、谷歌中国地图的供应商,而表现良好的苹果中国地图也是在苹果地图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少数派。从2002年开始,靠着实地“扫街”,高德用5年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国外的街景车,往往一个人操作就可完成,像诺基亚的采集车就可以自动收集13个国家的100种路牌标志信息。但在中国,这种自动化很难实现:缺乏统一管理的交通道路设施,放置的高低不同,样式也五花八门,自动采集很难准确。高德的采集车往往需要3个人,一人驾驶,一人根据路况调整摄像头,一人记录信息。易雪峰将之形容为“先瞄准再开枪”。
而高德的竞争对手,大多是互联网起家,在易雪峰看来,他们爱用互联网业的通行准则“先开枪再瞄准”,首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准确性暂放其后。依靠算法抓取,而不是实地扫街,对手就可轻易增加很多POI,尽管不一定准确,但庞大的数量仍然会对客户有相当的吸引力。
尽管在高德看来,这是两种对立的基因,但在移动商业生态从线上的App向线下的现实商业世界推进的大竞技台上,这其实是各取所长。地图商虽有扎实的地理数据信息,但互联网商却更知道如何抓取信息,位置信息的初期不准也可能因为用的人多,在不断反馈的纠错信息中被改正,这大概是互联网商对自己的地图敢于放手一搏的原因。速度与准确性,谁更具有优势,还要看各地图今后的表现。
诺基亚地图和高德一样是地图商的基因,谷歌地图则兼具了互联网与图商基因的融合,他们要如何抓取POI,如何将现实世界尽量丰富真实地呈现在虚拟世界中,会是长远而胶着的局。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家都不会是单一打法,速度与准确性之间需要兼顾平衡。但不同路线的侧重却会直接带来用户体验的不同,这种不同能带来竞争力,也可能带来致命威胁。而没有自有地图数据库的苹果,未来之路如何抉择,是否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地图商,就像在中国依靠高德那样,还是铁了心要自起炉灶?这会是一个棘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