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东西】南淮小记 游春节与烧饼
感谢@叫风筝 @泡泡你叫啥来着。。
背景时间大概是燮建立后七八十年
我到南淮城的时候,是三月十二,一进门就看到一大队舞者路过,中间还夹着一辆花车。一个漂亮的羽人小姑娘乖巧的坐在车上,时不时还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扔洒小礼物。找了个茶馆坐下歇歇脚,拉住店小二一问,才知这是最近几年游春节的新花样,叫明月巡街。
游春节算是东陆比较重要的节日,大致上脱胎于贲朝时人们出门踏青的习惯。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赏花踏青,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年里少有的乐事,对于世家子弟或者社会名流,也是互相增进交流的一个机会。而最重视游春节的,是那些婚龄的少男少女,尤其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小二不无憧憬的告诉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为青年男女们制造众多相遇与相知的机会,无数颗悸动的心,就在不经意之间撞到了一起。更何况这是一个全民的节日,不乏大家闺秀或者世家公子,对于部分人来说,有时就是改变命运的一天。所以游春节在民间被戏称为相亲节。
本来游春习俗只在中州盛行,毕竟贲朝地域不大,基本都在中州。但随着胤王朝的建立,华族疆域不断扩大,两百年间,东攻澜南下宛,连贫瘠的越州都要占据,造就了无数冤魂的同时却也将华族文化传播到东陆各地。无可避免的,当地的文化也对华族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明月巡街便是如此,这个活动源起于人羽混居的澜州,虽然几百年前华族是从羽人手里抢走了大半澜州,但本朝建立之后,对异族一贯仁慈,澜州的种族矛盾已经小了很多,羽族的明月崇拜出现在华族的游春节就是最好的佐证。明月是掌管爱情的星辰,对于羽族来说更是飞翔的原动力,是羽族最崇拜的星辰,澜州的少女们也受其影响,逐渐有了游春节前向明月祈福的传统。后来更是发展到让一个少女扮成“明月神”坐在花车上绕城一周给大家带来祝福,同行的还有庞大的歌者,舞者和乐者巡游队伍,一路上甚是热闹。羽人却对此大多都不屑一顾,原来虽然羽人崇拜明月,却没有人格化的神灵形象,所谓的“明月神”,自然是人类杜撰出来的。
南淮不是宛州商会十城之一,但在前朝是下唐的国都,所以至今也是大城,来往的人极多。南淮就这几年才开始也有明月巡街的活动,却立刻得到爱看热闹的市民和思春的少男少女的拥护,成为每年游春节前的重要事体。巡街巡到今年,有商人突发奇想,说既然是羽人的风俗,那就干脆雇一个羽人小姑娘来扮“明月神”吧。本以为会被羽人鄙夷,没想到来报名的却络绎不绝。大约离家远了,信仰也随着距离逐渐淡漠起来,与其骄傲坚持老家的那一套,还不如入乡随俗拿点报酬实在。异族人在异乡讨生活,总是不容易的。
在茶馆歇够了脚,谢过了刚才替我讲解的小二,我开始在城里乱逛。临近紫梁街尽头,突然闻到一阵浓烈的香味,追着味道寻去,我站到了一家小吃店面前。店面不大,但很干净,客人面前除了烧饼,也就一碗随处可见的肉汤。问了一位看着像掌柜的中年男子,只肯告诉我那香味来自他家的烧饼。再问及具体,就神秘的摇摇头说要我自己吃了才知道,并坏笑着叮咛要买较贵的游春节特供烧饼。我耐不住好奇和嘴馋,便干脆掏钱买了一个,要了碗汤坐下细细研究。
宛州烧饼常见是的扁圆形小饼型,圆圆鼓鼓,如秋林渡上出了名的蟹壳黄,皮酥馅软,吃起来脂香四溢。而这家店的烧饼,又薄又脆,比手掌略大,捧在手中就闻到一股子香气,掰开后馅偏墨绿,只知道不是肉,并没见过这种材料。我咬上一大口,一股烈烈的香气直冲鼻腔,却有点难受,急忙喝口汤冲冲味道,劲儿过去之后再细嚼,终于吃出了馅料的清甜之味。这时掌柜笑着坐到我面前,指了指我身后的墙壁。我刚进来的匆忙,没发现这面壁上画着壁画,想是这家店的历史,现在正好小口小口的吃烧饼,听掌柜讲解壁画,竟也是个和游春节有关的故事。
这要从比南淮更南的沁阳说起。
一百多年前沁阳城和现在差不多,是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尤其寒冷,来的早,去的迟。直到二月末,沁阳城外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根本没有回暖征兆。但进三月到游春节前夕,气温突然一阵回升,硬生生的把沁阳拉进了春时。人们觉得这是吉兆,于是这年踏青的人比往年更多,西江两岸,梦沼湖边,满是游人。
这天在西江边上,有一位应该是与同伴打赌不小心赌输的少年,被迫红着脸向路过的游人搭讪并求一点食物。大概是少年的羞涩让一位姑娘起意想小小捉弄他一番,便拿出自家做的烧饼给了他一个。少年拿着烧饼就闻到阵阵香气,当即咬了一口,却是呆住了。
原来烧饼竟是春木芽馅的。春木是沁阳地区特有的一种树,瘦瘦小小长在路边,春天发芽,夏季抽枝,却不开花,只有浓浓的树香。春树芽虽然说香,但气味太冲,沁阳一带从未有人把它作为过食物。而姑娘不是本地人,也没人为她讲过这些,一日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穷困,便摘下路边的春树芽,弄碎了和着糖拌馅,照着家乡的样子做起烧饼。烤完一吃,层层烈香之后,居然别有风味,很合姑娘口味。不过街坊邻里也尝了一点,觉得难以下咽,所以就姑娘自家每年春天做着吃。
而这少年,平时吃惯了宛州的咸烧饼,春树芽烧饼入口,虽被香气熏的一愣,却是越吃越喜欢。觉得姑娘甚是投缘,当即摘下自己随身携带的名贵玉佩郑重的交给姑娘示意倾心。
姑娘这才知道遇到了城中的富商公子,之后两人便很快向父母讲了相识经过并开始谈婚论嫁。这位公子的父亲也不嫌弃姑娘家是才新到沁阳的农家人,反而在他们成亲时大摆宴席,成为沁阳城中的一段美谈。据说当时大街小巷孩子们四处传唱“味相投,俩相近;气相异,何相处”的童谣,不知什么人所编,细想却颇耐人寻味,大概是短短十几个字中所杂的爱情力量吧。
胤末,燮王姬野兵锋直指宛州十城,一向软弱的宛州人却摆出一副要玉石俱焚的架势要和燮王一战,沁阳城中虽表面上团结一致,其实偷偷溜去下唐,楚卫等大国避战的人也不在少数。加上公子的父亲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全家便收拾细软投奔了在南淮的亲戚。第二年燮王再伐下唐,公子当时心灰意冷,说举目四望,天下都是战乱,逃无可逃,索性待在南淮不走了。幸得后来国主百里煜举国投降,南淮才得以保留。
到了敬德帝时期,朝廷扶持南淮以制衡商会,南淮城内人们开店做生意不但税少,还有一定程度的补贴。公子想起了妻子的手艺,鼓动妻子趁时机开家小店,于是有了这家烧饼店。立稳脚跟之后为纪念当年的相识,便琢磨着卖起春树芽烧饼。只是春木在沁阳地区才有,南淮离沁阳虽近,摘出来的芽叶却发臭,还是要从沁阳采购。加上春树芽要在春天采摘,存起来也不过到夏初而已,所以只在每年游春节前后供应,比起正常烧饼也都要贵上那么一成。本来烧饼不是什么稀奇货,但这家烧饼做法与众不同,又有特色的春树芽烧饼,在南淮也跌跌撞撞的做出了自己的名气,到现在也已经是将近百年的老字号。
故事听到这里,我已经不知不觉间买到第三个烧饼了。
晚上到天然居南淮分所的时候,和几个前辈提到这件事,有人听我描述了那烧饼的长相后奇道那是中州昌西城以南的做法,这一带并不常见。我似乎想到了什么,回房后翻前朝的史书,果然在乱世之初,以昌西城为都城的西华和上唐之间有过一场称为“绵澜之战”的摩擦,按照烧饼店店主给我讲的故事,时间推算恰恰在那姑娘去沁阳之前几年。
想来那姑娘当初从中州到宛州,大概也是为了躲避战乱。真是辛苦的前半生,从昌西逃到沁阳,再从沁阳逃到南淮,却始终逃不出诸侯的野心。发出逃无可逃的感叹的,估计并非是那位公子,而是这位以春木芽为食的姑娘吧。
背景时间大概是燮建立后七八十年
我到南淮城的时候,是三月十二,一进门就看到一大队舞者路过,中间还夹着一辆花车。一个漂亮的羽人小姑娘乖巧的坐在车上,时不时还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扔洒小礼物。找了个茶馆坐下歇歇脚,拉住店小二一问,才知这是最近几年游春节的新花样,叫明月巡街。
游春节算是东陆比较重要的节日,大致上脱胎于贲朝时人们出门踏青的习惯。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赏花踏青,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年里少有的乐事,对于世家子弟或者社会名流,也是互相增进交流的一个机会。而最重视游春节的,是那些婚龄的少男少女,尤其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小二不无憧憬的告诉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为青年男女们制造众多相遇与相知的机会,无数颗悸动的心,就在不经意之间撞到了一起。更何况这是一个全民的节日,不乏大家闺秀或者世家公子,对于部分人来说,有时就是改变命运的一天。所以游春节在民间被戏称为相亲节。
本来游春习俗只在中州盛行,毕竟贲朝地域不大,基本都在中州。但随着胤王朝的建立,华族疆域不断扩大,两百年间,东攻澜南下宛,连贫瘠的越州都要占据,造就了无数冤魂的同时却也将华族文化传播到东陆各地。无可避免的,当地的文化也对华族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明月巡街便是如此,这个活动源起于人羽混居的澜州,虽然几百年前华族是从羽人手里抢走了大半澜州,但本朝建立之后,对异族一贯仁慈,澜州的种族矛盾已经小了很多,羽族的明月崇拜出现在华族的游春节就是最好的佐证。明月是掌管爱情的星辰,对于羽族来说更是飞翔的原动力,是羽族最崇拜的星辰,澜州的少女们也受其影响,逐渐有了游春节前向明月祈福的传统。后来更是发展到让一个少女扮成“明月神”坐在花车上绕城一周给大家带来祝福,同行的还有庞大的歌者,舞者和乐者巡游队伍,一路上甚是热闹。羽人却对此大多都不屑一顾,原来虽然羽人崇拜明月,却没有人格化的神灵形象,所谓的“明月神”,自然是人类杜撰出来的。
南淮不是宛州商会十城之一,但在前朝是下唐的国都,所以至今也是大城,来往的人极多。南淮就这几年才开始也有明月巡街的活动,却立刻得到爱看热闹的市民和思春的少男少女的拥护,成为每年游春节前的重要事体。巡街巡到今年,有商人突发奇想,说既然是羽人的风俗,那就干脆雇一个羽人小姑娘来扮“明月神”吧。本以为会被羽人鄙夷,没想到来报名的却络绎不绝。大约离家远了,信仰也随着距离逐渐淡漠起来,与其骄傲坚持老家的那一套,还不如入乡随俗拿点报酬实在。异族人在异乡讨生活,总是不容易的。
在茶馆歇够了脚,谢过了刚才替我讲解的小二,我开始在城里乱逛。临近紫梁街尽头,突然闻到一阵浓烈的香味,追着味道寻去,我站到了一家小吃店面前。店面不大,但很干净,客人面前除了烧饼,也就一碗随处可见的肉汤。问了一位看着像掌柜的中年男子,只肯告诉我那香味来自他家的烧饼。再问及具体,就神秘的摇摇头说要我自己吃了才知道,并坏笑着叮咛要买较贵的游春节特供烧饼。我耐不住好奇和嘴馋,便干脆掏钱买了一个,要了碗汤坐下细细研究。
宛州烧饼常见是的扁圆形小饼型,圆圆鼓鼓,如秋林渡上出了名的蟹壳黄,皮酥馅软,吃起来脂香四溢。而这家店的烧饼,又薄又脆,比手掌略大,捧在手中就闻到一股子香气,掰开后馅偏墨绿,只知道不是肉,并没见过这种材料。我咬上一大口,一股烈烈的香气直冲鼻腔,却有点难受,急忙喝口汤冲冲味道,劲儿过去之后再细嚼,终于吃出了馅料的清甜之味。这时掌柜笑着坐到我面前,指了指我身后的墙壁。我刚进来的匆忙,没发现这面壁上画着壁画,想是这家店的历史,现在正好小口小口的吃烧饼,听掌柜讲解壁画,竟也是个和游春节有关的故事。
这要从比南淮更南的沁阳说起。
一百多年前沁阳城和现在差不多,是个不大不小的城市。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尤其寒冷,来的早,去的迟。直到二月末,沁阳城外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根本没有回暖征兆。但进三月到游春节前夕,气温突然一阵回升,硬生生的把沁阳拉进了春时。人们觉得这是吉兆,于是这年踏青的人比往年更多,西江两岸,梦沼湖边,满是游人。
这天在西江边上,有一位应该是与同伴打赌不小心赌输的少年,被迫红着脸向路过的游人搭讪并求一点食物。大概是少年的羞涩让一位姑娘起意想小小捉弄他一番,便拿出自家做的烧饼给了他一个。少年拿着烧饼就闻到阵阵香气,当即咬了一口,却是呆住了。
原来烧饼竟是春木芽馅的。春木是沁阳地区特有的一种树,瘦瘦小小长在路边,春天发芽,夏季抽枝,却不开花,只有浓浓的树香。春树芽虽然说香,但气味太冲,沁阳一带从未有人把它作为过食物。而姑娘不是本地人,也没人为她讲过这些,一日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穷困,便摘下路边的春树芽,弄碎了和着糖拌馅,照着家乡的样子做起烧饼。烤完一吃,层层烈香之后,居然别有风味,很合姑娘口味。不过街坊邻里也尝了一点,觉得难以下咽,所以就姑娘自家每年春天做着吃。
而这少年,平时吃惯了宛州的咸烧饼,春树芽烧饼入口,虽被香气熏的一愣,却是越吃越喜欢。觉得姑娘甚是投缘,当即摘下自己随身携带的名贵玉佩郑重的交给姑娘示意倾心。
姑娘这才知道遇到了城中的富商公子,之后两人便很快向父母讲了相识经过并开始谈婚论嫁。这位公子的父亲也不嫌弃姑娘家是才新到沁阳的农家人,反而在他们成亲时大摆宴席,成为沁阳城中的一段美谈。据说当时大街小巷孩子们四处传唱“味相投,俩相近;气相异,何相处”的童谣,不知什么人所编,细想却颇耐人寻味,大概是短短十几个字中所杂的爱情力量吧。
胤末,燮王姬野兵锋直指宛州十城,一向软弱的宛州人却摆出一副要玉石俱焚的架势要和燮王一战,沁阳城中虽表面上团结一致,其实偷偷溜去下唐,楚卫等大国避战的人也不在少数。加上公子的父亲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全家便收拾细软投奔了在南淮的亲戚。第二年燮王再伐下唐,公子当时心灰意冷,说举目四望,天下都是战乱,逃无可逃,索性待在南淮不走了。幸得后来国主百里煜举国投降,南淮才得以保留。
到了敬德帝时期,朝廷扶持南淮以制衡商会,南淮城内人们开店做生意不但税少,还有一定程度的补贴。公子想起了妻子的手艺,鼓动妻子趁时机开家小店,于是有了这家烧饼店。立稳脚跟之后为纪念当年的相识,便琢磨着卖起春树芽烧饼。只是春木在沁阳地区才有,南淮离沁阳虽近,摘出来的芽叶却发臭,还是要从沁阳采购。加上春树芽要在春天采摘,存起来也不过到夏初而已,所以只在每年游春节前后供应,比起正常烧饼也都要贵上那么一成。本来烧饼不是什么稀奇货,但这家烧饼做法与众不同,又有特色的春树芽烧饼,在南淮也跌跌撞撞的做出了自己的名气,到现在也已经是将近百年的老字号。
故事听到这里,我已经不知不觉间买到第三个烧饼了。
晚上到天然居南淮分所的时候,和几个前辈提到这件事,有人听我描述了那烧饼的长相后奇道那是中州昌西城以南的做法,这一带并不常见。我似乎想到了什么,回房后翻前朝的史书,果然在乱世之初,以昌西城为都城的西华和上唐之间有过一场称为“绵澜之战”的摩擦,按照烧饼店店主给我讲的故事,时间推算恰恰在那姑娘去沁阳之前几年。
想来那姑娘当初从中州到宛州,大概也是为了躲避战乱。真是辛苦的前半生,从昌西逃到沁阳,再从沁阳逃到南淮,却始终逃不出诸侯的野心。发出逃无可逃的感叹的,估计并非是那位公子,而是这位以春木芽为食的姑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