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读&训读
問: 常常聽到「訓讀」和「音讀」這樣的說詞,請問一下這是什麼意思?
答:所謂的「音讀」和「訓讀」是日本的漢字的讀音方式。換言之,日本漢字有「音讀」與「訓讀」二種讀法。
1.音讀――模倣中國漢字讀音的讀法。日語稱之為「音読 (おん よみ)」。例:
簡 単 (かん たん )、新年 (しんねん )、安 心 (あん しん )、春夏秋冬 (しゅんかしゅう とう ) …這些漢字的讀音一聽便知跟中文的發;音很像。
2.訓讀――借漢字的字形、字義來表達語意,但讀音仍採日本原有語言的說法,這樣的漢字讀音 日語稱之為「訓 読 (くん よ み」。例:春(はる)、夏(なつ)、秋(あき)、冬(ふゆ)…這些漢字的讀音,一聽便知與中文的發音完全不同。講得更明白些,所謂的「訓讀」便是「經過解釋後讀出來的音」。在漢字傳到日本以前,日本人就有自己的語言,但漢字傳進來以後,日本人就借用漢字來表達意思,這些以原來的日語來表音,而以漢字來表意的讀音便是所謂的「訓讀」。
另,中國由於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方言眾多,所以日本人所模倣的漢字讀音,隨著歷史與地域之不同,讀音亦呈多樣性。原則上,日本漢字的音讀方式,有如下3種:
1. 吳音――傳進日本最早。約在奈良時代,也就是西元六、七 世紀時,由我國的長江下游一帶傳入日本,這種音在佛教經典中使用得非常廣泛。例:
蝋燭(ろうそく) 、男女(なんにょ)、 象牙(ぞうげ)
2. 漢音――約在西元七世紀至八世紀間,由我國的長安、洛陽一帶傳入日本。雖然傳進日本的時間較吳音為晚,但由於傳入當時,受到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的鼓吹,以及日本朝廷的獎勵學習,所以,漢音在日語中保留得最多,現在日語中的漢字也大多為漢音。例:
台湾(たいわん) 、新年(しんねん)、電車(でんしゃ)
3.唐音――亦稱「宋音」或「唐宋音」。傳進日本最晚,約在宋、元以後,由於當時漢字的讀音大都為漢音所固定,所以保留的並不多。例:
饅頭(まんじゅう) 、提灯(ちょうちん)
答:所謂的「音讀」和「訓讀」是日本的漢字的讀音方式。換言之,日本漢字有「音讀」與「訓讀」二種讀法。
1.音讀――模倣中國漢字讀音的讀法。日語稱之為「音読 (おん よみ)」。例:
簡 単 (かん たん )、新年 (しんねん )、安 心 (あん しん )、春夏秋冬 (しゅんかしゅう とう ) …這些漢字的讀音一聽便知跟中文的發;音很像。
2.訓讀――借漢字的字形、字義來表達語意,但讀音仍採日本原有語言的說法,這樣的漢字讀音 日語稱之為「訓 読 (くん よ み」。例:春(はる)、夏(なつ)、秋(あき)、冬(ふゆ)…這些漢字的讀音,一聽便知與中文的發音完全不同。講得更明白些,所謂的「訓讀」便是「經過解釋後讀出來的音」。在漢字傳到日本以前,日本人就有自己的語言,但漢字傳進來以後,日本人就借用漢字來表達意思,這些以原來的日語來表音,而以漢字來表意的讀音便是所謂的「訓讀」。
另,中國由於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方言眾多,所以日本人所模倣的漢字讀音,隨著歷史與地域之不同,讀音亦呈多樣性。原則上,日本漢字的音讀方式,有如下3種:
1. 吳音――傳進日本最早。約在奈良時代,也就是西元六、七 世紀時,由我國的長江下游一帶傳入日本,這種音在佛教經典中使用得非常廣泛。例:
蝋燭(ろうそく) 、男女(なんにょ)、 象牙(ぞうげ)
2. 漢音――約在西元七世紀至八世紀間,由我國的長安、洛陽一帶傳入日本。雖然傳進日本的時間較吳音為晚,但由於傳入當時,受到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的鼓吹,以及日本朝廷的獎勵學習,所以,漢音在日語中保留得最多,現在日語中的漢字也大多為漢音。例:
台湾(たいわん) 、新年(しんねん)、電車(でんしゃ)
3.唐音――亦稱「宋音」或「唐宋音」。傳進日本最晚,約在宋、元以後,由於當時漢字的讀音大都為漢音所固定,所以保留的並不多。例:
饅頭(まんじゅう) 、提灯(ちょうち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