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话说《新华村》
新华村,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一个行政村。在改革开放前,这个白族村寨名不见经传。谁也不曾料到,如今的新华村,竟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民族旅游村。
新华村,距丽江古城约40公里,离丽江机场约七公里。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新华村观光购物。我是新华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新华村。
新华村有三个自然村:南邑村、北邑村、纲常何。南邑村是新华村的核心区,背靠九鼎山的支脉凤凰山。凤凰山脚有两个龙潭,一个叫黑龙潭,一个叫星子龙潭。南邑村就在这两个龙潭中间。一个村子有两个龙潭相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说是少有的。到新华村的人,都说南邑村的白族先民独具慧眼,选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安家。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赞誉,就想起老人给我们讲的那个神奇的传说:鹤庆坝子开天辟地之初,是一个海子,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常遭洪水猛兽的袭击。有一次,一些白族先民为逃生,拼命往西边的一个山头爬。在危难之际,这座山飞起来了,使他们免遭劫难。后来,他们发现这座山像一支站立的凤凰,就把它叫凤凰山,并在山脚定居,慢慢形成了两个村落,就是今天的南邑村、北邑村。因为这座会飞的山是石头山,他们又把自己的村落叫做石寨子。我长大了,读了许多书,经历了很多人世沧桑后,才真正懂得了石寨子的长盛不衰缘于石寨子人始终心怀感恩和敬畏。
石寨子的男女老少都热爱凤凰山。在村小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爬凤凰山。我们一上了山,就争先恐后地往山腰间的石洞爬。进了洞,我们就手拿石块敲洞壁,并向洞外高声的呼叫,痛快极了!累了,夏天就在山上采食桑葚。桑葚有白的紫的两种。我们的手和嘴都染成了紫色。回到家里,父母一看就知道我们又去采食桑葚了,不免又遭一顿臭骂。据说,桑树上有毒蛇,被咬了会致命。我们小伙伴们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是凤凰山的大漆树下。因为凤凰山是座石山,泥土很少。大漆树盘坐在石头上,根顺着石缝往下扎,看上去十分壮观。我们喜欢坐在树根上休息,还喜欢手拉手去抱大漆树,七八个人都围不过来。我工作以后,去过国内外不少地方,再也没有见过我们凤凰山上那么大的树。在鹤庆一中读书时,美术老师胡先觉曾给我们布置写生作业,我画过凤凰山上的那棵大漆树。树上有一个鸟巢,是用树枝搭建起来的。一只老鹰站在巢边,张嘴鸣叫。老师同学看了我的幅写生画,都有些惊奇,问我:“你们那里真有这么大的树?”我在异地工作的时候,常常在梦里见到那棵大漆树。2010年,我从云南日报社回到新华村,大漆树不见了。乡亲们告诉我,在开发商的开山炸石中,大漆树遭殃了。一天夜里,随着一声巨响,大漆树从山上摔下来了,断成了几截。在当地人眼里,大漆树是神树,所以没有人敢去碰它的残体。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阵刺痛。我走到龙潭边一截漆树旁,伸手抚摸着这截漆树,小心翼翼地掰下三块木片,用纸包好放进上衣口袋。回到昆明后,放在家中珍藏至今。
凤凰山上石头多,树木少。但是,在山的右翼却有一大片松林。在我的记忆里,林子里的松树一棵挨着一棵,有的一人都抱不过来。进了林子,抬头望不见天,耳边不时传来松鸡悦耳的啼声。石寨子的人都喜欢到林子里抓松毛、拾蘑菇。那里的蘑菇种类繁多,石头菌、青头菌、香菇、松毛菌……在我的印象中,最多的是见手青,可当地人不敢吃,因为手一碰就变色,怕中毒。不幸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林子里的松树被砍光了。假若那片林子还在,它一定是新华村最美的景点。
南邑村,人均只有一亩左右的水田。一年种两季,春季以蚕豆和少麦为主,夏季是水稻,亩产近千斤。所产的粳稻是一种红米,营养极其丰富,是他们的主食。南邑村的人聪明能干,大概和他们喝凤凰山弱碱性的泉水,吃红米有关。南邑村因为地少,加上女人十分勤劳,地里的农活很少靠男人。也许就是这个缘故,男人们闲不住,就喜欢起修修补补的手艺活,当起了小炉匠。农闲季节,男人们就远离家门,在外乡走村串户做手艺,挣钱补贴家用。手艺好又勤快的人,几年下来,就有钱盖房置地。所以,男人是南邑村的顶梁柱。凡是男人成器的人家,生活就富裕。他们外出做手艺,一般都是师徒二人,挑上工具、风箱和行李,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很辛苦。远的有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也有到西藏、贵州、广西的,近的就到云南省的各地州。修修补补的活,他们样样都做,如补锅、补碗、修玉器、修锁……还有一些人,专做银器、银饰品,如银镯、银耳环、银戒指、银腰带……新华村的小炉匠中,以南邑村的最有名气。南邑村的匠人不仅能按用户的要求做不同的手工艺品,还善模仿创新。任何精巧复杂的工艺品,只要让他们过目,就可以在他们手下再生,而且让人真假难辨,我十来岁,就随父亲到保山德宏做手艺。我是看父辈们做银器长大的。至今,他们在银镯上精心雕刻的展翅飞翔、栩栩如生的凤凰,还在我脑海里再现。在我们记忆里,新中国成立后,南邑村的匠人中,段育钧、段银高、寸来吉称得上是高手,是做银饰品的名师。现在新华村的年轻人,对过去知道得很少,只知道现在的南邑村有个世界级的民族工艺师寸发标,还有董中豪等4个国家级的民族工艺师,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勤劳智慧,石寨子的白族人,一直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里贫富悬殊不大,也不嫌贫爱富,邻里都和睦相处,是当地有名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寨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里原来的主业农业萎缩了,副业手工艺成了主业。不仅男人做手艺,女人也加入了。还有不少的人家到外地开店,加工和经营各种银制工艺品。他们的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银饰品,而是附加值越来越高的工艺品。寸发标开发的九龙壶,一套价值最高已上万元。靠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的营销,新华村人、石寨子人、南邑村人富起来了。
新华村的人,喜欢做手艺,也爱读书。谁家手艺做得好,大家会羡慕。但谁家子女书读得好,考上名校,到国外留学甚至成了洋博士,大家就更羡慕了。所以,有不少家庭,两三个子女都上了大学。这种风气缘自他们重教重学的传统,从他们居室的设置也可以看到。新华村的白族人,都有自己的独家院落西屋有两层,楼下是居室,楼上的廊楼是书房,专供读书的子女用,其他人不得随意进入,更不能入住。家里谁有了读书的天分,全家人都会心甘情愿为他作出牺牲。为供他读书,父母不辞辛劳,姐姐妹妹可以推迟出嫁,哥哥嫂嫂不怕吃苦。我在鹤庆中学读书时,每月的伙食费是五块五角钱。为了这点伙食费,我们全家好辛苦啊!假期我和姐姐就到丽江古城卖自家的稻草给马帮。我姐姐背一百多斤,我挑六七十斤。为了省钱,我们从家里包了冷饭,草卖了就买几分钱一碗的丽江豌豆凉粉拌冷饭吃。从石寨子到丽江古城有约80里路,来回要走两天,一次可以挣两块多钱,差不多够我半个月的伙食费。虽然很辛苦,但挣着钱,心里可高兴啦!我姐姐为帮助我读完中学,一再推辞婚事,成了村里的老姑娘。从新华村白族廊楼里走出的文化人,就像从山沟里飞出的一只只凤凰,个个都有传奇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新华村千变万变,但有些习俗是不变的。冬天的时候,吃过晚饭,一家老小喜欢聚在堂屋的火盆边,边烤火边说话。要是谁家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回来了,四邻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凑个热闹儿。村里所发生的一切,雅的、俗的,美的、丑的,都能听到。反映的是新华村应该怎么开发的问题。我想,不论你采用何种开发模式,有三条是不能忘记的:一是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二是不得侵犯群众的利益。三是要守诚信。
历史上,晋商以“利以义制,德以清修”自律,曾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新华村要想做大做强,也得以诚信为本。
新华村,距丽江古城约40公里,离丽江机场约七公里。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新华村观光购物。我是新华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新华村。
新华村有三个自然村:南邑村、北邑村、纲常何。南邑村是新华村的核心区,背靠九鼎山的支脉凤凰山。凤凰山脚有两个龙潭,一个叫黑龙潭,一个叫星子龙潭。南邑村就在这两个龙潭中间。一个村子有两个龙潭相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说是少有的。到新华村的人,都说南邑村的白族先民独具慧眼,选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安家。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赞誉,就想起老人给我们讲的那个神奇的传说:鹤庆坝子开天辟地之初,是一个海子,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常遭洪水猛兽的袭击。有一次,一些白族先民为逃生,拼命往西边的一个山头爬。在危难之际,这座山飞起来了,使他们免遭劫难。后来,他们发现这座山像一支站立的凤凰,就把它叫凤凰山,并在山脚定居,慢慢形成了两个村落,就是今天的南邑村、北邑村。因为这座会飞的山是石头山,他们又把自己的村落叫做石寨子。我长大了,读了许多书,经历了很多人世沧桑后,才真正懂得了石寨子的长盛不衰缘于石寨子人始终心怀感恩和敬畏。
石寨子的男女老少都热爱凤凰山。在村小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爬凤凰山。我们一上了山,就争先恐后地往山腰间的石洞爬。进了洞,我们就手拿石块敲洞壁,并向洞外高声的呼叫,痛快极了!累了,夏天就在山上采食桑葚。桑葚有白的紫的两种。我们的手和嘴都染成了紫色。回到家里,父母一看就知道我们又去采食桑葚了,不免又遭一顿臭骂。据说,桑树上有毒蛇,被咬了会致命。我们小伙伴们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是凤凰山的大漆树下。因为凤凰山是座石山,泥土很少。大漆树盘坐在石头上,根顺着石缝往下扎,看上去十分壮观。我们喜欢坐在树根上休息,还喜欢手拉手去抱大漆树,七八个人都围不过来。我工作以后,去过国内外不少地方,再也没有见过我们凤凰山上那么大的树。在鹤庆一中读书时,美术老师胡先觉曾给我们布置写生作业,我画过凤凰山上的那棵大漆树。树上有一个鸟巢,是用树枝搭建起来的。一只老鹰站在巢边,张嘴鸣叫。老师同学看了我的幅写生画,都有些惊奇,问我:“你们那里真有这么大的树?”我在异地工作的时候,常常在梦里见到那棵大漆树。2010年,我从云南日报社回到新华村,大漆树不见了。乡亲们告诉我,在开发商的开山炸石中,大漆树遭殃了。一天夜里,随着一声巨响,大漆树从山上摔下来了,断成了几截。在当地人眼里,大漆树是神树,所以没有人敢去碰它的残体。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阵刺痛。我走到龙潭边一截漆树旁,伸手抚摸着这截漆树,小心翼翼地掰下三块木片,用纸包好放进上衣口袋。回到昆明后,放在家中珍藏至今。
凤凰山上石头多,树木少。但是,在山的右翼却有一大片松林。在我的记忆里,林子里的松树一棵挨着一棵,有的一人都抱不过来。进了林子,抬头望不见天,耳边不时传来松鸡悦耳的啼声。石寨子的人都喜欢到林子里抓松毛、拾蘑菇。那里的蘑菇种类繁多,石头菌、青头菌、香菇、松毛菌……在我的印象中,最多的是见手青,可当地人不敢吃,因为手一碰就变色,怕中毒。不幸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林子里的松树被砍光了。假若那片林子还在,它一定是新华村最美的景点。
南邑村,人均只有一亩左右的水田。一年种两季,春季以蚕豆和少麦为主,夏季是水稻,亩产近千斤。所产的粳稻是一种红米,营养极其丰富,是他们的主食。南邑村的人聪明能干,大概和他们喝凤凰山弱碱性的泉水,吃红米有关。南邑村因为地少,加上女人十分勤劳,地里的农活很少靠男人。也许就是这个缘故,男人们闲不住,就喜欢起修修补补的手艺活,当起了小炉匠。农闲季节,男人们就远离家门,在外乡走村串户做手艺,挣钱补贴家用。手艺好又勤快的人,几年下来,就有钱盖房置地。所以,男人是南邑村的顶梁柱。凡是男人成器的人家,生活就富裕。他们外出做手艺,一般都是师徒二人,挑上工具、风箱和行李,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很辛苦。远的有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也有到西藏、贵州、广西的,近的就到云南省的各地州。修修补补的活,他们样样都做,如补锅、补碗、修玉器、修锁……还有一些人,专做银器、银饰品,如银镯、银耳环、银戒指、银腰带……新华村的小炉匠中,以南邑村的最有名气。南邑村的匠人不仅能按用户的要求做不同的手工艺品,还善模仿创新。任何精巧复杂的工艺品,只要让他们过目,就可以在他们手下再生,而且让人真假难辨,我十来岁,就随父亲到保山德宏做手艺。我是看父辈们做银器长大的。至今,他们在银镯上精心雕刻的展翅飞翔、栩栩如生的凤凰,还在我脑海里再现。在我们记忆里,新中国成立后,南邑村的匠人中,段育钧、段银高、寸来吉称得上是高手,是做银饰品的名师。现在新华村的年轻人,对过去知道得很少,只知道现在的南邑村有个世界级的民族工艺师寸发标,还有董中豪等4个国家级的民族工艺师,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勤劳智慧,石寨子的白族人,一直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里贫富悬殊不大,也不嫌贫爱富,邻里都和睦相处,是当地有名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寨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里原来的主业农业萎缩了,副业手工艺成了主业。不仅男人做手艺,女人也加入了。还有不少的人家到外地开店,加工和经营各种银制工艺品。他们的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银饰品,而是附加值越来越高的工艺品。寸发标开发的九龙壶,一套价值最高已上万元。靠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的营销,新华村人、石寨子人、南邑村人富起来了。
新华村的人,喜欢做手艺,也爱读书。谁家手艺做得好,大家会羡慕。但谁家子女书读得好,考上名校,到国外留学甚至成了洋博士,大家就更羡慕了。所以,有不少家庭,两三个子女都上了大学。这种风气缘自他们重教重学的传统,从他们居室的设置也可以看到。新华村的白族人,都有自己的独家院落西屋有两层,楼下是居室,楼上的廊楼是书房,专供读书的子女用,其他人不得随意进入,更不能入住。家里谁有了读书的天分,全家人都会心甘情愿为他作出牺牲。为供他读书,父母不辞辛劳,姐姐妹妹可以推迟出嫁,哥哥嫂嫂不怕吃苦。我在鹤庆中学读书时,每月的伙食费是五块五角钱。为了这点伙食费,我们全家好辛苦啊!假期我和姐姐就到丽江古城卖自家的稻草给马帮。我姐姐背一百多斤,我挑六七十斤。为了省钱,我们从家里包了冷饭,草卖了就买几分钱一碗的丽江豌豆凉粉拌冷饭吃。从石寨子到丽江古城有约80里路,来回要走两天,一次可以挣两块多钱,差不多够我半个月的伙食费。虽然很辛苦,但挣着钱,心里可高兴啦!我姐姐为帮助我读完中学,一再推辞婚事,成了村里的老姑娘。从新华村白族廊楼里走出的文化人,就像从山沟里飞出的一只只凤凰,个个都有传奇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新华村千变万变,但有些习俗是不变的。冬天的时候,吃过晚饭,一家老小喜欢聚在堂屋的火盆边,边烤火边说话。要是谁家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回来了,四邻的亲朋好友都会来凑个热闹儿。村里所发生的一切,雅的、俗的,美的、丑的,都能听到。反映的是新华村应该怎么开发的问题。我想,不论你采用何种开发模式,有三条是不能忘记的:一是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二是不得侵犯群众的利益。三是要守诚信。
历史上,晋商以“利以义制,德以清修”自律,曾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新华村要想做大做强,也得以诚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