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文摘:视觉之王的灵魂之旅
视觉之王的灵魂之旅
莱德利•斯科特说,他是看了法国学院派画家让•莱昂•热罗姆一副1872年的画作的复制品才同意指导《角斗士》的。在这幅名为《让他去死》(Pollice Verso)的画作上,一名罗马帝国的角斗士站在竞技场中央仰望看台上的观众,而众人纷纷伸出向下的拇指,狂热地要求他处死战败者。斯科特通过一个英雄主义的故事将这种帝国的“荣耀和邪恶”的气氛移植到银幕上去,并获得奥斯卡大奖。这位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舞台设计的导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布景大师。他在看过真的斗兽场之后,甚至嫌它太小了。当你看过《普罗米修斯》当中法斯宾德“指点宇宙”的视觉场景后,会嫌别的一些科幻电影也太“小”了。而这个场景,借鉴了英国画家约瑟夫•怀特表现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启蒙的油画《一个哲学家讲授太阳系仪》。
在斯科特的电影里发现经典绘画中的色彩、光线、构图和气氛,对明眼的观众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山坡上号令他的军队;远征的十字军在地中海旁的城镇休憩;一小队美国士兵在索马里残垣断壁间躲藏;一位商人从各个视角为自己继承的法国庄园拍照;一个杀手的身影穿越过灯光斑斓的未来街头……在莱德利•斯科特类型繁多的作品里,我们随时都可能感叹:这个场景好像是曾经见过的某幅画。如果说卡梅隆总是不断开拓着新的电影技术疆域;那么斯科特则喜欢在这已知的疆域上建造他逼真的视觉帝国。在《天国王朝》中,他能将你带到一千年前的耶路撒冷,去看萨拉丁的伊斯兰大军如何围困和攻打当时属于基督徒的圣城,就像是个骄傲的围猎者。在《黑鹰坠落》里,他可以把你丢进索马里血雨腥风的街头巷尾,目睹落单的美军士兵如何被疯狂的当地民兵围攻,又像是一位冷静的指挥官。
《普罗米修斯》几乎再现了他当年的《异形》故事。这部新作最好看的就是在于它卓越的视觉表现力。人类在宇宙中显得渺小而无力。或者说如此孤独。宇宙显得空旷和黑暗,人物只能独自面对恐惧,面对毁灭的命运。《帝国》杂志的记者在采访莱德利的时候说“在《异形》和《普罗米修斯》中,你把空间旅行搞得就像做恶梦一样。如果你的电影被当真,那它包含了长长地展开的无聊与悲伤,极端暴力和恐怖的时刻为它们断句”。
评论者认为《异形》系列片是“面对二十世纪女性地位的迅速变化而做出的反应”,西格妮•韦弗扮演的女主角被塑造成伟大的女英雄。而好莱坞最激进的女权主义电影也出自莱德利•斯科特之手,片名叫做《塞尔玛与露易丝》,我们习惯性的称它为《末路狂花》。影片从经典的“好友喜剧”开场,一个普通的餐厅女招待和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相约周末出去钓鱼,她们只画了一个晚上就把自己变成了走上不归路的杀人通缉犯。在《普罗米修斯》中,斯科特用一场自我剖腹生产异形的场景,重新呼唤了坚韧、毫不妥协的女英雄的回归。也可以说,那是人类被逼到最绝望的角落,产生的勇气和荣光,这种勇气和荣光甚至并不灿灿生辉,而只是为了独自活下去。
尽管,有几部作品常会被学者们讨论和研究,斯科特却并不执著于某种主题和风格,他热衷于做出不同的尝试。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那种知识分子式的整体计划”。或许也正是如此,人们看过他的电影,但并不一定记得导演是谁。他的电影始终是大众电影。
但在更早的1980年代,斯科特也曾经因为视觉风格和故事内容过于前卫和晦涩遭到冷落,那就是影响深远的科幻片《银翼杀手》。这是一部运用布景和光影制造戏剧气氛的杰作。影片成功地呈现了一个霓虹闪烁、混乱灰暗、仿佛永远在下雨的未来都会,街道上往来着朋克族、僧侣、东方军人、举着亮光伞的路人。人们直到十年后,从家庭录影带上重新看它时才发现其价值。间或,斯科特也拍一些好看的小制作影片,比如以贪婪的金融家为主角的《美好的一年》,还有以高明的骗子为主角的《火柴人》,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很主流:找到自我、回归生活。节奏轻松明快、语调通俗亲切,并没有此类电影惺惺作态的坏毛病。不过,这些电影只是斯科特的幕间休息。在2000年,《角斗士》获得奥斯卡奖时,有人质疑斯科特的这部电影是迎合了当时小布什政府的“英雄主义”。在此之后,斯科特开始逐步正面表达他的政治观点:《黑鹰坠落》刻画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景象,对美国的“干预主义”提出了微弱批评;史诗片《天国王朝》,再现一千年前西方十字军与伊斯兰军队的战争,表达了对权力和征服的不安;黑帮电影《美国黑帮》回溯到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贪婪的军人竟然用士兵的遗体运输毒品;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谎言之躯》,斯科特通过一个中东特工的道德困境,对政客的无耻和冷漠提出了强烈的讽刺与批判。
《普罗米修斯》谈论更大的宇宙观一—人类从何而来,如果有造物主一一他可不是上帝而是智慧更高的外星人,他们为什么要制造我们?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从奥林匹斯为人类盗火之人,他想要人与神的平等。电影里的人类去寻找自己的来源,而那个目的不明的机器人大卫似乎为自己没有灵魂而“耿耿于怀”。他也和人类探讨“信仰”,当女主角伊丽莎白-肖最终执意拿回自己的十字架项链时,他说“经历了这么多,你还相信这些?”。“信”有别于知识,是无用之物。但这正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
当然,在斯科特那些视觉为中心的电影里,人的命运也好,政治观点也好,很少被真正地放到前景中去。我们观看他的电影时的愉悦在于,他永远懂得不让节奏松弛下去,他可以在宏大的景观中置入戏剧张力。《角斗士》里,王子康德莫斯弑父的段落,和麦希穆斯在斗兽场的搏杀一样令人窒息;《天国王朝》中,女王从镜子看到亡兄扭曲面容的场景,被镶嵌在惊心动魄的围城之战里;《黑鹰坠落》里,被索马里人拖走的美国士兵,摄影机捕捉他挣扎着牢牢抓住妻儿的照片。我们也永远忘不了《银翼杀手》里的一幕,复制人罗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站在雨水中的独自:“所有的这些瞬间都将在时间里消失,一如雨中之泪…死亡的时间到了。”《普罗米修斯》大体上不是一部戏剧性的电影,但莱德利-斯科特也懂得使用使用对白,让他的视觉作品中渗入令人味的戏剧时刻。科学家查理和机器人大卫的一次谈话成为影片微妙的核心。查理的理想是找到“工程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创造人类。而大卫问他:“那么人类为什么创造我?”查理的回答是:“我们制造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大卫说:“如果你们的工程师也这么回答你,你会不会失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莱德利•斯科特似乎让人类从一个洪荒来到了另一个洪荒。按照《帝国》那位影评人的说法是:《普罗米修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旧约》的气息。
《看电影》20 122 卫西谛专栏
没想到卫西谛也是老雷的忠实粉丝。一篇文章几乎把老雷的风格魅力阐述殆尽。老雷的史诗电影的价值皆在此文之中啊。莱德利·斯科特不但是位视觉大师,同时还在电影有着自己高深的哲学思辨。
莱德利•斯科特说,他是看了法国学院派画家让•莱昂•热罗姆一副1872年的画作的复制品才同意指导《角斗士》的。在这幅名为《让他去死》(Pollice Verso)的画作上,一名罗马帝国的角斗士站在竞技场中央仰望看台上的观众,而众人纷纷伸出向下的拇指,狂热地要求他处死战败者。斯科特通过一个英雄主义的故事将这种帝国的“荣耀和邪恶”的气氛移植到银幕上去,并获得奥斯卡大奖。这位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舞台设计的导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布景大师。他在看过真的斗兽场之后,甚至嫌它太小了。当你看过《普罗米修斯》当中法斯宾德“指点宇宙”的视觉场景后,会嫌别的一些科幻电影也太“小”了。而这个场景,借鉴了英国画家约瑟夫•怀特表现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启蒙的油画《一个哲学家讲授太阳系仪》。
在斯科特的电影里发现经典绘画中的色彩、光线、构图和气氛,对明眼的观众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罗马帝国的将军在山坡上号令他的军队;远征的十字军在地中海旁的城镇休憩;一小队美国士兵在索马里残垣断壁间躲藏;一位商人从各个视角为自己继承的法国庄园拍照;一个杀手的身影穿越过灯光斑斓的未来街头……在莱德利•斯科特类型繁多的作品里,我们随时都可能感叹:这个场景好像是曾经见过的某幅画。如果说卡梅隆总是不断开拓着新的电影技术疆域;那么斯科特则喜欢在这已知的疆域上建造他逼真的视觉帝国。在《天国王朝》中,他能将你带到一千年前的耶路撒冷,去看萨拉丁的伊斯兰大军如何围困和攻打当时属于基督徒的圣城,就像是个骄傲的围猎者。在《黑鹰坠落》里,他可以把你丢进索马里血雨腥风的街头巷尾,目睹落单的美军士兵如何被疯狂的当地民兵围攻,又像是一位冷静的指挥官。
《普罗米修斯》几乎再现了他当年的《异形》故事。这部新作最好看的就是在于它卓越的视觉表现力。人类在宇宙中显得渺小而无力。或者说如此孤独。宇宙显得空旷和黑暗,人物只能独自面对恐惧,面对毁灭的命运。《帝国》杂志的记者在采访莱德利的时候说“在《异形》和《普罗米修斯》中,你把空间旅行搞得就像做恶梦一样。如果你的电影被当真,那它包含了长长地展开的无聊与悲伤,极端暴力和恐怖的时刻为它们断句”。
评论者认为《异形》系列片是“面对二十世纪女性地位的迅速变化而做出的反应”,西格妮•韦弗扮演的女主角被塑造成伟大的女英雄。而好莱坞最激进的女权主义电影也出自莱德利•斯科特之手,片名叫做《塞尔玛与露易丝》,我们习惯性的称它为《末路狂花》。影片从经典的“好友喜剧”开场,一个普通的餐厅女招待和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相约周末出去钓鱼,她们只画了一个晚上就把自己变成了走上不归路的杀人通缉犯。在《普罗米修斯》中,斯科特用一场自我剖腹生产异形的场景,重新呼唤了坚韧、毫不妥协的女英雄的回归。也可以说,那是人类被逼到最绝望的角落,产生的勇气和荣光,这种勇气和荣光甚至并不灿灿生辉,而只是为了独自活下去。
尽管,有几部作品常会被学者们讨论和研究,斯科特却并不执著于某种主题和风格,他热衷于做出不同的尝试。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那种知识分子式的整体计划”。或许也正是如此,人们看过他的电影,但并不一定记得导演是谁。他的电影始终是大众电影。
但在更早的1980年代,斯科特也曾经因为视觉风格和故事内容过于前卫和晦涩遭到冷落,那就是影响深远的科幻片《银翼杀手》。这是一部运用布景和光影制造戏剧气氛的杰作。影片成功地呈现了一个霓虹闪烁、混乱灰暗、仿佛永远在下雨的未来都会,街道上往来着朋克族、僧侣、东方军人、举着亮光伞的路人。人们直到十年后,从家庭录影带上重新看它时才发现其价值。间或,斯科特也拍一些好看的小制作影片,比如以贪婪的金融家为主角的《美好的一年》,还有以高明的骗子为主角的《火柴人》,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很主流:找到自我、回归生活。节奏轻松明快、语调通俗亲切,并没有此类电影惺惺作态的坏毛病。不过,这些电影只是斯科特的幕间休息。在2000年,《角斗士》获得奥斯卡奖时,有人质疑斯科特的这部电影是迎合了当时小布什政府的“英雄主义”。在此之后,斯科特开始逐步正面表达他的政治观点:《黑鹰坠落》刻画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景象,对美国的“干预主义”提出了微弱批评;史诗片《天国王朝》,再现一千年前西方十字军与伊斯兰军队的战争,表达了对权力和征服的不安;黑帮电影《美国黑帮》回溯到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贪婪的军人竟然用士兵的遗体运输毒品;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谎言之躯》,斯科特通过一个中东特工的道德困境,对政客的无耻和冷漠提出了强烈的讽刺与批判。
《普罗米修斯》谈论更大的宇宙观一—人类从何而来,如果有造物主一一他可不是上帝而是智慧更高的外星人,他们为什么要制造我们?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从奥林匹斯为人类盗火之人,他想要人与神的平等。电影里的人类去寻找自己的来源,而那个目的不明的机器人大卫似乎为自己没有灵魂而“耿耿于怀”。他也和人类探讨“信仰”,当女主角伊丽莎白-肖最终执意拿回自己的十字架项链时,他说“经历了这么多,你还相信这些?”。“信”有别于知识,是无用之物。但这正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
当然,在斯科特那些视觉为中心的电影里,人的命运也好,政治观点也好,很少被真正地放到前景中去。我们观看他的电影时的愉悦在于,他永远懂得不让节奏松弛下去,他可以在宏大的景观中置入戏剧张力。《角斗士》里,王子康德莫斯弑父的段落,和麦希穆斯在斗兽场的搏杀一样令人窒息;《天国王朝》中,女王从镜子看到亡兄扭曲面容的场景,被镶嵌在惊心动魄的围城之战里;《黑鹰坠落》里,被索马里人拖走的美国士兵,摄影机捕捉他挣扎着牢牢抓住妻儿的照片。我们也永远忘不了《银翼杀手》里的一幕,复制人罗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站在雨水中的独自:“所有的这些瞬间都将在时间里消失,一如雨中之泪…死亡的时间到了。”《普罗米修斯》大体上不是一部戏剧性的电影,但莱德利-斯科特也懂得使用使用对白,让他的视觉作品中渗入令人味的戏剧时刻。科学家查理和机器人大卫的一次谈话成为影片微妙的核心。查理的理想是找到“工程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创造人类。而大卫问他:“那么人类为什么创造我?”查理的回答是:“我们制造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大卫说:“如果你们的工程师也这么回答你,你会不会失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莱德利•斯科特似乎让人类从一个洪荒来到了另一个洪荒。按照《帝国》那位影评人的说法是:《普罗米修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旧约》的气息。
《看电影》20 122 卫西谛专栏
没想到卫西谛也是老雷的忠实粉丝。一篇文章几乎把老雷的风格魅力阐述殆尽。老雷的史诗电影的价值皆在此文之中啊。莱德利·斯科特不但是位视觉大师,同时还在电影有着自己高深的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