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爱乐乐团深圳演出记
十二月初才买的票,但那时800块以下的已经被抢光了,只好透支一个月生活费,下了张880的,也顺便高贵一把。
这场音乐会的分量不用饶舌了。以色列爱乐,那是一支比现代以色列国历史还悠久的乐团。它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最初由流亡演奏家自发组成,筚路蓝缕,无依无傍,凭借的只是犹太人那股虔敬,并在祖宾梅塔等大师的点化下一步一步跻身世界一流。四大犹太小提琴家那场《四季》,当年赚了我多少眼泪,而祖克曼和以色列爱乐的贝小协,更是我仅次于柯冈版的“剧怜”。以色列爱乐是一个特殊的乐团,因为它是从二战的苦难阴影下走出来的,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荣辱升沉。与其他乐团不同,这个乐团建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祖国,靠的完全是犹太人的凝聚力和艺术家的虔诚。不说要经费要支援这些春秋大梦了,就连一把像样的斯特拉瓦蒂小提琴都没有,以至于小提琴家谢林有感于此,将自己心爱的斯特拉瓦蒂名琴慷慨相赠——世界上最牛的乐团,不能连一把斯琴都没有!说实话,比起维也纳爱乐这些盛名之下的老牌帝国主义,我更欣赏以色列爱乐那传奇的历史、丰沛的人情味和厚重沉潜的演奏风格。一个乐团,最重要的是它的人文精神,其次才是水平——何况以色列爱乐的水平也不比维也纳差,至少它的弦乐比维也纳更清峻通脱,虽然维也纳爱乐靠肥腴华美取胜。
8点前到了深圳音乐厅。果不其然,800元以下的位置已是座无虚席,而以上的座位也几乎满座。在全场近万人的狂热掌声之下,音乐家们各自就座,然后是我们共同的偶像,祖宾梅塔走上了指挥台。虽然梅塔先生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世界级的崇高,但梅塔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后循规蹈矩地走上指挥台——并没有显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和台下的乐手一样平等,一样平凡。第一首曲子是特地给中国观众排演的吕其明先生的《红旗颂》。开场的小号自然是光昌流丽,但弦乐奏出的主旋律却比国内团体的要快上几乎三分之一——这也难怪,艺术家们未必了解中国国情,不知道这类曲子除了要有贝圣的激情,更要有巴赫的虔诚。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但即便如此,曲子也没有走神,反而在剥离了颂的窠臼之后似乎更突出了“红旗”本身。而因为演奏得快,等到需要更快的时候似乎有点无以复加,但依然不影响曲子的浑成感。一曲终了,全场沸腾。发现了梅塔先生竟然是没有谱架,完全靠背谱。梅塔先生已经七十多了,脑子仍然这么清晰,真不愧是大师。第二首是贝圣的《莱奥诺拉第三号》,这首我并不熟悉,因为每当听这首时都觉得不如索性听回《哀格蒙特》,但仍然是贝圣作品中比较老辣而又不失明朗之作。这首曲子很好地体现了乐队对于戏剧性的驾驭,疾如雷霆,而静若处女,渊然而静,赫然而怒,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十多分钟的曲子,几个回合的反复和变奏,最终在殷殷其雷中结束。下一首是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首被我戏称为“姐弟恋协奏曲”的曲子,曾在去年敏茨广州音乐会上亲耳聆听了敏茨大叔和徐惟聆老师的演奏。而这次担任独奏的,都是自己乐团中的乐手,而不是那些职业独奏家——这更能体现这个“演奏家的乐团”的光荣传统和名下之实——这里的每一个演奏员都可以当演奏家。那个独奏的小提琴胖胖的,身材发型都像极了帕尔曼,憨态可掬,而一身中山装,颇让国人感到亲切,而中提琴独奏则比较稳重,虽然看似更加年轻。演奏自然是流光溢彩,文质彬彬,而且小提中提的音色比例都十分协调,比敏茨那场协调许多,把小提琴的张扬和中提琴的温润都发挥到了极致,也把这首曲子的平衡感演绎得十分熨帖。下一首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这是一首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多乐章曲子,我只在一张森林音乐节的DVD里听过一遍,并不算我心仪的保留曲目,然而这次以色列爱乐的演绎却给人一种只如初见的惊艳,特别是这首曲子里让每种乐器的首席都秀出了独奏,再次彰显了这个演奏家乐团的独奏优势。小提琴如蓝宝石般般剔透,单簧管如夜明珠般圆融,竖琴如葡萄酒般飞动,长笛如清溪水般澄明。而独奏与乐队的协作和衔接也非常浑成,水乳交融,无迹可求。而最后的大团圆更是博得了全场近万人的满堂彩,还有人很专业地喊起了“Bravo”,台上台下都俨然沸点。
中场休息二十分钟,下半场是为了配合新年而演奏的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波尔卡。虽然这一安排不算深得我心,但领略维也纳爱乐之外的演绎,也还算是开眼。乐团分别演奏了《吉普赛男爵序曲》、《南国玫瑰》、《火车波尔卡》、《安娜波尔卡》、《春之声》、《闲聊波尔卡》和《晨报圆舞曲》。我的一个北京爱乐的朋友看了北京场,跟我说道“下半场的圆舞曲,每一首的味道都是那么正宗。中国人的团拉三拍子都是平均分配,这种拉法缺乏舞蹈性节奏。而哪一拍稍微长一点,哪一拍稍微短一点,或者早一点,迟一点,这完全是植根在民族的血液中的。”的确如此,维也纳圆舞曲看似小儿科,但要演出节奏的微妙,还需要很深的悟性再加上很契合的天性才行。在演出中我看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定音鼓手似乎发觉音有一些问题,于是在乐队演出的时候贴紧鼓面仔细听了许久余响,然后再做了微调。很为这种认真劲儿感动。要知道,在其他乐器轰鸣之际听定音鼓的余响,这得多专注才做得到!向音乐家们的认真致敬!再说说梅塔先生的指挥,先生整场都是背谱演奏,先生的指挥风格,除了流畅连贯之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昂扬,活动区域多在胸以上,上挑上扬的手势居多,即便是重拍,也不会有沉下去的感觉,比起扫地僧般的伯姆,打猴拳般的小泽征尔,梅塔先生的指挥的确显得更阳光更浩荡。指挥与乐队已然不分彼此,物我两忘。而在演奏到《春之声》这些耳熟能详的曲子时,台下也开始了另一轮的激动,仿佛也加入到了演出的队伍里来。安可曲目是《蓝色的多瑙河》、《电闪雷鸣波尔卡》两首,因为熟悉,所以激动,大家都热血沸腾地聆听着,直到梅塔先生几次谢幕后依依离去。
渡江云 深圳听以色列爱乐音乐会
西历新年,幸聆梅塔先生指挥之以色列爱乐深圳音乐会。因感吾华与犹太同为苦难之邦。而犹太之苦难乃民众之苦难,吾华之苦难乃士人之苦难。昊天罔极,亦似哲王不寤;流离颠沛,无异哀郢临湘。事虽万族,而痛乃一绪。遂赋之。
高阳俊裔,皇览初度,降陟此人寰。惜陆离长铗,纫蕙奇裳,只是少朱弦。天怜赤子,把讴歌,都付胡天。待饮马,咸池相见,一例舞翩跹。
相怜,雅歌绮靡,惜诵缠绵。数古今沉痛,都不过孤臣瞻洛,孽子临轩。琅玕都遗芳洲女,但剩有,一袭幽兰。歌吹处,鹃声啼破江南。
这场音乐会的分量不用饶舌了。以色列爱乐,那是一支比现代以色列国历史还悠久的乐团。它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最初由流亡演奏家自发组成,筚路蓝缕,无依无傍,凭借的只是犹太人那股虔敬,并在祖宾梅塔等大师的点化下一步一步跻身世界一流。四大犹太小提琴家那场《四季》,当年赚了我多少眼泪,而祖克曼和以色列爱乐的贝小协,更是我仅次于柯冈版的“剧怜”。以色列爱乐是一个特殊的乐团,因为它是从二战的苦难阴影下走出来的,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荣辱升沉。与其他乐团不同,这个乐团建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祖国,靠的完全是犹太人的凝聚力和艺术家的虔诚。不说要经费要支援这些春秋大梦了,就连一把像样的斯特拉瓦蒂小提琴都没有,以至于小提琴家谢林有感于此,将自己心爱的斯特拉瓦蒂名琴慷慨相赠——世界上最牛的乐团,不能连一把斯琴都没有!说实话,比起维也纳爱乐这些盛名之下的老牌帝国主义,我更欣赏以色列爱乐那传奇的历史、丰沛的人情味和厚重沉潜的演奏风格。一个乐团,最重要的是它的人文精神,其次才是水平——何况以色列爱乐的水平也不比维也纳差,至少它的弦乐比维也纳更清峻通脱,虽然维也纳爱乐靠肥腴华美取胜。
8点前到了深圳音乐厅。果不其然,800元以下的位置已是座无虚席,而以上的座位也几乎满座。在全场近万人的狂热掌声之下,音乐家们各自就座,然后是我们共同的偶像,祖宾梅塔走上了指挥台。虽然梅塔先生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世界级的崇高,但梅塔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后循规蹈矩地走上指挥台——并没有显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和台下的乐手一样平等,一样平凡。第一首曲子是特地给中国观众排演的吕其明先生的《红旗颂》。开场的小号自然是光昌流丽,但弦乐奏出的主旋律却比国内团体的要快上几乎三分之一——这也难怪,艺术家们未必了解中国国情,不知道这类曲子除了要有贝圣的激情,更要有巴赫的虔诚。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但即便如此,曲子也没有走神,反而在剥离了颂的窠臼之后似乎更突出了“红旗”本身。而因为演奏得快,等到需要更快的时候似乎有点无以复加,但依然不影响曲子的浑成感。一曲终了,全场沸腾。发现了梅塔先生竟然是没有谱架,完全靠背谱。梅塔先生已经七十多了,脑子仍然这么清晰,真不愧是大师。第二首是贝圣的《莱奥诺拉第三号》,这首我并不熟悉,因为每当听这首时都觉得不如索性听回《哀格蒙特》,但仍然是贝圣作品中比较老辣而又不失明朗之作。这首曲子很好地体现了乐队对于戏剧性的驾驭,疾如雷霆,而静若处女,渊然而静,赫然而怒,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十多分钟的曲子,几个回合的反复和变奏,最终在殷殷其雷中结束。下一首是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首被我戏称为“姐弟恋协奏曲”的曲子,曾在去年敏茨广州音乐会上亲耳聆听了敏茨大叔和徐惟聆老师的演奏。而这次担任独奏的,都是自己乐团中的乐手,而不是那些职业独奏家——这更能体现这个“演奏家的乐团”的光荣传统和名下之实——这里的每一个演奏员都可以当演奏家。那个独奏的小提琴胖胖的,身材发型都像极了帕尔曼,憨态可掬,而一身中山装,颇让国人感到亲切,而中提琴独奏则比较稳重,虽然看似更加年轻。演奏自然是流光溢彩,文质彬彬,而且小提中提的音色比例都十分协调,比敏茨那场协调许多,把小提琴的张扬和中提琴的温润都发挥到了极致,也把这首曲子的平衡感演绎得十分熨帖。下一首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狂想曲》,这是一首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多乐章曲子,我只在一张森林音乐节的DVD里听过一遍,并不算我心仪的保留曲目,然而这次以色列爱乐的演绎却给人一种只如初见的惊艳,特别是这首曲子里让每种乐器的首席都秀出了独奏,再次彰显了这个演奏家乐团的独奏优势。小提琴如蓝宝石般般剔透,单簧管如夜明珠般圆融,竖琴如葡萄酒般飞动,长笛如清溪水般澄明。而独奏与乐队的协作和衔接也非常浑成,水乳交融,无迹可求。而最后的大团圆更是博得了全场近万人的满堂彩,还有人很专业地喊起了“Bravo”,台上台下都俨然沸点。
中场休息二十分钟,下半场是为了配合新年而演奏的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波尔卡。虽然这一安排不算深得我心,但领略维也纳爱乐之外的演绎,也还算是开眼。乐团分别演奏了《吉普赛男爵序曲》、《南国玫瑰》、《火车波尔卡》、《安娜波尔卡》、《春之声》、《闲聊波尔卡》和《晨报圆舞曲》。我的一个北京爱乐的朋友看了北京场,跟我说道“下半场的圆舞曲,每一首的味道都是那么正宗。中国人的团拉三拍子都是平均分配,这种拉法缺乏舞蹈性节奏。而哪一拍稍微长一点,哪一拍稍微短一点,或者早一点,迟一点,这完全是植根在民族的血液中的。”的确如此,维也纳圆舞曲看似小儿科,但要演出节奏的微妙,还需要很深的悟性再加上很契合的天性才行。在演出中我看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定音鼓手似乎发觉音有一些问题,于是在乐队演出的时候贴紧鼓面仔细听了许久余响,然后再做了微调。很为这种认真劲儿感动。要知道,在其他乐器轰鸣之际听定音鼓的余响,这得多专注才做得到!向音乐家们的认真致敬!再说说梅塔先生的指挥,先生整场都是背谱演奏,先生的指挥风格,除了流畅连贯之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昂扬,活动区域多在胸以上,上挑上扬的手势居多,即便是重拍,也不会有沉下去的感觉,比起扫地僧般的伯姆,打猴拳般的小泽征尔,梅塔先生的指挥的确显得更阳光更浩荡。指挥与乐队已然不分彼此,物我两忘。而在演奏到《春之声》这些耳熟能详的曲子时,台下也开始了另一轮的激动,仿佛也加入到了演出的队伍里来。安可曲目是《蓝色的多瑙河》、《电闪雷鸣波尔卡》两首,因为熟悉,所以激动,大家都热血沸腾地聆听着,直到梅塔先生几次谢幕后依依离去。
渡江云 深圳听以色列爱乐音乐会
西历新年,幸聆梅塔先生指挥之以色列爱乐深圳音乐会。因感吾华与犹太同为苦难之邦。而犹太之苦难乃民众之苦难,吾华之苦难乃士人之苦难。昊天罔极,亦似哲王不寤;流离颠沛,无异哀郢临湘。事虽万族,而痛乃一绪。遂赋之。
高阳俊裔,皇览初度,降陟此人寰。惜陆离长铗,纫蕙奇裳,只是少朱弦。天怜赤子,把讴歌,都付胡天。待饮马,咸池相见,一例舞翩跹。
相怜,雅歌绮靡,惜诵缠绵。数古今沉痛,都不过孤臣瞻洛,孽子临轩。琅玕都遗芳洲女,但剩有,一袭幽兰。歌吹处,鹃声啼破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