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悖论的分析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辨析:本句话里的河流可理解为专指某条河,例如黄河,那么这句话可以修改为“人不能两次踏入黄河”。
黄河是名词,名词是指某时间段内空间的总称,黄河的含义为从黄河诞生之日起至消失之日河道之内所有物质的总称。
今天踏入黄河与明天踏入黄河虽然接触不同的水,但由于没有超出黄河的概念,因此不存在不能两次踏入的问题。原文混淆了“黄河”与“第一次踏入的黄河水”的概念,视两者为同一物,造成了错误的结论。这是由于古代人对语言认识不清造成的。
公孙龙:白马非马
产生这个命题的原因是古人发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区别,因而产生疑惑。以现代人看来这句话是很好解释的:白马是指白色的马,白色的马的类属于马的类,因此白马属于马的一部分,所以白马非马错误。但是古代却不这样简单。
据推测,早期语言多指具体物,例如白马,这是一个词,而不是现代语言意义上的一个名词加一个修饰语,也就是两个词。这其中的区别可能现代人不大体会得到。简单来说,古代人提到的名词多数是指某个具体的东西,比如是我家的白马你家的白马,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抽象的一类白色的马。举个例子,白人在初到美洲不久发现土著印第安人说话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在提到某物时一定会加上所有者,例如我的爸爸、我的爷爷,而不是爸爸、爷爷。一次有个印第安人发现白人的手术台上有只术后锯断的胳膊,他跑过来说“那里有一只某人的胳膊”,而不是像我们习惯中说“那里有一只胳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某人的胳膊”为具体的存在,后者的“胳膊”可能只是个抽象的名词。现代人习惯于用抽象的名词代替具体的东西,这对古人来说反而不好理解。说回到白马非马,“白马”对古人来说是个具体的东西,古汉语中有很多马“黄马”“栗马”“牡马”“牝马”多指具体的马,而“马”则是个抽象的类的名称。这有点类似于我家的小猫“咪咪”是个实在的东西,而猫只是一个类的名称,实在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这就是这个命题的关键点。总结起来,语言发展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古人对这两者的关系产生了疑问,也就产生了这个命题。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无论白马还是马都是抽象的类的名称,理解起来很容易,但让我们去理解名词最初的具体的本意反而有些困难了。
芝诺:飞矢不动
芝诺提出,飞行中的箭是不动的,因为在某一时间点它是不动的,下一时间点它也是不动的,推而广之,飞行中的箭是不动的。
这个悖论的问题在于对动词的错误理解。动词是指一个时间过程,即是从运动开始直到运动终结的这个过程,过程结束动词的使命才算完成,这时这个动词成立,也就是说动词至少具备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例如等待,虽然看起来不动,但由于这是个时间过程,因此它是个动词。飞行也是个时间过程,是从飞行开始直到飞行结束的这个过程,只有这个过程结束,动词才成立。以某个时间点去限制动词是不对的,因为在这一时间点,动词的过程没有实现,动词也就不成立,也就不存在所谓飞行。由于飞行必须具有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才成立,单一时间点的状态虽然是静止的,但也不能算飞行。矢虽然不动,但也没有飞。
这个命题让我联想到另一个说法:一粒沙不是沙堆,两粒沙不是沙堆,三粒沙不是沙堆,推而广之,多少粒沙都不是沙堆。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沙堆”可以定义为两粒或两粒以上的沙在一起,因此第二句话就错了。这里是利用了人们的常识(很多沙才算沙堆)与精确定义(两粒或以上的沙即算沙堆)之间的模糊。与芝诺悖论相类似的是,动词有点像沙堆,必须具备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单一时间点无法形成动词的基本要素,也就不能够成动词。
辨析:本句话里的河流可理解为专指某条河,例如黄河,那么这句话可以修改为“人不能两次踏入黄河”。
黄河是名词,名词是指某时间段内空间的总称,黄河的含义为从黄河诞生之日起至消失之日河道之内所有物质的总称。
今天踏入黄河与明天踏入黄河虽然接触不同的水,但由于没有超出黄河的概念,因此不存在不能两次踏入的问题。原文混淆了“黄河”与“第一次踏入的黄河水”的概念,视两者为同一物,造成了错误的结论。这是由于古代人对语言认识不清造成的。
公孙龙:白马非马
产生这个命题的原因是古人发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区别,因而产生疑惑。以现代人看来这句话是很好解释的:白马是指白色的马,白色的马的类属于马的类,因此白马属于马的一部分,所以白马非马错误。但是古代却不这样简单。
据推测,早期语言多指具体物,例如白马,这是一个词,而不是现代语言意义上的一个名词加一个修饰语,也就是两个词。这其中的区别可能现代人不大体会得到。简单来说,古代人提到的名词多数是指某个具体的东西,比如是我家的白马你家的白马,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抽象的一类白色的马。举个例子,白人在初到美洲不久发现土著印第安人说话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在提到某物时一定会加上所有者,例如我的爸爸、我的爷爷,而不是爸爸、爷爷。一次有个印第安人发现白人的手术台上有只术后锯断的胳膊,他跑过来说“那里有一只某人的胳膊”,而不是像我们习惯中说“那里有一只胳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某人的胳膊”为具体的存在,后者的“胳膊”可能只是个抽象的名词。现代人习惯于用抽象的名词代替具体的东西,这对古人来说反而不好理解。说回到白马非马,“白马”对古人来说是个具体的东西,古汉语中有很多马“黄马”“栗马”“牡马”“牝马”多指具体的马,而“马”则是个抽象的类的名称。这有点类似于我家的小猫“咪咪”是个实在的东西,而猫只是一个类的名称,实在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这就是这个命题的关键点。总结起来,语言发展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古人对这两者的关系产生了疑问,也就产生了这个命题。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无论白马还是马都是抽象的类的名称,理解起来很容易,但让我们去理解名词最初的具体的本意反而有些困难了。
芝诺:飞矢不动
芝诺提出,飞行中的箭是不动的,因为在某一时间点它是不动的,下一时间点它也是不动的,推而广之,飞行中的箭是不动的。
这个悖论的问题在于对动词的错误理解。动词是指一个时间过程,即是从运动开始直到运动终结的这个过程,过程结束动词的使命才算完成,这时这个动词成立,也就是说动词至少具备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例如等待,虽然看起来不动,但由于这是个时间过程,因此它是个动词。飞行也是个时间过程,是从飞行开始直到飞行结束的这个过程,只有这个过程结束,动词才成立。以某个时间点去限制动词是不对的,因为在这一时间点,动词的过程没有实现,动词也就不成立,也就不存在所谓飞行。由于飞行必须具有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才成立,单一时间点的状态虽然是静止的,但也不能算飞行。矢虽然不动,但也没有飞。
这个命题让我联想到另一个说法:一粒沙不是沙堆,两粒沙不是沙堆,三粒沙不是沙堆,推而广之,多少粒沙都不是沙堆。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沙堆”可以定义为两粒或两粒以上的沙在一起,因此第二句话就错了。这里是利用了人们的常识(很多沙才算沙堆)与精确定义(两粒或以上的沙即算沙堆)之间的模糊。与芝诺悖论相类似的是,动词有点像沙堆,必须具备两个或以上的时间点,单一时间点无法形成动词的基本要素,也就不能够成动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