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能量/负能量的吐槽
早在正能量这个词还没流行之前,我曾经在《读者》之类的文摘杂志上看过一个故事。故事讲有一个身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每天回到家之前,总是会在门口停下片刻,练习微笑,调整好情绪后才进门。后来我又看到过一个帖子,发帖人讲自己本来心情好好的,没想到去上网就看到一堆负面新闻,于是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变得糟糕起来。故事和帖子都触及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如何处理好自身的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
每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接收到无数信息,这些信息不只是作用于我们的理性和大脑,也作用于我们的感性和心灵,我觉得这就是“正能量”、“负能量”这一类词语所说出的真理。能量是一种抽象,正能量是一切有助于幸福快乐圆满和谐的东西,而负能量则是一切与阴暗不幸残缺冲突相关的东西,正能量与负能量会相互抵消,二者搏斗的结果关乎世界的好坏,进而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为了世界更美好,为了心灵更平静,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传播正能量,减少负能量的排放。如果人人都只释放正能量而不释放负能量,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说法听起来很不错,只是实践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果把正负能量的说法运用于与人的相处之上,这意思就是我们要多去接近那些积极向上,热情阳光的人,远离那些整天悲悲戚戚,消极抑郁的人,因为前者传播正能量,而后者传播负能量。如果这两种人不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两种抽象的类型,这种做法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那个正在传播负能量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亲人乃至爱人呢?面对着他们喋喋不休的倾诉,掉头而去未免太冷酷无情了吧?这颗心向你敞开了,它是那么脆弱那么无助,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传播点正能量”,也就是给予倾听,给出意见,想想办法,但我总觉得用“传播正能量”来描述这种举动多少有点奇怪。难道你的朋友、亲人、爱人对于你来说不够重要吗?你的所作所为居然不是针对他们、为了他们,而是为了在某个名为正负能量的分数表里得出个好分数以供沾沾自喜,而他们只是这则大型数学运算题里面的一些分子和分母?
如果把正负能量的说法运用于自己,这说法也很成问题。它是说我们要多行善事,少作恶事?是说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多一点自制和承担,对身边的人多报喜,少报忧?我们是不是要像故事里那个父亲和丈夫那样,每天回到家门前,先把所有工作上的负能量消化清理干净,然后带着正能量回到家中?夫妇之间最好是相敬如宾,任何问题得坚决憋住憋住再憋住,否则你就不成其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女人?可是,万一憋不住了又怎么办呢?就自我抑郁?再强颜欢笑一番?如此这般,负能量固然是没有被释放出来,要与它搏斗的正能量不也没有了附着的基础?天天这么道貌岸然地活着,累不累?家难道不应该是一个让人放下面具,做回真实自我的地方吗?没有了感情的真实流露,人与人又如何交心呢?舒婷有诗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要按照正负能量的说法,在爱人跟前就不能痛哭了,传播了好多负能量啊。可是,爱难道不是相互陪伴,不是感同身受,不是共同负担吗?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追求真善美。可是善的东西不一定就真,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善。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简单的善恶去衡量的,比如感情,比如自我。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积极的成分,也有一些消极的成分,二者的总和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自我。从理论上说,人应该摒弃不好的自我,追求好的自我,可是实际上,人要改变自我是相当的困难。否则,弗洛伊德怎么会提出“情结”的说法?“情结”就是内心深处那个难以改变的部分。有时候,爱情会为改变自我、改变“情结”提供一种契机,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遭遇那样一种爱情。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改变自我的路途上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路途里,如果能有人结伴而行,相互倾诉,也许生活就不会那么难以忍受。如果把一切都换算成正能量与负能量,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核算的情绪单位,每个人都把别人变成了分子分母,情绪银行帐户上的数字可能是平衡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切却丧失了。
每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接收到无数信息,这些信息不只是作用于我们的理性和大脑,也作用于我们的感性和心灵,我觉得这就是“正能量”、“负能量”这一类词语所说出的真理。能量是一种抽象,正能量是一切有助于幸福快乐圆满和谐的东西,而负能量则是一切与阴暗不幸残缺冲突相关的东西,正能量与负能量会相互抵消,二者搏斗的结果关乎世界的好坏,进而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为了世界更美好,为了心灵更平静,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传播正能量,减少负能量的排放。如果人人都只释放正能量而不释放负能量,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说法听起来很不错,只是实践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果把正负能量的说法运用于与人的相处之上,这意思就是我们要多去接近那些积极向上,热情阳光的人,远离那些整天悲悲戚戚,消极抑郁的人,因为前者传播正能量,而后者传播负能量。如果这两种人不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两种抽象的类型,这种做法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那个正在传播负能量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亲人乃至爱人呢?面对着他们喋喋不休的倾诉,掉头而去未免太冷酷无情了吧?这颗心向你敞开了,它是那么脆弱那么无助,你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传播点正能量”,也就是给予倾听,给出意见,想想办法,但我总觉得用“传播正能量”来描述这种举动多少有点奇怪。难道你的朋友、亲人、爱人对于你来说不够重要吗?你的所作所为居然不是针对他们、为了他们,而是为了在某个名为正负能量的分数表里得出个好分数以供沾沾自喜,而他们只是这则大型数学运算题里面的一些分子和分母?
如果把正负能量的说法运用于自己,这说法也很成问题。它是说我们要多行善事,少作恶事?是说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多一点自制和承担,对身边的人多报喜,少报忧?我们是不是要像故事里那个父亲和丈夫那样,每天回到家门前,先把所有工作上的负能量消化清理干净,然后带着正能量回到家中?夫妇之间最好是相敬如宾,任何问题得坚决憋住憋住再憋住,否则你就不成其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女人?可是,万一憋不住了又怎么办呢?就自我抑郁?再强颜欢笑一番?如此这般,负能量固然是没有被释放出来,要与它搏斗的正能量不也没有了附着的基础?天天这么道貌岸然地活着,累不累?家难道不应该是一个让人放下面具,做回真实自我的地方吗?没有了感情的真实流露,人与人又如何交心呢?舒婷有诗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要按照正负能量的说法,在爱人跟前就不能痛哭了,传播了好多负能量啊。可是,爱难道不是相互陪伴,不是感同身受,不是共同负担吗?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追求真善美。可是善的东西不一定就真,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善。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简单的善恶去衡量的,比如感情,比如自我。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积极的成分,也有一些消极的成分,二者的总和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自我。从理论上说,人应该摒弃不好的自我,追求好的自我,可是实际上,人要改变自我是相当的困难。否则,弗洛伊德怎么会提出“情结”的说法?“情结”就是内心深处那个难以改变的部分。有时候,爱情会为改变自我、改变“情结”提供一种契机,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遭遇那样一种爱情。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改变自我的路途上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路途里,如果能有人结伴而行,相互倾诉,也许生活就不会那么难以忍受。如果把一切都换算成正能量与负能量,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核算的情绪单位,每个人都把别人变成了分子分母,情绪银行帐户上的数字可能是平衡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切却丧失了。
![]() |
-
拉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7 16: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