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附會學]《雲僊散錄·卷九·赤鳳凰》
前番說到:「一切當時史,儘爲古小說。」
這個命題是去年12月26日聚餐上與友人惜簡君的一次談話中蹦出來的。選那天聚食,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自始至終沒有說到意圖與主題,是要以茹毛飲血烤牛扒的方式,嚴重抗議洪太尉誤走妖魔119週年,並呼籲火警長鳴云云,這是閒話不談。卻說我當時岔開了惜簡君有關《資本論》的話題,說到此前在豆瓣上看到托瑪斯·孟老師記有一件軼事:
帝都一位左派人望女教授到汴城一遊,地主邀吃地攤名小吃。女左教授無法接受其食堂之陋、食料之粗、食具之簡、食客之鄙,遂落荒而逃云云。
在這則豆瓣日記下,應者頗多,或南或北或左或右,各執一辭。其間有位「锡兵」君回應說:「“左翼”不能有洁癖?想以此作为“叶公好龙”的注脚,恐嫌不足。」不在那一圈,想必廣大讀者以及回帖的各位都不知道那位教授S到底姓甚名誰,有何高論與事跡;所以讀解時確實容易繞到個人雅好與習慣的問題上,甚而可以上升到搖椅上的人類學家和田野中的人類學家之辯。不過,就故事類型與叙述意圖方面,這則軼事倒就是叶公好龍的翻版與重述。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舊諺語也許常爲充滿銳氣、奮發有爲于商場、戰場、情場、官場等等各界人士所不屑,那些自以爲是在開創新篇章、締造新神話,是新傳奇的主人翁,當然意識不到,這種調調本身早就已經被重彈了無數遍。固然認可他們姓字名誰各不同,時代國度亦有差,可是,其辛苦與狗血、捷徑與黑幕,笑柄與秘訣都是相似的。
我在說到那位S教授的叶公好龍段子時,不免有點喋喋不休,緣是那時候心中開起了小差,想起了另一個政治笑話:
那位坊間盛傳深得太太上皇寵幸的著名女伶,早以唱其故鄉謳謠名動天下,有若拉妹子拉拉拉之流。一回,她走穴去了河南某縣城,不是前年六月被強抱的那次,而大約是在世紀之交,太太上皇還沒禪讓時候的事。那時候該名伶在中州大地上表演的是在江漢之畔,煙水迷茫的渡口處小女子的楚歌:「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嘛……」那嬌脆宛轉的聲調該像是水面上蕩漾的日影,灼灼的,亮亮的。照理,馬上會有圍着的一夥小夥子們扮作渡工,精壯着上身,熱情着身段,就着水流的節奏,濃重的方音此起彼伏:「還是我來背你喲~」而後又有男女合唱若干闋。
這首民歌我印象很深刻,與我一直還蠻有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中期,我還在上小學呢,在我家鄉田間的有綫廣播裡就常能聽到;那時候未解世事,還沒有讀過沈從文,也不曾修習民俗學等等的知識,就覺得那調調無聊透頂,幹嗎不多放一點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之類鬥志昂揚的歌曲呢,很不滿。但聲音是無法拒絕的,反反覆覆地灌到耳朵裡,于是就記住了,像一條蛇那樣盤到心裡的某個角落;後來上了中學,是九十年代前期,看一些湘西背景的小說,那曲調偶爾就會和流水一起作恠,爲我所幻聽;再後來,九十年代後期,進了大學,胡亂讀些書,也就知道了各地都見的渡工風俗,有要赤身抱女人上船,不可任其走跳板云云,遂自以爲算是把這首歌聽透了,其中顯豁與曲折,有意與無心,挑逗與抒情,虛虛實實地都了然於胸,卻又以爲它們不會在我心中留下波痕——因爲那時候剛剛求愛失敗,心如槁木,一意要立志做學霸……
沒想到那時候還是太自信,待到聽到太妃的這個段子,才知道,原來這首楚歌還可以這麼用,可以表述這樣的意味:
剛才說到,「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背我?」我聽到的這則軼事裡講:出人意料的是,臺下老少爺們,以刷刷的梆子腔齊聲喚出了下一句——寫到這裡我開始疑心這件事也許發生在河南的西邊:陝西?想起有這麼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若是在秦川唱妹娃子要過河,那麼其反應與演唱堪稱璧合,都夠詭異了。臺下的那一句與原版有別,齊聲喚:——還是讓妳江哥哥來背妳吧……
當年告訴我這個段子的人沒有說到這省略號之後的狀況,搜了一下,這個故事後續的波瀾在网絡上也可以找到: 竟說吼了一嗓子的那數以萬計的圖嘴快活的傢伙後來都死了。我相信那些人就算是真實存在,那句話也該是將來時態。一個幾萬人集體死亡的案例,怎麼可能掩蓋得住;況且大佬總是深沈的,肩負着歷史重任,雖然sometimes naïve,但大概不至于衝冠一怒爲紅顏吧;造謠的人是圖森破了。而再追追,那三千萬觀眾會不會齊刷刷說江哥哥呢?這怎麼看也有點兒編排的痕跡:不是編排好了臺辭,就是編排成了段子。當然,在另一層意思上,三千萬也不止,說江哥哥也對,都好理解,能分析。但民意從來雜難測,七嘴八舌,亢奮、意氣、虚偽、鬥志昂揚、言不由衷、外強中干……什麼都有。一旦齊刷刷,就露馬腳或者別的什麼真相了。
因此,樂歸樂,這則軼事多半不曾實地發生過,而只是更多人在圖個嘴快活。那麼,剩下一個問題,這個情節是從哪裡搬來的?還是無中生有,急中生智,或者蓄謀已久?答案就在標題上,以及「一切當時史,儘爲古小說」一句中。上文說到,我在與友人聊天,說起叶公好龍和S教授時,想起了太妃的段子;同時就想到了《雲仙散錄》卷九引《類說》卷一引《趙后外傳》這一則來。《雲仙散錄》洵稱奇書,這裡卻也是題外話,不提。這一則在書中安了一個名字叫〈赤鳳凰〉,赤色與鳳凰皆主南方,故事講到改詞什麼的,也許可以牽強於當下的事相聯系,但12月26日那時候我並沒有想要未卜先知,只想到了,到底是誰在那裡編排與蓄謀那齊刷刷的,原來,這是一出後宮戲:
后所通宮奴燕赤鳳者,雄捷能超樓閣,兼通昭儀。十月五日,宮中故事上靈女廟,吹塤擊幸,連臂踏歌〈赤鳳來〉曲。后曰:「赤鳳凰,爲誰來?」昭儀曰:「赤鳳凰,為姊來。寧爲他人乎?」后怒,以盃擲昭儀裙,曰:「鼠子能嚙人乎?」昭儀曰:「穿其裙,見其私足矣!」安在嚙人乎?》帝微聞其事,以問昭儀。昭儀曰:「以漢家火德,故以帝爲赤鳳。」帝信之,大悅。
這個命題是去年12月26日聚餐上與友人惜簡君的一次談話中蹦出來的。選那天聚食,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自始至終沒有說到意圖與主題,是要以茹毛飲血烤牛扒的方式,嚴重抗議洪太尉誤走妖魔119週年,並呼籲火警長鳴云云,這是閒話不談。卻說我當時岔開了惜簡君有關《資本論》的話題,說到此前在豆瓣上看到托瑪斯·孟老師記有一件軼事:
帝都一位左派人望女教授到汴城一遊,地主邀吃地攤名小吃。女左教授無法接受其食堂之陋、食料之粗、食具之簡、食客之鄙,遂落荒而逃云云。
在這則豆瓣日記下,應者頗多,或南或北或左或右,各執一辭。其間有位「锡兵」君回應說:「“左翼”不能有洁癖?想以此作为“叶公好龙”的注脚,恐嫌不足。」不在那一圈,想必廣大讀者以及回帖的各位都不知道那位教授S到底姓甚名誰,有何高論與事跡;所以讀解時確實容易繞到個人雅好與習慣的問題上,甚而可以上升到搖椅上的人類學家和田野中的人類學家之辯。不過,就故事類型與叙述意圖方面,這則軼事倒就是叶公好龍的翻版與重述。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舊諺語也許常爲充滿銳氣、奮發有爲于商場、戰場、情場、官場等等各界人士所不屑,那些自以爲是在開創新篇章、締造新神話,是新傳奇的主人翁,當然意識不到,這種調調本身早就已經被重彈了無數遍。固然認可他們姓字名誰各不同,時代國度亦有差,可是,其辛苦與狗血、捷徑與黑幕,笑柄與秘訣都是相似的。
我在說到那位S教授的叶公好龍段子時,不免有點喋喋不休,緣是那時候心中開起了小差,想起了另一個政治笑話:
那位坊間盛傳深得太太上皇寵幸的著名女伶,早以唱其故鄉謳謠名動天下,有若拉妹子拉拉拉之流。一回,她走穴去了河南某縣城,不是前年六月被強抱的那次,而大約是在世紀之交,太太上皇還沒禪讓時候的事。那時候該名伶在中州大地上表演的是在江漢之畔,煙水迷茫的渡口處小女子的楚歌:「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嘛……」那嬌脆宛轉的聲調該像是水面上蕩漾的日影,灼灼的,亮亮的。照理,馬上會有圍着的一夥小夥子們扮作渡工,精壯着上身,熱情着身段,就着水流的節奏,濃重的方音此起彼伏:「還是我來背你喲~」而後又有男女合唱若干闋。
這首民歌我印象很深刻,與我一直還蠻有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中期,我還在上小學呢,在我家鄉田間的有綫廣播裡就常能聽到;那時候未解世事,還沒有讀過沈從文,也不曾修習民俗學等等的知識,就覺得那調調無聊透頂,幹嗎不多放一點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之類鬥志昂揚的歌曲呢,很不滿。但聲音是無法拒絕的,反反覆覆地灌到耳朵裡,于是就記住了,像一條蛇那樣盤到心裡的某個角落;後來上了中學,是九十年代前期,看一些湘西背景的小說,那曲調偶爾就會和流水一起作恠,爲我所幻聽;再後來,九十年代後期,進了大學,胡亂讀些書,也就知道了各地都見的渡工風俗,有要赤身抱女人上船,不可任其走跳板云云,遂自以爲算是把這首歌聽透了,其中顯豁與曲折,有意與無心,挑逗與抒情,虛虛實實地都了然於胸,卻又以爲它們不會在我心中留下波痕——因爲那時候剛剛求愛失敗,心如槁木,一意要立志做學霸……
沒想到那時候還是太自信,待到聽到太妃的這個段子,才知道,原來這首楚歌還可以這麼用,可以表述這樣的意味:
剛才說到,「妹娃子要過河,哪個來背我?」我聽到的這則軼事裡講:出人意料的是,臺下老少爺們,以刷刷的梆子腔齊聲喚出了下一句——寫到這裡我開始疑心這件事也許發生在河南的西邊:陝西?想起有這麼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若是在秦川唱妹娃子要過河,那麼其反應與演唱堪稱璧合,都夠詭異了。臺下的那一句與原版有別,齊聲喚:——還是讓妳江哥哥來背妳吧……
當年告訴我這個段子的人沒有說到這省略號之後的狀況,搜了一下,這個故事後續的波瀾在网絡上也可以找到: 竟說吼了一嗓子的那數以萬計的圖嘴快活的傢伙後來都死了。我相信那些人就算是真實存在,那句話也該是將來時態。一個幾萬人集體死亡的案例,怎麼可能掩蓋得住;況且大佬總是深沈的,肩負着歷史重任,雖然sometimes naïve,但大概不至于衝冠一怒爲紅顏吧;造謠的人是圖森破了。而再追追,那三千萬觀眾會不會齊刷刷說江哥哥呢?這怎麼看也有點兒編排的痕跡:不是編排好了臺辭,就是編排成了段子。當然,在另一層意思上,三千萬也不止,說江哥哥也對,都好理解,能分析。但民意從來雜難測,七嘴八舌,亢奮、意氣、虚偽、鬥志昂揚、言不由衷、外強中干……什麼都有。一旦齊刷刷,就露馬腳或者別的什麼真相了。
因此,樂歸樂,這則軼事多半不曾實地發生過,而只是更多人在圖個嘴快活。那麼,剩下一個問題,這個情節是從哪裡搬來的?還是無中生有,急中生智,或者蓄謀已久?答案就在標題上,以及「一切當時史,儘爲古小說」一句中。上文說到,我在與友人聊天,說起叶公好龍和S教授時,想起了太妃的段子;同時就想到了《雲仙散錄》卷九引《類說》卷一引《趙后外傳》這一則來。《雲仙散錄》洵稱奇書,這裡卻也是題外話,不提。這一則在書中安了一個名字叫〈赤鳳凰〉,赤色與鳳凰皆主南方,故事講到改詞什麼的,也許可以牽強於當下的事相聯系,但12月26日那時候我並沒有想要未卜先知,只想到了,到底是誰在那裡編排與蓄謀那齊刷刷的,原來,這是一出後宮戲:
后所通宮奴燕赤鳳者,雄捷能超樓閣,兼通昭儀。十月五日,宮中故事上靈女廟,吹塤擊幸,連臂踏歌〈赤鳳來〉曲。后曰:「赤鳳凰,爲誰來?」昭儀曰:「赤鳳凰,為姊來。寧爲他人乎?」后怒,以盃擲昭儀裙,曰:「鼠子能嚙人乎?」昭儀曰:「穿其裙,見其私足矣!」安在嚙人乎?》帝微聞其事,以問昭儀。昭儀曰:「以漢家火德,故以帝爲赤鳳。」帝信之,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