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
从Y老师的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沟壑难以逾越,关系飘忽不定。我想听她的观点,她却让我直接说结论,"我不需要看那些数据"。
在这样的关系中有明显的层级,它可以是座椅的位置,可以是挑衅与回避的眼神,可以是不同的双手所摆放的姿势。
当然,这一切高高在上的假象也可以用一个微笑,一句“有问题可以再联系”之类的话语,平复到微妙斗争前的一种和平。
而表面的和平之下,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权力关系——布迪厄的符号系统和福柯的知识-权力,任君选择,任君不选择。
这么多复杂关系,可以被1和0简化了,这就是数字的世界所能带来的简单与纯粹。
而你却不知好歹地追问各种意义。抱着价值理性的残骸,对工具理性的世界进行无力地叫嚣。
至于我,我所深感到的权力的弥散,是在这一场域里被权力操控的每一个体,都烙上了“精英主义”的符码。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意志坚定的必胜者,然后尾随着脆弱不堪的自尊和太容易破碎和改变的观念世界。
还有永远不可能完美的完美主义。
想起办公室里的两个boss讨论的育儿经,说不要苛求孩子每件事都做好,“完美主义”其实阻碍效率。然后我想起高三不停地刷除了和高考有关其实毫无意义的政治题目,翻来覆去背的已经烂熟于心的历史书,甚至高考当天要穿的宽松,红艳,求个好彩头。路上看见黑猫,是不好的兆头。
没有家庭压力,甚至没有同伴压力,只有课桌椅、高分榜、倒计时形成的封闭式的权力渗透。把自己绷得紧实,陷入一种工具理性带来的焦虑,而天性里却是执着地贪恋可以反复玩味的字句,回忆里赋予那条通往天台的阶梯、窗外茂盛的三角梅、夏天空气里的汗水与花香,一种隐蔽和私人的意义。
而当我终于学会淡然和看开,习得镇定和无他的时候,似乎又误读了这个场域的符码。
意志自由其实自相矛盾,当你以为这只要跳出这一习性就够了,其实哪知道又跳进另一个笼子里。
“没有人知道在将来谁会居住在这个笼子里,或者是否在这个巨大的发展的最后,将会出现全新的预言者,或者将会有古老观念和理想的强有力的再生,或者(如果以上两种都不是)是由滑稽的自我重要性装点的机械化的呆滞状态。对于这种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也许真的可以说成是“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心灵的享乐主义者;这种空虚把它自己想象成已经获得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文明的阶段。 ”(韦伯,1930)
学了近四年,也只是倒腾出这些看似有意义的术语,再把自己倒腾进去。
听M说,“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国人最喜欢修经济学、金融,因为来钱快付出也相对较少。“一点意思也没有”。
这让人仿佛看到一堆堆印钞机,计算器,stata工具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育殿堂里,或者它早已不尊贵了。
而人的惰性在于沉迷,即使是工具也好,如果能与之对话,在外人看来你已然工具,也只不过是旁人永远看不清内化于心的东西。
可是即使在吐槽另一个世界,M也在做着自相矛盾的判断:“找个银行业的男朋友”“嫁个年长六七岁的成熟男性”,计算精明得令你难以猜测她还会被什么击倒。
这世道,连快乐都要“快”了,还有什么值得等待?谁都不肯付出多一些,怕受伤怕吃亏。
我还无法适应这个总是有所保留的现代社会,也许我应该去原始森林爬爬树吧。
无力反抗,不想反抗。因为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观念常常最终会反击它原初的意义,因而摧毁它本身。
在解释那些琢磨不透一言难尽的事实和价值时,言语早已失去美丽的外表。实质上它也不再需要它了。
术语就是皇帝的新衣。
凭着最后一点迷人的幻象招摇过市。
在这样的关系中有明显的层级,它可以是座椅的位置,可以是挑衅与回避的眼神,可以是不同的双手所摆放的姿势。
当然,这一切高高在上的假象也可以用一个微笑,一句“有问题可以再联系”之类的话语,平复到微妙斗争前的一种和平。
而表面的和平之下,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权力关系——布迪厄的符号系统和福柯的知识-权力,任君选择,任君不选择。
这么多复杂关系,可以被1和0简化了,这就是数字的世界所能带来的简单与纯粹。
而你却不知好歹地追问各种意义。抱着价值理性的残骸,对工具理性的世界进行无力地叫嚣。
至于我,我所深感到的权力的弥散,是在这一场域里被权力操控的每一个体,都烙上了“精英主义”的符码。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意志坚定的必胜者,然后尾随着脆弱不堪的自尊和太容易破碎和改变的观念世界。
还有永远不可能完美的完美主义。
想起办公室里的两个boss讨论的育儿经,说不要苛求孩子每件事都做好,“完美主义”其实阻碍效率。然后我想起高三不停地刷除了和高考有关其实毫无意义的政治题目,翻来覆去背的已经烂熟于心的历史书,甚至高考当天要穿的宽松,红艳,求个好彩头。路上看见黑猫,是不好的兆头。
没有家庭压力,甚至没有同伴压力,只有课桌椅、高分榜、倒计时形成的封闭式的权力渗透。把自己绷得紧实,陷入一种工具理性带来的焦虑,而天性里却是执着地贪恋可以反复玩味的字句,回忆里赋予那条通往天台的阶梯、窗外茂盛的三角梅、夏天空气里的汗水与花香,一种隐蔽和私人的意义。
而当我终于学会淡然和看开,习得镇定和无他的时候,似乎又误读了这个场域的符码。
意志自由其实自相矛盾,当你以为这只要跳出这一习性就够了,其实哪知道又跳进另一个笼子里。
“没有人知道在将来谁会居住在这个笼子里,或者是否在这个巨大的发展的最后,将会出现全新的预言者,或者将会有古老观念和理想的强有力的再生,或者(如果以上两种都不是)是由滑稽的自我重要性装点的机械化的呆滞状态。对于这种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也许真的可以说成是“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心灵的享乐主义者;这种空虚把它自己想象成已经获得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文明的阶段。 ”(韦伯,1930)
学了近四年,也只是倒腾出这些看似有意义的术语,再把自己倒腾进去。
听M说,“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国人最喜欢修经济学、金融,因为来钱快付出也相对较少。“一点意思也没有”。
这让人仿佛看到一堆堆印钞机,计算器,stata工具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育殿堂里,或者它早已不尊贵了。
而人的惰性在于沉迷,即使是工具也好,如果能与之对话,在外人看来你已然工具,也只不过是旁人永远看不清内化于心的东西。
可是即使在吐槽另一个世界,M也在做着自相矛盾的判断:“找个银行业的男朋友”“嫁个年长六七岁的成熟男性”,计算精明得令你难以猜测她还会被什么击倒。
这世道,连快乐都要“快”了,还有什么值得等待?谁都不肯付出多一些,怕受伤怕吃亏。
我还无法适应这个总是有所保留的现代社会,也许我应该去原始森林爬爬树吧。
无力反抗,不想反抗。因为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观念常常最终会反击它原初的意义,因而摧毁它本身。
在解释那些琢磨不透一言难尽的事实和价值时,言语早已失去美丽的外表。实质上它也不再需要它了。
术语就是皇帝的新衣。
凭着最后一点迷人的幻象招摇过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