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萌芽》作家激起的一段回忆
要不是豆瓣的话,我可能还死守着自己的space等待知音的出现,有限权限的开放让这个等待漫无边际,不知不觉space上的文章都变成了自怨自艾的絮絮叨叨,别人看不懂,而我自己更是不屑去看这些鸡零狗碎,就这样,那个曾经怀抱着文青梦想的孩子跪倒在孤芳自赏前,将最后的希望留在了豆瓣。
豆瓣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想要表现自己,拿出你的文字来。华丽也好;朴素也罢,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在这个市场里,良莠不齐,想要挑出好货就凭着读者的品味。所以,豆瓣以评论闻名,也以原创叫好。
早些年的时候,我很讨厌写东西,每天的日子重复同样的行程,懒得思考,懒得写东西,中学的时候碰到作文课就头大,一群没有经历的中学生能够写出什么感悟、能有多深刻的思想,恨死了名著,恨死了别人用他们的标准来检验我的文字,好像我写出来的生活任他们宰割,而我却不能说什么。我也讨厌写日记,弄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在一本小小的本子上而不正面解决它,将怨恨烦恼化为文字美其名为人化自然和诗化哲学。在中学生的我看来,长吁短叹是与华丽的辞藻密不可分的,而那批整日爬格子的文艺青年浸淫在此氛围中,居然掌握了主流话语权。
那个时候流行《萌芽》,韩寒这样的同龄人在新概念比赛中出了一篇小文就会惹我们的惊叹,中学生对文学的想法一方面是诉诸于打破传统作文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同龄人才华的羡慕。一身痞性的韩寒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越发成为80后的代表。这批80后的笔杆子是水笔,笔迹像钢笔,可以模仿上一代人的内涵;不经写,一夜成名的作家比比皆是,之后的作品很少有超越前者的;不耐摔,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水笔可以让那些字写的不好的把字写的整齐一些,方便好用,市场广大。我们一起讨论王小波、刘小枫,我们谈青春、谈现代,我们时常要追寻深刻,却在小说中不时流露出小朋友的天真烂漫。我不知道现在的《萌芽》在中学生当中是不是还像我们当时那样被奉为指南针,是不是还会经常关注新生代的作家。也许网络小说中兴起了90代作家,也许惊悚、校园已经代替了80代的侦探、言情,也许我已经读不懂网络用语,也许我已经理解不了新时代刻在90代身上的痕迹,甚至我常常会连与我同龄的作家笔下的人物也理解不了。
王若虚、张怡薇是我一个小时前才知道的名字,可他们已经是新生代的作家了,小说的印刷出版为他们的作家身份做了见证,他们已经拥有无数的拥趸。我与他们是一代的人,想到当他们活跃在《萌芽》的时候,我却背负着文字的压力;当他们已经是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监考的时候,我才刚刚在豆瓣上胡说八道;当他们已经互相称呼老王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常常觉得,圈子的存在如同阶级一样在现实中是不可躲避的,你可以不承认,可你一定会遇到。但在豆瓣上,这样的圈子也存在着,同一个圈子的人所说的话另一个圈子的人听不懂,就像暗语一样,再好比当我读《那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代沟,这种理解的鸿沟并不会帮助我对作者的崇拜,只会让我看到时代的变动,超越人力的历史感。正如我看90后一样。《萌芽》杂志的邀稿通知也是充满了校园风味,青春向上是中学生的代名词,相比之下,颓废深刻成了我这个年纪的代名词,突然我的脑中蹦出了这样的想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从一个毫无文学鉴赏能力的人成了一个颓废的文青。从《萌芽》中出来的年轻作家,他们的笔下带有青涩的苹果味,我又下意识地闻了一下自己的文字,居然透着一股青苹果变酸的臭味,而我无能为力。
有人说,不写小说的作家称不上真正的作家,我很是同意这句话。能把评论写得再好的人说的依旧是别人的东西,说完骂完什么都没有留下,好比广告的存在意义一样,最后得益的永远不会是为产品摇旗呐喊或是打骂泼水的人。我不是作家,我不靠码字赚钱,我也没必要为着凑字数说些儿废话,代价么就是窝在自己的园地自说自话。疯话也好,痴话也罢,说着自个开心,就像放个屁一样,也是有利健康的好事一件。乐哉!
豆瓣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想要表现自己,拿出你的文字来。华丽也好;朴素也罢,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在这个市场里,良莠不齐,想要挑出好货就凭着读者的品味。所以,豆瓣以评论闻名,也以原创叫好。
早些年的时候,我很讨厌写东西,每天的日子重复同样的行程,懒得思考,懒得写东西,中学的时候碰到作文课就头大,一群没有经历的中学生能够写出什么感悟、能有多深刻的思想,恨死了名著,恨死了别人用他们的标准来检验我的文字,好像我写出来的生活任他们宰割,而我却不能说什么。我也讨厌写日记,弄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在一本小小的本子上而不正面解决它,将怨恨烦恼化为文字美其名为人化自然和诗化哲学。在中学生的我看来,长吁短叹是与华丽的辞藻密不可分的,而那批整日爬格子的文艺青年浸淫在此氛围中,居然掌握了主流话语权。
那个时候流行《萌芽》,韩寒这样的同龄人在新概念比赛中出了一篇小文就会惹我们的惊叹,中学生对文学的想法一方面是诉诸于打破传统作文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同龄人才华的羡慕。一身痞性的韩寒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越发成为80后的代表。这批80后的笔杆子是水笔,笔迹像钢笔,可以模仿上一代人的内涵;不经写,一夜成名的作家比比皆是,之后的作品很少有超越前者的;不耐摔,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水笔可以让那些字写的不好的把字写的整齐一些,方便好用,市场广大。我们一起讨论王小波、刘小枫,我们谈青春、谈现代,我们时常要追寻深刻,却在小说中不时流露出小朋友的天真烂漫。我不知道现在的《萌芽》在中学生当中是不是还像我们当时那样被奉为指南针,是不是还会经常关注新生代的作家。也许网络小说中兴起了90代作家,也许惊悚、校园已经代替了80代的侦探、言情,也许我已经读不懂网络用语,也许我已经理解不了新时代刻在90代身上的痕迹,甚至我常常会连与我同龄的作家笔下的人物也理解不了。
王若虚、张怡薇是我一个小时前才知道的名字,可他们已经是新生代的作家了,小说的印刷出版为他们的作家身份做了见证,他们已经拥有无数的拥趸。我与他们是一代的人,想到当他们活跃在《萌芽》的时候,我却背负着文字的压力;当他们已经是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监考的时候,我才刚刚在豆瓣上胡说八道;当他们已经互相称呼老王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常常觉得,圈子的存在如同阶级一样在现实中是不可躲避的,你可以不承认,可你一定会遇到。但在豆瓣上,这样的圈子也存在着,同一个圈子的人所说的话另一个圈子的人听不懂,就像暗语一样,再好比当我读《那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代沟,这种理解的鸿沟并不会帮助我对作者的崇拜,只会让我看到时代的变动,超越人力的历史感。正如我看90后一样。《萌芽》杂志的邀稿通知也是充满了校园风味,青春向上是中学生的代名词,相比之下,颓废深刻成了我这个年纪的代名词,突然我的脑中蹦出了这样的想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从一个毫无文学鉴赏能力的人成了一个颓废的文青。从《萌芽》中出来的年轻作家,他们的笔下带有青涩的苹果味,我又下意识地闻了一下自己的文字,居然透着一股青苹果变酸的臭味,而我无能为力。
有人说,不写小说的作家称不上真正的作家,我很是同意这句话。能把评论写得再好的人说的依旧是别人的东西,说完骂完什么都没有留下,好比广告的存在意义一样,最后得益的永远不会是为产品摇旗呐喊或是打骂泼水的人。我不是作家,我不靠码字赚钱,我也没必要为着凑字数说些儿废话,代价么就是窝在自己的园地自说自话。疯话也好,痴话也罢,说着自个开心,就像放个屁一样,也是有利健康的好事一件。乐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