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北
作为一个学播音的学生,看到“南北”二字相连应该首先想到那篇著名烂俗的稿件《我的南方北方》。当然,我要说的南北方,虽有关联,但也纯粹为了博君一笑。
【1】
我奶奶家过去住的那个地方,冬天是靠烧煤球取暖的。老太太后来又把这一方式升级成了直接烧煤。买好的煤放在楼梯下的隔间里,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去把煤运一些送进屋子,老太太没有叫我做过这种事。有一次,恰巧我在,屋里的煤用完了,我就自告奋勇去外边运煤。
老太太不同意,她觉得这种事小孩子做不了,当然那时候我的确还没成年,但是觉得证明自己的时刻到了,加上一米八的大个子放在那里,这种事怎么都觉得简单。越小的孩子可能越会这样,很希望做点什么证明自己,哪怕会搞砸,因为这种从长辈亲朋那里得来的关注会让自己很耀眼,至少像我这么含蓄活着的人都有这种想法。于是脱掉外套,拎着铲子就出去了。老太太急的直跺脚。
北方的四九天气还是很伤人的。我穿着一件毛衣,在老太太的埋怨中,胜利的把煤块送到了屋里。我现在回想,当时应该是满脸洋溢着劳动者的幸福,伴随着身上蒸腾起的白色的热气,有一种锅炉前的暖意萦绕在心头,很是满足的画面。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现在是找不到这种欢乐的。
坐在火炉前,把煤块拾起,喂到炉口,看着煤块被火苗咽下,感受暖意扑面而来是多么愉快的事,这让我到现在都觉得如果家里有个壁炉是何其的幸福。老太太坐在我旁边的高凳上,剥着花生吃。花生壳掉落在地上,会被扫到一起,送到炉子里,和火苗一起温暖空荡的房子,和狭小屋子里的我和奶奶。
【2】
我很奇怪暖气这种东西是怎么发明出来的。这种颇具工业时代气息的装置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超级深刻。我家的楼下就是一个暖气加压站,每次看到那个值班的叔叔朝六晚十的在里面忙着就觉得很忧心。看到那个屋子总是升腾起一团白气,从窗户和门里飘出,在晚上觉得那团蒸腾起的白气很是虚幻,那个叔叔从白气里露出的脸让我直接把他打到十八世纪去。回到家了就觉得更加忧心,这么热啊•••
靠着这种原始的热交换的保暖方式,中国每年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温暖了成片的寒冷,也吞掉了大量的原煤。这时候在宇宙中看中华大地,北方笼罩在一片白气中,闪着灯火的富庶和贫穷一齐撑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酷寒。
爷爷去世多年后,奶奶终于进城住了。告别了那个煤炉,也告别了满是黑色印记的楼梯间,花生壳总算能够出现在垃圾袋里了。住进集中供暖的房间,老太太的冬天就更加无事可做了,每到寒假我再回去时,在屋里可以穿着很单的衣服,想想过去尽管坐在炉火前,也要裹紧身上的羽绒服,会自嘲一下,再深深的祝福祖国的强盛。话说我已经重复了一句话四年了:
“以前生炉子可没暖气暖活啊!”
【3】
2011年艺考的第一站就是南京。
南京在长江边上,当然这个众所周知的事情其实也不用我说。关键就在这长江上了。这一江水,湿气重得很。以至于我常常想,住在更南边的城市,若是毗邻一池碧水,是怎么样的一种湿嗒嗒的痛楚。冷中透寒气大概就是南方冬季比北方难过的一大原因吧。
从家里回南京时坐的动车从长江上穿过时,欣赏江面是很神伤的事。在冬季的时候,若是还有阳光,就会看到江面上会雾蒙蒙的,那是长江水蒸腾起来的一层薄纱,会随风笼罩住大半个南京城,火车撕裂开这层雾气,把来自北方的躯体送到雾气中,任他瑟瑟发抖的挣扎。那个时候一般就真的进入“取暖基本靠抖”的窘境。
我不喜欢空调的暖气,因为这种电化而来的温度,老让我觉得少一份人情味。就像那个在雾气中工作的叔叔,看到他就觉得家里的暖气很有人情味。所以,倘若让我开空调取暖,我会设定为自动模式,一会儿冷风一会儿换气一会儿暖风,朋友们都不喜欢我这样,他们说不暖和。可能我是太矫情了。
回到房间,看着养的唯一的一盆植物,我会笑话他这么能活,竟然不死,又冷又湿还没暖气,当真是考验人的好地方。似乎只有被窝才是最幸福的归属。好在南方的冬天是短暂的,每年扛过去都觉得自己的抗寒属性在增加,也在祈祷祖国的繁荣富强能够温暖更多的国土。
这个时候,当然是看不到长江的。长江很傻的。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段时段是冻不住的,索性就流淌着,咕嘟咕嘟的把远在更加寒冷的源头送到千里之外的远方,升腾起雾气,去告诉别人冬天就在身边。
【4】
以上的所有的文字都是在温暖的空调房里打出来的。最后一个小节没什么可说的,但还是希望南方能有一丝暖意,想到很多人在寒冷中乞生计时,还是很心酸的。其实供暖费用很贵的,消耗也很大。但是,每到这时就很想对那些专家和委员说:回到自己的家里,也许是一居室,也许很拥挤很破旧。但是有一阵人情味的温暖扑面而来时,会让你的孩子觉得春天不远了。
【1】
我奶奶家过去住的那个地方,冬天是靠烧煤球取暖的。老太太后来又把这一方式升级成了直接烧煤。买好的煤放在楼梯下的隔间里,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去把煤运一些送进屋子,老太太没有叫我做过这种事。有一次,恰巧我在,屋里的煤用完了,我就自告奋勇去外边运煤。
老太太不同意,她觉得这种事小孩子做不了,当然那时候我的确还没成年,但是觉得证明自己的时刻到了,加上一米八的大个子放在那里,这种事怎么都觉得简单。越小的孩子可能越会这样,很希望做点什么证明自己,哪怕会搞砸,因为这种从长辈亲朋那里得来的关注会让自己很耀眼,至少像我这么含蓄活着的人都有这种想法。于是脱掉外套,拎着铲子就出去了。老太太急的直跺脚。
北方的四九天气还是很伤人的。我穿着一件毛衣,在老太太的埋怨中,胜利的把煤块送到了屋里。我现在回想,当时应该是满脸洋溢着劳动者的幸福,伴随着身上蒸腾起的白色的热气,有一种锅炉前的暖意萦绕在心头,很是满足的画面。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现在是找不到这种欢乐的。
坐在火炉前,把煤块拾起,喂到炉口,看着煤块被火苗咽下,感受暖意扑面而来是多么愉快的事,这让我到现在都觉得如果家里有个壁炉是何其的幸福。老太太坐在我旁边的高凳上,剥着花生吃。花生壳掉落在地上,会被扫到一起,送到炉子里,和火苗一起温暖空荡的房子,和狭小屋子里的我和奶奶。
【2】
我很奇怪暖气这种东西是怎么发明出来的。这种颇具工业时代气息的装置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超级深刻。我家的楼下就是一个暖气加压站,每次看到那个值班的叔叔朝六晚十的在里面忙着就觉得很忧心。看到那个屋子总是升腾起一团白气,从窗户和门里飘出,在晚上觉得那团蒸腾起的白气很是虚幻,那个叔叔从白气里露出的脸让我直接把他打到十八世纪去。回到家了就觉得更加忧心,这么热啊•••
靠着这种原始的热交换的保暖方式,中国每年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温暖了成片的寒冷,也吞掉了大量的原煤。这时候在宇宙中看中华大地,北方笼罩在一片白气中,闪着灯火的富庶和贫穷一齐撑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酷寒。
爷爷去世多年后,奶奶终于进城住了。告别了那个煤炉,也告别了满是黑色印记的楼梯间,花生壳总算能够出现在垃圾袋里了。住进集中供暖的房间,老太太的冬天就更加无事可做了,每到寒假我再回去时,在屋里可以穿着很单的衣服,想想过去尽管坐在炉火前,也要裹紧身上的羽绒服,会自嘲一下,再深深的祝福祖国的强盛。话说我已经重复了一句话四年了:
“以前生炉子可没暖气暖活啊!”
【3】
2011年艺考的第一站就是南京。
南京在长江边上,当然这个众所周知的事情其实也不用我说。关键就在这长江上了。这一江水,湿气重得很。以至于我常常想,住在更南边的城市,若是毗邻一池碧水,是怎么样的一种湿嗒嗒的痛楚。冷中透寒气大概就是南方冬季比北方难过的一大原因吧。
从家里回南京时坐的动车从长江上穿过时,欣赏江面是很神伤的事。在冬季的时候,若是还有阳光,就会看到江面上会雾蒙蒙的,那是长江水蒸腾起来的一层薄纱,会随风笼罩住大半个南京城,火车撕裂开这层雾气,把来自北方的躯体送到雾气中,任他瑟瑟发抖的挣扎。那个时候一般就真的进入“取暖基本靠抖”的窘境。
我不喜欢空调的暖气,因为这种电化而来的温度,老让我觉得少一份人情味。就像那个在雾气中工作的叔叔,看到他就觉得家里的暖气很有人情味。所以,倘若让我开空调取暖,我会设定为自动模式,一会儿冷风一会儿换气一会儿暖风,朋友们都不喜欢我这样,他们说不暖和。可能我是太矫情了。
回到房间,看着养的唯一的一盆植物,我会笑话他这么能活,竟然不死,又冷又湿还没暖气,当真是考验人的好地方。似乎只有被窝才是最幸福的归属。好在南方的冬天是短暂的,每年扛过去都觉得自己的抗寒属性在增加,也在祈祷祖国的繁荣富强能够温暖更多的国土。
这个时候,当然是看不到长江的。长江很傻的。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段时段是冻不住的,索性就流淌着,咕嘟咕嘟的把远在更加寒冷的源头送到千里之外的远方,升腾起雾气,去告诉别人冬天就在身边。
【4】
以上的所有的文字都是在温暖的空调房里打出来的。最后一个小节没什么可说的,但还是希望南方能有一丝暖意,想到很多人在寒冷中乞生计时,还是很心酸的。其实供暖费用很贵的,消耗也很大。但是,每到这时就很想对那些专家和委员说:回到自己的家里,也许是一居室,也许很拥挤很破旧。但是有一阵人情味的温暖扑面而来时,会让你的孩子觉得春天不远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