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能否成为一种习惯
![]() |
纯手工制作,实木桌椅,绿色食品,暴走锻炼,回归自然等等,这些低调而奢华的词汇,我们耳熟能详!是很多城里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但是给这些词汇上再增加一些修饰语以后,可能大家就不这么想了。纯手工制作的带补丁的鞋子、裤子,少一个腿儿且坐起来嘎吱乱响的木头桌椅,没洗干净的白菜萝卜在大锅里面熬一下就着馒头当饭,小小年纪就“披星戴月”的往一公里以外的学校赶路,羊肠小道边上不但有花香鸟语还有那吐着红色舌头的蛇。这,就是很多山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
![]() |
前些日子,单位组织爱心活动,我和几位同事代表大家去陕南山区学校送“温暖”,一早,高速上驱车近3个小时,穿过大小几十个隧道后,来到群山包围的土地上,来到希望工程捐助的高坝店镇中心学校,看到孩子们,真的很心疼,教室里的温度与外边一致,只有土炉子带来些许温暖,孩子们的脸冻得红得发紫,手指头像胡萝卜,课桌上的文具简单、残旧,课间取暖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使劲的跺脚。一间二三十平米的教室挤了有40多个孩子,课桌椅子紧挨着,连转个身都比较困难,不过倒也利于互相取暖了。
发放完棉衣等用品后,下午,赶往另外一个学校,我们的车走过泥泞的山区小道,1个多小时后,来到铜塔沟教学点,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教学点”这个名词,孩子们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我们这些“好心人”,这里的孩子看着就比较小,听老师说,教学点只有1-4年级的学生,到5年级就安排到中心学校学习,那时孩子大些,住宿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了。看到了以前只有在电视里见过的“一三年级”教室门牌,孩子们在“宽敞”“凉快”“昏暗”的教室里学习,一间教室只安放了7-8张课桌,能看出还是前些年的旧课桌,上面还有岁月留下的沟沟壑壑,偌大一间屋子,只有一根短小的日光灯管来照明,搜遍整间教室,没发现取暖设备,连土炉子也没有,孩子们都穿的特别多,小脸冻皴后红红的,想起了我上学那会,大概20多年前了,南方是没有暖气的,当时也没空调,到了冬天也是冻手冻脚,可南方哪有这么低的温度呢。
![]() |
当地领导说了一些感谢的话,将我们带去的物资分发给同学们。问了下孩子们午饭怎么解决的,是否有食堂,老师笑了笑,孩子们都是早上在家吃过,中午基本不吃,熬到下午放学再回家吃,看着我们惊讶的目光,老师说“我们都习惯了”,习惯?饿着肚子的习惯?没有办法中的生存习惯?望着那些心情复杂的小孩子,我心情也跟着沉重了。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学习、生活。
我们也和几个学生沟通了一下,下边是简单的对话:
问:你家离这里远吗?
答:恩,不远!
问:走路多长时间啊?
答:走的快半个多小时!
问:爸爸妈妈在家吗?
答(低头看着地上):没有,在西安打工,我跟爷爷在家。
问:你多长时间没见过他们了?
答(眼睛有些红):好几个月了。
问:想他们吗?
答(她眼泪快下来了):想得很……。
问:那你去西安看他们啊!
答(低头,过了一会才说):车票贵得很,我没钱,也不认识路,妈妈说城里也没地方上学,要在城里上学很贵的。
问:……。
心酸,不忍再问了!
![]() |
无意中看到一位小朋友的鞋子,手工做的棉鞋,上面已经有两种布料打过的补丁,虽说棉鞋穿的暖和,可哪个孩子不喜欢漂亮崭新的鞋子呢?再看别的孩子鞋子,几乎都是类似的棉鞋,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暖和,谁还会在乎漂亮与否呢,哪会像城里孩子,每天早上还要挑选今天要穿哪双漂亮的皮鞋呢?
老师说,车能到达的教学点还算比较好的,还有些散布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没有路,下车后还得徒步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那边的情况更艰苦。
这就是我的真实体验,回头想想,对比一下我们在城里生活的人们和这些诚实而贫困的孩子。我们可以花很多钱在衣服的搭配上,挖空心思琢磨着吃,要去吃哪一家以前没吃过的饭馆,时不时的更新换代着功能繁杂的手机,驾车去山里享受一下清新的空气,好好的衣裳因为“过时”或者颜色不合适而常年让它躺在柜子的最里面,一天没有零食就觉得生活质量在下降。
我们能不能花一些时间花一点邮资,将我们那些“束之高阁”的鞋子、衣裳,孩子用过的课外书籍、玩具等寄给他们,帮助他们抗拒严寒和酷暑,见识一下现代化文明的新奇。我们的活动也仅止于活动而已,或许不能长效的解决他们的问题,捐助只是一种手段,但是关爱却可以当做一种习惯,我们的一点点“给予”很可能就会解决他们很大的问题。
我们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请用关爱拉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这同一片蓝天下歌唱,拥有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