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染 indigo dye
既然開始研究就總結一下關於靛藍染的東西好了。
基本上植物中能染出穩定的純正靛藍的也只有Indigofera tinctoria,Indigofera suffruticosa,Indigofera arrecta, Isatis tinctoria,Polygonum tinctorum,Strobilanthes cusia 這寥寥幾種。
*另外一種命名法Persicaria tinctoria
"成語「青出於藍」的典故出自《荀子勸學篇》:古時中國人稱呼今日的藍色作「青」色,而「藍」是「蓼藍」這種植物。後來便常用來指後輩較勝於前輩,或弟子勝於老師"
*另外一種命名法Baphicacanthus cusia
=========染色方法==========
以上所提到的植物基本都可以用兩种方法染出靛藍:
1.(適合小規模染)採收后取葉子的部分,加水煮到80-90度后熄火,等到染液變成褐色時濾出葉子,加入鹼性物質(比如:石灰,蘇打,氨,草木灰)提高pH值到10-12。接下來充分攪拌染液,讓氧氣充分進入到染液裏,這時染液表面會形成一層泡沫,會從變綠變藍,繼續攪拌至藍變綠黃(這時如果讓染液沉澱,將上層的黃綠液體去除,讓下層沉澱的藍色加以乾燥的話就成了靛藍染塊)染色時,加入還原劑(連二亞硫酸鈉sodium dithionite/二氧化硫脲Thiourea dioxide)除去染液中的氧氣, 當染液轉換成黃綠色的時候就可以染了。剛剛染出來的染物是綠黃色的,與氧氣接觸后染物很快就會轉變為靛藍。
2. (古法): 採收,曬乾,取葉,堆積成堆,讓微生物在上生長,每日翻轉灑些水,讓其充分發酵,之後會形成一堆類似堆肥的東西,並且體積縮小很多。(或著可以按照以上提到的沉澱法制成靛藍染塊)接下來準備一個大缸,加水,加入鹼性物質,(古時用石灰,草木灰) 直到pH值增加到10-12, 加入靛藍塊/泥。接下來每天攪拌染缸,直到表面出現散發著金屬光亮的紫色薄膜,表示著微生物開始繁殖,接下來每天繼續加一點鹼質與糖份(玉米糖漿,麦麸,米糠),讓這些微生物持續繁殖。隨著微生物的繁殖,染缸裏的氧氣減少,表面會形成紫色泡沫,水表以下的染液會是黃綠色,聞起來會有強烈的氨氣味,這個時候表示可以開始染了。這樣的染缸可以維持四個月以上,隨著時間的轉移,染出的藍會越變越淺,染缸裏的鹼質與微生物產生的硫化氫會增加,這時候就要翻新染缸。
-------------想要知道化學原理的繼續往下讀------------------------
以上提到的染色植物裏都含有Indican(無色,水溶), Isatan B(非水溶)這兩种化學物質。
加入鹼質(OH-)的時候Indican分解成Indoxyl自由基與β-D-glucose葡萄糖. Isatan B轉化成Isatin.
在攪拌讓氧氣進入時,一部分的Indoxyl自由基配對起來,形成Leuco Indigo隱色靛藍,然後形成靛藍。另外一些Indoxyl 與Isatin結合形成Indirubin靛玉紅(有藥用性)
因爲形成的靛藍與靛玉紅分子不溶于水,會聚集並沉澱在容器底部。(解釋了爲什麽加入氧氣一會兒后又變回黃綠,因爲靛藍開始沉澱)我推算浮在上層的黃綠色液體應該含有β-D-葡萄糖,一些隱色靛藍還有少量的靛藍。
這時將浮在上層的黃綠色液體去處,讓底部的靛藍沉澱物乾燥就能製成靛藍染塊。
已經有靛藍了,爲什麽接下來還要加入還原劑去氧或者讓微生物除去染缸裏的氧呢?
因爲靛藍不溶于水,它的前身,氧化之前的indoxyl能溶于水。在染色的時候爲了能讓靛藍均勻的染在纖維上必須加入還原劑或者微生物去除氧氣,讓靛藍分子恢復到indoxyl,讓其形溶化在水中,形成染液。
在染物離開染缸,與空氣裏的氧氣接觸之後,indoxyl與氧分子結合,恢復到靛藍分子。於是就會觀察到綠黃色的染物迅速轉換成靛藍。
-------以上是我個人網絡搜索研究,總結出來的東西。我不是學化學的,如果有任何錯誤請大家糾正-------
![]() |
靛藍 |
基本上植物中能染出穩定的純正靛藍的也只有Indigofera tinctoria,Indigofera suffruticosa,Indigofera arrecta, Isatis tinctoria,Polygonum tinctorum,Strobilanthes cusia 這寥寥幾種。
![]() |
Indigofera tinctoria 印度槐藍,木藍 |
![]() |
Indigofera suffruticosa 南美槐藍 |
![]() |
Indigofera arrecta 非洲槐藍 |
![]() |
Isatis tinctoria 菘藍,板藍(板藍根那個) |
![]() |
Polygonum tinctorum 蓼藍,靛青 |
*另外一種命名法Persicaria tinctoria
"成語「青出於藍」的典故出自《荀子勸學篇》:古時中國人稱呼今日的藍色作「青」色,而「藍」是「蓼藍」這種植物。後來便常用來指後輩較勝於前輩,或弟子勝於老師"
![]() |
Strobilanthes cusia馬藍,南板藍 |
*另外一種命名法Baphicacanthus cusia
=========染色方法==========
以上所提到的植物基本都可以用兩种方法染出靛藍:
1.(適合小規模染)採收后取葉子的部分,加水煮到80-90度后熄火,等到染液變成褐色時濾出葉子,加入鹼性物質(比如:石灰,蘇打,氨,草木灰)提高pH值到10-12。接下來充分攪拌染液,讓氧氣充分進入到染液裏,這時染液表面會形成一層泡沫,會從變綠變藍,繼續攪拌至藍變綠黃(這時如果讓染液沉澱,將上層的黃綠液體去除,讓下層沉澱的藍色加以乾燥的話就成了靛藍染塊)染色時,加入還原劑(連二亞硫酸鈉sodium dithionite/二氧化硫脲Thiourea dioxide)除去染液中的氧氣, 當染液轉換成黃綠色的時候就可以染了。剛剛染出來的染物是綠黃色的,與氧氣接觸后染物很快就會轉變為靛藍。
2. (古法): 採收,曬乾,取葉,堆積成堆,讓微生物在上生長,每日翻轉灑些水,讓其充分發酵,之後會形成一堆類似堆肥的東西,並且體積縮小很多。(或著可以按照以上提到的沉澱法制成靛藍染塊)接下來準備一個大缸,加水,加入鹼性物質,(古時用石灰,草木灰) 直到pH值增加到10-12, 加入靛藍塊/泥。接下來每天攪拌染缸,直到表面出現散發著金屬光亮的紫色薄膜,表示著微生物開始繁殖,接下來每天繼續加一點鹼質與糖份(玉米糖漿,麦麸,米糠),讓這些微生物持續繁殖。隨著微生物的繁殖,染缸裏的氧氣減少,表面會形成紫色泡沫,水表以下的染液會是黃綠色,聞起來會有強烈的氨氣味,這個時候表示可以開始染了。這樣的染缸可以維持四個月以上,隨著時間的轉移,染出的藍會越變越淺,染缸裏的鹼質與微生物產生的硫化氫會增加,這時候就要翻新染缸。
-------------想要知道化學原理的繼續往下讀------------------------
以上提到的染色植物裏都含有Indican(無色,水溶), Isatan B(非水溶)這兩种化學物質。
![]() |
加入鹼質(OH-)的時候Indican分解成Indoxyl自由基與β-D-glucose葡萄糖. Isatan B轉化成Isatin.
在攪拌讓氧氣進入時,一部分的Indoxyl自由基配對起來,形成Leuco Indigo隱色靛藍,然後形成靛藍。另外一些Indoxyl 與Isatin結合形成Indirubin靛玉紅(有藥用性)
因爲形成的靛藍與靛玉紅分子不溶于水,會聚集並沉澱在容器底部。(解釋了爲什麽加入氧氣一會兒后又變回黃綠,因爲靛藍開始沉澱)我推算浮在上層的黃綠色液體應該含有β-D-葡萄糖,一些隱色靛藍還有少量的靛藍。
![]() |
這時將浮在上層的黃綠色液體去處,讓底部的靛藍沉澱物乾燥就能製成靛藍染塊。
![]() |
靛藍染塊 |
已經有靛藍了,爲什麽接下來還要加入還原劑去氧或者讓微生物除去染缸裏的氧呢?
因爲靛藍不溶于水,它的前身,氧化之前的indoxyl能溶于水。在染色的時候爲了能讓靛藍均勻的染在纖維上必須加入還原劑或者微生物去除氧氣,讓靛藍分子恢復到indoxyl,讓其形溶化在水中,形成染液。
![]() |
在染物離開染缸,與空氣裏的氧氣接觸之後,indoxyl與氧分子結合,恢復到靛藍分子。於是就會觀察到綠黃色的染物迅速轉換成靛藍。
-------以上是我個人網絡搜索研究,總結出來的東西。我不是學化學的,如果有任何錯誤請大家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