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的迷迪
![]() |
首先请出度娘简短作科普:
李云迪自传式纪录片《新浪漫主义》,这部音乐电影是受霍洛维茨晚年的电影《最后的浪漫》启发而拍摄的,投资200万美元,由曾担任《红色小提琴》、马友友的《来自巴赫的灵感》等50多部电影制片的大牌电影人NivFich-man执导。三年来,摄制组拍下了李云迪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各地演出、在大师班进修的实况,还记录了他与小泽征尔、柏林爱乐合作录音的过程,也包括一些他的私人生活片断,该电影时长约90分钟。
很遗憾,就在昨天无意间瞥见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尚且还以为这是云迪今年拍的新片,便兴致盎然地点开了观看。之后才发现这部自传式纪录片早在2008年就已拍成,那时候我正值初三毕业季,中考完了一股脑和基友团扎游戏堆儿里了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儿,如今想来实属惭愧。
因为当时没有关注,手头也便没有这张珍贵的纪录片光碟(据说里面有云迪的童年照独家收录T.T),所以只能转战网络寻找高质量的视频源,但可惜的是我搜遍了平时每天在用的电影资源站都找不到720或是1080P的高清,有些失落,但也无妨,这部《新浪漫主义》显然是先以声动人再带起画面,是需要听众、观众用耳朵和心去听去看的声&光影而不是单纯的画面影像剪辑。
在这篇不能算作影评的影评里,我不想用任何术语去将这部纯粹的、简单的纪录片分段落加以解构和剖析,也不想一个劲儿地鼓吹溢美之词赞许云迪的琴技多么出神入化,对艺术的追求多么不食人间烟火 —— 这些个艺术家生后的美誉就全攒下留给后人们几十年后再评去,说去吧。
我只想用最质朴和令我表达舒服的文字,来谈一谈我对于李云迪的认识,以及他这部自传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和激励。
![]() |
早在2000年云迪就代表中国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并技压全场最终夺冠,震撼了古典音乐界,并被欧美权威媒体称为“巨星的风采”。在他声名鹊起的那一年,我小学,当时还跟父母忙着办转学和搬家的事宜,这事儿的轰动自然是家喻户晓,街知巷闻,那会儿我虽然没有看新闻的习惯,但这个消息还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的,不过对李云迪的所有印象和记忆也只停留在了报纸上油印的李云迪三个大字再无其他,我既对不上他的脸,又不曾在现场或是在播放器中听到过他的弹奏。
因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光里你要和我提起李云迪,我的反应大体可列举为以下几种:听过、钢琴家、肖邦金奖、牛逼、天才。
一直到了我认真地看完了这部《新浪漫主义》之后,我才猛然惊觉眼前这个头发微卷、五官清秀、衣着得体、气宇轩昂的邻家阳光男孩其实是那样触手可及。
他几乎没有一丁点的架子,成名后如此,成名前那含辛茹苦的低调可想而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从最开始我就更欣赏李云迪而非郎朗的根本原因所在 —— 我认可并且敬佩郎朗那种激情洋溢到近乎癫狂的舞台表演和音乐热情,他将行为艺术和古典音乐甚至流行元素都可以无缝地杂糅起来,在这个普遍被定义成“高尚、优雅、风度、端庄、得体”的偏静态的钢琴表演行业里,郎朗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领尽风骚,并且他这种敢于对传统美学和古典艺术加以重塑和颠覆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或许也正应验了“过犹不及”这句四字箴言,郎朗在他后阶段的诸多表演中不再能给人曾经的震撼与感动,究其原因,他本人这种豪放派的暴力美学式钢琴弹奏法,起初确实是如同打鸡血般让人亢奋令人澎湃的,但是,就像前段时间一篇很火的讨论“阈值”的文章所言,带有强烈感官刺激性的事物,注定是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被冲淡,注定是要在新鲜劲儿过去之后为曾经的观众们所忘记的。
郎朗的作品以及他的表演风格,绝对不是速朽的或是值得被抛弃的,但他这种多少透着些轻狂和浮躁的气质就目前看来已经不能够再助推他到更高的层次。
而李云迪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 —— 他太静了,静得心如止水,静得一尘不染,有时候,甚至静得让人产生一种他没有个性的错觉。早年即使是在云迪最巅峰的时光里,我也没听说他有多少多少代言、商业活动,抑或是以大师自居从此不思进取靠上节目吃老本讨好观众过活,这些世俗和喧嚣气儿都和李云迪格格不入。
他是这么低调而又自我地陶醉在属于他的音乐王国里,指应键起,意随心动,为自己弹奏,为自己喝彩,做自己的听众……以至于除了如雷贯耳的几大国际钢琴音乐奖之外平时极难再有机会听到关于他的新闻。
在那时候我就对这个略显腼腆和不善言辞的谈钢琴者心生敬畏,觉得他日后必是还能有大飞跃和精进的艺术家,并且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想到了南怀瑾年轻时一个算命先生寄语他的十六字真言,“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李云迪给我的感受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一种意境,他那极度收敛的外表下是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气和将才英姿。
![]() |
还有一个最触动我的点在于影片中对于云迪童年故事的白描式的叙述。
我从前一直都是个相信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用天赋、资质、慧根来区分贵贱一比高低的事实,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生来就是被优待的是具有超凡的天才的是被选中的孩子是注定要来改变世界甚至拯救世界的;
但现在我对于这个论调的所有幻想与期待都不复存在,我唯一信仰的是努力以及再努力。
我不再认为一个勤奋、踏实、努力、低调、并且善良的人会没有成功的理由和一飞冲天的翻身日。
我从最初的信奉万事万物皆有定数皆为天注定到现在的坚信人定胜天一切的努力最终都将开花结果得到回报。
对于那些活得光鲜的人我们永远是先抱着羡慕甚至是嫉妒去上下打量一番然后迟迟不肯接受他们是我们同龄人或者准同龄人的事实,将他们膜拜为大神或是诋毁为庸人。
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如何努力提升自我而是先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一探究竟,幸运的寥寥几个抱上了神之大腿,而围堵在外圈的一干乌合之众则像窜场的戏子一样散落在了这个终究不属于他们的舞台。
看到李云迪一字一句地说出小时候那个带他的男老师特别严厉,甚至在美国的法律中这些体罚都是犯法的,那一次次练琴过程中的无情痛打,那些不知道掺混进了多少泪水汗水的琴键,不知道陪着李云迪一起默默无名了多少个春秋,才换来千禧年的那一次技惊四座。
我们都习惯于放大他人的光鲜面而对其背后的心酸苦楚熟视无睹,我们总贪慕着别人的所谓风生水起而太容易沉沦于妄自菲薄。我们都不切实际地总想选一个人,和他过换位的人生。
![]() |
学期过半以来,很多、很多人羡慕我可以在大学修电影专业,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不用做无谓的理科演算,我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中就是每天闲来无事看看电影,喝点小酒,然后到处周游,天天都有新鲜事儿去玩味和摸索的自在的逍遥的小日子。
但事实却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我告诉你我这样的选择的代价是节假日都不睡一天懒觉每天从不例外在6:30之前起床洗漱开始2-3小时不间断的阅读,每天的休息时间就是一个不到1小时的午觉和吃饭都在看电子书的三餐,想看一部能放松的电影结果还强迫症地捧起笔记本然后红笔黑笔交错着开始记着一页又一页的笔记,整理,消化,你们看过笑过算过的电影我要额外思考然后挑切入点写出和绝大多数人都不同的有新观点的影评,你们也许连脸都对不上的明星我要一个个抄写在本子上然后把英文名也一个字母不差地拼写出来,然后每天或者没两天都逃不过的给自己布置的至少3000+字的写作…… 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是这样的你还愿意和我交换着过上一阵子甚至几年吗?如果你愿意,那我一定不拒绝,只要你能承受得下来。
就像李云迪成名前也是默默无闻的隐忍一样,我们其实谁都不是生来就成功或是努力了就能扬名立万的,这些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比例结出的漂亮成果,但又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坐享其成。
努力与成功的不可预期性和不成正比的荒谬性,其实也正是我们生活最大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贝多芬、李斯特、肖邦、舒曼、莫什科夫斯基,花了些钱,把云迪的几盘精选集的下载版都一一收了下来,我想我要去听演奏曲了,相信今晚的梦会有曼妙的琴声相伴。
![]() |
什么样的男人最帅?认真投入在一件事里的那类。
最动听的也从来都不是肖邦,而是对音乐的那股狠命的执着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