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读过哪些书?读书历程是什么样的?
就是懒得列,才不在豆瓣标读的书。
2008年被约过一个稿,写读书历程。直接放了。
对我来说,一切从颜色与声音开始。幼儿园时被母亲带到纺织厂,放诸于山一般高的布匹中,读彼时三毛八分一本的连环画。每一页一框图,一幅可以意会的图,或喜或怒,下缀浅近的解说文字。在我还只能约略将一些关于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名字与语言对位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断片,连缀成一个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辉映。倒霉遇了哪吒的三太子,偷吃蟠桃的孙悟空,怨愤冲天的杨六郎,戴毡帽卖马的秦琼,米老鼠与果菲,水手服的唐老鸭。他们是我最早的阅读自助餐:只需要略加想象和阅读,他们纹丝不动的图画就可以被串联起来,形成故事。
这是我最初的经验,撒豆成兵似的让字们有了生命,一一跳起来。我的父母鼓励我读书:80年代末,无论一个幼儿园孩子读什么,都比蹲在地上打弹子或是摔下爱上荡秋千有意义,哪怕我读的只是《黑猫警长》……最初的趣味像古代孩子的抓周游戏一样决定命运,在与字们做斗争时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以至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于是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男孩易于受优雅与热血的蛊惑,摆弄象棋或者塑料刀枪只能片段抒解不能生为剑仙游侠的遗憾,于是,寻找古代背景周边故事阅读,是我幼时的主要趣味。就这样过了《水浒》、《荡寇志》与《三国演义》,以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彼时自未明了《鹿鼎记》里韦爵爷难倒黄黎洲等四名大家的满汉之语有何玄机,对成吉思汗自问是否英雄也只是约略觉得酸楚。只是,金庸总可以让你看完一整段有起有伏、剧情跌宕的故事。而且,对一个初能分辨语言好坏的孩子来说,既未如《阅微草堂笔记》般端读书人架子,又不浅白到报纸副刊老干部咏菊花,总是上好的语言。
金庸引路,小学毕业初读李健吾先生译《三个火枪手》。本指望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击剑短裤、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顺理成章,那一夏如蚕食桑叶,沿经顺络的跟着线索读:《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红与黑》(当时这本读来煞是无趣)-《战争与和平》(读得朦朦胧胧)—《简·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如今重看,自然觉得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姐妹写小说全都用力过度、失之偏执,然而在小学毕业时,《简·爱》式的清丽字句与《基督山伯爵》穿花绕廊的故事,确实谋杀了我许多个边吃水果边发呆的日夜。关于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式的剪影取代。理想中出现了一些模糊又美丽的伟大概念。《荷马史诗》,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在天地注视下一战的宏大庄严固定了这一切,回观《水浒》,自然觉得加辣点红白鱼汤和牛肉牛筋的琐屑与流俗。阅读趣味渐次明丽又浮华,等到《巴黎圣母院》那个希腊字、那个哀伤的结尾、那个凶恶的路易十一和雨果铺天盖地的繁华字句在十三岁的秋季淹过我之后,我就成了一个以满嘴戏剧腔、随时打算如帕拉墨得斯一样被希腊的石头砸死的孩子。
许多朋友在交谈时告诉过我,或迟或早,他们都会成为华山绝顶的欧阳锋,开始琢磨“我是谁”系列的问题,以至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用膏腴庞杂的现实生活来逃避这种思考,是16岁的我不肯做的——大概对我来说,生而为布鲁诺,穿过火炬之焰对主教大人微笑是美好的场景吧。那是我开始抛开故事,大规模求知的一年。如果我早知道维特根斯坦那句“哲学无非语言游戏”的话,也许我能够少走许多弯路……斯蒂芬·霍金的科普读物,蒙田关于死亡的随笔,庄子调侃司命的篇章,印度关于生殖与轮回的传说,阿那克曼西德以为宇宙与火的关系。我大致成了一个想当然的荒诞派格物家,在自己胡思乱想的泥潭里不断沉下,周遭可以抓住的知识犹如稻草,一茎茎的扯来陪伴我。如今想来,当时我所畏惧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难宣于口的、自己为自己所设的孤单。我深深畏惧着独自去瞎想生存、意义、创生与结局、时间这些东西,而如果可以看到其他有智慧的人胸有成竹的暗示他掌握了宇宙的秘密(比如岸根卓朗《宇宙的意志》),我就会心绪平和。
(就像一个急于寻找羊群的羊,或者寻找膜拜对象的愚昧教徒)
那个黑暗的夏季过去,我大致成为了如今的样子。因为看了许多相对立、相冲击的例子(福楼拜对雨果的批评、纳博科夫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隔世作对),我开始成了个没有原则的阅读者。也或者是当时开始有持笔试着写点东西的经历,我大概开始能分辨,什么样的文本写来殊难,什么样的文本富有技术含量。比如,我至今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略带紧张的神经质节奏难以适应,如果可以选择,我会觉得契诃夫早年的《催眠师》、《在钉子上》更富有娱乐性,然而,我的无原则性大概可以越过趣味的藩篱,提拔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某些也许令人疲倦,但却动人的部分。这种看谁都好的品行,让我完全成了个对阅读极为杂食的家伙。趣味,见识,可以为我幻想的世界添加新了解的读物,我都可以接受。最后,我大致成了一个热爱知识的读书人,虽然这种知识的领域和广度大有问题。
一个无聊的习惯是,我信奉我所喜爱的写作者们无意流露出的趣味,按图索骥。从海明威那里找到了庞德与菲茨杰拉德,从马尔克斯那里找到了胡安·卢尔福,从《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聊天找到了王维,当然还有《西厢记》。略萨那里找到了科塔萨尔,从麦尔维尔的致敬中寻至霍桑,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抠搜出许多他当作谈资的人名。有一段时间,对写作者的崇佩甚于对单纯的、书籍的追逐。因为,如你所知,每本书是一个写作者的幻想、记忆与归纳所给出的世界,一本有趣的书意味着其背后一个智慧的,用语言表述的思维世界。
大概是20岁时,我初读卡尔维诺《美国讲稿》,然后被他引述的一个故事迷住。卡尔维诺写道,达芬奇不擅拉丁文和文法,以至才华洞烛千年如他,却难以和同时代的许多智者以文字交流。他在谈解剖学的笔记中写道:“啊,作家,你用什么文字才能够像素描这样完美地表现出这整个的图形呢?”不仅在科学方面;而且在哲学方面他也确信用绘画和素描他表达得更好。这个故事的后续——达芬奇与语言的斗争——暂且略去,我在这段话里找到了自己6岁时的光景:陌生的字、磁带中的叙述语音、图像,这一切在重塑世界,而我需要以自己的经验将之拼接。推而广之,伦勃朗那光线奇妙的《夜巡》、德彪西那记录闹市的钢琴曲,达芬奇自己在笔记本上的草图和描述,这些都是一本书。区别无非在于,书用语言记录或构造世界,而其他人则用声音、图象与其他的一切。
从那之后我大概明白了,我所追求的阅读都是一种世界的幻象。纳博科夫跨越俄语和英语的写作手段是大规模利用意象,一如庞德在20世纪初期所运用的诗歌手法。无法将之图象化、声音化的一切读物,总让我应付为难——因此我对菲利浦·罗斯许多谈论道理的文本难以卒读,却可以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度过许多时日。这是我至今的阅读趣味:我崇奉的智慧是可以将世界的景象不断加诸于我幻想中的,无论那是柯勒律治关于花的比喻、王昌龄寥寥数字描绘的翰海弓马,或者是我6岁时,评书人绘声绘色为我构筑的,昏君良将的华丽脸谱。
以上截止到2008年。
近四年阅读量比以前大很多,因为大量电子阅读器的缘故。之前在豆瓣列过一个电子书单,供是把些书扔在网盘里,供下载来电子阅读器用的。以下是比较喜欢经常重读的(嗯,开放下载,大家有需要的请便吧)
http://www.douban.com/note/250573291/
大致来说,读得比较熟的、看上句能联系到下句的:
小说方面,金庸的全部。海明威的大多数。马尔克斯60年代到80年代的所有作品。卡尔维诺的大多数。村上春树的各色中译本和英译本。汪曾祺的全部。沈从文的大多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她散文我看得非常少)。四大名著及其他《儿女英雄传》、《金瓶梅》、《海上花》这些。雨果的全部。巴尔扎克的某七部。欧亨利的全部。托尔斯泰的三大部头和19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中短篇。巴别尔的所有短篇。高尔基的三部曲。大仲马的全部。司汤达的两部。毛姆的大多数短篇。鲁迅的全部。王小波的全部。川端康成的全部。三岛由纪夫四部曲第一部和30岁时那两部。
历史方面,《史记》和《三国志》看得很熟,其他新旧唐书还行,别的就一般了。当代的唐德刚黄仁宇吕思勉徐中约的看得很熟。外国史方面富勒的西洋军事史和蒙森的罗马史是看得最熟的,教科书不算。另外就是各类剑桥普及史看了不少。
散文随笔集子方面,无非段成式的那部、洪迈的那部、张岱那两三本,其他就是挑着作者来,比如苏轼的看得尤多。各家诗话看了七八本,杨万里的、王夫之的。
哲学思辨类的,肯看第二遍的只有罗素那本大部头西哲史,以撒柏林的那些中小段子。其他看过就忘。萨特和加缪那些小说如果算的话也就算吧。
因为之前写饮食随笔多,饮食类看的不少。袁枚李渔的不提了。唐鲁孙王敦煌王世襄汪曾祺老舍陆文夫的看过不少。
近两年在看各类美术史的玩意。贡布里希那本就不提了都看烂了。诺曼布列逊的那些也在看。其他如林风眠、潘天寿、傅雷的谈艺录。上古的东西也看,但难找。张彦远的、郭熙的那两本谈画的,近来一直在反复看。
体育类的就不提了。太偏门。
音乐的我读的都是入门类读物。最深也不过科普兰的。
诗词歌赋什么的,词我比诗和曲熟悉。《伊利亚特》小时候看过,是童子功,背了很多。
大概这样子了。
2008年被约过一个稿,写读书历程。直接放了。
对我来说,一切从颜色与声音开始。幼儿园时被母亲带到纺织厂,放诸于山一般高的布匹中,读彼时三毛八分一本的连环画。每一页一框图,一幅可以意会的图,或喜或怒,下缀浅近的解说文字。在我还只能约略将一些关于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名字与语言对位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断片,连缀成一个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辉映。倒霉遇了哪吒的三太子,偷吃蟠桃的孙悟空,怨愤冲天的杨六郎,戴毡帽卖马的秦琼,米老鼠与果菲,水手服的唐老鸭。他们是我最早的阅读自助餐:只需要略加想象和阅读,他们纹丝不动的图画就可以被串联起来,形成故事。
这是我最初的经验,撒豆成兵似的让字们有了生命,一一跳起来。我的父母鼓励我读书:80年代末,无论一个幼儿园孩子读什么,都比蹲在地上打弹子或是摔下爱上荡秋千有意义,哪怕我读的只是《黑猫警长》……最初的趣味像古代孩子的抓周游戏一样决定命运,在与字们做斗争时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以至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于是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男孩易于受优雅与热血的蛊惑,摆弄象棋或者塑料刀枪只能片段抒解不能生为剑仙游侠的遗憾,于是,寻找古代背景周边故事阅读,是我幼时的主要趣味。就这样过了《水浒》、《荡寇志》与《三国演义》,以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彼时自未明了《鹿鼎记》里韦爵爷难倒黄黎洲等四名大家的满汉之语有何玄机,对成吉思汗自问是否英雄也只是约略觉得酸楚。只是,金庸总可以让你看完一整段有起有伏、剧情跌宕的故事。而且,对一个初能分辨语言好坏的孩子来说,既未如《阅微草堂笔记》般端读书人架子,又不浅白到报纸副刊老干部咏菊花,总是上好的语言。
金庸引路,小学毕业初读李健吾先生译《三个火枪手》。本指望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击剑短裤、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顺理成章,那一夏如蚕食桑叶,沿经顺络的跟着线索读:《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红与黑》(当时这本读来煞是无趣)-《战争与和平》(读得朦朦胧胧)—《简·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如今重看,自然觉得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姐妹写小说全都用力过度、失之偏执,然而在小学毕业时,《简·爱》式的清丽字句与《基督山伯爵》穿花绕廊的故事,确实谋杀了我许多个边吃水果边发呆的日夜。关于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式的剪影取代。理想中出现了一些模糊又美丽的伟大概念。《荷马史诗》,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在天地注视下一战的宏大庄严固定了这一切,回观《水浒》,自然觉得加辣点红白鱼汤和牛肉牛筋的琐屑与流俗。阅读趣味渐次明丽又浮华,等到《巴黎圣母院》那个希腊字、那个哀伤的结尾、那个凶恶的路易十一和雨果铺天盖地的繁华字句在十三岁的秋季淹过我之后,我就成了一个以满嘴戏剧腔、随时打算如帕拉墨得斯一样被希腊的石头砸死的孩子。
许多朋友在交谈时告诉过我,或迟或早,他们都会成为华山绝顶的欧阳锋,开始琢磨“我是谁”系列的问题,以至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用膏腴庞杂的现实生活来逃避这种思考,是16岁的我不肯做的——大概对我来说,生而为布鲁诺,穿过火炬之焰对主教大人微笑是美好的场景吧。那是我开始抛开故事,大规模求知的一年。如果我早知道维特根斯坦那句“哲学无非语言游戏”的话,也许我能够少走许多弯路……斯蒂芬·霍金的科普读物,蒙田关于死亡的随笔,庄子调侃司命的篇章,印度关于生殖与轮回的传说,阿那克曼西德以为宇宙与火的关系。我大致成了一个想当然的荒诞派格物家,在自己胡思乱想的泥潭里不断沉下,周遭可以抓住的知识犹如稻草,一茎茎的扯来陪伴我。如今想来,当时我所畏惧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难宣于口的、自己为自己所设的孤单。我深深畏惧着独自去瞎想生存、意义、创生与结局、时间这些东西,而如果可以看到其他有智慧的人胸有成竹的暗示他掌握了宇宙的秘密(比如岸根卓朗《宇宙的意志》),我就会心绪平和。
(就像一个急于寻找羊群的羊,或者寻找膜拜对象的愚昧教徒)
那个黑暗的夏季过去,我大致成为了如今的样子。因为看了许多相对立、相冲击的例子(福楼拜对雨果的批评、纳博科夫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隔世作对),我开始成了个没有原则的阅读者。也或者是当时开始有持笔试着写点东西的经历,我大概开始能分辨,什么样的文本写来殊难,什么样的文本富有技术含量。比如,我至今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略带紧张的神经质节奏难以适应,如果可以选择,我会觉得契诃夫早年的《催眠师》、《在钉子上》更富有娱乐性,然而,我的无原则性大概可以越过趣味的藩篱,提拔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某些也许令人疲倦,但却动人的部分。这种看谁都好的品行,让我完全成了个对阅读极为杂食的家伙。趣味,见识,可以为我幻想的世界添加新了解的读物,我都可以接受。最后,我大致成了一个热爱知识的读书人,虽然这种知识的领域和广度大有问题。
一个无聊的习惯是,我信奉我所喜爱的写作者们无意流露出的趣味,按图索骥。从海明威那里找到了庞德与菲茨杰拉德,从马尔克斯那里找到了胡安·卢尔福,从《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聊天找到了王维,当然还有《西厢记》。略萨那里找到了科塔萨尔,从麦尔维尔的致敬中寻至霍桑,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抠搜出许多他当作谈资的人名。有一段时间,对写作者的崇佩甚于对单纯的、书籍的追逐。因为,如你所知,每本书是一个写作者的幻想、记忆与归纳所给出的世界,一本有趣的书意味着其背后一个智慧的,用语言表述的思维世界。
大概是20岁时,我初读卡尔维诺《美国讲稿》,然后被他引述的一个故事迷住。卡尔维诺写道,达芬奇不擅拉丁文和文法,以至才华洞烛千年如他,却难以和同时代的许多智者以文字交流。他在谈解剖学的笔记中写道:“啊,作家,你用什么文字才能够像素描这样完美地表现出这整个的图形呢?”不仅在科学方面;而且在哲学方面他也确信用绘画和素描他表达得更好。这个故事的后续——达芬奇与语言的斗争——暂且略去,我在这段话里找到了自己6岁时的光景:陌生的字、磁带中的叙述语音、图像,这一切在重塑世界,而我需要以自己的经验将之拼接。推而广之,伦勃朗那光线奇妙的《夜巡》、德彪西那记录闹市的钢琴曲,达芬奇自己在笔记本上的草图和描述,这些都是一本书。区别无非在于,书用语言记录或构造世界,而其他人则用声音、图象与其他的一切。
从那之后我大概明白了,我所追求的阅读都是一种世界的幻象。纳博科夫跨越俄语和英语的写作手段是大规模利用意象,一如庞德在20世纪初期所运用的诗歌手法。无法将之图象化、声音化的一切读物,总让我应付为难——因此我对菲利浦·罗斯许多谈论道理的文本难以卒读,却可以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度过许多时日。这是我至今的阅读趣味:我崇奉的智慧是可以将世界的景象不断加诸于我幻想中的,无论那是柯勒律治关于花的比喻、王昌龄寥寥数字描绘的翰海弓马,或者是我6岁时,评书人绘声绘色为我构筑的,昏君良将的华丽脸谱。
以上截止到2008年。
近四年阅读量比以前大很多,因为大量电子阅读器的缘故。之前在豆瓣列过一个电子书单,供是把些书扔在网盘里,供下载来电子阅读器用的。以下是比较喜欢经常重读的(嗯,开放下载,大家有需要的请便吧)
http://www.douban.com/note/250573291/
大致来说,读得比较熟的、看上句能联系到下句的:
小说方面,金庸的全部。海明威的大多数。马尔克斯60年代到80年代的所有作品。卡尔维诺的大多数。村上春树的各色中译本和英译本。汪曾祺的全部。沈从文的大多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她散文我看得非常少)。四大名著及其他《儿女英雄传》、《金瓶梅》、《海上花》这些。雨果的全部。巴尔扎克的某七部。欧亨利的全部。托尔斯泰的三大部头和19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中短篇。巴别尔的所有短篇。高尔基的三部曲。大仲马的全部。司汤达的两部。毛姆的大多数短篇。鲁迅的全部。王小波的全部。川端康成的全部。三岛由纪夫四部曲第一部和30岁时那两部。
历史方面,《史记》和《三国志》看得很熟,其他新旧唐书还行,别的就一般了。当代的唐德刚黄仁宇吕思勉徐中约的看得很熟。外国史方面富勒的西洋军事史和蒙森的罗马史是看得最熟的,教科书不算。另外就是各类剑桥普及史看了不少。
散文随笔集子方面,无非段成式的那部、洪迈的那部、张岱那两三本,其他就是挑着作者来,比如苏轼的看得尤多。各家诗话看了七八本,杨万里的、王夫之的。
哲学思辨类的,肯看第二遍的只有罗素那本大部头西哲史,以撒柏林的那些中小段子。其他看过就忘。萨特和加缪那些小说如果算的话也就算吧。
因为之前写饮食随笔多,饮食类看的不少。袁枚李渔的不提了。唐鲁孙王敦煌王世襄汪曾祺老舍陆文夫的看过不少。
近两年在看各类美术史的玩意。贡布里希那本就不提了都看烂了。诺曼布列逊的那些也在看。其他如林风眠、潘天寿、傅雷的谈艺录。上古的东西也看,但难找。张彦远的、郭熙的那两本谈画的,近来一直在反复看。
体育类的就不提了。太偏门。
音乐的我读的都是入门类读物。最深也不过科普兰的。
诗词歌赋什么的,词我比诗和曲熟悉。《伊利亚特》小时候看过,是童子功,背了很多。
大概这样子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