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安娜•卡列尼娜》(二)
札记:《安娜•卡列尼娜》(二)
更早前我以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叙述有些滞后,人物描写啰嗦,议论太多,对话过于戏剧化,大约两三年前我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又对它的叙述视角颇多不满,而这次重读的时候,竟然发现我从前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大师的杰作。大师的作品似乎就一直在那里,等待你有缘分的那一天。
我不敢说这次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是缘分的开始,但是当我一页页翻阅过去,我感到内心一点点地安宁了起来,我完全投入到作家的叙述笔调中,我们开始有了某种互动,也许我更愿意只是在聆听,像在进行祷告的仪式。我来回读着,来回揣摩作家如何从人到神的过程。我读到作家优秀的节制能力以及这种能力背后的巨大激情。当节制和激情并拢的时候,我看到作家身上某种迷人的气质。我相信,在我阅读过的诸多小说中,这种迷人的气质已经丧失殆尽,很多人只是在陈述物质的演变过程,只是在装腔作势地进行他的概念,而大师似乎拥有更为健康的体格,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巍峨的山岳,这山岳上有杂树生花,有泥沙俱下,也有在局部中的精致,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头顶的日月星辰,脚下的一马平川,以及澎湃的大海……
当他笔下一个个人物出场,一个个镜头出现,我有的是惊喜,这全然不同于从前的体验。当安娜出现在火车站,忙于寻找母亲的沃伦斯基在车厢上和即将下车的安娜巧遇,也许,更准确是神遇,作家在不多的词语中一下子抓住了沃伦斯基眼中的安娜,只是一瞥中的感受,作家几乎把安娜写绝了,那种非常微妙的体验在他的笔下进行着,仿佛是光亮一直打下来,这光亮又仿佛终于可以把周边的存在和气体的微妙全部剥离掉,又在无边地燃烧着。草婴先生的翻译非常棒,这是我读到最好的叙述,最深刻的体验,只是瞬间,但是作家却有神来之笔一下子抓住了,给了这个人物我们不可能忘却的印象。我记得作家写到安娜的表情又写出这种的表情下安娜似乎有意无意的自我节制和四处探寻。一般人写起人物,只能把握一个小细节,但是托尔斯泰似乎把握了人物的骨子里的念想以及这种念想置身于周边存在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托尔斯泰似乎有第三只眼睛,他看到重的也看到轻的,看到实在的也看到虚无的部分。在托尔斯泰笔下人物内心的切换速度其实是很快的,他对人的探寻是深刻的,因此,他总是能微妙地把握人的种种瞬间的情感情绪以及空气的微妙变化。作家奥兹在几部优秀的作品中试图也作出这样的探寻,但是,他显然有不少地方的探寻显得疲惫,所以,他就整体上少了托尔斯泰的某种完美,不过,奥兹已经比很多优秀的作家走了更为前面一步就是他作品中的某种微妙的体验,并因此而有了某种巨大的魅力。
最出色的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叙述的均衡感,那么疏朗那么准确又那么节制,同时这背后潜在着了不起的专注的激情。我热爱他在叙述中对词语的选择对人物视度的切换以及人情世故里的单纯。我热爱他那些滔滔不绝的言论中毫不伤害人的善意,热爱他四处环绕着焦虑中的松弛,以及大片大片的雪花……当安宁的时辰来临,你应该读读《安娜•卡列尼娜》,读读无限远离我们生活的生活方式却又无限靠近我们心灵的心灵探寻。
2013、01、10下午
更早前我以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叙述有些滞后,人物描写啰嗦,议论太多,对话过于戏剧化,大约两三年前我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又对它的叙述视角颇多不满,而这次重读的时候,竟然发现我从前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大师的杰作。大师的作品似乎就一直在那里,等待你有缘分的那一天。
我不敢说这次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是缘分的开始,但是当我一页页翻阅过去,我感到内心一点点地安宁了起来,我完全投入到作家的叙述笔调中,我们开始有了某种互动,也许我更愿意只是在聆听,像在进行祷告的仪式。我来回读着,来回揣摩作家如何从人到神的过程。我读到作家优秀的节制能力以及这种能力背后的巨大激情。当节制和激情并拢的时候,我看到作家身上某种迷人的气质。我相信,在我阅读过的诸多小说中,这种迷人的气质已经丧失殆尽,很多人只是在陈述物质的演变过程,只是在装腔作势地进行他的概念,而大师似乎拥有更为健康的体格,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巍峨的山岳,这山岳上有杂树生花,有泥沙俱下,也有在局部中的精致,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头顶的日月星辰,脚下的一马平川,以及澎湃的大海……
当他笔下一个个人物出场,一个个镜头出现,我有的是惊喜,这全然不同于从前的体验。当安娜出现在火车站,忙于寻找母亲的沃伦斯基在车厢上和即将下车的安娜巧遇,也许,更准确是神遇,作家在不多的词语中一下子抓住了沃伦斯基眼中的安娜,只是一瞥中的感受,作家几乎把安娜写绝了,那种非常微妙的体验在他的笔下进行着,仿佛是光亮一直打下来,这光亮又仿佛终于可以把周边的存在和气体的微妙全部剥离掉,又在无边地燃烧着。草婴先生的翻译非常棒,这是我读到最好的叙述,最深刻的体验,只是瞬间,但是作家却有神来之笔一下子抓住了,给了这个人物我们不可能忘却的印象。我记得作家写到安娜的表情又写出这种的表情下安娜似乎有意无意的自我节制和四处探寻。一般人写起人物,只能把握一个小细节,但是托尔斯泰似乎把握了人物的骨子里的念想以及这种念想置身于周边存在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托尔斯泰似乎有第三只眼睛,他看到重的也看到轻的,看到实在的也看到虚无的部分。在托尔斯泰笔下人物内心的切换速度其实是很快的,他对人的探寻是深刻的,因此,他总是能微妙地把握人的种种瞬间的情感情绪以及空气的微妙变化。作家奥兹在几部优秀的作品中试图也作出这样的探寻,但是,他显然有不少地方的探寻显得疲惫,所以,他就整体上少了托尔斯泰的某种完美,不过,奥兹已经比很多优秀的作家走了更为前面一步就是他作品中的某种微妙的体验,并因此而有了某种巨大的魅力。
最出色的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叙述的均衡感,那么疏朗那么准确又那么节制,同时这背后潜在着了不起的专注的激情。我热爱他在叙述中对词语的选择对人物视度的切换以及人情世故里的单纯。我热爱他那些滔滔不绝的言论中毫不伤害人的善意,热爱他四处环绕着焦虑中的松弛,以及大片大片的雪花……当安宁的时辰来临,你应该读读《安娜•卡列尼娜》,读读无限远离我们生活的生活方式却又无限靠近我们心灵的心灵探寻。
2013、01、10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