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是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1989拍摄的一部名作,是一个关于倆小孩儿找爹的故事,影片有着强烈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诉求深远,但从故事设计和拍摄调度的角度来看,我总觉得有欠自然,有些做作。
《雾中风景》还是一本书,是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的影评集。这是一本关于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电影的影评集,它和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并没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共同点可能是象征意味——戴老师只是借用了这个名字来象征当时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写的这篇文章,则和上面所说的两个东西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这个名字也没有任何象征意味。我所说的“雾中风景”,就是你现在站在窗口往外看,所见即所得。
何如呢?在你面前的这个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雾中城。
我是山西临汾人。这样的风景我见到的恐怕要比别人更久。
1994年,我上高中,上学路上,开始带口罩。我骑自行车,晚上放学最远能看到不超过10盏路灯。我的高中同学里,半数左右患有鼻炎。我在高中的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因为高考中犯鼻炎头痛,失利考上大专。另一个,因为犯鼻炎晚上睡觉时需要不断起夜。当然,他不是小便,而是擤鼻涕。我的鼻炎远没有他们严重,它只是孜孜不倦地伴我至今。
1998年,我从临汾到太原上学,报道的第一天,我在床铺上感慨,太原真干净呀。然后,被一票人骂得狗血喷头:太原脏死了。2003年,我到北京,再次因为说干净而被指没见过世面。2006年,我到南京,又一次感慨我的人生轨迹其实就是不断向更干净的地方运动。然而,当我在南京住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城市扩张,看着世界第七高楼从地基到成品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个对我而言完全没有根的异乡至少在一个层面上变的越来越像是我的故乡了——它越来越脏,越来越雾。
我能干什么呢?我回到屋里,打开音响,放入CD,听卡朋特乐队那首最著名的歌:《Yesterday once more》。回到高中时那个戴口罩上学的我,他永远也想不到在20年后,他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指认他的乡愁吧。
于是,对我而言,这所见即所得的“雾中风景”也终于获得了它的象征意味:故乡。
这样的故事,还有另一个人在讲。这个人是2001年和小布什竞争美国总统的艾伯特•阿诺•戈尔。他讲故事的空间是一部关于全球变暖并呼吁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下称《难》)。只不过他和我截然相反,他的故乡是农场和田园,所以他讲述的是一个越来越远离故乡的故事,而我,至少在中国,我的故乡如同老酒,不仅从未散逸,并且味道越来越醇厚。
最近几天,在举国都变成了我的故乡的情况下。“雾霾”二字终于开始不断登顶中国各个门户网站的头条了。我们的新闻还就雾霾形成的原因做了分析,其中有两点:
第一,雾霾的形成和冬季燃煤取暖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最近几年回到北京、西安、太原,所体验的是什么呢?我们总是要把室内烧到25度能穿短袖的程度。最夸张的,前年我回西安住到小爸家,屋里的温度热的如同夏天的南京,我只穿一条短裤还浑身在出汗,晚上睡觉是需要开着窗户,盖着毛巾被才能入睡的。我也常听北方的学生说,现在北方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一边用燃煤把暖气烧得如同盛夏,一边开着空调制冷……
第二,最近雾霾严重,是因为没有冷空气入境,所以污染物不能被吹散。
这话听起来多么实际,仿佛吹散了,就可以等同为没有了。我老家临汾在十几年前就有一句民谚,叫“环境治理靠刮风”。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这句民谚的“官方说法”了吧?
在《难》里,戈尔一直强调,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他并且鼓励每一个人有所行动。如果你所居住的小区暖气总是烧到盖毛巾被,你自己也很难过的时候,它当然不能怪你。那么,这样的问题应该谁来管呢?你可以试着到当地的环保部门告诉他们说,我的小区太热了,我认为这是你们应该负责管理的事情。
你能不能和他们对话还在两说。并且,即使你说了,他们会怎么做呢?
我不知道。明天就要回北方了,我带了一个摄像机,打算去看一看。也许,我所看到的,便会是更为真实的“雾中风景”吧。
《雾中风景》还是一本书,是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的影评集。这是一本关于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电影的影评集,它和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并没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共同点可能是象征意味——戴老师只是借用了这个名字来象征当时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写的这篇文章,则和上面所说的两个东西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这个名字也没有任何象征意味。我所说的“雾中风景”,就是你现在站在窗口往外看,所见即所得。
何如呢?在你面前的这个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雾中城。
我是山西临汾人。这样的风景我见到的恐怕要比别人更久。
1994年,我上高中,上学路上,开始带口罩。我骑自行车,晚上放学最远能看到不超过10盏路灯。我的高中同学里,半数左右患有鼻炎。我在高中的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因为高考中犯鼻炎头痛,失利考上大专。另一个,因为犯鼻炎晚上睡觉时需要不断起夜。当然,他不是小便,而是擤鼻涕。我的鼻炎远没有他们严重,它只是孜孜不倦地伴我至今。
1998年,我从临汾到太原上学,报道的第一天,我在床铺上感慨,太原真干净呀。然后,被一票人骂得狗血喷头:太原脏死了。2003年,我到北京,再次因为说干净而被指没见过世面。2006年,我到南京,又一次感慨我的人生轨迹其实就是不断向更干净的地方运动。然而,当我在南京住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城市扩张,看着世界第七高楼从地基到成品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个对我而言完全没有根的异乡至少在一个层面上变的越来越像是我的故乡了——它越来越脏,越来越雾。
我能干什么呢?我回到屋里,打开音响,放入CD,听卡朋特乐队那首最著名的歌:《Yesterday once more》。回到高中时那个戴口罩上学的我,他永远也想不到在20年后,他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指认他的乡愁吧。
于是,对我而言,这所见即所得的“雾中风景”也终于获得了它的象征意味:故乡。
这样的故事,还有另一个人在讲。这个人是2001年和小布什竞争美国总统的艾伯特•阿诺•戈尔。他讲故事的空间是一部关于全球变暖并呼吁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下称《难》)。只不过他和我截然相反,他的故乡是农场和田园,所以他讲述的是一个越来越远离故乡的故事,而我,至少在中国,我的故乡如同老酒,不仅从未散逸,并且味道越来越醇厚。
最近几天,在举国都变成了我的故乡的情况下。“雾霾”二字终于开始不断登顶中国各个门户网站的头条了。我们的新闻还就雾霾形成的原因做了分析,其中有两点:
第一,雾霾的形成和冬季燃煤取暖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最近几年回到北京、西安、太原,所体验的是什么呢?我们总是要把室内烧到25度能穿短袖的程度。最夸张的,前年我回西安住到小爸家,屋里的温度热的如同夏天的南京,我只穿一条短裤还浑身在出汗,晚上睡觉是需要开着窗户,盖着毛巾被才能入睡的。我也常听北方的学生说,现在北方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一边用燃煤把暖气烧得如同盛夏,一边开着空调制冷……
第二,最近雾霾严重,是因为没有冷空气入境,所以污染物不能被吹散。
这话听起来多么实际,仿佛吹散了,就可以等同为没有了。我老家临汾在十几年前就有一句民谚,叫“环境治理靠刮风”。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这句民谚的“官方说法”了吧?
在《难》里,戈尔一直强调,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他并且鼓励每一个人有所行动。如果你所居住的小区暖气总是烧到盖毛巾被,你自己也很难过的时候,它当然不能怪你。那么,这样的问题应该谁来管呢?你可以试着到当地的环保部门告诉他们说,我的小区太热了,我认为这是你们应该负责管理的事情。
你能不能和他们对话还在两说。并且,即使你说了,他们会怎么做呢?
我不知道。明天就要回北方了,我带了一个摄像机,打算去看一看。也许,我所看到的,便会是更为真实的“雾中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