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译者共勉
关于豆瓣阅读保罗•柯艾略翻译大赛,作为一个参赛者及最终入围者,我想就这次比赛和翻译这件事随便说点什么。
首先感谢所有对我的译文表示支持的豆瓣读者。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始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翻译大赛终选入围作品发布之后,我也拜读了另外两位译者的译文。置身事外读三篇试译(包括我自己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风格迥异。一号译者赵欣的文风直白简练,二号即我自己的文风明快亲切,三号译者庄蝶庵的文风典雅隽秀。不得不对庄蝶庵先生的国文功底表示赞叹,尤其是译文中老子引言那一段,确实令人折服。我的某位老师曾说,当下大多数人的汉语已经变味了,多年的外语学习和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大家的母语或多或少有些西化,所以能够用地道的中文来书写已经难能可贵,能把中国古文的魅力融于西文的翻译,更是值得褒扬。
说实话,这次《光明战士手册》的试译,是我第一次翻译英文小说。我本身不是英语专业,但始终对英语怀有很大的兴趣,而且一直都很享受翻译的过程,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这个比赛,即使不能入围不能获奖,也能得到20元的阅读礼券来买书看啊(我不是给豆瓣阅读打广告哈)。
在做这次翻译之前,我也考虑过,该用怎样一种文风来重现这个故事。就《光明战士手册》而言,英语原文简单明了;我之前读过丁文林译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感觉也是通俗易懂,所以我选择了最自然的风格。诚然我也没有那么高的汉语水平能写出古典雅致的译文,三位终选译者里,我的汉语恐怕是最不地道的,笑。
另一方面,我选择原汁原味地呈现原文的西方特色,是基于我的一些翻译理念。大家应该对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有所了解吧。“归化”就是说,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即翻译出来的语言,在逻辑、风格等方面更接近读者的母语。“异化”则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来源语(source language)即被翻译的语言的形式和特色。中国风的译文亲近中文读者,有如行云流水,又能体现国学之博大,自然能够深得读者赏识;但“归化”译法的一个明显缺陷在于文字转录的过程中,翻译拘泥于目标语形式,在内容传达上偏差较大。“异化”的翻译能够带领读者感受来源语文本的异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目标语;但其不足在于译文会给读者带来一定文化冲突之感,某些外来文化现象会对读者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而我个人倾向于翻译的“异化”,这应该跟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专业有关。细数我读过的文学作品,西方文学的数量明显要大于中国古典文学,而且我读过的多数译本也是采用了“异化”手段,所以潜移默化地我已经自动归入了“异化”阵营。再者,我是意语专业的,这几年接触到的文化内容也以西方文化居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形成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文化转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来源文化的形象,体现差异,但不生搬硬套。
翻译界内“归化”和“异化”之争我也不多说,毕竟我翻译经验不多,见识较少。如何平衡这两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恰当的选择,倒是值得研究。这一矛盾在这次翻译比赛评选中的具体表现,大概就是,部分读者认为中国式的译文古色古香,接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另一部分读者则认为这样的译文过于雕饰,并且主观色彩较浓。这其实也正是翻译“归化”的不同面。我自己的译文其实没多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客观来看,这次译文评选,除了确实喜欢我的译文的读者之外,其他“异化”阵营的读者应该也只是因为必须选出一个最终胜者而支持了我。大家仔细翻看评论,不难发现还有不少未入围译者对《光明战士手册》的某些原文内容有着令人信服的见解,而最终入围的三位都没有能够做到那些。不过这正好是译者们相互借鉴学习的好机会。
很明显,这次的翻译比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素很多,不详说),在这样略带约束的评选中,读者的喜好自然成为了关键因素,所以,一切都交给读者去评判吧。
再说两句,所有参与了比赛的译者都值得肯定,获胜与否并不重要。翻译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热情始终值得鼓励,在翻译这条路上,无论是专业或是爱好,要学习和领悟的东西总是很多,沉淀与提升是追求之所在。与众译者共勉。
不明真相的观众请戳这里 →_→ 保罗·柯艾略翻译大赛终选入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