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青年的自我救赎
那晚和朋友从“聚仙苑”出来,外面雾很大,可见度两米,来到这个学校快四年,从未遇见过此景,也许是酒喝多了,飘飘然恍如成仙。
自从八月份开始考研复习之后,似乎再没有这么逍遥。虽然有时还和朋友小酌几口,但始终难以尽兴,只因心中那考研的巨石尚未放下。我不胜酒量,只是喜欢朋友间把盏言欢的感觉。
如今已经二零一三年了,看来我骨折史已经跨年了。自从去年十一月十八日右手骨折后,很多人问我当时是什么感觉,现在想来,任何一种疼痛更多的是精神的折磨,骨折的瞬间,S形的手腕已趋麻木,只觉全身一下子抽离大地,似乎自由了一般。只是我把考研看的太重,手折之后第一反应是距离考研只剩四十来天,科举无望了,然后本能似地抬头望着天,神经质的笑了。
那天骨折的事发地是在球场,不过我丝毫不痛恨那片草皮。我喜欢球场给我的感觉,双脚扎根大地,大脑抛到九霄云外,踢球的时候有一种原始人奔跑的快感,不只是离大地近了,离天空也更近。平日不知怎地,整天瞎忙活连天空都没空留意,而每次踢球时,天空却尽在眼前,落日被无限放大。
足球给我一种纯粹的快乐。如果时光倒流,我觉得那天下午我依然会踢球,虽然手折了,但是对足球的热爱不会改变。踢球的人身上,谁没点伤呐,这点小伤,又算得了什么。----一般在这样的豪言壮语之后都会加一个限定句,我也不例外,手恢复之后,踢球可能会多份谨慎了,估计不敢在前锋线攻城拔寨了。
我踢球挺多年了,一直没有什么大伤,所以时常纳闷那天为何这么糟糕。琢磨些天,也明白八九,其一,手之前伤过,老伤未好,没有注意;其次,不够自知,自知却又不能自控。那天下午状态不好,自己虽有预感,但还勉强追上去打门,这种透支其实是不必要的。最后,太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果倒地之后“滚三圈”的话估计就安然无恙了。
手伤之后回家休息了一个月,其实说句老实话,疼痛只是三天的事,过了三天之后已经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了,只是整个手肿如馒头,带着石膏,完全不能动弹。回家那段日子有些焦虑,因为平日太依赖右手,所以右手一吊起来,左手很多事都不会。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下去,菜夹掉了,第二筷子下去,眼看菜到嘴了,又掉到身上,这样的时候就会格外窝火,似乎自己一下子成了所有人的累赘。相比于疼痛来说,这种无能的感觉最让人憋屈。手伤的头几天,挤牙膏刷牙洗脸什么的都是同学帮忙的,那时候心中半是温暖,半是酸楚。
患难见真情这古话靠谱,手伤之后,亲戚们朋友们让我体会到额外的关心。如果没有那群朋友陪我扯淡聊天,每日照顾,恐怕我这段日子我会过的格外“悲惨”。现在想想,考前十天夹板未拆,最后能顺利写字走上考场,我也挺牛逼的了。当然,如果这次考试落榜了,我也不会用手折了当借口,只能说功力不够,还需修炼。
行笔至此,提科举已经够多了,实因这事盘踞心中太久。说来也怪,我本闲云野鹤,不知为何,为此次考研却费力伤神,折腾的狼狈不堪,手伤之后弦崩的更紧了,累如野狗。周围考研的朋友们又何尝不是呢,大半年的复习,每天按计划生活,活的如同机器。每晚从自习室出来,第一件事便是长舒一口气,然后看看一弯残云,不知道这么拼命有必要吗。那中举的范进从来都是我笑话的对象,可如今自己却自造牢笼,有过之而无不及。
考研的时间成本且不去计算了,机会成本真是不少。这几个月基本没读过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去年一月份买的kindle,基本每天都在阅读,一直到七月正式复习,读了快三百小时。而正式复习之后,kindle完全放下了,与专业无关之书只能雪藏。想了想,后来的几个月除了偶尔翻了几本小说,整个人基本处于缺水状态,只是为了一个海市蜃楼一直不断的往前走。没有阅读,便感觉人飘在半空中摇摇晃晃,没有行走,整天窝在自习室,思维停滞不前,这种感觉才是最让我难以接受的。唯一能给我安慰的便是诗了,读海子读荷尔德林读陈先发,写诗写他们写自己,每写下一首满意的诗后,才觉得这段日子没有白活。
骨折的那段日子,写诗也颇为艰难。头些天基本上就处于半休眠状态,无比焦虑憋闷,虽然没法动笔写字,仍用Evernote笔记,就这么左手慢慢敲,四十天也是敲了几首。后来拍在网上,倒是有几位朋友说我手伤的日子写的诗更好,看来痛苦果真是艺术的源泉,怪不得陈先发说诗要有遗书的气质,有一股子不知要抛向谁的狠劲,那段日子自己脑子里装了太多问句,一股脑全扔进诗里不知抛给谁了。
有这样的受伤经验对于写作的确是件好事,不过王小波说痛苦虽然是艺术的源泉,不过这痛苦未必得是自己的,别人的痛苦也可以成为你艺术的源泉。是啊,没事的话谁想多受罪呢,只要从心里跟别人把刀山油锅走一遍便足矣,当然这需要有节制的想象力与准确的理解了。
从骨折到写作,似乎扯的有些远了,还说说回“悲剧”的起源吧----足球。
那天躺在医院板床上,医生给我正骨,陪我一块来的足球社教练和哥们还在门外讨论足球,说我怎么摔倒的,当时我真是哭笑不得,正当我细心听他们描述时,就那么一下,几个医生啪啪就把骨头拉直对正了。整个骨折恢复过程中就那一下最疼,不过还好足球分散了注意力,不然的话,没准我会一声惨叫。而离开学校前,又是足球帮我给这大学画了一个完美句号。那晚几个踢球的兄弟吃完饭回来,已经九点半了,聊到足球,大家兴致又来了,冬天寒冷,一两个月没好好踢球了,都脚痒难耐,于是一拍即合,便决定到篮球场热热身。自骨折后,我基本没有运动,那时手摆动无碍,于是戴着护具也踢开了,因为都是老友,也不担心他们伤着我。迎着大风,我们六个人就那么在篮球场灯光下跑了起来,过往的人都把我们当怪物看待,不过我们自得其乐,大一刚来学校时我们便是如此,一腔热血,晚上踢球是我们的固定项目。就这么踢了一晚上,越踢越有劲,仿佛又回到了十八岁。
自那天踢了一晚球后,心情倍爽,持续至今。哥们说我这大学诸事都经历过,值了,临大四还为足球断手,勋章,绝对的勋章。这么想想也是,几年下来,结识了这一群兄弟,踢了那些场好球,读了这么些好书,写了那么些没人读的诗,哎呦,也还不错。
不知不觉,2013也过了大半月了,现在待在家中,作息颠倒,醉生梦死,就等过年,就等春天,就等手完全恢复。至此,骨折青年的自我救赎也该告一段落了,骨折后第一次敲这么多字,回家几天了,愈发懒散,那就借这篇小文满血复活吧,也算是对我折了右手有个交代,祝我们一切都好,祝朋友们一切都好。
自从八月份开始考研复习之后,似乎再没有这么逍遥。虽然有时还和朋友小酌几口,但始终难以尽兴,只因心中那考研的巨石尚未放下。我不胜酒量,只是喜欢朋友间把盏言欢的感觉。
如今已经二零一三年了,看来我骨折史已经跨年了。自从去年十一月十八日右手骨折后,很多人问我当时是什么感觉,现在想来,任何一种疼痛更多的是精神的折磨,骨折的瞬间,S形的手腕已趋麻木,只觉全身一下子抽离大地,似乎自由了一般。只是我把考研看的太重,手折之后第一反应是距离考研只剩四十来天,科举无望了,然后本能似地抬头望着天,神经质的笑了。
那天骨折的事发地是在球场,不过我丝毫不痛恨那片草皮。我喜欢球场给我的感觉,双脚扎根大地,大脑抛到九霄云外,踢球的时候有一种原始人奔跑的快感,不只是离大地近了,离天空也更近。平日不知怎地,整天瞎忙活连天空都没空留意,而每次踢球时,天空却尽在眼前,落日被无限放大。
足球给我一种纯粹的快乐。如果时光倒流,我觉得那天下午我依然会踢球,虽然手折了,但是对足球的热爱不会改变。踢球的人身上,谁没点伤呐,这点小伤,又算得了什么。----一般在这样的豪言壮语之后都会加一个限定句,我也不例外,手恢复之后,踢球可能会多份谨慎了,估计不敢在前锋线攻城拔寨了。
我踢球挺多年了,一直没有什么大伤,所以时常纳闷那天为何这么糟糕。琢磨些天,也明白八九,其一,手之前伤过,老伤未好,没有注意;其次,不够自知,自知却又不能自控。那天下午状态不好,自己虽有预感,但还勉强追上去打门,这种透支其实是不必要的。最后,太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果倒地之后“滚三圈”的话估计就安然无恙了。
手伤之后回家休息了一个月,其实说句老实话,疼痛只是三天的事,过了三天之后已经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了,只是整个手肿如馒头,带着石膏,完全不能动弹。回家那段日子有些焦虑,因为平日太依赖右手,所以右手一吊起来,左手很多事都不会。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下去,菜夹掉了,第二筷子下去,眼看菜到嘴了,又掉到身上,这样的时候就会格外窝火,似乎自己一下子成了所有人的累赘。相比于疼痛来说,这种无能的感觉最让人憋屈。手伤的头几天,挤牙膏刷牙洗脸什么的都是同学帮忙的,那时候心中半是温暖,半是酸楚。
患难见真情这古话靠谱,手伤之后,亲戚们朋友们让我体会到额外的关心。如果没有那群朋友陪我扯淡聊天,每日照顾,恐怕我这段日子我会过的格外“悲惨”。现在想想,考前十天夹板未拆,最后能顺利写字走上考场,我也挺牛逼的了。当然,如果这次考试落榜了,我也不会用手折了当借口,只能说功力不够,还需修炼。
行笔至此,提科举已经够多了,实因这事盘踞心中太久。说来也怪,我本闲云野鹤,不知为何,为此次考研却费力伤神,折腾的狼狈不堪,手伤之后弦崩的更紧了,累如野狗。周围考研的朋友们又何尝不是呢,大半年的复习,每天按计划生活,活的如同机器。每晚从自习室出来,第一件事便是长舒一口气,然后看看一弯残云,不知道这么拼命有必要吗。那中举的范进从来都是我笑话的对象,可如今自己却自造牢笼,有过之而无不及。
考研的时间成本且不去计算了,机会成本真是不少。这几个月基本没读过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去年一月份买的kindle,基本每天都在阅读,一直到七月正式复习,读了快三百小时。而正式复习之后,kindle完全放下了,与专业无关之书只能雪藏。想了想,后来的几个月除了偶尔翻了几本小说,整个人基本处于缺水状态,只是为了一个海市蜃楼一直不断的往前走。没有阅读,便感觉人飘在半空中摇摇晃晃,没有行走,整天窝在自习室,思维停滞不前,这种感觉才是最让我难以接受的。唯一能给我安慰的便是诗了,读海子读荷尔德林读陈先发,写诗写他们写自己,每写下一首满意的诗后,才觉得这段日子没有白活。
骨折的那段日子,写诗也颇为艰难。头些天基本上就处于半休眠状态,无比焦虑憋闷,虽然没法动笔写字,仍用Evernote笔记,就这么左手慢慢敲,四十天也是敲了几首。后来拍在网上,倒是有几位朋友说我手伤的日子写的诗更好,看来痛苦果真是艺术的源泉,怪不得陈先发说诗要有遗书的气质,有一股子不知要抛向谁的狠劲,那段日子自己脑子里装了太多问句,一股脑全扔进诗里不知抛给谁了。
有这样的受伤经验对于写作的确是件好事,不过王小波说痛苦虽然是艺术的源泉,不过这痛苦未必得是自己的,别人的痛苦也可以成为你艺术的源泉。是啊,没事的话谁想多受罪呢,只要从心里跟别人把刀山油锅走一遍便足矣,当然这需要有节制的想象力与准确的理解了。
从骨折到写作,似乎扯的有些远了,还说说回“悲剧”的起源吧----足球。
那天躺在医院板床上,医生给我正骨,陪我一块来的足球社教练和哥们还在门外讨论足球,说我怎么摔倒的,当时我真是哭笑不得,正当我细心听他们描述时,就那么一下,几个医生啪啪就把骨头拉直对正了。整个骨折恢复过程中就那一下最疼,不过还好足球分散了注意力,不然的话,没准我会一声惨叫。而离开学校前,又是足球帮我给这大学画了一个完美句号。那晚几个踢球的兄弟吃完饭回来,已经九点半了,聊到足球,大家兴致又来了,冬天寒冷,一两个月没好好踢球了,都脚痒难耐,于是一拍即合,便决定到篮球场热热身。自骨折后,我基本没有运动,那时手摆动无碍,于是戴着护具也踢开了,因为都是老友,也不担心他们伤着我。迎着大风,我们六个人就那么在篮球场灯光下跑了起来,过往的人都把我们当怪物看待,不过我们自得其乐,大一刚来学校时我们便是如此,一腔热血,晚上踢球是我们的固定项目。就这么踢了一晚上,越踢越有劲,仿佛又回到了十八岁。
自那天踢了一晚球后,心情倍爽,持续至今。哥们说我这大学诸事都经历过,值了,临大四还为足球断手,勋章,绝对的勋章。这么想想也是,几年下来,结识了这一群兄弟,踢了那些场好球,读了这么些好书,写了那么些没人读的诗,哎呦,也还不错。
不知不觉,2013也过了大半月了,现在待在家中,作息颠倒,醉生梦死,就等过年,就等春天,就等手完全恢复。至此,骨折青年的自我救赎也该告一段落了,骨折后第一次敲这么多字,回家几天了,愈发懒散,那就借这篇小文满血复活吧,也算是对我折了右手有个交代,祝我们一切都好,祝朋友们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