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从本性到祛弊 (晶報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天)
![]() |
《无私的艺术》 (德)理察·戴维·普列希特 林宏涛 译 台湾启示出版社 2012年9月版
欧洲社会经过21世纪的十年光景,金融危机、欧债、官僚主义的因循和各种各样的政治丑闻,成为困扰人心的沉疴重症。各种经济改革的方案纷至沓来,惟独没有 人着手改变时代社会的道德生活。其实,关于道德、伦理和人性的讨论一直源远流长,哲学家缠绕于休谟、康德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争论,他们或认为道德源于情 感,或将道德视为先验理性的结果,进而指出全人类有共同的道德命令,或把道德定义为社群的共同气质(ethos)。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行为主义科学 家不单研究动物的群体行为,也研究人类行为,甚至透过实验审视这些行为中的道德意涵。各种理论纷然杂陈,反而令人搞不清人性和道德。
德国作家理察·戴维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为了厘清这些概念而写成这本《无私的艺术》,本书书名回应奥地利作家克胥纳(Johannes Kirchner)的《自私的艺术》,书中以清晰易懂的语言来勾划不同思想流派甚至心理及行为研究对道德、人性的梳理,然而作者并非仅为展现各派思想而写 成本书,而是进一步总结各种理论的长短。本书从单纯的善恶问题出发,继而讨论社会对道德的影响。普列希特的书令人想起美国社群主义哲学家桑德尔的畅销著作 《公正》,而《无私的艺术》探讨问题的层次比前者更深入,普列希特援引大量动物行为、医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一如之前的著作《我是谁》,而《无私的艺 术》更超越了一般哲学入门书籍的讨论层次。
书中第一部分探讨各种善与恶的论点,由柏拉图善的概念开始,这位哲学创始者在晚年的《大希庇阿斯》里承认,善虽然为人所欲,却也很相对,个人的善与普遍的 善之间会产生冲突,然即使如此,善仍是人生目标的最高阶序。而对于恶的本性假设源于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霍布斯假定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对方眼中的 豺狼(homo homini lupus),因为他们处于永恒的战争状态。在近代,有许多哲学见解与这两种理论接近,如赫胥黎(Thomas Huxley)主张“物竞天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则从西伯利亚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归结出“互助论”观点。当中柏拉图和霍布斯对善 恶的阐释令人想到本性和后天追求的问题,就本性善恶之论争,赫胥黎和克鲁泡特金所讨论者为人之本性。可是甚么是人性,它集自私、同情、理智、莽撞于一身而 显得非常矛盾!
诚如作者说的,如果我们认为人类与猿猴有共同的远祖,就应该看看灵长类动物实验的结果。其中有为人熟知的德瓦尔(Frans de Waal),这位来自荷兰的学界独行侠毕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伦理观,甚至以名著《黑猩猩的政治》而驰名于世,他的发现之一就是假使你有差别地对待两只卷尾 猴,待遇较差的那只卷尾猴会采取不合作态度。另外,珍·古德等灵长类专家则发现,像卷尾猴、叶猴、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等猿猴都有人类的群体伦理,比 如会共抗外侮、互助帮助(像喂养其他成员的孩子)等,当然它们不可能发展出像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但像“我替你搔痒三次,你也要替我搔痒三次”的公平计算还 是有的。其实,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于许多群居动物身上,换句话说,群居生活需要每一成员具备共同的伦理观。
我们无法否认伦理是人作为群体动物所共同的禀赋,然而我们也得否认道德并非人人乐于遵守的生活原则。而且个人的道德原则往往经常与群体伦理起冲突。另外, 动物专家还告诉我们,猿猴和许多动物都会学习和模仿各种姿势和语言,道德似乎也如此。然而,我们有些道德源自与生俱来的情感,这些道德感不假外求,比如作 者从儿子奥斯卡身上发现一种自发的正义感,——十八个月大婴孩懂得分辨自我和他人的意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断定,人的情感天性是道德的源头,道德的 塑造既端赖人的天性和气质,也视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者也质疑每种文化是否先天带有正义感的观念,如果说正义感源自我们的头脑,那也是可能的,只是作者 认为人类必须把道德天性开拓出来。
目前关于道德正义的哲学讨论集中于亚里士多德、休谟和康德三人的主张。休谟主张道德源自偶然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必分享群体的美德,康德则认同每一个体 会遵从道德命令以追求自由而最终必会实现人类共同体。当代政治哲学家桑德尔深受麦金太尔的亚里士多德伦理观影响,他批评康德主义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 出的“无知之幕”假设,认为这项假设不考虑的环境因素往往对道德生成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到底孰是孰非?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在人类情感里的确有道德感 这回事,而每一个体亦有其理性层面的道德命令(或规范、原则)﹔同样,群体美德也确实存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甚至形形色色的团体里。所以作者并没有像桑德 尔般争论孰是孰非,而是让读者知道不同范畴之间的冲突和协作,这正是这本《无私的艺术》被誉为欧洲版《公正》值得细读的原因之一。
这类道德困境俯拾即是,虽然作者以纳粹后备警察101营在波兰友塞佛镇(Jozefow)屠杀犹太村民的例子,说明这些可以拒绝任务并可听凭良心决定的后 备警察,其大部分人却出于顾全营队声誉而接受了屠杀命令,而且从战时思维出发,那些村民也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可是作者也告诉我们,这些男子来自并不排犹的 汉堡市,作者再扩大说,当纳粹开始执政时,大部分德国人并不反犹,而纳粹政府却是透过有步骤的政策,渐渐令所有德国人从道德上厌恶犹太人。因为人类的道德 底线也会发生“基线转移”的作用,所以这些独裁政权才可以渐渐操控人们的道德感,以实施各种假群众之名进行的迫害。
说到这里,或许应该就此打住,可是普列希特最终希望讨论资本主义植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心智里的伦理概念。普列希特说,群体本来追求最大的幸福(这是一种亚 里士多德式的理解!),现代社会却处处标榜个人自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将德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施蒂纳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Das Einzige und sein Eigentum)改名为《唯一者及其私人住宅》(Das Einzige und sein Eigenheim),以讽刺德国人以为拥有一间私人住宅就拥有了自由,岂不知这种“自由”反而束绑了自身的自由。更大的问题是,我们今日所讲的自由,完 全是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只是表现在消费行为上的“经济自由”,很快又被新一轮的物欲驱使我们再去消费了。
本书虽是一本哲学畅销书,可是作者借此鞭挞今日德国甚至全欧洲受新自由主义经济理性侵蚀而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而普列希特讨论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先作门户 之见,反而逐步推敲出他所探讨的问题,而且以生动语言征引大量生活例子,让我们在这个“除了金钱,还是金钱”的时代,思考重建公民社会和公正政府的重要 性。在标榜民主和福利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欧洲社会的社群伦理早已被人遗忘。在百孔千疮的今天,不管活在哪里,我们都好应该重建某些不能被钱腐蚀的社会道 德,以维持人类群体的生命力,这就是普列希特给我们的启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