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再论之二)
本文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甲:客观世界是否存在?这样吧,举个例子,你如何证明你面前的这个电脑屏幕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的”依据?
乙:这可以啊。比如我可以摸到、看到它啊,我敲个键盘,想要输入什么,它就显示什么;我可以拿起它来,把它摔碎;还有,倘若我走掉,看不见、接触不到,它还在啊,别人到我房间来,还可以看见它、使用它;倘若我死掉,它依然一点变化都没有地存在在哪里啊。
甲:请让我用另外一种语言结构,把你的所谓的客观证据给重新复述一遍。我使用“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的觉知”这个语句。
1、你亲自感受到的所有证据: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触摸、看到屏幕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敲击键盘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屏幕显示变化内容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拿起屏幕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屏幕摔碎的觉知。
2、你不再看到屏幕,屏幕存在的证据由他人来代替。那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语句对他人的证据进行重新描述,结果依然同上,只不过这个“我”变成了别人的那个“我”,但依然可以讲,同样都是“我”的觉识之中生起了……的觉知。
小结:我们不能给出来任何脱离“我”的觉知的所谓客观的证据,一切的理论检验,都最终会化归为“我”的觉识觉知,而后才能成为被“信以为真”的所谓“客观事实”。所以,所有的客观事实,全部都跟“我”的觉知紧密挂钩,一点都松不脱。
乙:那么什么叫做客观事实呢?
甲:这个屏幕在那里存在着,暂且让我称这是判断一;或者换个说法,那里有东西在,暂且让我称这是判断二。从判断一和判断二来说,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事实:哪里有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一个“我”的感知感受而存在的东西。至于那个引起任何一个“我”的觉知觉受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屏幕,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判断一和判断二,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这两个判断当做了一个判断。
乙:你的意思是说,难道我们看到一个屏幕在哪里,有可能那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什么屏幕,而只是那个东西能够引发我们每一个人的识觉的幻觉感知?
甲:正是这样!因为我们赖以确定它是屏幕的依据,全部是我们的识觉。而佛经里面讲什么?讲的内容正好是说,我们的觉知是妄认的,连“我”这个觉知都是妄认的。所以呢,这个屏幕到底是什么,根子在于我们的觉识到底是什么。
乙:那佛经上是怎样讲的呢?
甲:其实,把事实说出来,是很简单的,原理也很简单,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那么还是从识觉开始说起。前面已经说明白了,我们一切的判断,全部都是“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识觉”,除开这个事实,没有任何别的事实。这个事实,你能否确认?
乙:可以确认。
甲:那么我们来看,楞严经中讲:“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就是说,一个无眼的瞎子,眼睛前面看见的,全部都是黑暗,假设他突然眼睛一下亮了,那么他就会看见许许多多东西,这个呢,就称作“眼见”;那个黑暗中的有眼人呢,也是同样全部见到的是黑暗,倘若忽然灯光亮了,他也马上看见东西了,那么这样子呢,就应该叫做“灯见”。但倘若叫做“灯见”的话,那么灯就有见的能力了,那么自然就不叫做“灯”了(该叫做“眼”了哈!);而既然灯能见能观,那又观你有眼而见黑之人什么事呢?——灯亮而灯见的话,那就是灯的事情,跟你完全没关系啊,你有眼人还是应该见黑才对啊。于是我们就知道了,灯能够显色,实际上能见的那个本性,是眼而非灯;眼能够显色,实际上能见的那个本性,是心,不是眼。楞严经的这段意思,说得非常清楚。
乙:这段话我看明白了。
甲:那么,身体、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包括见闻觉知、念想感情,包括“我”的觉知,一切所知,如是能够分明了别察知的,是心非觉。
乙:这个……?
甲:之前我给出了一个语句:“我的……”和“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的觉知”,总起来看,这一切,全部都是“有”,对不对?
乙:对的。
甲:那么什么叫做“有”呢?黑屋之中,有眼之人,由于灯不亮,而不见有色;一旦灯亮,全见有色。一切“有”,本来就在黑屋之中,不加分辨;所加以能分辨者,是不是“我”?
乙:对的。
甲:那么这个“我”,是不是那盏灯?!
乙:哦,让我想想,啊,是的,“我”就是那盏灯。
甲:那么好了,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啊!“我”能判断有,犹如灯能显色,但实际上见色的,不是灯,而是眼啊;“我”能判断有,但实际上了别分明的,不是“我”,而是本心啊!
乙:啊……,这么来的逻辑啊。
甲:这不是逻辑,这是事实。
乙:哦。那这跟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呢?
甲:这个关系太大了。一切都是我知我觉,而现在我们知道,一切都不是“我”在知觉,而是本心!连“我”都是本心所了别的内容。
乙:这个本心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个东西,本心又是怎了别的呢?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甲:其实我前面解过两篇楞严略解,富楼那问世尊:本来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那里面就已经解说清楚了。我这里先把本心的状况说一下。这个本心是怎么回事呢?犹如前面说的,那个生出“我”来的本心,本来就是真正的“我”,但是我们不知道,把它给忘掉了,反倒认了一个由它生出来的那个有生灭的妄知妄觉之相为“我”。那个本心之真我呢,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一切有为之五蕴相,与这个本心的关系,是“不一、不异”。山河大地也是一样,与这个本心,不一、不异。
乙:这话又是怎么理解呢?
甲:这就要说到另外一段楞严经了:““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段话,我在日记里面有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大意是:我们妄认妄执,实际上就好像一个人在路上走路走迷路了。这个迷失,就是妄执妄认。有人要问,这迷失是一种错误,那么这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呢?这错误没有根源,就好比迷路了的迷没有根源一样。而我们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迷的,本来都是很清楚明白的;现在呢,似乎迷路了,其实我们本来还在,不管迷路不迷路,自己是不会丢失掉的;所以妄执妄知呢,也不影响我们的本来面目,不影响这个本心是不是会没有、会消失。世尊打了一个比方:好比一个眼睛里面有幻影种而得眼病的人,这个眼睛看出去,满世界都是琳琅满目的繁华,到处都是东西。倘若把眼睛里面那个幻影的种去掉了,那个满世界的琳琅满目的繁华,也就立即消失了。所以呢,那个琳琅满目的繁华,不是有自性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眼睛里面的幻影种子导致的结果。富楼那说,空中本来就没有繁华,看见空中有繁华生、有繁华灭,这种认知本来就是颠倒妄见——不是空中有繁华生灭,而是本心中有妄执妄知之幻影种子在生灭。
乙:你的意思,是说这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我们心中的幻影种子所导致的结果?好比那个灯上罩着印花,在空中照出来印花的影子,那客观世界,就是印花的影子吗?
甲:你说的非常正确。这就是达摩祖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讲过的一句话:心地有种。慧能讲:“心地含诸种,普雨系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楞严经云:“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结合前面讲的是心非我、是心非眼的内容,其实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乙: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这客观世界就是幻影,是影子?我怎么不能跟实际联系起来、体会不到呢?
甲:我有两个比喻,看能不能帮助理解体悟。
乙:比喻也能有用?那你说的还是不是佛法呢?
甲:楞严经中,世尊说:“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所以呢,比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因明学中,讲求宗因喻,宗是指立论,因是指立论的原因,喻是指比喻。比喻有千千万万,世尊就讲过《百喻经》,全部都是非常有智慧的比喻。一种好的比喻,能够令人开启智慧,理解、并体悟到正确的道理。佛说,离经一字,即是魔说。怎么来理解这个经呢?经,这里是指的事实真相,而不仅仅只是指佛经的文字。我们不离事实真相,而去说、去比喻,便是不离经,便是正说佛法。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就是诸法空相,就是三界若空花,就是见闻如幻翳,就是心地含诸种。不离这个事实,能够揭示这个事实的比喻,就是好比喻。所有的比喻的构造,都要向这个方向靠拢,才是符合事实的比喻。当然,我们不要去追求比喻构造的内容细节,而要盯住比喻本身所解释的道理,否则,便脱离了比喻的实际意义,而成为语言游戏。许多辩论者,为了辩论而辩论,便会去找这些比喻的细节,然后把焦点从比喻所揭示的内涵主题上引开去,使辩论偏离,导致失去焦点,从而失去发现事实的机会。
乙:那好,说说你的比喻看看。
甲:比喻一:飞矢不动。这是古希腊著名辩论家、哲学家芝诺提出来的一个著名的悖论。什么意思呢?说飞的箭,是不动的。简单描述一下:前提:箭cd存在,空间线段ab存在,两个各个独立。什么叫做箭cd飞过空间线段ab呢?就是箭cd通过空间线段ab时,跟空间ab上的一部分线段彻底重合一遍,纹丝不差。这话有错吗?
乙:嗯对的,这只不过把箭飞过空间ab重新描述了一遍而已,没有什么呀。
甲:那么好,我们来看,什么叫做箭cd跟空间ab上的一部分线段纹丝不差地吻合呢?当箭吻合空间线段ab上的一段线段时,这段线段本身(当然包括箭本身),跟线段a点、和b点,乃至线段ab上所有的点、线段、任何一个部分,是不是都是绝对静止的呢?
乙:哦,让我想想,……呃,我只能说是的。
甲:那么每一个瞬间,箭都跟ab线段完全彻底吻合,否则,就不叫作箭飞过空间ab了,对吗?
乙:是的。
甲:那么每一个瞬间,箭都必须相对于线段ab彻底完全静止,对吗?
乙:呃,看起来是这样的。
甲:那么什么东西飞过去了呢?什么东西在动呢?
乙:……不知道。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甲:其实,这是因为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描述,而发生的错觉;事实是不会发生矛盾的;发生矛盾的 ,只是我们的理解。我们只要按照《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这个事实出发,去进行重新描述,我们就能够发现根本就没有矛盾。诸法空相,说的意思,就是那个眼翳空花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空中所显之相,就是空性的本心之中,有诸业种,而在空中显现各种幻象。箭、空间,全部都只是幻象,它们全部是同一个空性所显示的内容。
乙:啊,这个怎么理解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甲:这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有实际的例子,而且非常形象。比如iphone手机或者android手机。大家
在关机屏幕上面一般都使用过滑块开关屏。大家都还有印象吧?
乙:是的。
甲:那么我们来看这个滑块和滑道,如果没有印象的,请把手机拿出来对着看。我们看,屏幕上面有什么?滑道ab,滑块cd。滑块划过滑道ab,手机屏幕就打开了。那么什么叫做滑块cd划过屏幕ab呢?
乙:哦,这就好像飞箭飞过空间线段ab一样。
甲:对的。滑块划过滑道ab,重新描述一下,就是滑块跟滑道ab彻底、完全地重合,一丝不差。对吗?
乙:对的。
甲: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乙:哦,那么这个情况岂不是跟飞矢不动所说明的那个动静矛盾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吗?滑块在划过滑道的过程中间,一直相对滑道而言是绝对静止的,但是滑块又从a点滑到了b点。
甲:非常正确。
乙:那这又怎么说明问题呢?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啊!
甲:因为滑块、滑道,是幻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们全部都是相而已,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们没有“自性”,它们自性为空。真实存在的,只有屏幕像素。这些滑道、滑块的存在,是因为在如果把屏幕本身就看成是能够储存资料的硬盘的话,那么这些滑道滑块,就是因为像素屏幕中有滑道和滑块的资料,像素屏幕根据这些资料把它们显示出来了而已。而倘若我们以为滑道、滑块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着相了,而且一定会坠入这样的飞矢不动的逻辑悖论之中。所以,依幻象进行描述,一定会出错。只有依真实进行描述,我们才不会出错。
乙:啊,那么如何依真实进行描述呢?
甲:真实的事件是这样的:空性透明的像素屏幕,起初在a点显示滑道和滑块的重叠影像,然后在紧接着的下一个刹那,立即在a点显示滑道,而在滑块的cd的最右边,立即显示滑块cd的d端;如此刹那刹那地瞬间连续不停的显示滑道、滑块,边显示,边变化,于是,每一个瞬间,的确滑块相对于滑道ab是绝对静止的;但是最后,滑块又给挪到了滑道的b端。这样依据于真实描述,哪里有什么矛盾呢?!
乙:啊,的确是这样的!
甲:那么山河大地呢?什么是客观的世界呢?一切全部都是空中之狂华而已,诸禅宗祖师讲:一切当体即空,就是说,本来就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乙:啊,我有点理解到了。一切东西,原来全部都只是幻象啊!好比影子一样,是心地之中所执藏的业种生起的幻影啊。
甲:正确。
乙:可是你的第二个比喻还没说呢。
甲:第二个比喻,就是水晶球人的比喻。其实,彻底明白了飞矢不动和眼翳空花,那个比喻也就不需要了。
乙:还说一下吧。
甲:那就待续吧。
甲:客观世界是否存在?这样吧,举个例子,你如何证明你面前的这个电脑屏幕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的”依据?
乙:这可以啊。比如我可以摸到、看到它啊,我敲个键盘,想要输入什么,它就显示什么;我可以拿起它来,把它摔碎;还有,倘若我走掉,看不见、接触不到,它还在啊,别人到我房间来,还可以看见它、使用它;倘若我死掉,它依然一点变化都没有地存在在哪里啊。
甲:请让我用另外一种语言结构,把你的所谓的客观证据给重新复述一遍。我使用“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的觉知”这个语句。
1、你亲自感受到的所有证据: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触摸、看到屏幕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敲击键盘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屏幕显示变化内容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拿起屏幕的觉知,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屏幕摔碎的觉知。
2、你不再看到屏幕,屏幕存在的证据由他人来代替。那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语句对他人的证据进行重新描述,结果依然同上,只不过这个“我”变成了别人的那个“我”,但依然可以讲,同样都是“我”的觉识之中生起了……的觉知。
小结:我们不能给出来任何脱离“我”的觉知的所谓客观的证据,一切的理论检验,都最终会化归为“我”的觉识觉知,而后才能成为被“信以为真”的所谓“客观事实”。所以,所有的客观事实,全部都跟“我”的觉知紧密挂钩,一点都松不脱。
乙:那么什么叫做客观事实呢?
甲:这个屏幕在那里存在着,暂且让我称这是判断一;或者换个说法,那里有东西在,暂且让我称这是判断二。从判断一和判断二来说,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事实:哪里有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一个“我”的感知感受而存在的东西。至于那个引起任何一个“我”的觉知觉受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屏幕,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判断一和判断二,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这两个判断当做了一个判断。
乙:你的意思是说,难道我们看到一个屏幕在哪里,有可能那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什么屏幕,而只是那个东西能够引发我们每一个人的识觉的幻觉感知?
甲:正是这样!因为我们赖以确定它是屏幕的依据,全部是我们的识觉。而佛经里面讲什么?讲的内容正好是说,我们的觉知是妄认的,连“我”这个觉知都是妄认的。所以呢,这个屏幕到底是什么,根子在于我们的觉识到底是什么。
乙:那佛经上是怎样讲的呢?
甲:其实,把事实说出来,是很简单的,原理也很简单,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那么还是从识觉开始说起。前面已经说明白了,我们一切的判断,全部都是“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识觉”,除开这个事实,没有任何别的事实。这个事实,你能否确认?
乙:可以确认。
甲:那么我们来看,楞严经中讲:“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就是说,一个无眼的瞎子,眼睛前面看见的,全部都是黑暗,假设他突然眼睛一下亮了,那么他就会看见许许多多东西,这个呢,就称作“眼见”;那个黑暗中的有眼人呢,也是同样全部见到的是黑暗,倘若忽然灯光亮了,他也马上看见东西了,那么这样子呢,就应该叫做“灯见”。但倘若叫做“灯见”的话,那么灯就有见的能力了,那么自然就不叫做“灯”了(该叫做“眼”了哈!);而既然灯能见能观,那又观你有眼而见黑之人什么事呢?——灯亮而灯见的话,那就是灯的事情,跟你完全没关系啊,你有眼人还是应该见黑才对啊。于是我们就知道了,灯能够显色,实际上能见的那个本性,是眼而非灯;眼能够显色,实际上能见的那个本性,是心,不是眼。楞严经的这段意思,说得非常清楚。
乙:这段话我看明白了。
甲:那么,身体、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包括见闻觉知、念想感情,包括“我”的觉知,一切所知,如是能够分明了别察知的,是心非觉。
乙:这个……?
甲:之前我给出了一个语句:“我的……”和“我的识觉之中生起了……的觉知”,总起来看,这一切,全部都是“有”,对不对?
乙:对的。
甲:那么什么叫做“有”呢?黑屋之中,有眼之人,由于灯不亮,而不见有色;一旦灯亮,全见有色。一切“有”,本来就在黑屋之中,不加分辨;所加以能分辨者,是不是“我”?
乙:对的。
甲:那么这个“我”,是不是那盏灯?!
乙:哦,让我想想,啊,是的,“我”就是那盏灯。
甲:那么好了,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啊!“我”能判断有,犹如灯能显色,但实际上见色的,不是灯,而是眼啊;“我”能判断有,但实际上了别分明的,不是“我”,而是本心啊!
乙:啊……,这么来的逻辑啊。
甲:这不是逻辑,这是事实。
乙:哦。那这跟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呢?
甲:这个关系太大了。一切都是我知我觉,而现在我们知道,一切都不是“我”在知觉,而是本心!连“我”都是本心所了别的内容。
乙:这个本心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个东西,本心又是怎了别的呢?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甲:其实我前面解过两篇楞严略解,富楼那问世尊:本来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那里面就已经解说清楚了。我这里先把本心的状况说一下。这个本心是怎么回事呢?犹如前面说的,那个生出“我”来的本心,本来就是真正的“我”,但是我们不知道,把它给忘掉了,反倒认了一个由它生出来的那个有生灭的妄知妄觉之相为“我”。那个本心之真我呢,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一切有为之五蕴相,与这个本心的关系,是“不一、不异”。山河大地也是一样,与这个本心,不一、不异。
乙:这话又是怎么理解呢?
甲:这就要说到另外一段楞严经了:““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段话,我在日记里面有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大意是:我们妄认妄执,实际上就好像一个人在路上走路走迷路了。这个迷失,就是妄执妄认。有人要问,这迷失是一种错误,那么这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呢?这错误没有根源,就好比迷路了的迷没有根源一样。而我们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迷的,本来都是很清楚明白的;现在呢,似乎迷路了,其实我们本来还在,不管迷路不迷路,自己是不会丢失掉的;所以妄执妄知呢,也不影响我们的本来面目,不影响这个本心是不是会没有、会消失。世尊打了一个比方:好比一个眼睛里面有幻影种而得眼病的人,这个眼睛看出去,满世界都是琳琅满目的繁华,到处都是东西。倘若把眼睛里面那个幻影的种去掉了,那个满世界的琳琅满目的繁华,也就立即消失了。所以呢,那个琳琅满目的繁华,不是有自性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眼睛里面的幻影种子导致的结果。富楼那说,空中本来就没有繁华,看见空中有繁华生、有繁华灭,这种认知本来就是颠倒妄见——不是空中有繁华生灭,而是本心中有妄执妄知之幻影种子在生灭。
乙:你的意思,是说这山河大地,客观世界,是我们心中的幻影种子所导致的结果?好比那个灯上罩着印花,在空中照出来印花的影子,那客观世界,就是印花的影子吗?
甲:你说的非常正确。这就是达摩祖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讲过的一句话:心地有种。慧能讲:“心地含诸种,普雨系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楞严经云:“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结合前面讲的是心非我、是心非眼的内容,其实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乙: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这客观世界就是幻影,是影子?我怎么不能跟实际联系起来、体会不到呢?
甲:我有两个比喻,看能不能帮助理解体悟。
乙:比喻也能有用?那你说的还是不是佛法呢?
甲:楞严经中,世尊说:“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所以呢,比喻,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因明学中,讲求宗因喻,宗是指立论,因是指立论的原因,喻是指比喻。比喻有千千万万,世尊就讲过《百喻经》,全部都是非常有智慧的比喻。一种好的比喻,能够令人开启智慧,理解、并体悟到正确的道理。佛说,离经一字,即是魔说。怎么来理解这个经呢?经,这里是指的事实真相,而不仅仅只是指佛经的文字。我们不离事实真相,而去说、去比喻,便是不离经,便是正说佛法。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就是诸法空相,就是三界若空花,就是见闻如幻翳,就是心地含诸种。不离这个事实,能够揭示这个事实的比喻,就是好比喻。所有的比喻的构造,都要向这个方向靠拢,才是符合事实的比喻。当然,我们不要去追求比喻构造的内容细节,而要盯住比喻本身所解释的道理,否则,便脱离了比喻的实际意义,而成为语言游戏。许多辩论者,为了辩论而辩论,便会去找这些比喻的细节,然后把焦点从比喻所揭示的内涵主题上引开去,使辩论偏离,导致失去焦点,从而失去发现事实的机会。
乙:那好,说说你的比喻看看。
甲:比喻一:飞矢不动。这是古希腊著名辩论家、哲学家芝诺提出来的一个著名的悖论。什么意思呢?说飞的箭,是不动的。简单描述一下:前提:箭cd存在,空间线段ab存在,两个各个独立。什么叫做箭cd飞过空间线段ab呢?就是箭cd通过空间线段ab时,跟空间ab上的一部分线段彻底重合一遍,纹丝不差。这话有错吗?
乙:嗯对的,这只不过把箭飞过空间ab重新描述了一遍而已,没有什么呀。
甲:那么好,我们来看,什么叫做箭cd跟空间ab上的一部分线段纹丝不差地吻合呢?当箭吻合空间线段ab上的一段线段时,这段线段本身(当然包括箭本身),跟线段a点、和b点,乃至线段ab上所有的点、线段、任何一个部分,是不是都是绝对静止的呢?
乙:哦,让我想想,……呃,我只能说是的。
甲:那么每一个瞬间,箭都跟ab线段完全彻底吻合,否则,就不叫作箭飞过空间ab了,对吗?
乙:是的。
甲:那么每一个瞬间,箭都必须相对于线段ab彻底完全静止,对吗?
乙:呃,看起来是这样的。
甲:那么什么东西飞过去了呢?什么东西在动呢?
乙:……不知道。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甲:其实,这是因为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描述,而发生的错觉;事实是不会发生矛盾的;发生矛盾的 ,只是我们的理解。我们只要按照《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这个事实出发,去进行重新描述,我们就能够发现根本就没有矛盾。诸法空相,说的意思,就是那个眼翳空花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空中所显之相,就是空性的本心之中,有诸业种,而在空中显现各种幻象。箭、空间,全部都只是幻象,它们全部是同一个空性所显示的内容。
乙:啊,这个怎么理解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甲:这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有实际的例子,而且非常形象。比如iphone手机或者android手机。大家
在关机屏幕上面一般都使用过滑块开关屏。大家都还有印象吧?
乙:是的。
甲:那么我们来看这个滑块和滑道,如果没有印象的,请把手机拿出来对着看。我们看,屏幕上面有什么?滑道ab,滑块cd。滑块划过滑道ab,手机屏幕就打开了。那么什么叫做滑块cd划过屏幕ab呢?
乙:哦,这就好像飞箭飞过空间线段ab一样。
甲:对的。滑块划过滑道ab,重新描述一下,就是滑块跟滑道ab彻底、完全地重合,一丝不差。对吗?
乙:对的。
甲: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乙:哦,那么这个情况岂不是跟飞矢不动所说明的那个动静矛盾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吗?滑块在划过滑道的过程中间,一直相对滑道而言是绝对静止的,但是滑块又从a点滑到了b点。
甲:非常正确。
乙:那这又怎么说明问题呢?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啊!
甲:因为滑块、滑道,是幻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们全部都是相而已,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们没有“自性”,它们自性为空。真实存在的,只有屏幕像素。这些滑道、滑块的存在,是因为在如果把屏幕本身就看成是能够储存资料的硬盘的话,那么这些滑道滑块,就是因为像素屏幕中有滑道和滑块的资料,像素屏幕根据这些资料把它们显示出来了而已。而倘若我们以为滑道、滑块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着相了,而且一定会坠入这样的飞矢不动的逻辑悖论之中。所以,依幻象进行描述,一定会出错。只有依真实进行描述,我们才不会出错。
乙:啊,那么如何依真实进行描述呢?
甲:真实的事件是这样的:空性透明的像素屏幕,起初在a点显示滑道和滑块的重叠影像,然后在紧接着的下一个刹那,立即在a点显示滑道,而在滑块的cd的最右边,立即显示滑块cd的d端;如此刹那刹那地瞬间连续不停的显示滑道、滑块,边显示,边变化,于是,每一个瞬间,的确滑块相对于滑道ab是绝对静止的;但是最后,滑块又给挪到了滑道的b端。这样依据于真实描述,哪里有什么矛盾呢?!
乙:啊,的确是这样的!
甲:那么山河大地呢?什么是客观的世界呢?一切全部都是空中之狂华而已,诸禅宗祖师讲:一切当体即空,就是说,本来就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乙:啊,我有点理解到了。一切东西,原来全部都只是幻象啊!好比影子一样,是心地之中所执藏的业种生起的幻影啊。
甲:正确。
乙:可是你的第二个比喻还没说呢。
甲:第二个比喻,就是水晶球人的比喻。其实,彻底明白了飞矢不动和眼翳空花,那个比喻也就不需要了。
乙:还说一下吧。
甲:那就待续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井观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解读“唯是一心” (1人喜欢)
- 读书:读大乘法之一
- 读书:唯识指意 (2人喜欢)
- 读书:《圆觉经》之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1人喜欢)
- 读书:唯是一心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