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联系——对南京北站景区规划的一些建议
引言
前段日子,大约是校庆那几天吧,偶然看见报纸头条是有关南京市即将在明年实施“绿道”建设的消息。心情有些激动,毕竟平时期刊文献,书本上的内容,“绿道”这类概念能在自己家乡付诸实施。但是激动了这一小会我还是回到现实。
报道终归是报道,与事实还是有着本质差别!
查阅有关“南京市城南老城区保护”,“老浦口火车站”,“南京北站”相关字眼,可以发现很多与上文类似的报道,相对应的也提出了“建设历史廊道”等口号。这些报道,有数年以前的,有近期的,估计也有将来的。
事实上,无论是城南的门东、门西、南捕厅片区,还是城北下关沿江一带,浦口地区南京北站及其周边地区。我们都很难看到其“历史廊道”,“遗产廊道”的贯通,或仅仅将其保护好;相反地,我们所能发现的是现有的这些“历史”,“遗产”并未得到重视,而随着时间慢慢消亡,在原有应该打通的廊道之上出现了不少“人工斑块”。
这学期的风景区规划课程,其实让我很意外,作为一门名字里带有规划课程,少了测绘,评图,赶图这些内容还真有些不习惯,但是课堂上旅途中的故事,课堂外的调研却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规划。
“不尊重与无联系”:国内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农业用地,绿地变为商业,居住,工业用地,假使没事干的时候弄谷歌地图玩,将时间轴拉至几年以前,与现在对比,会有一种“图底关系”彻底颠覆的感觉。
有时候会不自觉的陷入一个怪圈: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出台的诸多头衔“国家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对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均有指标,城市为了达标,又“运动式”的增绿,将原有的旧工业区再改造成公园,这又是何必呢?仔细想想,颇有“亡羊补牢”的味道。
上文所述的“绿道”的范畴,相比“亡羊补牢”多了一些科学性和预见性。它基于景观生态学,充分发挥廊道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与其一脉相承的“绿色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等概念近几年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诚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有相似之处,别人所采取的可行措施,理念,我们也可以学习,参照。无论“亡羊补牢”还是借鉴他国经验的“未雨绸缪”都缓解了城市工业化程度过高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但是,我们学习国外,我们抓紧时间去建设更多的风景区,公园,但是我们是否能同时仔细去考虑一些地域性元素:历史,文化呢?
一方面,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国内设计者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的偏好与模仿,生搬硬套。但是孰不知国外大师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来源于对场地本身的尊重,甚至他们之中有的充满了地域主义的倾向。对于他们的模仿,只能形似,却放弃了对于地域性元素的尊重。
矫枉还需过正,另一方面,很多设计者意识到要挖掘场地文化,却出现了刻意制造文化内容的现象:在一块数公顷的场地中的数个景观节点,每个都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正真在乎过场地本身的内涵,“大文化其实就是没有文化”;某居住小区模版式的“新中式风格”小高层看似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却没有正真触摸到中式建筑的本质,模版式的布局,与中国文化中“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尊重与联系:有关本学期调研场地规划的一些建议
1.功能定位:尊重原有功能,联系实际需求
原有功能,对于场地新规划的功能定位十分重要。以浦口南京北站的起步规划为例,对于该场地的重新定位必须要尊重其原有存在的南北交通枢纽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即便目前为止对浦口北站的基本没有进行改造,但其本身对于游人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 ,停用的旧站台有一种颓败感和怀旧情调,这是任何新建的设施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认为至少应该对其中一段的铁路设施进行保护,不再进行加减,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重要节点。如车站主站台,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描写的其父亲翻越的月台,某电视剧的拍摄场景等,也可增加设置一些废旧火车,仿旧的小卖车。
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在其保护好吸引游客的原有功能以外。该场地缺少为游人服务的配套设施,也缺少对于场地维护的资金来源,难以形成产业的循环。可以适当在游线的尽端加强一些基础服务设施:例如餐饮,休息设施,活动场地,观景设施等,而这些基础的设施建议依旧尊重其原始功能,例如:结合废旧车皮,集装箱建设小酒吧,售卖部,或这些设施运用上述废旧材料来建设;休憩设施,如游椅,可结合铁轨,木枕,做成具有一定高差的形式,满足不同的人群。近来非常热的纽约“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案例。
2.交通规划:尊重刚性交通,联系游客心理
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公园规划中都适用。尤其是在整体形状呈线性的带状空间。在带状公园中往往会有多级园路,其中一定有一条是能满足快速通过的刚性交通,并设置一些开阔集散地,起到防灾避难的作用,做到平灾结合。
以浦口北站的交通规划为例,出去北站外本身有一条连接南北的主要干道以外,应当在内部加设置一条主园路(建议可结合月台),满足其刚性交通的功能,在主次入口处可设置集散广场。
在上述基础上,应当满足游客的游憩心理,做一些蜿蜒,起伏的游览步道,甚至可以结合梯道,构筑物,将游线延伸到车皮,集装箱之上,形成观景平台等景观设施;由于车站的设施丰富,高差起伏,稍加改造,就可以形成一个运动性极强的带状跑酷空间,定期举行活动也是不错的。
3.植被分布:尊重乡土树种,联系功能布局
由于在改造过程中,场地的用地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工业用地变为绿地,其绿量也应当随之增长,在功能布局确定了之后,对于植被应当进行统筹规划,种植类型的分布,植被种类等。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当多使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树种,防止生态入侵,水土不服等现象出现。在进行种植之前,首先应当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改良。结合一些预制绿化模块,丰富竖向的绿化。
植被依照上文功能区进行分布,疏密结合,应当通过植物进行场地的二次围合,产生一些闭郁空间,同时进行视线的遮挡,将原有场地的简单,开阔的空间布局进行改变。
4总结
总体上看,对此类工业用地/废弃车站的改造,在一般规划的要求上,要相对进行适当保留,急尊重原有场地,又要尊重游客的意见,对游客容量,游憩项目,投资成本进行估算。最为重要的是,规划需要政府人员进行相应的重视,详密的分析,切不可领导大笔一挥,一意孤行。
前段日子,大约是校庆那几天吧,偶然看见报纸头条是有关南京市即将在明年实施“绿道”建设的消息。心情有些激动,毕竟平时期刊文献,书本上的内容,“绿道”这类概念能在自己家乡付诸实施。但是激动了这一小会我还是回到现实。
报道终归是报道,与事实还是有着本质差别!
查阅有关“南京市城南老城区保护”,“老浦口火车站”,“南京北站”相关字眼,可以发现很多与上文类似的报道,相对应的也提出了“建设历史廊道”等口号。这些报道,有数年以前的,有近期的,估计也有将来的。
事实上,无论是城南的门东、门西、南捕厅片区,还是城北下关沿江一带,浦口地区南京北站及其周边地区。我们都很难看到其“历史廊道”,“遗产廊道”的贯通,或仅仅将其保护好;相反地,我们所能发现的是现有的这些“历史”,“遗产”并未得到重视,而随着时间慢慢消亡,在原有应该打通的廊道之上出现了不少“人工斑块”。
这学期的风景区规划课程,其实让我很意外,作为一门名字里带有规划课程,少了测绘,评图,赶图这些内容还真有些不习惯,但是课堂上旅途中的故事,课堂外的调研却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规划。
“不尊重与无联系”:国内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农业用地,绿地变为商业,居住,工业用地,假使没事干的时候弄谷歌地图玩,将时间轴拉至几年以前,与现在对比,会有一种“图底关系”彻底颠覆的感觉。
有时候会不自觉的陷入一个怪圈: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出台的诸多头衔“国家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对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均有指标,城市为了达标,又“运动式”的增绿,将原有的旧工业区再改造成公园,这又是何必呢?仔细想想,颇有“亡羊补牢”的味道。
上文所述的“绿道”的范畴,相比“亡羊补牢”多了一些科学性和预见性。它基于景观生态学,充分发挥廊道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与其一脉相承的“绿色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等概念近几年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诚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有相似之处,别人所采取的可行措施,理念,我们也可以学习,参照。无论“亡羊补牢”还是借鉴他国经验的“未雨绸缪”都缓解了城市工业化程度过高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但是,我们学习国外,我们抓紧时间去建设更多的风景区,公园,但是我们是否能同时仔细去考虑一些地域性元素:历史,文化呢?
一方面,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国内设计者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的偏好与模仿,生搬硬套。但是孰不知国外大师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来源于对场地本身的尊重,甚至他们之中有的充满了地域主义的倾向。对于他们的模仿,只能形似,却放弃了对于地域性元素的尊重。
矫枉还需过正,另一方面,很多设计者意识到要挖掘场地文化,却出现了刻意制造文化内容的现象:在一块数公顷的场地中的数个景观节点,每个都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正真在乎过场地本身的内涵,“大文化其实就是没有文化”;某居住小区模版式的“新中式风格”小高层看似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却没有正真触摸到中式建筑的本质,模版式的布局,与中国文化中“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尊重与联系:有关本学期调研场地规划的一些建议
1.功能定位:尊重原有功能,联系实际需求
原有功能,对于场地新规划的功能定位十分重要。以浦口南京北站的起步规划为例,对于该场地的重新定位必须要尊重其原有存在的南北交通枢纽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即便目前为止对浦口北站的基本没有进行改造,但其本身对于游人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 ,停用的旧站台有一种颓败感和怀旧情调,这是任何新建的设施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认为至少应该对其中一段的铁路设施进行保护,不再进行加减,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重要节点。如车站主站台,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描写的其父亲翻越的月台,某电视剧的拍摄场景等,也可增加设置一些废旧火车,仿旧的小卖车。
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在其保护好吸引游客的原有功能以外。该场地缺少为游人服务的配套设施,也缺少对于场地维护的资金来源,难以形成产业的循环。可以适当在游线的尽端加强一些基础服务设施:例如餐饮,休息设施,活动场地,观景设施等,而这些基础的设施建议依旧尊重其原始功能,例如:结合废旧车皮,集装箱建设小酒吧,售卖部,或这些设施运用上述废旧材料来建设;休憩设施,如游椅,可结合铁轨,木枕,做成具有一定高差的形式,满足不同的人群。近来非常热的纽约“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案例。
2.交通规划:尊重刚性交通,联系游客心理
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公园规划中都适用。尤其是在整体形状呈线性的带状空间。在带状公园中往往会有多级园路,其中一定有一条是能满足快速通过的刚性交通,并设置一些开阔集散地,起到防灾避难的作用,做到平灾结合。
以浦口北站的交通规划为例,出去北站外本身有一条连接南北的主要干道以外,应当在内部加设置一条主园路(建议可结合月台),满足其刚性交通的功能,在主次入口处可设置集散广场。
在上述基础上,应当满足游客的游憩心理,做一些蜿蜒,起伏的游览步道,甚至可以结合梯道,构筑物,将游线延伸到车皮,集装箱之上,形成观景平台等景观设施;由于车站的设施丰富,高差起伏,稍加改造,就可以形成一个运动性极强的带状跑酷空间,定期举行活动也是不错的。
3.植被分布:尊重乡土树种,联系功能布局
由于在改造过程中,场地的用地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工业用地变为绿地,其绿量也应当随之增长,在功能布局确定了之后,对于植被应当进行统筹规划,种植类型的分布,植被种类等。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当多使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树种,防止生态入侵,水土不服等现象出现。在进行种植之前,首先应当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改良。结合一些预制绿化模块,丰富竖向的绿化。
植被依照上文功能区进行分布,疏密结合,应当通过植物进行场地的二次围合,产生一些闭郁空间,同时进行视线的遮挡,将原有场地的简单,开阔的空间布局进行改变。
4总结
总体上看,对此类工业用地/废弃车站的改造,在一般规划的要求上,要相对进行适当保留,急尊重原有场地,又要尊重游客的意见,对游客容量,游憩项目,投资成本进行估算。最为重要的是,规划需要政府人员进行相应的重视,详密的分析,切不可领导大笔一挥,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