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河边的桥
停留一天。特意的。在奥地利西南关隘的一座美丽的小城。
小,是指面积上和S城相比的。除此以外,它饱满沉淀的穿越时空的元素,澎湃我所有的念想。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在德语里是茵河(Inn)边上的桥的意思。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是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
最重要的是,它曾是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主要住所,是这个王朝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颠峰的地方。
这个王朝便是以后统治奥匈帝国的家族,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
这里,是年幼的茜茜(Sissi/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第一次遇见后来让她成为奥地利皇后的那个人,只是彼时在这里相遇的时候,除了表兄妹的问候外,他们眼里还各自有其他关注的人,在那里时候的茜茜眼里是另一个表兄弟,一个和她同一类志趣相投的后来建造童话王国天鹅堡、和茜茜的妹妹退婚、被传出同性恋最后离奇溺水的路德维希(Ludwig II)。
有些人的历史,是传奇的。包括那个历史上真实的皇帝(Franz Joseph I),晚年他虽有情妇但和常年旅居在外的茜茜不间断的通信,更像是挚友,在茜茜遇刺身亡后,他剪下一缕她的头发,留下一句,她从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深爱她。我是相信的。
就像他们后来的相遇和订婚,惊鸿一瞥,直到最后维也纳的合墓长眠。
抵达时,接近傍晚。自捷克做火车来的。
出站,过桥,就住在面朝茵河背靠东阿尔卑斯山的那一排粉蓝、米黄、藕绿、浅粉、麦田橙的房子里面。大多都是经营百年的家庭旅馆。每一幢都有一个家族的故事。
房间里有不对称的八角形室内阳台,摆着两张藤椅,家具是橡木的,洛可可的风格。深深浅浅的遗落下欧洲贵族文化的衰败的美,墙是粉蓝的,护壁板做成精致的框格并在四周镶有花边,中间衬以浅色东方织锦,线脚是金色的。精致而繁琐,明快并纤巧。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就像住进了历史里,这是一种颓废的美,也正是让我迷恋的欧洲的味道,十八世纪的损伤的美。就像后来的英伦摇滚,伤花所以怒放。
楼梯上来的油画,都是半身像的人物,笔触细腻。拐角处有可以上网的公共电脑,烛台的蜡烛是点燃的,半透明的映出里面混着的贝壳,光因为穿透形成的柔和朦胧,增添了浪漫的迷失。
五月,阿尔卑斯山上已不见积雪。
几条主街都不长,露天的餐桌上有小束的兰花。黄金屋顶(Godenes Dachl)在夕阳下,虽然金灿灿闪,稍不留神还是容易错过,一堵住宅墙上额外突出的挑楼和考究的阳台装饰。建于1500年,属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订婚而建造的。檐角边缘饰有动物图案的雕饰花纹,廊柱表面围满了浮雕,其中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和皇后的雕像,正、侧面都还雕有纹章。
它的对面是海尔布陵屋(Helblinghaus),立面非常华丽,饰有三角檐,墙面的石膏花饰由天使、花卉、贝壳等各种巴洛克风格的元素组合而成。顺着街走过去,天色也渐暗,便是与维也纳同名的霍夫堡皇宫(Hofburg),回首不止百年。
玛丽亚特雷萨大街(Maria Theresien Strasse)两旁都是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的古典建筑,咖啡馆都在街上支了顶篷摆开了餐桌,大街的尽头是高达2300多米的雪山,街中心是为纪念1703年巴伐利亚军队撤离茵斯布鲁克而建造古希腊科林特式风格的安娜柱(Annasaeule),柱顶的圣母神色凝重地眺望着远方山。
离开前,去圣雅可布大教堂(St. Jacobs Cathedral)转了一圈,圣坛边悬挂着克拉纳赫的著名画作《圣母玛利亚施舍》,塔楼中悬挂着因斯布鲁克的和平组钟。
天黑了,回到住处。
过茵河桥的时候,我数了下,我住在岸边第六幢。
最后。
这里还是施华洛斯奇的总部,一种让许多人热衷的打磨璀璨的人造水晶玻璃。所以主街上的门店和郊外的厂部,进出的络绎不绝。
记得园丁鸟,喜欢收集各种闪亮的物什堆积在巢里看似风光,人也没什么不同,虚华的一生。
2013.1.23
================
2011年的4月和5月,我晃荡在波西米亚、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在每一处停留或长或短。
照片是几乎没时延的整理了,游记一直拖欠着。自2001年南都约稿的西藏开始,十二年以来从没有拖那么久的时间,时隔两年。
幸亏路上零星记着笔记。原来自己的记忆已经不够清晰的去记得每一程。
2013年的春节之前,我预备把这两年的行走都补全了。是的,留一份完整的记录,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旁人。
完整和done。
小,是指面积上和S城相比的。除此以外,它饱满沉淀的穿越时空的元素,澎湃我所有的念想。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在德语里是茵河(Inn)边上的桥的意思。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是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
最重要的是,它曾是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主要住所,是这个王朝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颠峰的地方。
这个王朝便是以后统治奥匈帝国的家族,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
这里,是年幼的茜茜(Sissi/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第一次遇见后来让她成为奥地利皇后的那个人,只是彼时在这里相遇的时候,除了表兄妹的问候外,他们眼里还各自有其他关注的人,在那里时候的茜茜眼里是另一个表兄弟,一个和她同一类志趣相投的后来建造童话王国天鹅堡、和茜茜的妹妹退婚、被传出同性恋最后离奇溺水的路德维希(Ludwig II)。
有些人的历史,是传奇的。包括那个历史上真实的皇帝(Franz Joseph I),晚年他虽有情妇但和常年旅居在外的茜茜不间断的通信,更像是挚友,在茜茜遇刺身亡后,他剪下一缕她的头发,留下一句,她从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深爱她。我是相信的。
就像他们后来的相遇和订婚,惊鸿一瞥,直到最后维也纳的合墓长眠。
抵达时,接近傍晚。自捷克做火车来的。
出站,过桥,就住在面朝茵河背靠东阿尔卑斯山的那一排粉蓝、米黄、藕绿、浅粉、麦田橙的房子里面。大多都是经营百年的家庭旅馆。每一幢都有一个家族的故事。
房间里有不对称的八角形室内阳台,摆着两张藤椅,家具是橡木的,洛可可的风格。深深浅浅的遗落下欧洲贵族文化的衰败的美,墙是粉蓝的,护壁板做成精致的框格并在四周镶有花边,中间衬以浅色东方织锦,线脚是金色的。精致而繁琐,明快并纤巧。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就像住进了历史里,这是一种颓废的美,也正是让我迷恋的欧洲的味道,十八世纪的损伤的美。就像后来的英伦摇滚,伤花所以怒放。
楼梯上来的油画,都是半身像的人物,笔触细腻。拐角处有可以上网的公共电脑,烛台的蜡烛是点燃的,半透明的映出里面混着的贝壳,光因为穿透形成的柔和朦胧,增添了浪漫的迷失。
五月,阿尔卑斯山上已不见积雪。
几条主街都不长,露天的餐桌上有小束的兰花。黄金屋顶(Godenes Dachl)在夕阳下,虽然金灿灿闪,稍不留神还是容易错过,一堵住宅墙上额外突出的挑楼和考究的阳台装饰。建于1500年,属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订婚而建造的。檐角边缘饰有动物图案的雕饰花纹,廊柱表面围满了浮雕,其中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和皇后的雕像,正、侧面都还雕有纹章。
它的对面是海尔布陵屋(Helblinghaus),立面非常华丽,饰有三角檐,墙面的石膏花饰由天使、花卉、贝壳等各种巴洛克风格的元素组合而成。顺着街走过去,天色也渐暗,便是与维也纳同名的霍夫堡皇宫(Hofburg),回首不止百年。
玛丽亚特雷萨大街(Maria Theresien Strasse)两旁都是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的古典建筑,咖啡馆都在街上支了顶篷摆开了餐桌,大街的尽头是高达2300多米的雪山,街中心是为纪念1703年巴伐利亚军队撤离茵斯布鲁克而建造古希腊科林特式风格的安娜柱(Annasaeule),柱顶的圣母神色凝重地眺望着远方山。
离开前,去圣雅可布大教堂(St. Jacobs Cathedral)转了一圈,圣坛边悬挂着克拉纳赫的著名画作《圣母玛利亚施舍》,塔楼中悬挂着因斯布鲁克的和平组钟。
天黑了,回到住处。
过茵河桥的时候,我数了下,我住在岸边第六幢。
最后。
这里还是施华洛斯奇的总部,一种让许多人热衷的打磨璀璨的人造水晶玻璃。所以主街上的门店和郊外的厂部,进出的络绎不绝。
记得园丁鸟,喜欢收集各种闪亮的物什堆积在巢里看似风光,人也没什么不同,虚华的一生。
2013.1.23
![]() |
================
2011年的4月和5月,我晃荡在波西米亚、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在每一处停留或长或短。
照片是几乎没时延的整理了,游记一直拖欠着。自2001年南都约稿的西藏开始,十二年以来从没有拖那么久的时间,时隔两年。
幸亏路上零星记着笔记。原来自己的记忆已经不够清晰的去记得每一程。
2013年的春节之前,我预备把这两年的行走都补全了。是的,留一份完整的记录,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旁人。
完整和done。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