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项目——阿倮村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志愿者招募
(一)它是如何出现的?
我们从两年前做小学教育的时候开始思考游戏的问题。当时我们更多的是对传统游戏的被遗弃流露出感伤的情绪。即使曾经想深入的探讨游戏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参见日记)。当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参考过更多的游戏和儿童发展的理念(皮亚杰、维果斯基)及基于游戏建立的幼儿园的模式(瑞吉欧、四环游戏小组)之后,我们有了在乡村废弃校舍上建立一个基于游戏(建构性活动)的幼儿园(非正规幼儿园)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是基于另一个更现实的诱因:在我们从事小学教育期间碰到过许多未接受过幼儿教育而有学习上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的问题儿童。我们希望能改变这一现实。
在为第一个幼儿园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思考——一个理想的乡村幼儿园是怎样的?它应该如何运行?外界应该以怎样的定位介入到当地的幼儿教育中?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一个更加完善、持续的项目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办一个幼儿园,而是探索出一个可以在乡村进行复制的幼儿园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外界力量充当着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当地村民在幼儿教育上的自助、自治的潜力,最后形成能由当地村民独立自主运行的本土幼儿园(志愿者辅助)。
(二)它如何得以实现?
1、它的起点
毫无疑问,在这种课程理念和运行模式形成后,创办第一个幼儿园成为它的起点(或者说支点)。通过对这个幼儿园的建设、运行、评估,我们将完善和扩展乡村幼儿园的模式。
这个幼儿园将成为我们探讨如下问题的根源地:如何形成适合当地儿童的课程?如何实现家长持续的深层次的参与?如何预防“搭便车”的行为?如何实现志愿者的延续?
同时,它还通过自身的社会效益向周围的乡村传导创办幼儿园的激发因子。
2、它的扩展
区域性或者说社区化,将成为它最具特色一种力量。在相同文化背景的区域(或村、或乡、或县),起点幼儿园(通过“开放时间”)将激发周围村民的办园欲望,这将是我们更广阔介入的基础
3、它的完善
在更多的乡村接受它之后,我们将拥有大量的现实材料来完善改进我们的乡村幼儿园课程和运行模式。而且志愿者、乡村家长、乡村行政部门作为该项目的三个主体,将各自通过自身的辐射完成更大范围的模式传播。
(三)作为起点的阿倮村
1、两个原因
I、阿倮村的村民家长们曾经商讨过自己利用废弃的小学校舍创办学前教育的想法。家长的自发基础是我们选择它作为起点的一个原因。
II、村主任对我们的介入表现极大的兴趣,以他为代表的村委会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单位参与进来。我们对于村幼儿园最终的运行模式也是以村民自治为方向的,村主任的支持也是促使我们选择阿倮的一大原因。
2、基本情况
目前,我们已经在阿倮村完成了两次的调研,和当地的家长及村委会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今年的2月底我们将会进行校舍的重新修建,并计划在3月份开学。
1、基本情况
阿倮村的完整行政称呼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阿倮村。
阿倮村在康普乡被当地人冠以“小台湾”的称号。从经济和民族两个方面解读这个称呼就可以很好的了解阿倮村了。从民族文化来说,阿倮村全村属于纳西族,全村的语言环境为纳西话。他们虽然共享着当地普遍的生活方式(半农业半畜牧业)和生活习性(熟悉山地生活、爱喝酒),但在民族性上和周围的傈僳族还是有一点差异的,他们有着更强的上进心和更高的文化水平(或者说其汉化的程度更高)。从经济水平来看。由于纳西曾经作为维西厅的权贵民族,使得阿倮村纳西后裔们大多在山谷的平缓区域占据着容易耕种的良田,种植着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一部分用于食用一部分用于饲养牲畜。以农业辅助的畜牧业是他们的经济收入主体,相对于周围傈僳族的放养方式,阿倮村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圈养。另外由于地处维德公路旁,便利的交通促发了阿倮村村民的运输产业。
2、教育情况
阿倮村或者说整个滇西高山区,幼儿园是一直缺失的。阿倮村4-6岁的儿童一共有19个。在撤点并校之前,阿倮村的家长会将6岁的儿童送往村完小就读学前班。撤点并校之后,阿倮村的家长需要把6岁半的儿童送往康普乡的乡完小就读半年的预备班然后升入一年级。他们需要在康普乡完小住校,家长们一星期接送一次,对于如此年龄就住校的情况当地的村民也多有抱怨。当地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是典型的农村的权利模式,吼叫是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规训方法。
(三)它需要什么
1、志愿者
我们并非依靠政府机构,也不是一个功能完整的组织。我们只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们的资金大多来自我们自己和朋友的捐赠。我们保证我们的账目一直处在透明公开的状态。我们也会寻求向组织的自给自足化方向发展,我们正在香港进行组织或者工商注册的尝试。
我们目前没有任何组织身份,所以我们不能提供任何证明或者荣誉奖章,而且只能提供少量的生活补助。但是,你可以和我们一起从零开始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起点幼儿园的建设(一砖一瓦)、模式的探讨和完善、课程的设计等等。
基于现在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在起点幼儿园任教的一到两名老师加入。为了保证这个项目能健康持续的运行下去,我们希望加入的老师具有:
1、成熟的幼教理念(能转化成课程)
2、独立选择并会为之负责的能力
3、对乡村幼儿教育模式探索的兴趣
在看完以上所有信息之后,如果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豆邮咨询更加详细的细节。愿意加入的志愿者可以通过以下的地址发来邮件。
donglin911@sina.com
邮件内容除了个人的简历之外,希望您还能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简单的说一说你的幼教理念或者你感兴趣的幼教理念。
2、你心目中理想的乡村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可从任何角度回答)?
3、加入的动机?
我们从两年前做小学教育的时候开始思考游戏的问题。当时我们更多的是对传统游戏的被遗弃流露出感伤的情绪。即使曾经想深入的探讨游戏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参见日记)。当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参考过更多的游戏和儿童发展的理念(皮亚杰、维果斯基)及基于游戏建立的幼儿园的模式(瑞吉欧、四环游戏小组)之后,我们有了在乡村废弃校舍上建立一个基于游戏(建构性活动)的幼儿园(非正规幼儿园)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是基于另一个更现实的诱因:在我们从事小学教育期间碰到过许多未接受过幼儿教育而有学习上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的问题儿童。我们希望能改变这一现实。
在为第一个幼儿园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思考——一个理想的乡村幼儿园是怎样的?它应该如何运行?外界应该以怎样的定位介入到当地的幼儿教育中?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一个更加完善、持续的项目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办一个幼儿园,而是探索出一个可以在乡村进行复制的幼儿园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外界力量充当着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当地村民在幼儿教育上的自助、自治的潜力,最后形成能由当地村民独立自主运行的本土幼儿园(志愿者辅助)。
(二)它如何得以实现?
1、它的起点
毫无疑问,在这种课程理念和运行模式形成后,创办第一个幼儿园成为它的起点(或者说支点)。通过对这个幼儿园的建设、运行、评估,我们将完善和扩展乡村幼儿园的模式。
这个幼儿园将成为我们探讨如下问题的根源地:如何形成适合当地儿童的课程?如何实现家长持续的深层次的参与?如何预防“搭便车”的行为?如何实现志愿者的延续?
同时,它还通过自身的社会效益向周围的乡村传导创办幼儿园的激发因子。
2、它的扩展
区域性或者说社区化,将成为它最具特色一种力量。在相同文化背景的区域(或村、或乡、或县),起点幼儿园(通过“开放时间”)将激发周围村民的办园欲望,这将是我们更广阔介入的基础
3、它的完善
在更多的乡村接受它之后,我们将拥有大量的现实材料来完善改进我们的乡村幼儿园课程和运行模式。而且志愿者、乡村家长、乡村行政部门作为该项目的三个主体,将各自通过自身的辐射完成更大范围的模式传播。
(三)作为起点的阿倮村
1、两个原因
I、阿倮村的村民家长们曾经商讨过自己利用废弃的小学校舍创办学前教育的想法。家长的自发基础是我们选择它作为起点的一个原因。
II、村主任对我们的介入表现极大的兴趣,以他为代表的村委会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单位参与进来。我们对于村幼儿园最终的运行模式也是以村民自治为方向的,村主任的支持也是促使我们选择阿倮的一大原因。
2、基本情况
目前,我们已经在阿倮村完成了两次的调研,和当地的家长及村委会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今年的2月底我们将会进行校舍的重新修建,并计划在3月份开学。
1、基本情况
阿倮村的完整行政称呼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阿倮村。
阿倮村在康普乡被当地人冠以“小台湾”的称号。从经济和民族两个方面解读这个称呼就可以很好的了解阿倮村了。从民族文化来说,阿倮村全村属于纳西族,全村的语言环境为纳西话。他们虽然共享着当地普遍的生活方式(半农业半畜牧业)和生活习性(熟悉山地生活、爱喝酒),但在民族性上和周围的傈僳族还是有一点差异的,他们有着更强的上进心和更高的文化水平(或者说其汉化的程度更高)。从经济水平来看。由于纳西曾经作为维西厅的权贵民族,使得阿倮村纳西后裔们大多在山谷的平缓区域占据着容易耕种的良田,种植着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一部分用于食用一部分用于饲养牲畜。以农业辅助的畜牧业是他们的经济收入主体,相对于周围傈僳族的放养方式,阿倮村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圈养。另外由于地处维德公路旁,便利的交通促发了阿倮村村民的运输产业。
![]() |
作为经济补充的运输业 |
![]() |
“贫穷”的符号 |
![]() |
建筑的民族文化 |
![]() |
畜牧 |
![]() |
以及农耕 |
2、教育情况
阿倮村或者说整个滇西高山区,幼儿园是一直缺失的。阿倮村4-6岁的儿童一共有19个。在撤点并校之前,阿倮村的家长会将6岁的儿童送往村完小就读学前班。撤点并校之后,阿倮村的家长需要把6岁半的儿童送往康普乡的乡完小就读半年的预备班然后升入一年级。他们需要在康普乡完小住校,家长们一星期接送一次,对于如此年龄就住校的情况当地的村民也多有抱怨。当地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是典型的农村的权利模式,吼叫是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规训方法。
![]() |
作为“劳动力”的教育 |
![]() |
阿倮村的聚居程度提供了小孩集体游戏的机会 |
![]() |
寡言是他们面对陌生人的反应 |
![]() |
与长辈的玩耍 |
![]() |
康普乡的集市提供的工业玩具 |
![]() |
电视的影响力 |
(三)它需要什么
1、志愿者
我们并非依靠政府机构,也不是一个功能完整的组织。我们只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们的资金大多来自我们自己和朋友的捐赠。我们保证我们的账目一直处在透明公开的状态。我们也会寻求向组织的自给自足化方向发展,我们正在香港进行组织或者工商注册的尝试。
我们目前没有任何组织身份,所以我们不能提供任何证明或者荣誉奖章,而且只能提供少量的生活补助。但是,你可以和我们一起从零开始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起点幼儿园的建设(一砖一瓦)、模式的探讨和完善、课程的设计等等。
基于现在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在起点幼儿园任教的一到两名老师加入。为了保证这个项目能健康持续的运行下去,我们希望加入的老师具有:
1、成熟的幼教理念(能转化成课程)
2、独立选择并会为之负责的能力
3、对乡村幼儿教育模式探索的兴趣
在看完以上所有信息之后,如果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豆邮咨询更加详细的细节。愿意加入的志愿者可以通过以下的地址发来邮件。
donglin911@sina.com
邮件内容除了个人的简历之外,希望您还能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简单的说一说你的幼教理念或者你感兴趣的幼教理念。
2、你心目中理想的乡村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可从任何角度回答)?
3、加入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