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不了的江湖梦
查看话题 >率性谓道,故自由;识音者希,惟至人;永以为好,匪报也。
现实中生活日渐浮躁的我看着被林立高楼切割成不规则形状的苍穹,幻想着沉浸在另一种与自身无关却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的生活里。疲累之时聊以慰藉,告诉自己,江湖武侠梦啊,它不是蜃楼,是绿洲。 武侠小说中阅金庸最早也最多,纵览金书,最不愿醒来的那个梦叫《笑傲江湖》,读完一度有找片竹林隐居的念头。 曾有段日子连着读林清玄,篇篇禅语,常有灵光一现,遂把《笑傲》里的“自由”,“知音”和“报恩”这三个概念拎出来,作一番漫想。 楔子 在云上,云端见雾,先想到了“雾”这个物象。登高俯瞰,雾是一种风景、一种仙逸、一种能拨云见日的希望;跌落深谷,雾是一种迷途、一种纠葛、一种能蛊惑人心的不安定因素。拆字的话是这样的:近“山”者升“仙”,近“谷”者沦“俗”,一览江湖,仙俗分明。 笑傲于我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部写人性的书,主人公本性就不赖,经历诸多,人格更为丰盈: 心灵成长了,哪怕尽睹险恶,还是看到了人生价值; 情感深刻了,纵使他挫败过,也能笼罩幸福的光影; 内在丰饶了,即使身处草野,依然能品味人生之趣。 「率性之谓道」 关于人生的真谛,《了凡四训》认为:人生在世不为衣食住行贪图利往,而是为尽伦常之道而来,故为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是为“尽性”。《中庸》更有精辟一语“率性之谓道”亦为此意。 “侠”的精神源于春秋战国的墨家,核心是肝胆相照,其实武侠世界里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这个东西。去留随意,赤诚以待,洒脱相交。 说到“交友”有个很率性的原则为“四不一没有”: 1不与俗气之人为友 2不与不孝之人为友 3不与不谈心之人为友 4不与不知情感之人为友 唯一的一个没有:即使没有一个知音,不与以上之流为友,亦无憾焉。 话到“自由”有禅师开悟云: 空阔透天,鸟飞如鸟。(不必探索鸟飞的奥秘,而要体会鸟的自由) 水清澈地,鱼行似鱼。(不必了解鱼游的秘诀,而要感受鱼的自在) 所以人不必是鸟或鱼,但人也能自由自在。居于尘世万般无奈,心却可以随燕随鱼,于飞于天下,畅往江湖,奔波不倦。 《诗经·柏舟》里还这样描述过一颗“平正的心”: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的心不是镜子,不能既包容美的也包容丑的) 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翻过来也对翻过去也对) 我心匪席,不可转也。(我的心不是草席,不能随便卷来也是卷去也是) 一般普遍认为令狐冲是洒脱自由的浪子象征,却也有认为忠孝仁义是他的绊脚石导致他其实不自由、他的苦难皆因内心挣扎而起、他唯一自在乃喝酒麻醉时的观点。我想说,但在最不自由的江湖里,他依旧是最苦逼却最潇洒的那一个。 旦夕祸福由天定,悲欢离合怎自由。“自由”本就是个模糊概念,生而为人,不能遗世自生。他“尽性”就决定了他会被人与人间的联系所约束,用个矫情点的日系词叫羁绊,不似其他的金庸男主角之苦由旁人强加或背负沉重身世,令狐冲的苦难都是内在,可那是他自愿的。但是他的放浪形骸是外在,一半源于天性一半是去平衡心中悲苦的自我宽慰,这个世界那么无赖,只要把好原则偶尔痞一下不正好么?比起摇摆不定满脸沉重似诉平生不得意,他的这种处理方式是我欣赏之处。笑中带泪,傲里含悲,悲苦在前,笑傲在后。 至于喝酒,有浇愁一说有爱好一说,自我麻痹肯定偶尔为之,喝个情趣雅兴却也是有的,杜甫《漫兴十九首》其五有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喜好之物可以忘忧,莫把忘忧强扯于浇愁。 “交友之则”他符合,以心交友,不忘恩义,以酒发现闪光点,用侠义感化其瑕疵。 “平正之心”他具备,把握原则,心中一杆秤,坚持美的,对的,平正的人生态度。 「弦外之音与身外之物」 记得名曲《高山流水》的故事么?琴师伯牙于荒野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描绘的乃“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光景。伯牙惊:“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这与身份悬殊的曲刘之谊多么相似。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旷世之曲《广陵散》的传人嵇康让人闻曲感到形神为之超脱。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心的感受与音乐是分开的,乐客观,心主观)一切感动在心而非乐,对于缺乏感受的心,最好的音乐也无力;对于善感的心,雅乐与郑音皆能悟其妙。故叹: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 绿竹巷中初视奏《笑傲江湖》曲的婆婆末了低语“琴箫合奏,世上哪里去找这一个人去?”,感伤犹如“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曲已尽,意未尽,少年呆呆伫立,自伤身世泪洒曲谱……婆婆道:“何以你反而对我直言无隐?”令狐冲道:“弟子自己也不明白其中原因。想是听了前辈雅奏之后,对前辈高风大为倾慕,更无丝毫猜疑之意。”琴音为陌路人敞心扉。 苏子有诗: 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妙音不在琴上,也不在指上,而是善乐之人,随心而作,应指而发,表现在琴。) 于音律一窍不通的令狐冲一点就通,习得指法一曲《碧霄吟》颇有青天一碧、万里无云的空阔气象。琴为心声,乃其豁达心胸所致;而后《有所思》出现极似俚歌的闽音,也由心而发,倾谈一番,婆婆惋劝“各有姻缘莫羡人”……直到别离,赠琴献谱,语多难寄反无词,心酸良久,道一声珍重。 最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之外,最美丽的人生在色身之外。懂弦外之音,弃身外之物,是为知音。 「永以为好,匪报也」 作为我最爱的理想侠侣,先提下令狐冲和任盈盈的人名典故: 大盈若冲,此话源自于老子《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盈”为满月,“冲”指缺月。“盈”和“冲”本就是互补之相,暗合易经。 表意为:月亮总是满的,却常常显出缺失之貌,人境界越高,就越谦虚。引申为:大器已成,返朴归真,与宇宙合一。浩然正气充盈体内却虚怀若谷,此种追求对自己、对社会亦无害,是通过长期修炼功德圆满的体现,是求之于内的结果。不弊、不穷乃道德使然。 ——金老这么起名其意不言而喻。 读到《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对话,欣羡无比: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我几乎觉得“偷鸡喂狗”的可爱桥段是出自这里了,后两句还让我仿佛看到了冲盈婚后的生活:隐退江湖,赏星谈月,浅酌对饮,抚琴弄箫,举案齐眉,珍爱无限。 嗯?觉得上一则“杂佩以报之”往“你对我真好,我得好好报答你”去了? 好,为驳报恩论,再上一则依然是来自中华民族最美的古风歌《诗经》木瓜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不是报答,而是希望我们永远这样好下去。) 一旦爱了,一个人会甘愿把自己放到尘埃里,可是爱从来不卑微,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失去心更宽,失去的时候正是人生的契机,她在对的时间开启他的心。 能观悲喜,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幸。 不能观照,执迷于外相,得到与失去皆不幸。 想起之前wb上看到的论调“笑傲里没有值得嫁的男人,令狐冲闲逸无壮志,任盈盈跟了他以后的人生是缺失质量的下坡路”令我不由一惊,后来想想只是对“质量”的追求有所不同罢了,况且人在江湖“入世”抑或“出世”皆看一个时势,若朝代更迭时势所需要自能诞育郭靖这样的民族英雄,笑傲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江湖,琴吟箫韵,诗画酒茶,本就蕴含禅意哲理,对于令狐冲来说武林中的不可不为之事已肃清,文化与美好,细致与文明,无关时代,而是在心。 也有些人大概是受新修版添加的那句“和一只大马猴锁在一起”的影响,认为冲最后与盈仍然是不自由。我想说的是良缘知音的意义在于可以建立一种相互提高、交付心灵的关系。 遇见他之前,她只是人前威风的圣姑,情窦未开唯信手中剑,隐巷幽深,清风拂面; 识得她之前,他恰逢平生处处不得意,苦痛潦倒众叛亲离甚自弃,无处诉,无人懂。 绿竹始缘,渐敞心弦。 连喝酒吃茶都有了义理,任凭那风雨飘摇,却能和有缘人品得酒中真味,琴中雅心。 细细想来,冲盈都是从“贫乏无觉的生活”逐渐迈向“丰盈有感的生命”。 这是我信奉的恋爱观:一起升华成为更好的人。 以屈子的《九歌》末两行来做结: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我来之时潇洒无语,我去之时飘然而去,我乘旋风载云旗,飞上天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伤,莫过于活着时候的别离;喜乐,莫过于有了新的知己。) by 寂寞天籁 2013.1.24(修改于 2018.03.13) ----------------------------------------------------------- 注:以上引典译文出自林清玄作品《在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