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连客-体验报告
连客-体验分析报告
登陆界面的那句话,让我觉得连客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我又觉得这个梦想很空洞,所以我想问,连客的核心用户价值是什么。
经历
连客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哪些类?
1.旅行计划
2.学习某种技能
3.组织同城活动
以上三类是最多的,其他的基本没法做归类,大部分人都只是泛泛的写了一个想法,连计划都不算。所以这些应该算是“白日梦”而不是“将要经历”的事情。连客的口号叫做“经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很有想法,但是太过宽泛。我想不出“与众不同的事”具体可以怎么落脚。
用户活跃度
我猜测连客的用户活跃度很低。
没有关注或者好友机制,用户在首页看到的一直是自己的“经历”,孤芳自赏很快就会厌倦的。而获得一个“经历”这种事情成本很高,因为“经历”这种事情是要你去计划然后实施的,不像微博那样拍张照写段话就可以。这种高成本必然导致用户的“经历墙”更新的速度很慢。
从“探索经历”频道来看,连客上发起活动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主要的活动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其他地区非常少,这其中还包括了网站自己运营的一些活动。上线时间不长是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个活动的组织成本相当高。要成功组织一个活动,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我自己以前参加过一些豆瓣的同城活动,往往组织者需要具备时间、场地、有兴趣的人这三个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至少得占一项。
拿豆瓣同城来做个类比,豆瓣有6000万用户,小组、社区的活跃度是很高的,但是豆瓣同城却非常冷清,需要大量的商家活动来支撑。原因就是活动的成本很高,希望靠UGC的方式产生大量的活动,可以说非常困难。
经历策划室
这算是是“经历策划室”的介绍吧,当然也不仅仅是介绍,还告诉用户怎么去给一个活动添砖加瓦。从这一小段介绍可以看出,设计者对用户的行为有一个预期,希望他们通过不断地在一个主题下回复,来共同参与讨论。不过实际上用户的行为并不如他们预期所想。如果你想实现与众不同的经历,那么你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跨出一小步。别人的回复也无法为你提供可行方案,而只是表达支持而已。
“经历策划室”这个模块在信息的架构上有很大的问题。我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就是,哦,又是瀑布流。为什么要用瀑布流呢,瀑布流的方式适合于以图片为主的网站,而连客上图片并不是主要的。连客上的图片,大部分时候仅仅作为一个夺人眼球的目的而存在,并不必要,而且往往跟“经历”并不相关。另一方面,瀑布流中,信息消费的速度很快,比timeline要快不少。对于连客这样的网站,本身内容就少,再加上瀑布流这种快消方式,用户很快就会发现没有多少内容可以浏览,也就很难让用户留下。
同样也是因为信息消费过快,用户难以沉浸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回复都是“支持你”、“好羡慕”这样的完全没有帮助的内容,这样的回复,对于创造内容的用户除了赚赚人气,几乎没什么价值。
另外,关于好友机制,连客没有加好友的机制,但是却有“遇见的好友”,我没搞清楚“遇见的好友”是怎么出现的。我猜测可能是共同参与过某个经历。注意:我是在猜测,也就是说连客在好友机制上完全把用户弄糊涂了。
关于角色
在注册的时候我很慎重的给自己选择了三个角色,后来我发现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获得角色,而且角色还有成长值。这种设计还是蛮新颖的,是一种激励手段。
关于心情
这玩意儿我实在没搞懂是干什么的,“一探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修善其身”又是什么心情?从这里就能看出,连客为“经历”设计了非常多的维度,设计者也许是想让“经历”这个概念看起来更丰富,但实际却让它变得非常复杂。
总体来说,连客的产品设计很难让人满意。给我的感觉是连客创造了很多概念,经历、策划、角色等等,让人搞不清楚。信息架构很乱,信息的流动不顺畅(主观感受)。
最后,看了下其他人写的分析,发现我的分析完全focus在产品和设计的角度了。当然其他方面我也不懂,就不班门弄斧了。
登陆界面的那句话,让我觉得连客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我又觉得这个梦想很空洞,所以我想问,连客的核心用户价值是什么。
经历
连客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哪些类?
1.旅行计划
2.学习某种技能
3.组织同城活动
以上三类是最多的,其他的基本没法做归类,大部分人都只是泛泛的写了一个想法,连计划都不算。所以这些应该算是“白日梦”而不是“将要经历”的事情。连客的口号叫做“经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很有想法,但是太过宽泛。我想不出“与众不同的事”具体可以怎么落脚。
用户活跃度
我猜测连客的用户活跃度很低。
没有关注或者好友机制,用户在首页看到的一直是自己的“经历”,孤芳自赏很快就会厌倦的。而获得一个“经历”这种事情成本很高,因为“经历”这种事情是要你去计划然后实施的,不像微博那样拍张照写段话就可以。这种高成本必然导致用户的“经历墙”更新的速度很慢。
从“探索经历”频道来看,连客上发起活动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主要的活动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其他地区非常少,这其中还包括了网站自己运营的一些活动。上线时间不长是一个原因,不过我觉得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个活动的组织成本相当高。要成功组织一个活动,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我自己以前参加过一些豆瓣的同城活动,往往组织者需要具备时间、场地、有兴趣的人这三个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至少得占一项。
拿豆瓣同城来做个类比,豆瓣有6000万用户,小组、社区的活跃度是很高的,但是豆瓣同城却非常冷清,需要大量的商家活动来支撑。原因就是活动的成本很高,希望靠UGC的方式产生大量的活动,可以说非常困难。
经历策划室
这算是是“经历策划室”的介绍吧,当然也不仅仅是介绍,还告诉用户怎么去给一个活动添砖加瓦。从这一小段介绍可以看出,设计者对用户的行为有一个预期,希望他们通过不断地在一个主题下回复,来共同参与讨论。不过实际上用户的行为并不如他们预期所想。如果你想实现与众不同的经历,那么你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跨出一小步。别人的回复也无法为你提供可行方案,而只是表达支持而已。
“经历策划室”这个模块在信息的架构上有很大的问题。我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就是,哦,又是瀑布流。为什么要用瀑布流呢,瀑布流的方式适合于以图片为主的网站,而连客上图片并不是主要的。连客上的图片,大部分时候仅仅作为一个夺人眼球的目的而存在,并不必要,而且往往跟“经历”并不相关。另一方面,瀑布流中,信息消费的速度很快,比timeline要快不少。对于连客这样的网站,本身内容就少,再加上瀑布流这种快消方式,用户很快就会发现没有多少内容可以浏览,也就很难让用户留下。
同样也是因为信息消费过快,用户难以沉浸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回复都是“支持你”、“好羡慕”这样的完全没有帮助的内容,这样的回复,对于创造内容的用户除了赚赚人气,几乎没什么价值。
另外,关于好友机制,连客没有加好友的机制,但是却有“遇见的好友”,我没搞清楚“遇见的好友”是怎么出现的。我猜测可能是共同参与过某个经历。注意:我是在猜测,也就是说连客在好友机制上完全把用户弄糊涂了。
关于角色
在注册的时候我很慎重的给自己选择了三个角色,后来我发现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获得角色,而且角色还有成长值。这种设计还是蛮新颖的,是一种激励手段。
关于心情
这玩意儿我实在没搞懂是干什么的,“一探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修善其身”又是什么心情?从这里就能看出,连客为“经历”设计了非常多的维度,设计者也许是想让“经历”这个概念看起来更丰富,但实际却让它变得非常复杂。
总体来说,连客的产品设计很难让人满意。给我的感觉是连客创造了很多概念,经历、策划、角色等等,让人搞不清楚。信息架构很乱,信息的流动不顺畅(主观感受)。
最后,看了下其他人写的分析,发现我的分析完全focus在产品和设计的角度了。当然其他方面我也不懂,就不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