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决断
相对来说,果然还是比较喜欢些冷门的东东。
关于纵横,最早是从“合纵连横”这个词得来的印象,“朝秦暮楚”就是这么来的啊。
苏秦虽然风光无限佩六国相印,却还是不及张仪这一国之相的口舌之利。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于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口才的重要性么?换个贬义词的说法就叫做搬弄是非了。
于是再次见证了人心是一种多么容易掌控又是多么难测的东东。
大儒们最爱说的: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是,长歪了的我,总是觉得,小时候接受过于光明的教育,长大了就被这社会现实踹入了黑暗,越陷越深,已经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光明了。
又跑题了~
回到鬼谷先生的弟子。
根据以前的印象,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似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界限,门人弟子都可以自由的学习本派或他派的学说。兵家的庞涓孙膑据说是师出鬼谷,鬼谷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应该算是张仪和苏秦了,不过他们后来被称为纵横家。
张仪和苏秦是不是师出同门,师出鬼谷,历史的真实已经比不上千年来的传奇故事了。
之所以对庞涓孙膑有印象是因为教科书上关于战国最主要的阐述就是三场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而他们是其中两场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主角。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可最终一统七国的不是魏,是春秋以来就相对弱小的秦。
学生时代的教科书是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来概括那段东周历史的,现在的教科书只用“春秋争霸”了,齐、晋、楚的霸主地位是一直巩固的,秦只在穆公时期稍有成绩算不得中原霸主,而吴、越则纯属托福于江南地带的婉约传说了。
三家分晋中的魏国最先崭露头角,韩国仰赖于地理中心,赵国是抗秦主力,后期还是失去了统一七国的权利。齐、楚太过骄傲,而燕国守旧偏安。于是被置于绝地的秦反而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虽然对儒家不感冒,还是得赞同孟夫子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时候就大爱秦始皇帝陛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统一度量衡不是统一文字不是修长城,而是血洗六国。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从小就已经有暴戾倾向了~
基于对这位千古一帝近乎偏执的狂热,我对秦帝国一向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诸侯国。
想当年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曾经让我很崇拜,不过在知道这位赵王的下场后就变成泡泡破碎了……
语文教科书里有一篇《将相和》,“完壁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词的出处。那时候想的是:秦王太好哄了,手下太安分了;赵王有这样的相和将,为什么会被秦所灭?
直到看《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国君臣的对话,才绕出来了。
“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国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于是不自觉的又浮想连翩了……
一不小心又跑题了~
张仪和苏秦,据说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但出于传奇故事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师兄弟之说。
基本上按照当下的主流观点,张仪完全属于反复无常的小人了。而苏秦为弱国奔波联结盟约共抗强国,可以算是英雄行径了。
但是,我相对来说还是偏向张仪。那个传说中被暴打到濒死还让人看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还在不在的张仪。
其实本来是想纪念下最近在狂迷的那对师兄弟的。
纵与横。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用这么宏伟的句子来赞扬纵横家,向来是文人的夸张笔法最爱。
从左右天下棋局的观点来说,剑圣终究只是一人之力,而小庄更适合当主宰政局的鬼谷子了。
决情断疑。
决断筹谋上小庄更胜一筹。武学修为上剑圣自是颠峰了。
总是不知不觉就跑题了,这坏习惯得改啊~~
关于纵横,最早是从“合纵连横”这个词得来的印象,“朝秦暮楚”就是这么来的啊。
苏秦虽然风光无限佩六国相印,却还是不及张仪这一国之相的口舌之利。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于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口才的重要性么?换个贬义词的说法就叫做搬弄是非了。
于是再次见证了人心是一种多么容易掌控又是多么难测的东东。
大儒们最爱说的: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是,长歪了的我,总是觉得,小时候接受过于光明的教育,长大了就被这社会现实踹入了黑暗,越陷越深,已经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光明了。
又跑题了~
回到鬼谷先生的弟子。
根据以前的印象,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似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界限,门人弟子都可以自由的学习本派或他派的学说。兵家的庞涓孙膑据说是师出鬼谷,鬼谷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应该算是张仪和苏秦了,不过他们后来被称为纵横家。
张仪和苏秦是不是师出同门,师出鬼谷,历史的真实已经比不上千年来的传奇故事了。
之所以对庞涓孙膑有印象是因为教科书上关于战国最主要的阐述就是三场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而他们是其中两场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主角。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可最终一统七国的不是魏,是春秋以来就相对弱小的秦。
学生时代的教科书是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来概括那段东周历史的,现在的教科书只用“春秋争霸”了,齐、晋、楚的霸主地位是一直巩固的,秦只在穆公时期稍有成绩算不得中原霸主,而吴、越则纯属托福于江南地带的婉约传说了。
三家分晋中的魏国最先崭露头角,韩国仰赖于地理中心,赵国是抗秦主力,后期还是失去了统一七国的权利。齐、楚太过骄傲,而燕国守旧偏安。于是被置于绝地的秦反而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虽然对儒家不感冒,还是得赞同孟夫子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时候就大爱秦始皇帝陛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统一度量衡不是统一文字不是修长城,而是血洗六国。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从小就已经有暴戾倾向了~
基于对这位千古一帝近乎偏执的狂热,我对秦帝国一向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诸侯国。
想当年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曾经让我很崇拜,不过在知道这位赵王的下场后就变成泡泡破碎了……
语文教科书里有一篇《将相和》,“完壁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词的出处。那时候想的是:秦王太好哄了,手下太安分了;赵王有这样的相和将,为什么会被秦所灭?
直到看《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国君臣的对话,才绕出来了。
“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国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于是不自觉的又浮想连翩了……
一不小心又跑题了~
张仪和苏秦,据说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但出于传奇故事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师兄弟之说。
基本上按照当下的主流观点,张仪完全属于反复无常的小人了。而苏秦为弱国奔波联结盟约共抗强国,可以算是英雄行径了。
但是,我相对来说还是偏向张仪。那个传说中被暴打到濒死还让人看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还在不在的张仪。
其实本来是想纪念下最近在狂迷的那对师兄弟的。
纵与横。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用这么宏伟的句子来赞扬纵横家,向来是文人的夸张笔法最爱。
从左右天下棋局的观点来说,剑圣终究只是一人之力,而小庄更适合当主宰政局的鬼谷子了。
决情断疑。
决断筹谋上小庄更胜一筹。武学修为上剑圣自是颠峰了。
总是不知不觉就跑题了,这坏习惯得改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