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今山东曹县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 伊尹画像
卒于亳(山东曹县南),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历史评价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帝王之师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历史名相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市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卒于亳(山东曹县南),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历史评价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帝王之师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历史名相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市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