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
今天读易中天《品人录》,对项羽的分析和评价非常独到和深刻,我却想到了项羽的第一谋士“亚父”范曾和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第一谋士陈宫,这两个的才能都是一时之选,楚汉之争范曾作为项羽第一谋士兼叔父,最为刘汉阵营忌惮,范本人自事项梁叔倒二人起先是劝项梁立楚怀王熊心举大义名份,一举站到了反秦义军的首位,再从刘邦取汉中后不取财货女子立即识破了汉欲取天下的雄心,劝项羽在鸿门宴杀之,日常又打理楚军的军政事务,从楚军在范曾死后的种种窘境就可以看出其的重要作用。陈宫此人在谋士如雨武将如云的三国时代虽然不如孔明、郭嘉、庞统的名声在外却绝不容小觑,更难得陈宫心性高洁光明磊落,曾抓曹操却又放曹操,辅佐吕布之后令空有武力殊少智谋的人之吕布气势为之一振,成一方势力,如果吕布能给予陈宫如刘备之于孔明,曹操之于郭嘉的信任,相信吕布绝不至于死于白门。
但可惜,这两位人杰都所事非人。韩信评价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是中肯之语,项羽好逞勇力,为一军之帅却喜欢冲锋陷阵,以其一生最杰出的破釜沉舟之战为例,如果项羽是一个将军,如此做是智勇双全,可项羽是一个主帅,太好弄险非人君所为,项羽好残暴好杀,杀殷通不义,杀怀王熊心不智,火烧咸阳坑二十万降卒则是丧心病狂,项羽如此好杀刚愎却偏偏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鸿门宴时他偏偏不杀刘邦,范曾大骂项羽为“竖子不足与谋”称得上是一语成谶。吕布还不如项羽,吕布武功天下第一,其愚其蠢也几乎是天下第一,项羽一生纵横自封“西楚霸王”,毕竟曾经名义上号令天下,吕布一生只曾领一军所占最多不过数城,远不如项羽的风头无两,却偏偏学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有陈宫这样的谋士不能用却偏偏听妻子言,死得太过窝囊。
陈宫、范曾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谋主不能成大事?非也,范曾大骂项羽“竖子”,吕布之少智天下咸知。难道是因为谋主对他们亲之信之无有不从?非也,杀刘邦这样的大事项羽一意孤行,吕布自陈珪父子背叛之后几乎无一计听陈宫。但他们两个人却坚持到了最后,刘邦设计离间项羽和范曾,范曾不得不出走,半路身亡,陈宫曾经打算离开吕布却心中不忍,到曹操破城之后却拒绝曹操的劝降慷慨赴死。
或者,这就是中国士人的风骨吧。中国古代士人讲求“得其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得其人,躬耕乡野不求闻达”,如姜尚,早年胸怀天下苦读经略却不出仕,老年只在渭水边垂钓,直到与周文王相得才出来辅佐,灭商兴周历六代君王,封太公,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没有刘备的茅庐三顾,便要老死山中……但这些士人一旦选择了自己的名主定了主仆名份,就一生不弃尽心辅佐绝无二心,不论主家是否信赖不顾功业能否达成。
这是士人的可爱处,也是他们的可悲处。如果得遇名主,其又能信之爱之,再加一点运气,那么不仅能成就一番功业还能留下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传之后世,如姜子牙遇着了周文王,次一等,即便苦心孤诣功业难竟全功毕竟能善如善终,如诸葛亮虽然复兴汉室失败却名传千古,最不幸的就是“遇人不淑”,言不听计不从,结果功业化为泡影还要刀剑加身,如范曾和陈宫。
这两个人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不效仿他们,却不得不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尊重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至死不悔。这,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但可惜,这两位人杰都所事非人。韩信评价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是中肯之语,项羽好逞勇力,为一军之帅却喜欢冲锋陷阵,以其一生最杰出的破釜沉舟之战为例,如果项羽是一个将军,如此做是智勇双全,可项羽是一个主帅,太好弄险非人君所为,项羽好残暴好杀,杀殷通不义,杀怀王熊心不智,火烧咸阳坑二十万降卒则是丧心病狂,项羽如此好杀刚愎却偏偏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鸿门宴时他偏偏不杀刘邦,范曾大骂项羽为“竖子不足与谋”称得上是一语成谶。吕布还不如项羽,吕布武功天下第一,其愚其蠢也几乎是天下第一,项羽一生纵横自封“西楚霸王”,毕竟曾经名义上号令天下,吕布一生只曾领一军所占最多不过数城,远不如项羽的风头无两,却偏偏学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有陈宫这样的谋士不能用却偏偏听妻子言,死得太过窝囊。
陈宫、范曾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谋主不能成大事?非也,范曾大骂项羽“竖子”,吕布之少智天下咸知。难道是因为谋主对他们亲之信之无有不从?非也,杀刘邦这样的大事项羽一意孤行,吕布自陈珪父子背叛之后几乎无一计听陈宫。但他们两个人却坚持到了最后,刘邦设计离间项羽和范曾,范曾不得不出走,半路身亡,陈宫曾经打算离开吕布却心中不忍,到曹操破城之后却拒绝曹操的劝降慷慨赴死。
或者,这就是中国士人的风骨吧。中国古代士人讲求“得其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得其人,躬耕乡野不求闻达”,如姜尚,早年胸怀天下苦读经略却不出仕,老年只在渭水边垂钓,直到与周文王相得才出来辅佐,灭商兴周历六代君王,封太公,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没有刘备的茅庐三顾,便要老死山中……但这些士人一旦选择了自己的名主定了主仆名份,就一生不弃尽心辅佐绝无二心,不论主家是否信赖不顾功业能否达成。
这是士人的可爱处,也是他们的可悲处。如果得遇名主,其又能信之爱之,再加一点运气,那么不仅能成就一番功业还能留下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传之后世,如姜子牙遇着了周文王,次一等,即便苦心孤诣功业难竟全功毕竟能善如善终,如诸葛亮虽然复兴汉室失败却名传千古,最不幸的就是“遇人不淑”,言不听计不从,结果功业化为泡影还要刀剑加身,如范曾和陈宫。
这两个人我们可以不喜欢他们,不效仿他们,却不得不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尊重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至死不悔。这,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