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蜜桔今安在?
2008年雪灾的时候,我躲在家里的被窝里开着空调一边看新闻,一边拿着桔子当饭吃。这一画面,差不多是我印象中最后家中存有外销桔子的记忆。此后,桔子在家里年消费的水果中占比越来越小,前几年还会在桔子成长的季节喷点药,成熟时去摘点长得好一点,拿回家自己吃,到后来要也不喷了,再到后来桔子也不摘了,自供成愁,更妄谈外销。
【桔子的记忆】
1.桔园里的孩子们
生于斯,长于斯,80年代出生的黄岩农村人,对桔子的记忆就如天生般印象深刻。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农村地区,桔子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有记忆开始,每到秋季桔子成熟的季节,家里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为采摘桔子而忙碌。
抱在手上的婴幼儿,裹着襁褓躺在桔园的竹筐里,竹筐就是幼儿时的摇篮。装满两筐桔子之后,小孩就躺在桔子上,随爷爷父亲担着桔子回家贮存,而后又坐在空筐子里回到桔园,继续在空筐筐里自娱自乐。
稍微长点的孩子,就是个尽职却又自得其乐的小监工。迈着不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跟在爷爷父亲身后,监督着桔子运送回家,然后坐着空筐筐回来,就为能坐这一趟摇摇晃晃地竹筐骄子也乐呵不已。
再大点的孩子,可以帮父母运送小筐子了。大人们爬在枝头摘桔子,摘好的桔子放在小竹筐里,摘满一筐就往底下送一筐,换一个空的小筐子挂在旁边来继续装刚摘的桔子,底下的孩子就帮忙运送小竹筐,把小竹筐里的桔子倒在大竹筐里,然后又把小竹筐送到大人们在忙碌的桔树下,忙忙碌碌,却充满激情。
然后是上小学的孩子,每到桔子成熟的季节,农村的小学校还有农忙假,假期里没有作业,老师们在放假之前都会叮嘱孩子们要帮父母干活。这个年龄的孩子,爬高爬低最是兴奋,往往摘桔子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摘到最高枝头、最大的那个桔子,或者最难摘的那个桔子,每次都会为自己爬得最高、摘到比上一个更大的桔子或者摘到最难摘的桔子而兴奋不已,手舞足蹈。桔树枝非常有韧性,小孩子的重量往往压不断枝桠,因此,那些挂在细枝头最高最难摘的桔子总是由孩子们来完成。大人们也会有担心,只是更多情况下,孩子们在颤颤悠悠的枝头,总能够发挥最大潜能,从不跌落。
秋天桔园里记忆最是深刻,但只停留着小学的时代。进城求学之后,学校不再有农忙假,周末也忙于各种作业。桔子成熟的时候偶尔会帮忙打个下手,却已远远不如孩童时期来的直接和深刻。而到了外出求学的几年之后,便与秋天的丰收季节彻底告别。
2.一年到头的期盼
黄岩柑橘的种类很多,每户人家都会种的有早熟的无核桔、早桔、本地早,也有晚熟的槾桔、椪柑,还有相对较少种的脐橙(俗称报子桔)、朱红等等。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新品种也不断地涌现,只是这些品种与平常的种植人家越来越远。
早熟的桔子是每年最受期待也最能解馋的品种。
与专业的农业种植园不同,黄岩所谓的桔乡就是真的家家户户种桔子,桔园与人家比邻而设,桔树间种蔬菜瓜果。而小学校也就在桔树园旁边,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在桔树丛中穿梭,眼巴巴地看着桔子一点一点的成长和变化。
每一年,从春天爆出花芽到开花,到夏天结仁,再从桔仁一点点长大,从最初的一粒粒藏在树叶中,到秋天沉甸甸地压得枝头越来越弯,越弯则越企盼,只想着能够一饱口福,满足这一年的期待。
当夏天的热气离去,秋天的凉爽到来的时候,每天去桔子园里查探成熟的桔子是必修课,往往还是青青的,稍微泛黄就会被摘下来,酸得掉牙齿也觉得是人间美味,这份期待的快乐早已超越桔子本身的美味,以至于现在回味起桔子的味道,嘴巴里还是酸酸的。
而当晚熟的桔子挂上枝头时,肚子已经被酸不拉几的早熟桔子塞得差不多了,期待一年的馋也解得差不多了,倒是对更甜的晚熟桔子没有多大的兴趣。
3.满屋子的桔子
槾桔和椪柑成熟得比较晚,如果说早熟无核桔、本地早是尝鲜的品种,那么槾桔和椪柑则是农家里最主要的外销品种,往往待早熟无核桔和本地早上市后一个半个月后,槾桔才慢吞吞地泛出青黄的色彩,而椪柑则在槾桔收获地差不多了方可采摘。
槾桔长在田野里,椪柑长在山上,或许是由于土质的因素,长在田野里的椪柑会很酸。于是,聪明的农家人因地制宜,开辟出成片的山林种植汕头蜜桔,充分利用每一处土地。至此,一年四季枇杷、杨梅、桔子、冬笋、春笋轮着收获。
作为外销品种的槾桔和椪柑,总是要贮存到年后才卖出,因此采摘时不可太成熟,新摘下的桔子须立刻过一遍防腐药水,待干燥之后再装进塑料保险袋子里,一个袋子装两颗桔子,而后整整齐齐地磊在屋子里。桔子贮存累积的高度通常不超过20公分,防止底下的桔子被压坏,再用塑料布覆盖其上。偶尔会把桔子翻动一下,拣出坏掉的桔子,也有助于驱散呼吸作用积累的热度。家里贮存有桔子的时候,大门总是紧闭,门缝低下也会塞上棉布,防止吹进来的风把桔子风干了。曾经有个笑话说,桌子上放着两个桔子,一个大一个小,让外国朋友挑一个,外国友人理所当然地选了那个大的,打开才发现内里已经干如棉絮,却不知小小的那个才是味甜多汁。徒有鲜亮的外壳,但内里已经干枯,真正的“外强中干”。若风吹得太多,桔子便会内干外亮,徒有其表。
而今回想,我所理解的“防腐药水”,其实不过是为了给桔子外表保个鲜而已,过一下便拿出来,实质上并未危害到桔子的果瓤。保鲜袋、盖塑料布、关门、翻桔子等等,无不是为了使桔子在适当的温度中保持新鲜和水分的措施。中国农民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便细细地体现在每家每户生产的细节当中。
家里的桔子要一直贮存到农历年后。那个时期勤俭的农家没有额外的买零食,桔子是最多的零食,于是时不时地去掀起塑料布膜的一个角,在视线范围内挑选大个的桔子。有时候不小心吃多了吃出了一个坑,还要把其他位置的桔子搬过来补缺,别让父母起疑。那时的父母总是很严苛,不让我们多吃,桔子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吃掉一斤便少掉一斤。但正如所以叛逆的小孩子一样,父母越阻止,便越想吃,每天偷偷地吃掉很多桔子,甚至拿桔子当饭吃,导致手啊脸啊都黄黄的。后来才知道,桔子吃多了也会伤身体的,全身泛黄只是小小的一个问题,时间一长便会淡去,摄入过多维生素C所带来的隐患倒是不小。
正月里,便有一些商贩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收桔子”,农民自己偶尔也会挑些品质好一些的桔子装到手推车里去果品市场去卖。果品市场云集了大量的批发商,这个时候就有点像“相马会”,被看中的,会仔细询问家里的存货,而后一口定下所有的桔子,定下“收桔子”的日子,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家里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卖桔子。
4.“劳动最光荣”
桔子从成熟到卖出,给小孩子们创造了很多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收获银子”的机会。
夏天桔树挂上桔仁的时候,放学回家的小孩子们便跑进桔园里,把掉在地上的桔仁一个一个捡回家,晒干了卖,据说是有药用价值的;冬天吃掉的桔子皮晒干了也可以卖,是陈皮的原料。夏天晒桔仁,冬天晒桔皮,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把桔仁晒出去,下午放学之后再收回来,乐此不疲。存好晒干的桔仁和桔皮后,天天听着村里的叫卖声,一有人喊“桔仁卖伐桔仁哦”或者“桔皮卖伐桔皮哦”时,便会兴匆匆地拉上父母帮我们讨价还价,然后存好卖得的每一笔钱。
秋天桔子收获的时候,种桔大户往往没有足够的人手及时把桔子装进塑料保鲜袋,便会雇一些闲赋在家的妇人们帮忙装袋子,一把袋子一块钱,小孩子们也过去凑热闹。一个矮凳子,一把塑料袋,两个桔子装一袋,然后抓着袋子口转几圈,一包桔子就装好了。
而到了卖桔子的时候,通常几家几户一起卖,桔子需要拆掉保鲜袋再重新装箱。于是几家几乎的大人们便会相互帮忙,今天装你家的,明天装我家的。有时候批发商也会自己雇一些人来帮忙装桔子。这个岗位需要速度,也需要力气,小孩子们只能在旁边看着,却也是家里的小监工,眼盯着陌生人来到家里把自家的桔子一个一个地装好。
种桔大户卖剩下来的桔子有两个用途,剥了一卖桔皮,二卖果肉,相较之下,卖桔皮更省心省力,于是可以看到农村的桔园里、溪坑边倒满了果肉。寒冷的天气,自然分解速度很慢,只觉得到处垃圾,却也是落叶归根的原始生态。比起装桔子,剥桔皮又是另一个临时用工机会,放假的小孩子们又可以跟随着家里的主妇去蹭个工,赚点外快。
家家户户种桔子,给了幼年的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也让孩子们动手参与其中,体会劳动的辛劳,也体会收获的快乐。
5.桔子的吃喝玩乐
旧时城邑四周,尤其西南沿永宁江一带,一望皆桔柚之园,千株万株,漫无边际,不可胜数。阴历三、四月间,桔花开放,花香四溢,满城春色,美不胜收。八、九月间,桔子次第成熟,真是“累累下垂,殷红可爱,不啻火球之照炽”。朱熹在《次韵吕季克橘堤》中说夏秋“荷尽菊残”之后,要数桔林风光了,“君家池上几时栽,千树玲珑亦富哉。荷尽菊残秋欲老,一年佳处眼中来”(朱熹),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因此,黄岩的民间就把桔子视为吉祥之物,由之而形成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桔乡风情[1]。
冰心的《小桔灯》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也在家做起小桔灯,殊不知,早在南宋时期,水上放桔灯便是黄岩的风俗之一。据《北盟会编》记载,宋高宗赵构曾避乱台州,驻跸章安金鳌山下,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黄岩永宁江有“二船为风所飘,直犯御舟,问之,乃贩橘者。帝尽买散禁卫,令食瓤取皮为碗,贮油其中,点灯随潮放之”[2],桔灯如数万点红星浮漾海面,蔚为壮观,自此以后,水上放桔灯风俗传为美谈。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放桔灯了。
而元宵节的晚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放个桔子插根蜡烛,桔园里也要插烛点香,俗称“间间亮”。据闻这一风俗起源于明代戚继光将军抗倭,密约正月半夜以烛点间间亮,勇杀倭寇,以使敌人无藏身之地,而将其斩尽杀绝。于是,这一风俗便在桔乡传承了下来。
在农村,新屋上梁、新婚拜堂、春祭等喜庆都要例行“抛橘抛馒头”,盘上盛着五色果、桔、馒头、方糕一类抛掷于堂前,小孩满地抢橘和馒头,而喜庆时刻多用绚红艳丽多子的“朱红”[1]。
黄岩蜜桔产业发展历史里,黄罐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58年建厂的黄岩罐头食品厂,是中国第一座柑桔加工企业,计划经济时代,世界人民吃的桔子罐头,两罐中有一罐是黄罐生产的。21世纪初已发展为黄岩罐头集团,桔罐生产量突破8万吨,是中国最大的桔罐加工厂,有“世界第一罐”之称[1]。初中时代的春游活动,还有参观黄罐集团的行程,黄罐长什么样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当时的领导给参观的400多位同学每人都发了一罐桔子罐头,罐头酸酸甜甜的,到让我们都印象深刻。仔细一算,身边还是蛮多人在黄罐工作的。
【黄岩蜜桔史话】
1.种植史
黄岩柑橘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柑橘记载[3],距今有2300年。三国时沈莹所撰《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记载黄岩一带已有野生金柑:“鸡桔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
黄岩位于浙江中部,东濒海,西倚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不严寒,晚秋时旱,年平均温度摄氏17°,年平均降水量1700mm,无霜期270天,这些都是柑桔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黄岩柑桔的集中产区永宁江两岸,概为冲积壤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带沙性,通气性好,加上永宁江潮涨潮落,富含柑桔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滋润土壤,为柑桔类植物的定着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所产柑桔酸甜适中,风味浓厚,特别鲜甜可口,品质优良[1]。
黄岩蜜桔在黄岩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据1932年有关文献记载,黄岩桔区“东自江口,沿永宁江、西江、南官河、东官河及其支流两岸,俱成桔园”[3]。抗战以前,黄岩县栽培面积约2万亩。《中国实业》(1932年)载浙江省“全省水果210万担,其中柑桔62.27万担。以黄岩最有名,产量也最多,年产量达60万担,占全省柑桔总产量的96.4%”[1]。1937年以来,由于沿海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骚扰,给黄岩柑橘带来了灾难。1946年柑橘产量恢复到战前的较好水平,达到38.5万担。解放前夕,黄岩县柑橘栽培面积约2.2万亩[3]。
为了加强对柑橘生产的研究和管理,1952年,在省农林厅的支持下,黄岩成立了县柑橘技术指导所和县柑橘行政主管机构——特产科(后改为特产局、林特局)。从此,黄岩柑橘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从种植范围来说,1952年根据中央“果树上山,不与粮棉争地”号召,在头陀建立了山地柑桔试验站。1954年,在宁溪进行柑橘上山试点。1955年多点示范,建立了山地种橘的样板,克服了“种橘不过山头舟”的传统观念束缚。1957年在金清机械农场进行海涂种橘试验获得成功。从此,开辟了柑橘向山区、沿海发展的广阔途径。从西山区到东海滨,处处有橘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橘乡[3]。
从数量上讲,1949年黄岩柑橘总产量为27.38万担,1952年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47.8万担。以后,产量节节上升,1962年突破100万担大关,1985年跨过120万担,一直居全国首位。1986年达到125.15万担,相当于解放初1949年产量的4.57倍,这年产量仅次于广东省东莞市而居全国第二。1994年产量12.9万吨,创历史最高,多年位居全中国柑桔生产第一县,桔果远销海内外,真可谓盛极一时[1]。
从市场发展来看,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在黄岩建立柑橘收购站,打开柑橘销路,也促进了柑橘的生产。1952年,柑橘首次出口苏联68614担,开拓了国际市场,1960年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港澳地区,1980年横渡太平洋进入加拿大。据1952年至1988年统计,外销柑桔计24万多吨,出口占采购数的50%以上[3]。
从质量上看,柑橘品种逐步改良。五十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橘农的共同努力,通过资源普查、选种、引种和育种及高接换种等途径,淘汰了一批低档品种,积极发展黄岩特色品种——本地早及早熟温州蜜柑、脐橙、宫内伊予橘等优良品种。九十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在柑橘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橘果品质新的飞跃[3]。
2.荣誉史
黄岩蜜桔以其“色、香、味”三绝,饮誉海内外。每位品尝过黄岩蜜桔的人,无不对之津津乐道。
唐代黄岩乳橘,已列为贡品。唐宰相武元衡《送吴侍御司马赴台州》诗云:“风景轻吴会,文章变越谣。烟林繁橘柚,云海浩波涛。”1060年,北宋欧阳修等所撰的《新唐书》里,有“台州土贡乳桔”的记载。1223年,宋代《嘉定赤城志》记载了黄岩的10多个柑桔品种[1]。
南宋绍兴年间,台州知府曾宏父写过一首颂扬的诗,其中有:“一从温台包贡后,洞庭罗浮俱避席”之句,说“自从温州和台州向皇宫进贡柑橘之后,便使得久负盛名的湖南洞庭橘和广东罗浮柑退避三舍了”。当时还发生过一场争论,曾在温州任过太守的韩彦直,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序言中称:“温数邑俱种柑,而出泥山者尤杰然推第一。”这个观点遭到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作者陈景沂的反对。陈景沂是黄岩人,博闻广识,在引录《橘录》时,他指出,“韩但知乳柑出于泥山,独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出于泥山者固奇,出于黄岩者尤天下奇也。”[3]
此后,元初林昉在《柑子记》里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断江(今头陀镇)乳柑的美艳。他说,“台之州为县五,乳柑独产于黄岩。黄岩之乡十有二,而产独美于备礼之断江,地余四里,皆属富人”,断江之乳柑,“其肌泽,其臭馥,其肉素,其脉络外附,其核细以稀,其味甘以永”,“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虽练紫(荔枝)之香、含消(梨)之爽亦在下陈,况洞庭千头之绿与永嘉数寸之黄者乎!”。可见黄岩断江产的橘果的质量[1, 3]。
乳橘是古代桔子的品种。现代黄岩有早桔、本地早、朱红、槾、温州蜜柑、椪柑等。其中早桔、本地早、槾是黄岩特有品种,早桔最先应市。本地早果型较小,呈浓橙黄色,味甘美,果汁多,肉色美,核极小,在黄岩蜜桔中首屈一指,国际上享有声誉[3]。
表1 改革开放后“黄岩蜜桔”所获荣誉[1, 2]
年份 荣誉
1993年 在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黄岩本地早蜜桔获得“最畅销水果”称号
1994年 本地早蜜桔、宫内伊予柑获省评比一等奖
1995年 本地早蜜桔、宫内伊予柑双双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6年 黄岩获“中国蜜桔之乡”殊荣
1997年 本地早蜜桔又被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
1999年 黄岩本地早蜜桔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确认为名牌产品;黄岩被列为农业部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县
2000年 “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树立
2001年 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选“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
2001年 黄岩本地早、宫川温州蜜橘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
2002年 黄岩本地早又获浙江农业名牌产品称号
2003年 黄岩蜜橘通过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4年 黄岩蜜桔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入选“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
3.法律保护史[1]
2000年6月,“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树立。
2004年8月31日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对黄岩蜜桔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4年第112号)。黄岩蜜桔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关于黄岩蜜桔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划定意见的函》(黄政[2003]1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所辖行政区域。
2008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
【黄岩蜜桔今安在】
黄岩蜜桔栽种历史悠久,计划经济时代曾创造过辉煌,那时全国人民吃的橘子,七个里面有一个是黄岩蜜橘;世界人民吃的橘子罐头,两罐中有一罐就是黄岩生产的。
1983年2月5日,国务院下发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该办法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和长途贩运,市场管理转轨为经济建设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一来,原本单一模式的水果市场变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开放模式。同年5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各地成立了工商管理所,原来的公社工商所撤销。这一举措,更激励了农民自主经营创新的情绪,水果市场彻底放开。从此,各种品牌柑橘纷纷抬头,消费者选择空间骤然变大,而保留着老一套经营运作模式的黄岩蜜桔则节节败退[4]。
1990年,广东东莞率先在总产与面积上超过黄岩,之后省内的衢州、临海均亦超过黄岩。在市场品牌上,江西的“芦柑”、广东的“椪柑”、四川的“脐橙”独占鳌头,黄岩蜜桔倍受冷落,产量和品质相继滑坡[5]。与此同时,临近的“临海蜜桔”“涌泉蜜桔”等品牌逐渐发展壮大,对于“黄岩蜜桔”影响巨大,近年来“黄岩蜜桔”的发展颓势更甚[6]。
1.桔子安在?
近几年,作为农村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桔子烂在枝头,越来越多的桔树被砍掉,当作柴火塞进了灶膛。
山上的、田野里的桔子也越来越难吃,而超市里的、街头卖的桔子品种一年多过一年,让人眼花缭乱,却也不见得有多么好吃。身为桔乡人,却不知卖得是什么桔子,真是一种悲哀。
桔子没人种是一个问题,种什么桔子是另一个问题。就市场上的需求来看,消费者们明显的越来越挑剔,早先年家家户户都栽种的早桔、槾桔、椪柑等品种越来越少人购买,早桔干,容易贮存的槾桔和椪柑酸,市场越来越喜欢甜软多汁的本地早以及临海蜜桔。于是,黄岩农村曾经家家户户种植的早桔、槾桔、椪柑需求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是桔农也放弃种植,让桔树自身自灭。
在一篇比较临海与黄岩桔业发展的文章中曾明确指出,2008年,临海、黄岩、三门三个台州柑橘的主产地销售柑橘30万吨,其中临海已经销售79.3%,而黄岩仅仅只有30%[4],黄岩蜜桔的地位岌岌可危。
2.桔农安在?
近几年,随着桔树被砍,还有越来越多的桔农下岗,农民不再种植桔子,而选择了打工。长辈们说,“现在的桔子太便宜了,卖不出好价钱”,抑或是“种桔子,还不如出去打工”。对现今的农村人来说,桔子已经不再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了。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城郊吞噬土地资源,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建设的工作岗位上的经济收入稳步上升,桔农们放下田地里的工具,转而向城市讨取生活资源。另一方面,桔子经济效益连年下降,农村散户种植的产品品质有限,贮存技术粗糙,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而农药等投入成本随着CPI指数又在不断上升,整体的投入产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导致桔农们最后彻底放弃继续从桔子中收取利益。两相一加和,桔农劳动力供给市场在不断萎缩中。
规模经济or小农经济,是黄岩现有桔业政策与市场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选择题。或者另一种说法是,黄岩需要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园的专业桔农,还是分散化、自足性的业余桔农?
欧美的农业是农场经济,单独的一个大型的农场可能提供全国百分之三四十的某种农产品的供应。规模经济的好处显而易见:土地集约利用、技术集中、市场反应迅速、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和贮存、平均成本较低等等。然而不可忽略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却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缺了农民、缺了农业的中国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集聚更加符合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因此,单纯的走规模化经济绝不是黄岩蜜桔产业的发展之道。也许也能够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黄岩蜜桔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园和专业桔农,更需要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分散化的业余桔农。如果说规模化、专业种植园是主干,那么业余桔农便是枝桠,只有干未有枝的产业是单薄的,只有枝未有干的产业也是不稳定的,只有枝干共同旺盛,才能大树冠天,抵挡风雨。
而随着现今产业政策对专业种植的逐步完善,引导和加强小农经济的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也该尽快推行,莫要等到散户桔农流失殆尽、桔树也化为灰烬,再重新重视和扶持,那时的成本就更大了。
3.市场安在?
由于贮存难、长途运输成本高等因素,桔子的生产供给往往具有地域性。例如广东的沙糖桔多销于广东;而当年黄岩蜜桔能够享誉海内外,也多亏了临近上海市场。但随着贮存技术提高、长途运输成本下降,地域的限制正在不断下降,譬如广东市场上也能够看到四川、江西等各地的柑橘品种,但令人气馁的是,作为闻名海内外的黄岩蜜桔,却从未曾在广东的水果店里摆出来。
黄岩蜜桔的市场在何方?亦或者再问一句:在全国市场上,黄岩蜜桔的竞争力在哪里?
从生产量上来看,黄岩蜜桔受制于“黄岩”,非黄岩生产的桔子都不算是“黄岩蜜桔”,以至于生产量受限,而越来越多的小规模的桔农放弃种植蜜桔,市场供给也在减小。
从品牌对外宣传来说,由于行政管理的原因,台州内就已分裂出黄岩蜜桔、临海蜜桔等,地级市内部就已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无法集合全市的力度来推广和销售,而最能够全力以赴的只有黄岩区,相对来说所掌握的资源、所能发挥的力度都会更小一些。
从栽种技术上来说,黄岩的柑橘种植技术是全国领先的,这无可厚非。现有的柑橘研究基地等专业研究机构,在新品种的研发、病虫害的防治、提高亩产量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但这并不代表能够赢得市场。
市场的发展仍需遵循市场的规则来办事,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如何将供需平衡点往右上方移动是政府、桔农、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4.品牌安在?
“黄岩蜜桔”是特指某一品种桔子还是泛指黄岩生产的桔子?
这个问题询问过许多人,却未有统一的明确答案,有些人认为是特指黄岩本地早,也有些人认为是只要黄岩生产的都可称之为“黄岩蜜桔”,可见“黄岩蜜桔”在概念上的混淆不清。
四会沙糖桔、江西芦柑、四川脐橙等品牌,在使用地名之时,也将产品的品种标志清晰,而“黄岩蜜桔”由于品种概念不清晰,也导致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一旦消费者受到误导,那么品牌的形象会很容易受到影响。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黄岩蜜桔的品种主要包括早桔、本地早、槾桔、宫川温州蜜桔等等大,但在《黄岩蜜桔原产地域保护》和《黄岩蜜桔证明商标管理条例》中则更强调产地的行政区范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柑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品种,黄岩蜜桔的概念中所包含的品种到底是特指还是泛指也让消费者越来越糊涂。
因此,要经营好“黄岩蜜桔”的品牌,首先要处理好所涵盖的产品品种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桔子的品质和名称是最重要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名称则是消费者记忆所购产品进而引发再次购买和实现口碑宣传的重要载体,一个名称能否成为一个品牌,全赖于消费者的认可和宣传。因此,混乱不清的品牌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选择并明晰合适的柑橘品种,更是对建立发展“黄岩蜜桔”这个品牌的第一步。
如果黄岩蜜桔是几类品种的集合,那么诸如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公司品牌管理或许值得借鉴和参考,一方面提供优质的产品、实行品牌生产线管理,另一方面则实行母品牌和子品牌的联合营销,实现母子品牌的共同发展。目前,临海蜜桔能够成功开展品牌经营并且迅速开拓市场,也多得益于“母子品牌”的共同建立。
【后记】
对于我们家而言,放弃栽种桔子是不可逆的选择。也许在父母闲赋在家之后,会以兴趣为主折腾点农事活动当作休闲娱乐,但是却不太可能会为黄岩的柑橘产业贡献多少力量,能够满足自家人的消费便已足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黄岩蜜桔[EB/OL]. [2013-1-27].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642.htm.
[2]黄岩区人民政府. 黄岩柑橘大事记[EB/OL]. [2013-1-27]. http://www.zjhy.gov.cn/ztlm/gjj/gjls/200802/t20080227_3589.html.
[3]佚名. 著名的黄岩蜜桔[EB/OL]. 黄岩在线:http://www.05760576.com/Article/mj/jwh/swxs/200611/34.html.
[4]王彬彬. 从黄岩到临海:蜜橘兴衰启示录[EB/OL]. [2013-1-27]. 新华网浙江频道: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9-02/19/content_15741331.htm.
[5]王恒正. 黄岩蜜橘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J]. 浙江柑桔, 2001(1):5-7.
[6]蒋文龙, 郑盈盈. 一盛一衰看品牌——临海蜜桔与黄岩蜜桔调查记[EB/OL]. [2013-1-27]. 第一食品网:http://www.foods1.com/content/188068/.
【桔子的记忆】
1.桔园里的孩子们
生于斯,长于斯,80年代出生的黄岩农村人,对桔子的记忆就如天生般印象深刻。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农村地区,桔子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有记忆开始,每到秋季桔子成熟的季节,家里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为采摘桔子而忙碌。
抱在手上的婴幼儿,裹着襁褓躺在桔园的竹筐里,竹筐就是幼儿时的摇篮。装满两筐桔子之后,小孩就躺在桔子上,随爷爷父亲担着桔子回家贮存,而后又坐在空筐子里回到桔园,继续在空筐筐里自娱自乐。
稍微长点的孩子,就是个尽职却又自得其乐的小监工。迈着不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跟在爷爷父亲身后,监督着桔子运送回家,然后坐着空筐筐回来,就为能坐这一趟摇摇晃晃地竹筐骄子也乐呵不已。
再大点的孩子,可以帮父母运送小筐子了。大人们爬在枝头摘桔子,摘好的桔子放在小竹筐里,摘满一筐就往底下送一筐,换一个空的小筐子挂在旁边来继续装刚摘的桔子,底下的孩子就帮忙运送小竹筐,把小竹筐里的桔子倒在大竹筐里,然后又把小竹筐送到大人们在忙碌的桔树下,忙忙碌碌,却充满激情。
然后是上小学的孩子,每到桔子成熟的季节,农村的小学校还有农忙假,假期里没有作业,老师们在放假之前都会叮嘱孩子们要帮父母干活。这个年龄的孩子,爬高爬低最是兴奋,往往摘桔子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摘到最高枝头、最大的那个桔子,或者最难摘的那个桔子,每次都会为自己爬得最高、摘到比上一个更大的桔子或者摘到最难摘的桔子而兴奋不已,手舞足蹈。桔树枝非常有韧性,小孩子的重量往往压不断枝桠,因此,那些挂在细枝头最高最难摘的桔子总是由孩子们来完成。大人们也会有担心,只是更多情况下,孩子们在颤颤悠悠的枝头,总能够发挥最大潜能,从不跌落。
秋天桔园里记忆最是深刻,但只停留着小学的时代。进城求学之后,学校不再有农忙假,周末也忙于各种作业。桔子成熟的时候偶尔会帮忙打个下手,却已远远不如孩童时期来的直接和深刻。而到了外出求学的几年之后,便与秋天的丰收季节彻底告别。
2.一年到头的期盼
黄岩柑橘的种类很多,每户人家都会种的有早熟的无核桔、早桔、本地早,也有晚熟的槾桔、椪柑,还有相对较少种的脐橙(俗称报子桔)、朱红等等。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新品种也不断地涌现,只是这些品种与平常的种植人家越来越远。
早熟的桔子是每年最受期待也最能解馋的品种。
与专业的农业种植园不同,黄岩所谓的桔乡就是真的家家户户种桔子,桔园与人家比邻而设,桔树间种蔬菜瓜果。而小学校也就在桔树园旁边,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在桔树丛中穿梭,眼巴巴地看着桔子一点一点的成长和变化。
每一年,从春天爆出花芽到开花,到夏天结仁,再从桔仁一点点长大,从最初的一粒粒藏在树叶中,到秋天沉甸甸地压得枝头越来越弯,越弯则越企盼,只想着能够一饱口福,满足这一年的期待。
当夏天的热气离去,秋天的凉爽到来的时候,每天去桔子园里查探成熟的桔子是必修课,往往还是青青的,稍微泛黄就会被摘下来,酸得掉牙齿也觉得是人间美味,这份期待的快乐早已超越桔子本身的美味,以至于现在回味起桔子的味道,嘴巴里还是酸酸的。
而当晚熟的桔子挂上枝头时,肚子已经被酸不拉几的早熟桔子塞得差不多了,期待一年的馋也解得差不多了,倒是对更甜的晚熟桔子没有多大的兴趣。
3.满屋子的桔子
槾桔和椪柑成熟得比较晚,如果说早熟无核桔、本地早是尝鲜的品种,那么槾桔和椪柑则是农家里最主要的外销品种,往往待早熟无核桔和本地早上市后一个半个月后,槾桔才慢吞吞地泛出青黄的色彩,而椪柑则在槾桔收获地差不多了方可采摘。
槾桔长在田野里,椪柑长在山上,或许是由于土质的因素,长在田野里的椪柑会很酸。于是,聪明的农家人因地制宜,开辟出成片的山林种植汕头蜜桔,充分利用每一处土地。至此,一年四季枇杷、杨梅、桔子、冬笋、春笋轮着收获。
作为外销品种的槾桔和椪柑,总是要贮存到年后才卖出,因此采摘时不可太成熟,新摘下的桔子须立刻过一遍防腐药水,待干燥之后再装进塑料保险袋子里,一个袋子装两颗桔子,而后整整齐齐地磊在屋子里。桔子贮存累积的高度通常不超过20公分,防止底下的桔子被压坏,再用塑料布覆盖其上。偶尔会把桔子翻动一下,拣出坏掉的桔子,也有助于驱散呼吸作用积累的热度。家里贮存有桔子的时候,大门总是紧闭,门缝低下也会塞上棉布,防止吹进来的风把桔子风干了。曾经有个笑话说,桌子上放着两个桔子,一个大一个小,让外国朋友挑一个,外国友人理所当然地选了那个大的,打开才发现内里已经干如棉絮,却不知小小的那个才是味甜多汁。徒有鲜亮的外壳,但内里已经干枯,真正的“外强中干”。若风吹得太多,桔子便会内干外亮,徒有其表。
而今回想,我所理解的“防腐药水”,其实不过是为了给桔子外表保个鲜而已,过一下便拿出来,实质上并未危害到桔子的果瓤。保鲜袋、盖塑料布、关门、翻桔子等等,无不是为了使桔子在适当的温度中保持新鲜和水分的措施。中国农民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便细细地体现在每家每户生产的细节当中。
家里的桔子要一直贮存到农历年后。那个时期勤俭的农家没有额外的买零食,桔子是最多的零食,于是时不时地去掀起塑料布膜的一个角,在视线范围内挑选大个的桔子。有时候不小心吃多了吃出了一个坑,还要把其他位置的桔子搬过来补缺,别让父母起疑。那时的父母总是很严苛,不让我们多吃,桔子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吃掉一斤便少掉一斤。但正如所以叛逆的小孩子一样,父母越阻止,便越想吃,每天偷偷地吃掉很多桔子,甚至拿桔子当饭吃,导致手啊脸啊都黄黄的。后来才知道,桔子吃多了也会伤身体的,全身泛黄只是小小的一个问题,时间一长便会淡去,摄入过多维生素C所带来的隐患倒是不小。
正月里,便有一些商贩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收桔子”,农民自己偶尔也会挑些品质好一些的桔子装到手推车里去果品市场去卖。果品市场云集了大量的批发商,这个时候就有点像“相马会”,被看中的,会仔细询问家里的存货,而后一口定下所有的桔子,定下“收桔子”的日子,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家里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卖桔子。
4.“劳动最光荣”
桔子从成熟到卖出,给小孩子们创造了很多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收获银子”的机会。
夏天桔树挂上桔仁的时候,放学回家的小孩子们便跑进桔园里,把掉在地上的桔仁一个一个捡回家,晒干了卖,据说是有药用价值的;冬天吃掉的桔子皮晒干了也可以卖,是陈皮的原料。夏天晒桔仁,冬天晒桔皮,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把桔仁晒出去,下午放学之后再收回来,乐此不疲。存好晒干的桔仁和桔皮后,天天听着村里的叫卖声,一有人喊“桔仁卖伐桔仁哦”或者“桔皮卖伐桔皮哦”时,便会兴匆匆地拉上父母帮我们讨价还价,然后存好卖得的每一笔钱。
秋天桔子收获的时候,种桔大户往往没有足够的人手及时把桔子装进塑料保鲜袋,便会雇一些闲赋在家的妇人们帮忙装袋子,一把袋子一块钱,小孩子们也过去凑热闹。一个矮凳子,一把塑料袋,两个桔子装一袋,然后抓着袋子口转几圈,一包桔子就装好了。
而到了卖桔子的时候,通常几家几户一起卖,桔子需要拆掉保鲜袋再重新装箱。于是几家几乎的大人们便会相互帮忙,今天装你家的,明天装我家的。有时候批发商也会自己雇一些人来帮忙装桔子。这个岗位需要速度,也需要力气,小孩子们只能在旁边看着,却也是家里的小监工,眼盯着陌生人来到家里把自家的桔子一个一个地装好。
种桔大户卖剩下来的桔子有两个用途,剥了一卖桔皮,二卖果肉,相较之下,卖桔皮更省心省力,于是可以看到农村的桔园里、溪坑边倒满了果肉。寒冷的天气,自然分解速度很慢,只觉得到处垃圾,却也是落叶归根的原始生态。比起装桔子,剥桔皮又是另一个临时用工机会,放假的小孩子们又可以跟随着家里的主妇去蹭个工,赚点外快。
家家户户种桔子,给了幼年的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也让孩子们动手参与其中,体会劳动的辛劳,也体会收获的快乐。
5.桔子的吃喝玩乐
旧时城邑四周,尤其西南沿永宁江一带,一望皆桔柚之园,千株万株,漫无边际,不可胜数。阴历三、四月间,桔花开放,花香四溢,满城春色,美不胜收。八、九月间,桔子次第成熟,真是“累累下垂,殷红可爱,不啻火球之照炽”。朱熹在《次韵吕季克橘堤》中说夏秋“荷尽菊残”之后,要数桔林风光了,“君家池上几时栽,千树玲珑亦富哉。荷尽菊残秋欲老,一年佳处眼中来”(朱熹),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因此,黄岩的民间就把桔子视为吉祥之物,由之而形成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桔乡风情[1]。
冰心的《小桔灯》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也在家做起小桔灯,殊不知,早在南宋时期,水上放桔灯便是黄岩的风俗之一。据《北盟会编》记载,宋高宗赵构曾避乱台州,驻跸章安金鳌山下,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黄岩永宁江有“二船为风所飘,直犯御舟,问之,乃贩橘者。帝尽买散禁卫,令食瓤取皮为碗,贮油其中,点灯随潮放之”[2],桔灯如数万点红星浮漾海面,蔚为壮观,自此以后,水上放桔灯风俗传为美谈。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放桔灯了。
而元宵节的晚上,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放个桔子插根蜡烛,桔园里也要插烛点香,俗称“间间亮”。据闻这一风俗起源于明代戚继光将军抗倭,密约正月半夜以烛点间间亮,勇杀倭寇,以使敌人无藏身之地,而将其斩尽杀绝。于是,这一风俗便在桔乡传承了下来。
在农村,新屋上梁、新婚拜堂、春祭等喜庆都要例行“抛橘抛馒头”,盘上盛着五色果、桔、馒头、方糕一类抛掷于堂前,小孩满地抢橘和馒头,而喜庆时刻多用绚红艳丽多子的“朱红”[1]。
黄岩蜜桔产业发展历史里,黄罐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58年建厂的黄岩罐头食品厂,是中国第一座柑桔加工企业,计划经济时代,世界人民吃的桔子罐头,两罐中有一罐是黄罐生产的。21世纪初已发展为黄岩罐头集团,桔罐生产量突破8万吨,是中国最大的桔罐加工厂,有“世界第一罐”之称[1]。初中时代的春游活动,还有参观黄罐集团的行程,黄罐长什么样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当时的领导给参观的400多位同学每人都发了一罐桔子罐头,罐头酸酸甜甜的,到让我们都印象深刻。仔细一算,身边还是蛮多人在黄罐工作的。
【黄岩蜜桔史话】
1.种植史
黄岩柑橘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柑橘记载[3],距今有2300年。三国时沈莹所撰《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记载黄岩一带已有野生金柑:“鸡桔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
黄岩位于浙江中部,东濒海,西倚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不严寒,晚秋时旱,年平均温度摄氏17°,年平均降水量1700mm,无霜期270天,这些都是柑桔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黄岩柑桔的集中产区永宁江两岸,概为冲积壤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带沙性,通气性好,加上永宁江潮涨潮落,富含柑桔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滋润土壤,为柑桔类植物的定着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所产柑桔酸甜适中,风味浓厚,特别鲜甜可口,品质优良[1]。
黄岩蜜桔在黄岩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据1932年有关文献记载,黄岩桔区“东自江口,沿永宁江、西江、南官河、东官河及其支流两岸,俱成桔园”[3]。抗战以前,黄岩县栽培面积约2万亩。《中国实业》(1932年)载浙江省“全省水果210万担,其中柑桔62.27万担。以黄岩最有名,产量也最多,年产量达60万担,占全省柑桔总产量的96.4%”[1]。1937年以来,由于沿海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骚扰,给黄岩柑橘带来了灾难。1946年柑橘产量恢复到战前的较好水平,达到38.5万担。解放前夕,黄岩县柑橘栽培面积约2.2万亩[3]。
为了加强对柑橘生产的研究和管理,1952年,在省农林厅的支持下,黄岩成立了县柑橘技术指导所和县柑橘行政主管机构——特产科(后改为特产局、林特局)。从此,黄岩柑橘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从种植范围来说,1952年根据中央“果树上山,不与粮棉争地”号召,在头陀建立了山地柑桔试验站。1954年,在宁溪进行柑橘上山试点。1955年多点示范,建立了山地种橘的样板,克服了“种橘不过山头舟”的传统观念束缚。1957年在金清机械农场进行海涂种橘试验获得成功。从此,开辟了柑橘向山区、沿海发展的广阔途径。从西山区到东海滨,处处有橘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橘乡[3]。
从数量上讲,1949年黄岩柑橘总产量为27.38万担,1952年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47.8万担。以后,产量节节上升,1962年突破100万担大关,1985年跨过120万担,一直居全国首位。1986年达到125.15万担,相当于解放初1949年产量的4.57倍,这年产量仅次于广东省东莞市而居全国第二。1994年产量12.9万吨,创历史最高,多年位居全中国柑桔生产第一县,桔果远销海内外,真可谓盛极一时[1]。
从市场发展来看,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在黄岩建立柑橘收购站,打开柑橘销路,也促进了柑橘的生产。1952年,柑橘首次出口苏联68614担,开拓了国际市场,1960年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港澳地区,1980年横渡太平洋进入加拿大。据1952年至1988年统计,外销柑桔计24万多吨,出口占采购数的50%以上[3]。
从质量上看,柑橘品种逐步改良。五十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橘农的共同努力,通过资源普查、选种、引种和育种及高接换种等途径,淘汰了一批低档品种,积极发展黄岩特色品种——本地早及早熟温州蜜柑、脐橙、宫内伊予橘等优良品种。九十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在柑橘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橘果品质新的飞跃[3]。
2.荣誉史
黄岩蜜桔以其“色、香、味”三绝,饮誉海内外。每位品尝过黄岩蜜桔的人,无不对之津津乐道。
唐代黄岩乳橘,已列为贡品。唐宰相武元衡《送吴侍御司马赴台州》诗云:“风景轻吴会,文章变越谣。烟林繁橘柚,云海浩波涛。”1060年,北宋欧阳修等所撰的《新唐书》里,有“台州土贡乳桔”的记载。1223年,宋代《嘉定赤城志》记载了黄岩的10多个柑桔品种[1]。
南宋绍兴年间,台州知府曾宏父写过一首颂扬的诗,其中有:“一从温台包贡后,洞庭罗浮俱避席”之句,说“自从温州和台州向皇宫进贡柑橘之后,便使得久负盛名的湖南洞庭橘和广东罗浮柑退避三舍了”。当时还发生过一场争论,曾在温州任过太守的韩彦直,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序言中称:“温数邑俱种柑,而出泥山者尤杰然推第一。”这个观点遭到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作者陈景沂的反对。陈景沂是黄岩人,博闻广识,在引录《橘录》时,他指出,“韩但知乳柑出于泥山,独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出于泥山者固奇,出于黄岩者尤天下奇也。”[3]
此后,元初林昉在《柑子记》里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断江(今头陀镇)乳柑的美艳。他说,“台之州为县五,乳柑独产于黄岩。黄岩之乡十有二,而产独美于备礼之断江,地余四里,皆属富人”,断江之乳柑,“其肌泽,其臭馥,其肉素,其脉络外附,其核细以稀,其味甘以永”,“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虽练紫(荔枝)之香、含消(梨)之爽亦在下陈,况洞庭千头之绿与永嘉数寸之黄者乎!”。可见黄岩断江产的橘果的质量[1, 3]。
乳橘是古代桔子的品种。现代黄岩有早桔、本地早、朱红、槾、温州蜜柑、椪柑等。其中早桔、本地早、槾是黄岩特有品种,早桔最先应市。本地早果型较小,呈浓橙黄色,味甘美,果汁多,肉色美,核极小,在黄岩蜜桔中首屈一指,国际上享有声誉[3]。
表1 改革开放后“黄岩蜜桔”所获荣誉[1, 2]
年份 荣誉
1993年 在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黄岩本地早蜜桔获得“最畅销水果”称号
1994年 本地早蜜桔、宫内伊予柑获省评比一等奖
1995年 本地早蜜桔、宫内伊予柑双双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6年 黄岩获“中国蜜桔之乡”殊荣
1997年 本地早蜜桔又被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确认为中国名牌产品
1999年 黄岩本地早蜜桔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确认为名牌产品;黄岩被列为农业部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县
2000年 “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树立
2001年 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选“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
2001年 黄岩本地早、宫川温州蜜橘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
2002年 黄岩本地早又获浙江农业名牌产品称号
2003年 黄岩蜜橘通过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4年 黄岩蜜桔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入选“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
3.法律保护史[1]
2000年6月,“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树立。
2004年8月31日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对黄岩蜜桔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4年第112号)。黄岩蜜桔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关于黄岩蜜桔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划定意见的函》(黄政[2003]1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所辖行政区域。
2008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
【黄岩蜜桔今安在】
黄岩蜜桔栽种历史悠久,计划经济时代曾创造过辉煌,那时全国人民吃的橘子,七个里面有一个是黄岩蜜橘;世界人民吃的橘子罐头,两罐中有一罐就是黄岩生产的。
1983年2月5日,国务院下发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该办法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和长途贩运,市场管理转轨为经济建设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一来,原本单一模式的水果市场变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开放模式。同年5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各地成立了工商管理所,原来的公社工商所撤销。这一举措,更激励了农民自主经营创新的情绪,水果市场彻底放开。从此,各种品牌柑橘纷纷抬头,消费者选择空间骤然变大,而保留着老一套经营运作模式的黄岩蜜桔则节节败退[4]。
1990年,广东东莞率先在总产与面积上超过黄岩,之后省内的衢州、临海均亦超过黄岩。在市场品牌上,江西的“芦柑”、广东的“椪柑”、四川的“脐橙”独占鳌头,黄岩蜜桔倍受冷落,产量和品质相继滑坡[5]。与此同时,临近的“临海蜜桔”“涌泉蜜桔”等品牌逐渐发展壮大,对于“黄岩蜜桔”影响巨大,近年来“黄岩蜜桔”的发展颓势更甚[6]。
1.桔子安在?
近几年,作为农村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桔子烂在枝头,越来越多的桔树被砍掉,当作柴火塞进了灶膛。
山上的、田野里的桔子也越来越难吃,而超市里的、街头卖的桔子品种一年多过一年,让人眼花缭乱,却也不见得有多么好吃。身为桔乡人,却不知卖得是什么桔子,真是一种悲哀。
桔子没人种是一个问题,种什么桔子是另一个问题。就市场上的需求来看,消费者们明显的越来越挑剔,早先年家家户户都栽种的早桔、槾桔、椪柑等品种越来越少人购买,早桔干,容易贮存的槾桔和椪柑酸,市场越来越喜欢甜软多汁的本地早以及临海蜜桔。于是,黄岩农村曾经家家户户种植的早桔、槾桔、椪柑需求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是桔农也放弃种植,让桔树自身自灭。
在一篇比较临海与黄岩桔业发展的文章中曾明确指出,2008年,临海、黄岩、三门三个台州柑橘的主产地销售柑橘30万吨,其中临海已经销售79.3%,而黄岩仅仅只有30%[4],黄岩蜜桔的地位岌岌可危。
2.桔农安在?
近几年,随着桔树被砍,还有越来越多的桔农下岗,农民不再种植桔子,而选择了打工。长辈们说,“现在的桔子太便宜了,卖不出好价钱”,抑或是“种桔子,还不如出去打工”。对现今的农村人来说,桔子已经不再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了。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城郊吞噬土地资源,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建设的工作岗位上的经济收入稳步上升,桔农们放下田地里的工具,转而向城市讨取生活资源。另一方面,桔子经济效益连年下降,农村散户种植的产品品质有限,贮存技术粗糙,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而农药等投入成本随着CPI指数又在不断上升,整体的投入产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导致桔农们最后彻底放弃继续从桔子中收取利益。两相一加和,桔农劳动力供给市场在不断萎缩中。
规模经济or小农经济,是黄岩现有桔业政策与市场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选择题。或者另一种说法是,黄岩需要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园的专业桔农,还是分散化、自足性的业余桔农?
欧美的农业是农场经济,单独的一个大型的农场可能提供全国百分之三四十的某种农产品的供应。规模经济的好处显而易见:土地集约利用、技术集中、市场反应迅速、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和贮存、平均成本较低等等。然而不可忽略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却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缺了农民、缺了农业的中国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集聚更加符合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因此,单纯的走规模化经济绝不是黄岩蜜桔产业的发展之道。也许也能够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黄岩蜜桔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园和专业桔农,更需要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分散化的业余桔农。如果说规模化、专业种植园是主干,那么业余桔农便是枝桠,只有干未有枝的产业是单薄的,只有枝未有干的产业也是不稳定的,只有枝干共同旺盛,才能大树冠天,抵挡风雨。
而随着现今产业政策对专业种植的逐步完善,引导和加强小农经济的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也该尽快推行,莫要等到散户桔农流失殆尽、桔树也化为灰烬,再重新重视和扶持,那时的成本就更大了。
3.市场安在?
由于贮存难、长途运输成本高等因素,桔子的生产供给往往具有地域性。例如广东的沙糖桔多销于广东;而当年黄岩蜜桔能够享誉海内外,也多亏了临近上海市场。但随着贮存技术提高、长途运输成本下降,地域的限制正在不断下降,譬如广东市场上也能够看到四川、江西等各地的柑橘品种,但令人气馁的是,作为闻名海内外的黄岩蜜桔,却从未曾在广东的水果店里摆出来。
黄岩蜜桔的市场在何方?亦或者再问一句:在全国市场上,黄岩蜜桔的竞争力在哪里?
从生产量上来看,黄岩蜜桔受制于“黄岩”,非黄岩生产的桔子都不算是“黄岩蜜桔”,以至于生产量受限,而越来越多的小规模的桔农放弃种植蜜桔,市场供给也在减小。
从品牌对外宣传来说,由于行政管理的原因,台州内就已分裂出黄岩蜜桔、临海蜜桔等,地级市内部就已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无法集合全市的力度来推广和销售,而最能够全力以赴的只有黄岩区,相对来说所掌握的资源、所能发挥的力度都会更小一些。
从栽种技术上来说,黄岩的柑橘种植技术是全国领先的,这无可厚非。现有的柑橘研究基地等专业研究机构,在新品种的研发、病虫害的防治、提高亩产量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但这并不代表能够赢得市场。
市场的发展仍需遵循市场的规则来办事,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如何将供需平衡点往右上方移动是政府、桔农、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4.品牌安在?
“黄岩蜜桔”是特指某一品种桔子还是泛指黄岩生产的桔子?
这个问题询问过许多人,却未有统一的明确答案,有些人认为是特指黄岩本地早,也有些人认为是只要黄岩生产的都可称之为“黄岩蜜桔”,可见“黄岩蜜桔”在概念上的混淆不清。
四会沙糖桔、江西芦柑、四川脐橙等品牌,在使用地名之时,也将产品的品种标志清晰,而“黄岩蜜桔”由于品种概念不清晰,也导致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一旦消费者受到误导,那么品牌的形象会很容易受到影响。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黄岩蜜桔的品种主要包括早桔、本地早、槾桔、宫川温州蜜桔等等大,但在《黄岩蜜桔原产地域保护》和《黄岩蜜桔证明商标管理条例》中则更强调产地的行政区范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柑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品种,黄岩蜜桔的概念中所包含的品种到底是特指还是泛指也让消费者越来越糊涂。
因此,要经营好“黄岩蜜桔”的品牌,首先要处理好所涵盖的产品品种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桔子的品质和名称是最重要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名称则是消费者记忆所购产品进而引发再次购买和实现口碑宣传的重要载体,一个名称能否成为一个品牌,全赖于消费者的认可和宣传。因此,混乱不清的品牌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选择并明晰合适的柑橘品种,更是对建立发展“黄岩蜜桔”这个品牌的第一步。
如果黄岩蜜桔是几类品种的集合,那么诸如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公司品牌管理或许值得借鉴和参考,一方面提供优质的产品、实行品牌生产线管理,另一方面则实行母品牌和子品牌的联合营销,实现母子品牌的共同发展。目前,临海蜜桔能够成功开展品牌经营并且迅速开拓市场,也多得益于“母子品牌”的共同建立。
【后记】
对于我们家而言,放弃栽种桔子是不可逆的选择。也许在父母闲赋在家之后,会以兴趣为主折腾点农事活动当作休闲娱乐,但是却不太可能会为黄岩的柑橘产业贡献多少力量,能够满足自家人的消费便已足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黄岩蜜桔[EB/OL]. [2013-1-27].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642.htm.
[2]黄岩区人民政府. 黄岩柑橘大事记[EB/OL]. [2013-1-27]. http://www.zjhy.gov.cn/ztlm/gjj/gjls/200802/t20080227_3589.html.
[3]佚名. 著名的黄岩蜜桔[EB/OL]. 黄岩在线:http://www.05760576.com/Article/mj/jwh/swxs/200611/34.html.
[4]王彬彬. 从黄岩到临海:蜜橘兴衰启示录[EB/OL]. [2013-1-27]. 新华网浙江频道: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9-02/19/content_15741331.htm.
[5]王恒正. 黄岩蜜橘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J]. 浙江柑桔, 2001(1):5-7.
[6]蒋文龙, 郑盈盈. 一盛一衰看品牌——临海蜜桔与黄岩蜜桔调查记[EB/OL]. [2013-1-27]. 第一食品网:http://www.foods1.com/content/18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