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江湖
我们的江湖
(引子)
近来闲翻野夫的《乡关何处》,看到一些围绕在别人周围的人和事,总觉得世事变迁迅速,萍聚萍散也就如此这般。有些人就是在你身边呆了一阵子,但会让你想念一辈子。我素来是个伤感但又懒散的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想起自己身边的人来,总想写点什么,但工作繁忙,终于什么也没写成。而昨日接到两位故人电话,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许久,想起这些年的时光,想起也曾经诗酒人生过,而如今按部就班,再也没有彻夜痛饮畅聊,指点古今英雄的豪情,顿觉我辈虽少年华发,但心已老矣。
想到自甘赴滇的曌煜兄每日混迹市井酒坊,独自尽夜哭饮,不禁想痛饮半斤白酒,找个江水滔滔的地方畅快地哭一场!但哭又能怎样呢?谁能阻挡住时光的车轮,谁又能将满江的浮萍群聚呢?想起我们这些有一点自以为是的想法的人,想起我们也曾有过的万丈豪情,再看看如今或多或少的落魄情形,我终于提起笔,试图在回忆中寻觅出一点昔日的痕迹。
一、江湖往来人
女人们的江湖
塞外悲歌
二、老李家的小饭桌
杯酒识英雄
舌尖上的圈子
三、再说李赛的瘦
四、狗日的诗人
五、女青年们和她们的文艺
六、当江湖成为江湖
七、你们走了,风把日子吹干了
正文
我们的江湖·女人们的江湖
*****************************************************************************
(一)女人们的江湖
昨天,网上偶遇多年前的红颜知己。问之,已为人妻,顿觉往事流水;再问之,已为人母,几年前就开始了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顿觉眼前恍惚——原来过去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还没学会忘记,很多人都已经迅速地成熟,迅速地老了。
想当年,这位姐们也是一个乡人眼里“闯荡江湖”的人。初中毕业后孤身赴东南沿海谋生,做过福建制衣厂里的缝扣子女工,在流水线上打过杂,进过富士康,去过广州城,摆过地摊,卖过服装。但凡是赚钱又不需要巨大本钱的买卖,她都干过。当12级的小妹子们咒骂军训,嫌热嫌累的时候,她在室内温度达40多度的流水线上没日没夜安装电路板;当很多离乡在外的学子为中秋节不能回家而伤感时,她孤身一人在工厂的狭小逼仄的宿舍里吃泡面。她原本可以就近在家乡打工,等到婚嫁年龄后找一村中汉子结合,平淡余生。但她毅然离家出走,独自在外闯荡。近十年后,她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回到兰州,开了一家服装店,从此开始新的拼搏生活。
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在漂泊路上遇到她现在的爱人,也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年少时候的认真。但我能想象到,当年的她孤身南下,心中有多决绝。故乡是她的伤心地,她不愿停留一秒钟。于是,她从西北到东南,一路闯荡过去。如果现在也有江湖,那她算是独行江湖的侠女。
初中时看不惯班上混混欺负女生,大打出手,打得“小飞”满地找牙;不满老师上课罚站,对老师怒目相对……我想,在路上,她一定也遭遇过许多快意情仇的事情,一定也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过。但不知是江湖磨平了她的棱角,还是她远远地抛开了江湖,现在的她已经过早地老去。没有同龄女子的光鲜皮肤,也不懂她们所为的“卖萌”“吐槽”。江湖过早地将她磨练成了一个沧桑的人,她的身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此时的她,似乎已经将“江湖”二字尘封,不去夜场,也不去参与故人聚会。每天守着孩子过清淡的日子。好像她从未离开过家,也未踏足江湖。
—————————分割线———————————————————————
易普生的《玩偶之家》中,有一位叫做娜拉的女子。该女子是以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走上舞台的。按比较“五毛”的话来说,她就是出身于“地富反右坏”,但最终和家中的牛鬼蛇神划清界限的人。娜拉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嫁人后是丈夫的玩偶,认清现实后终于离家出走。后来,鲁迅先生还曾撰文《娜拉出走之后》,讨论中国彼时的政治问题。在这十来年的记忆中,我亦结识过这样一位“娜拉”,快意恩仇,执着情爱,能为了自己的想法而飞蛾扑火,能为了某男子千里关山飞度,也敢因爱深恨甩啤酒瓶子,恨人恨到骨子里。
此女子早在初识时就以敢爱敢恨闻名于全校。干部子女向来不怎么将老师放在眼里,有时虽为了维持表面上的恭顺也对老师的无理指责维诺,但转身还是该骂就骂。和娜拉一样,严苛的家教让她青春期的叛逆无人能比。先是和严父三个月不说一句话,后又决绝至长时间住在同学家,至于其父托好友委婉请她回家。
我想,如若在唐代,她必定能成武则天式的人物,不甘心命运,做自己的主子;如若她生在宋朝,必定会走入梁山,开他个包子铺,专剁负心良人。但她生在共和国,长在红旗下,最多也只能做个红卫兵小将,革自己老子的命。
她爱过几个人,我并不完全知道。但我知道的三个人,皆有负于她。她是爱时飞蛾扑火,不停旁人劝阻,不顾亲朋指责,恨生则“拉杂摧烧”,见到当年有负于她的人,大有抽其筋,焚其骨,当风扬其灰之心。此女子不仅敢爱敢恨,而且身上有股侠气。笑时满堂珠瓦共鸣,哭时撼天动地,而醉酒时则霸气不可当,曾有打砸KTV的壮举。
自毕业后,我知晓她曾数次来湘,皆为一负心男子。那时她还是当年模样,眼眸澄澈,言语犀利。但去年得知,此君居然放弃做自由广告人的梦想,委身做银行小员,作息规律,朝九晚五。间或加班,也默默忍受,极少有怨言。虽再未见她,但从旧友们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她和家里人关系融洽,面对枯燥工作也任劳任怨,完全一副向来就是乖乖女的形象。对于曾经敢于飞蛾扑火的爱情,她也只当是消遣,也不曾听见她再有过当年为某人千关飞度的壮举。
曾经决然出走的娜拉,如今是实实在在地回来了。旁观者只道物是人非,但多少人知晓她曾有过的江湖,曾经历的不如意。江湖中人,大多老来落寂。但诸如此二女子,拼过后迅速沉寂的,并非少数。一个向往江湖的人,从此甘于平庸;曾经特立独行的人,如今最怕在人潮中惹眼。此间辛酸,或许只有经历过江湖的人才会明晓。
—————————————分割线—————————————————
黄河九曲十八弯,其中的一个弯,便是有塞上小江南之称的什川镇。黄河在这里悠然绕转,形成了一个突出的河畔三角洲和宽阔的河面:枯水时露出漫长的泥河滩,雨季则烟波浩渺,对面不见人影,让人如有临湖而望的壮阔感觉。
自古就有穷山恶水多刁民,山清水秀养佳人的俗语。什川人因临河而居,被水汽熏蒸得多了,便有了些许江南文士怨女的柔情。可以说,在中学时代,我周围的帅哥美女几乎有大半是来自什川的。四季食蔬果,每日饮甜美的黄河水,这让什川人的皮肤特别细腻白皙。一个什川妹子走在高原小城,在一片酱紫色的高原红中是分外惹眼的。
但毕竟是在高原,毕竟身上流着西北人的血液,外表清秀稚弱的什川人,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仗义行事,他们的行为习气和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且因此地临近兰州,发展较早,社会上不免会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行奸作恶的一些习气,因而此地也打架斗殴,杀人越货者众多。有江湖蟊贼,自然就会有侠客出现;身边即是江湖,身上自然有江湖习气。我要说的这女子,自然是江湖女子一枚。
中学时,班上许多来自什川的同学,我先是认识了好友魏政道,因其面目黝黑但相貌俊朗,其时人皆称“黑道”,此君引荐下,我认识了同是什川人的女子魏元春。“黑道”兄徒有其名,与“道”并无一丝瓜葛。但元春君则是久在江湖,三教九流者过往甚密,在我眼中,是一位真正的“江湖人”。
第一次见面,我即感叹,此女子若生在乱世,必为豪侠。当时大家都是学生,每逢周末,家中若无钱接济,则穷困潦倒,吃牛肉面犹豫要不要加个蛋的情形时有发生。像我们这些还有一些嗜好,喜欢买几本书,喝几杯啤酒装装文艺的人,周末连牛肉面都吃不上,曾不止一次靠寝室室友临时接济或啃菜夹饼度日。这位元春妹子每次见面,必定请客聚餐。有几次我和黑道君都是为了觅食穿城而过,元春则是大摆一桌,任由我们吃喝。喝啤酒向来是黑道君的弱项,那时我也喝不得几瓶,但元春君则是豪饮,酒桌上呼三喝四,杯盏交错,好不霸气!
元春的江湖脾性在朋友聚会时并无太多显示,但在胡侃闲聊时,那些从她口中看似不经意却让我们这些从未涉足江湖的人大开眼界。且不说小城啤酒广场凶杀案,也不说街头持械群殴,单是讲述背叛了帮派的马仔被活活沉入黄河,就足以让我们吃惊了。元春讲述江湖事,每件都是她身边人的亲历,因而现场感十足。每每此时,我和黑道总是连连摇头,叹道,这世道还真是乱!而元春则常对我俩投以鄙夷的目光。
元春君的豪放是出了名的。一次,她如厕出来,遇到班上一小痞子,小痞子嬉笑道,大姐,大门开了。元春低头一看,原来是拉链未拉上。众人哄笑,但元春则淡定地当场拉上拉链,甩了句“透透气而已”,然后扬长而去。
自中学毕业我和黑道抛下全班人跑去二中和元春照毕业照后,五年来几乎没有元春消息。前段时间从政道处问得她电话号码,次日拨过去,问之,此君已飘飘然至新疆。大凡女子百有八十希望生活安定,不漂泊,傍定家人安乐生活,元春君算是女子中另类,眼看也是二十有五,马上奔着三十去了,依旧在北疆风光中流连忘返,似乎这岁月已经在她眼中定格到二十出头,未来如何,她似乎不甚关心。
别过五年,眼前时现当年在小城外三人猜火车的场景。铁轨轰然炸响,我们躺在距铁轨三四米外的水泥地上,猜测到来的是哪类火车。列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她的白色裙摆随风飘荡。而纵横交错的铁轨从天的这边穿山过岭,在一座大山下消失不见。
*************************************************************************
我们的江湖
第二章 塞外悲歌· 给一个叫做adam和一个叫张七七的人。
能从大西北走出来,并且相逢相知的人并不多。我和adam,还有张七七,是在大学的时候碰见的。这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如果硬要找一个,那就是都认识我,并且关系还不错。我是先认识张七七的。大一时候第一次见面,焦黄色的爆炸发型,瘦小的个子,背一把巨大的民谣吉他,双手插袋,眼神安静。
我以为她会弹吉他,有一次叫她出来,在草坪上要求她弹奏一曲,不知是她是不是故意的,居然只是扫弦,说自己 是在学,但并不会谈。我只当是玩笑。那时其实并不熟悉,不知道她爱好小说,喜欢写东西,一段一段地写下来,存在电脑里。等到感觉成熟了,把用得着的小段连缀起来,做一篇短篇小说。
七七写东西有个习惯——每天只写一千字,有时候写得多了,就存起来,等次日拿出来,把第一天超过一千字的删掉重新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执着或是自虐的享受,但七七的文字確實是少有的尖銳。很多她寫的故事,看過之後總是要思考很久,關於愛的,關於黑暗的,關於孤獨的,甚至是關於兇殺的。她的文字中能找到日本小說關於生死終極問題的考慮,黑色筆調也能經常從她的字裡行間跳出來,讓一個看似溫暖的命題變得特殊,甚至是刺眼。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篇,是《收些陽光去暖嬰》。講述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孩和她母親的故事。父母吵架后小女孩趿拉著肥大的棉鞋,像個跟屁蟲一樣緊緊跟在母親後面;長大后回家,生病的母親在廚房點火做飯,顫巍巍的手怎麼也點不著火……這些場景時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逼著我回憶起張七七和她的種種事情。我曾問她,這篇是不是在寫她自己,她說不是,但我就是不相信。看過一期柴靜做的台灣老兵思念母親的故事,年逾古稀的老兵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配講人生。”我覺得,七七的生活中,一定經歷過很多事情,只是我們不知,她也裝作不曉。只在寫東西的時候,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人看著心酸。
我和七七吃過好幾次飯,有時候是她請我,也有時候是我請她。理由無非是我替她寫了無聊的唐宋詩詞的作業,或是她掰著指頭,數出某年某月我曾經欠過她一餐飯。
彼時我們都窮,吃飯只能去既能飽肚子,又有點葷腥的地方。天馬小區附近有一家韓國烤肉,成了我們常去的地方。我們的最高紀錄是一個月內去了三次,且每次都是兩人吃完五大盤肉。到畢業前的一年,我已經可以賺到吃喝玩樂的閒錢,也和一些莫名其妙的校外的朋友一起聚餐,吃了很多地方,換過很多菜系,但始終沒有當時的烤肉那樣香。
有一段时间,我特別厭煩七七。她是個執拗的人,每次有無聊的作業並且恰巧這作業是屬於古詩詞或是古文之類的,她必定來找我,然後就是催,一直催,無論你多忙,多累,答應了就必須得寫。有好幾次,我當著她的面發火了,但她依舊堅持,直到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是個古怪的人,對於陌生的人向來寬容,盡力幫忙,但對於親近的人,總是覺得他們應該理解我的苦楚,多多幫我分擔一點。對於七七,直到她遠走東瀛,我才發覺在一起的這三四年里,我始終虧欠她。我沒有給她過過生日,也從未送過禮物。甚至於表揚的話,也僅僅是對於她的小說。
知道七七要出國,是在她赴東瀛的前一年。開始不相信,但後來看她努力練習鳥語,終於是相信了。
臨走前,和七七去常去的那家燒烤店吃飯,不知道要說些什麽。這些年里遇見的人,許多只是“懷鄉”,只有她和另一個是真正的“去國”。我不知道,當北海道的冷風吹過京都,一片落葉都不見的東瀛街頭,一個人行走的七七是否會懷念中國北方的秋。我從未奢念畢業有有人能記起我,我只記得,有人說,跟老哥吃飯很幸福。
……………………………分割线……………………………………………………
我對adam是又愛又恨的。他是個性情中人,也是個單純的人。對兄弟們說的話,總是毫無猜疑;對兄弟們之間曾有過的不愉快,總是在割袍斷袖后獨自喝酒後悔。
我認識他是在認識七七很久之後。adam也練吉他,和七七一樣,愛而不精通。初到文院時就聽聞,有一個西北來的adam,只帶一本厚厚的硬殼子書和一張厚厚的掛毯來報到。我心生懷疑:此人莫非是穆斯林?遠赴他鄉的人,總想帶著沉重的行囊,總想把家裡熟悉的味道充滿行囊,但惟獨一些有信仰的人,只帶著自己的殿堂上路,在路上搭幫結夥,互唱讚歌。
但adam從不為誰唱讚歌。他的吉他總是擱在牆角,一年一年落滿了灰塵。偶爾酒後興起,他也抄起吉他,妝模作樣地掃幾個和旋,扯著還算是癡情的嗓子喉兩句李志的歌。adam的歌很好聽,嗓音也棒,唱起來沙啞有磁性,很得女孩子的歡心。但他唱歌必定要在酒酣之時,這樣以來,沒多少女子能親眼見到他的酒酣,自然也就沒幾個人能享受他的歌聲。此君還有一惡習,就是酒後唱歌,必定以一句國罵結尾,這似乎是他表示憂國憂民的一種形式。醉酒加上粗口,估計就沒有多少偽文青女子喜歡他了。偽文青的男男女女們總是坐在星巴克或是別的什麽咖啡廳臨街的窗口,憂愁地拿手撐著臉,一遍一遍搖著微信。比起他們的文藝,adam只能算是落魄。
adam是一个非偽文艺小青年,当然,现在应该称之为非偽文艺“老”青年了。他的生活总是会有一些只属于非偽文艺青年的举动:冒着严寒去乡下沽酒,在斗室中点檀香听西洋乐,酒后唱民俗歌,从清水路摇摇摆摆一直唱到校本部。adam 最文艺的,是花200块钱到王家湾淘了一套茶具,茶杯茶壶公道杯茶海什么的一应俱全。可惜他的寓所太小,每次我们几个借口去蹭茶,只能有一两个人窝在床 上。我们也曾想将他的阁楼晒台清理一番,僻出一点点地方专用来喝茶,但终因几个哥们太懒,adam比我们更懒而作罢。
我们这个小圈子,最旺盛的时候是在2010年到2011年之间。这段时间里,圈子里有写小说的小文青,也有喜欢音乐、美学的大拿,更有“珠圆玉润”、十分“厚实”的诗歌爱好者,甚至还有一两位女文青,當然,是寫小說且快意恩仇,能上得酒桌卻下不得廚房的。這些人各有愛好,也各有本事,但大抵都喜歡哲學。因為生活貧困,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自然就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找到一點歸屬感。我們或是聚集在老李家,燒菜喝酒,或是在adam的小閣樓焚香喝茶。adam是健談的,從詩歌到小說再到美學、文學,都能胡吹海侃幾句,無奈文人相輕,每當adam侃大山,口若懸河之時,老李和小李,還有經常作微笑狀(其實是酒喝多了靠微笑來穩住靈台)的文君就會跳將出來,和adam爭論起來。adam的聲音先是平淡,遇到爭論不過,必然提高音調,將著名的“但是,but”的口頭禪迅速拋出,然後故意把問題繞遠。等眾人爭論得差不多,酒肉將盡之時,各人已微酣,連adam自己也不清楚最初的爭論點在哪裡了。對於這些爭論,我唯一的記憶就是我一直懷疑adam“但是,but”的口頭禪是重複的,有語法錯誤,但想到結構主義他比我在行,他知道喬姆斯基的那一群基友,而我連奧托都不怎麼熟悉,我也就默默忍了。學業不精,就連酒桌上和別人爭論幾句都心懷忐忑,實在是囧之又囧。
我們的小圈子是以誰為中心聚起來的?我又是什麼時候和adam成為至交,我現在想不起來了,但把我們這個圈子聚集在一起的原因中,必定有喝酒這一項。adam好酒,也善於飲酒。酒量和我持平,但在師飛之下(adam你要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看到此處務必排列一下行程,來長沙比試比試。)和adam喝酒,記憶最深刻的,是在黃鶴小區的一次。那是他的臨時寓所,彼時正逢畢業,他的女友天夏在一雜誌社實習,而他則每日抽煙喝酒聽音樂,還偶發感慨寫點小破文換點柴米油鹽。我已經忘了那次是因何喝酒的,只記得酒席上我隨口說了句,來,兄弟們,喝起!別說喝不成,我們這喝一次少一次啦!說罷,我舉杯,和老李、李賽、adam一一碰杯,然後自顧自飲下。剛和老李聊了幾句,卻發現adam不做聲,回頭一看,此君已抱頭趴在桌上抽泣。大家一句“哭毛!喝!”他反而哭出聲來,感染得大家一起抱頭痛哭。那一夜極冷,回來的路上我和小賽都不言語。從09年初建圈子,到那時文君退出,圈子已經不完整,聚會也是愈來愈少,再加上畢業臨近,一切見面的景象都似乎預示著要各自飄零。
記得2011年十月份的一天,我在圖書館上自習,先後接到老李和小李(賽爺是也)的電話,被告知他們已經順利找到工作,同去貴州。晚上回來后,我直奔26棟,在樓前草坪上和他們痛快喝了一次。我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難過,他們找到下一個行走的驛站了,而我的未來卻依舊不明朗;他們離開長沙后,這個地方就只剩我一個了,再過一年,師飛也會走,那時候我們就真的是“鳥獸散了”。adam是最後一個找到工作的,因為英語四級的問題(英語中他最熟悉的就是but,因為經常要和“但是”連用來增強辯論的語氣),他前往春城,他女朋友天夏也隨之去了央視西南局。他女朋友走之前,我們相聚送別,他又大醉一次。一切的快意恩仇,都在酒精中泯滅,然後化成灰,被我們吞落肚中。
時至今日,我已記不得當年的恩仇,偶爾看日記時也只是恥笑自己當初的幼稚和不懂珍惜。關於我們的酒桌,我們酒杯里的江湖,記憶最深刻的還是adam因分別而痛哭的那一次。那是我記憶中自來湘后,我第一次看adam哭,也是大家走前我唯一一次情不自已。喝罷酒,adam拉著我不放手,我不知這是惜別還是他不遠離開兄弟們在一起快意恩仇的記憶。反正那次,adam醉了,哭了。此後很長時間,我都沒有再記住誰的眼淚。
前段時間接到adam電話,聲稱爲了去沙特,每日去洋人區酒吧練英語。我猜,練英語是假,估計和鬼佬拼酒蹭酒才是真。離開長沙,初去昆明的他也不知有沒有酒友,能在高興或不高興的時候陪他來一杯。他去酒吧,估計也是和我一樣,就是想在人群熱鬧的時候獨自喝一杯安靜的酒,犒勞一下自己,順便也想想分散各地的兄弟們。那些沒來的,我,老李,小李,師飛,文君,還有他的那些給他曾送煙送酒送茶葉的狐朋狗友們,他一定會默默撒上一杯吧?
從塞外走來,從河西走廊一路走來,adam走過許多地方,也看過許多風景。但願他在沙特清真寺里聆聽悠揚的古蘭經時,能想起我們共同的塞外,和在塞外之外的地方唱過的悲歌。
兄弟,幸食!
兄弟,來一個!
兄弟,走一個!
兄弟, 今天不醉不歸!
(引子)
近来闲翻野夫的《乡关何处》,看到一些围绕在别人周围的人和事,总觉得世事变迁迅速,萍聚萍散也就如此这般。有些人就是在你身边呆了一阵子,但会让你想念一辈子。我素来是个伤感但又懒散的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想起自己身边的人来,总想写点什么,但工作繁忙,终于什么也没写成。而昨日接到两位故人电话,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许久,想起这些年的时光,想起也曾经诗酒人生过,而如今按部就班,再也没有彻夜痛饮畅聊,指点古今英雄的豪情,顿觉我辈虽少年华发,但心已老矣。
想到自甘赴滇的曌煜兄每日混迹市井酒坊,独自尽夜哭饮,不禁想痛饮半斤白酒,找个江水滔滔的地方畅快地哭一场!但哭又能怎样呢?谁能阻挡住时光的车轮,谁又能将满江的浮萍群聚呢?想起我们这些有一点自以为是的想法的人,想起我们也曾有过的万丈豪情,再看看如今或多或少的落魄情形,我终于提起笔,试图在回忆中寻觅出一点昔日的痕迹。
一、江湖往来人
女人们的江湖
塞外悲歌
二、老李家的小饭桌
杯酒识英雄
舌尖上的圈子
三、再说李赛的瘦
四、狗日的诗人
五、女青年们和她们的文艺
六、当江湖成为江湖
七、你们走了,风把日子吹干了
正文
我们的江湖·女人们的江湖
*****************************************************************************
(一)女人们的江湖
昨天,网上偶遇多年前的红颜知己。问之,已为人妻,顿觉往事流水;再问之,已为人母,几年前就开始了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顿觉眼前恍惚——原来过去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还没学会忘记,很多人都已经迅速地成熟,迅速地老了。
想当年,这位姐们也是一个乡人眼里“闯荡江湖”的人。初中毕业后孤身赴东南沿海谋生,做过福建制衣厂里的缝扣子女工,在流水线上打过杂,进过富士康,去过广州城,摆过地摊,卖过服装。但凡是赚钱又不需要巨大本钱的买卖,她都干过。当12级的小妹子们咒骂军训,嫌热嫌累的时候,她在室内温度达40多度的流水线上没日没夜安装电路板;当很多离乡在外的学子为中秋节不能回家而伤感时,她孤身一人在工厂的狭小逼仄的宿舍里吃泡面。她原本可以就近在家乡打工,等到婚嫁年龄后找一村中汉子结合,平淡余生。但她毅然离家出走,独自在外闯荡。近十年后,她带着打工攒下的钱回到兰州,开了一家服装店,从此开始新的拼搏生活。
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在漂泊路上遇到她现在的爱人,也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年少时候的认真。但我能想象到,当年的她孤身南下,心中有多决绝。故乡是她的伤心地,她不愿停留一秒钟。于是,她从西北到东南,一路闯荡过去。如果现在也有江湖,那她算是独行江湖的侠女。
初中时看不惯班上混混欺负女生,大打出手,打得“小飞”满地找牙;不满老师上课罚站,对老师怒目相对……我想,在路上,她一定也遭遇过许多快意情仇的事情,一定也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过。但不知是江湖磨平了她的棱角,还是她远远地抛开了江湖,现在的她已经过早地老去。没有同龄女子的光鲜皮肤,也不懂她们所为的“卖萌”“吐槽”。江湖过早地将她磨练成了一个沧桑的人,她的身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此时的她,似乎已经将“江湖”二字尘封,不去夜场,也不去参与故人聚会。每天守着孩子过清淡的日子。好像她从未离开过家,也未踏足江湖。
—————————分割线———————————————————————
易普生的《玩偶之家》中,有一位叫做娜拉的女子。该女子是以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走上舞台的。按比较“五毛”的话来说,她就是出身于“地富反右坏”,但最终和家中的牛鬼蛇神划清界限的人。娜拉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嫁人后是丈夫的玩偶,认清现实后终于离家出走。后来,鲁迅先生还曾撰文《娜拉出走之后》,讨论中国彼时的政治问题。在这十来年的记忆中,我亦结识过这样一位“娜拉”,快意恩仇,执着情爱,能为了自己的想法而飞蛾扑火,能为了某男子千里关山飞度,也敢因爱深恨甩啤酒瓶子,恨人恨到骨子里。
此女子早在初识时就以敢爱敢恨闻名于全校。干部子女向来不怎么将老师放在眼里,有时虽为了维持表面上的恭顺也对老师的无理指责维诺,但转身还是该骂就骂。和娜拉一样,严苛的家教让她青春期的叛逆无人能比。先是和严父三个月不说一句话,后又决绝至长时间住在同学家,至于其父托好友委婉请她回家。
我想,如若在唐代,她必定能成武则天式的人物,不甘心命运,做自己的主子;如若她生在宋朝,必定会走入梁山,开他个包子铺,专剁负心良人。但她生在共和国,长在红旗下,最多也只能做个红卫兵小将,革自己老子的命。
她爱过几个人,我并不完全知道。但我知道的三个人,皆有负于她。她是爱时飞蛾扑火,不停旁人劝阻,不顾亲朋指责,恨生则“拉杂摧烧”,见到当年有负于她的人,大有抽其筋,焚其骨,当风扬其灰之心。此女子不仅敢爱敢恨,而且身上有股侠气。笑时满堂珠瓦共鸣,哭时撼天动地,而醉酒时则霸气不可当,曾有打砸KTV的壮举。
自毕业后,我知晓她曾数次来湘,皆为一负心男子。那时她还是当年模样,眼眸澄澈,言语犀利。但去年得知,此君居然放弃做自由广告人的梦想,委身做银行小员,作息规律,朝九晚五。间或加班,也默默忍受,极少有怨言。虽再未见她,但从旧友们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她和家里人关系融洽,面对枯燥工作也任劳任怨,完全一副向来就是乖乖女的形象。对于曾经敢于飞蛾扑火的爱情,她也只当是消遣,也不曾听见她再有过当年为某人千关飞度的壮举。
曾经决然出走的娜拉,如今是实实在在地回来了。旁观者只道物是人非,但多少人知晓她曾有过的江湖,曾经历的不如意。江湖中人,大多老来落寂。但诸如此二女子,拼过后迅速沉寂的,并非少数。一个向往江湖的人,从此甘于平庸;曾经特立独行的人,如今最怕在人潮中惹眼。此间辛酸,或许只有经历过江湖的人才会明晓。
—————————————分割线—————————————————
黄河九曲十八弯,其中的一个弯,便是有塞上小江南之称的什川镇。黄河在这里悠然绕转,形成了一个突出的河畔三角洲和宽阔的河面:枯水时露出漫长的泥河滩,雨季则烟波浩渺,对面不见人影,让人如有临湖而望的壮阔感觉。
自古就有穷山恶水多刁民,山清水秀养佳人的俗语。什川人因临河而居,被水汽熏蒸得多了,便有了些许江南文士怨女的柔情。可以说,在中学时代,我周围的帅哥美女几乎有大半是来自什川的。四季食蔬果,每日饮甜美的黄河水,这让什川人的皮肤特别细腻白皙。一个什川妹子走在高原小城,在一片酱紫色的高原红中是分外惹眼的。
但毕竟是在高原,毕竟身上流着西北人的血液,外表清秀稚弱的什川人,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仗义行事,他们的行为习气和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且因此地临近兰州,发展较早,社会上不免会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行奸作恶的一些习气,因而此地也打架斗殴,杀人越货者众多。有江湖蟊贼,自然就会有侠客出现;身边即是江湖,身上自然有江湖习气。我要说的这女子,自然是江湖女子一枚。
中学时,班上许多来自什川的同学,我先是认识了好友魏政道,因其面目黝黑但相貌俊朗,其时人皆称“黑道”,此君引荐下,我认识了同是什川人的女子魏元春。“黑道”兄徒有其名,与“道”并无一丝瓜葛。但元春君则是久在江湖,三教九流者过往甚密,在我眼中,是一位真正的“江湖人”。
第一次见面,我即感叹,此女子若生在乱世,必为豪侠。当时大家都是学生,每逢周末,家中若无钱接济,则穷困潦倒,吃牛肉面犹豫要不要加个蛋的情形时有发生。像我们这些还有一些嗜好,喜欢买几本书,喝几杯啤酒装装文艺的人,周末连牛肉面都吃不上,曾不止一次靠寝室室友临时接济或啃菜夹饼度日。这位元春妹子每次见面,必定请客聚餐。有几次我和黑道君都是为了觅食穿城而过,元春则是大摆一桌,任由我们吃喝。喝啤酒向来是黑道君的弱项,那时我也喝不得几瓶,但元春君则是豪饮,酒桌上呼三喝四,杯盏交错,好不霸气!
元春的江湖脾性在朋友聚会时并无太多显示,但在胡侃闲聊时,那些从她口中看似不经意却让我们这些从未涉足江湖的人大开眼界。且不说小城啤酒广场凶杀案,也不说街头持械群殴,单是讲述背叛了帮派的马仔被活活沉入黄河,就足以让我们吃惊了。元春讲述江湖事,每件都是她身边人的亲历,因而现场感十足。每每此时,我和黑道总是连连摇头,叹道,这世道还真是乱!而元春则常对我俩投以鄙夷的目光。
元春君的豪放是出了名的。一次,她如厕出来,遇到班上一小痞子,小痞子嬉笑道,大姐,大门开了。元春低头一看,原来是拉链未拉上。众人哄笑,但元春则淡定地当场拉上拉链,甩了句“透透气而已”,然后扬长而去。
自中学毕业我和黑道抛下全班人跑去二中和元春照毕业照后,五年来几乎没有元春消息。前段时间从政道处问得她电话号码,次日拨过去,问之,此君已飘飘然至新疆。大凡女子百有八十希望生活安定,不漂泊,傍定家人安乐生活,元春君算是女子中另类,眼看也是二十有五,马上奔着三十去了,依旧在北疆风光中流连忘返,似乎这岁月已经在她眼中定格到二十出头,未来如何,她似乎不甚关心。
别过五年,眼前时现当年在小城外三人猜火车的场景。铁轨轰然炸响,我们躺在距铁轨三四米外的水泥地上,猜测到来的是哪类火车。列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她的白色裙摆随风飘荡。而纵横交错的铁轨从天的这边穿山过岭,在一座大山下消失不见。
*************************************************************************
我们的江湖
第二章 塞外悲歌· 给一个叫做adam和一个叫张七七的人。
能从大西北走出来,并且相逢相知的人并不多。我和adam,还有张七七,是在大学的时候碰见的。这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如果硬要找一个,那就是都认识我,并且关系还不错。我是先认识张七七的。大一时候第一次见面,焦黄色的爆炸发型,瘦小的个子,背一把巨大的民谣吉他,双手插袋,眼神安静。
我以为她会弹吉他,有一次叫她出来,在草坪上要求她弹奏一曲,不知是她是不是故意的,居然只是扫弦,说自己 是在学,但并不会谈。我只当是玩笑。那时其实并不熟悉,不知道她爱好小说,喜欢写东西,一段一段地写下来,存在电脑里。等到感觉成熟了,把用得着的小段连缀起来,做一篇短篇小说。
七七写东西有个习惯——每天只写一千字,有时候写得多了,就存起来,等次日拿出来,把第一天超过一千字的删掉重新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执着或是自虐的享受,但七七的文字確實是少有的尖銳。很多她寫的故事,看過之後總是要思考很久,關於愛的,關於黑暗的,關於孤獨的,甚至是關於兇殺的。她的文字中能找到日本小說關於生死終極問題的考慮,黑色筆調也能經常從她的字裡行間跳出來,讓一個看似溫暖的命題變得特殊,甚至是刺眼。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篇,是《收些陽光去暖嬰》。講述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孩和她母親的故事。父母吵架后小女孩趿拉著肥大的棉鞋,像個跟屁蟲一樣緊緊跟在母親後面;長大后回家,生病的母親在廚房點火做飯,顫巍巍的手怎麼也點不著火……這些場景時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逼著我回憶起張七七和她的種種事情。我曾問她,這篇是不是在寫她自己,她說不是,但我就是不相信。看過一期柴靜做的台灣老兵思念母親的故事,年逾古稀的老兵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配講人生。”我覺得,七七的生活中,一定經歷過很多事情,只是我們不知,她也裝作不曉。只在寫東西的時候,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人看著心酸。
我和七七吃過好幾次飯,有時候是她請我,也有時候是我請她。理由無非是我替她寫了無聊的唐宋詩詞的作業,或是她掰著指頭,數出某年某月我曾經欠過她一餐飯。
彼時我們都窮,吃飯只能去既能飽肚子,又有點葷腥的地方。天馬小區附近有一家韓國烤肉,成了我們常去的地方。我們的最高紀錄是一個月內去了三次,且每次都是兩人吃完五大盤肉。到畢業前的一年,我已經可以賺到吃喝玩樂的閒錢,也和一些莫名其妙的校外的朋友一起聚餐,吃了很多地方,換過很多菜系,但始終沒有當時的烤肉那樣香。
有一段时间,我特別厭煩七七。她是個執拗的人,每次有無聊的作業並且恰巧這作業是屬於古詩詞或是古文之類的,她必定來找我,然後就是催,一直催,無論你多忙,多累,答應了就必須得寫。有好幾次,我當著她的面發火了,但她依舊堅持,直到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是個古怪的人,對於陌生的人向來寬容,盡力幫忙,但對於親近的人,總是覺得他們應該理解我的苦楚,多多幫我分擔一點。對於七七,直到她遠走東瀛,我才發覺在一起的這三四年里,我始終虧欠她。我沒有給她過過生日,也從未送過禮物。甚至於表揚的話,也僅僅是對於她的小說。
知道七七要出國,是在她赴東瀛的前一年。開始不相信,但後來看她努力練習鳥語,終於是相信了。
臨走前,和七七去常去的那家燒烤店吃飯,不知道要說些什麽。這些年里遇見的人,許多只是“懷鄉”,只有她和另一個是真正的“去國”。我不知道,當北海道的冷風吹過京都,一片落葉都不見的東瀛街頭,一個人行走的七七是否會懷念中國北方的秋。我從未奢念畢業有有人能記起我,我只記得,有人說,跟老哥吃飯很幸福。
……………………………分割线……………………………………………………
我對adam是又愛又恨的。他是個性情中人,也是個單純的人。對兄弟們說的話,總是毫無猜疑;對兄弟們之間曾有過的不愉快,總是在割袍斷袖后獨自喝酒後悔。
我認識他是在認識七七很久之後。adam也練吉他,和七七一樣,愛而不精通。初到文院時就聽聞,有一個西北來的adam,只帶一本厚厚的硬殼子書和一張厚厚的掛毯來報到。我心生懷疑:此人莫非是穆斯林?遠赴他鄉的人,總想帶著沉重的行囊,總想把家裡熟悉的味道充滿行囊,但惟獨一些有信仰的人,只帶著自己的殿堂上路,在路上搭幫結夥,互唱讚歌。
但adam從不為誰唱讚歌。他的吉他總是擱在牆角,一年一年落滿了灰塵。偶爾酒後興起,他也抄起吉他,妝模作樣地掃幾個和旋,扯著還算是癡情的嗓子喉兩句李志的歌。adam的歌很好聽,嗓音也棒,唱起來沙啞有磁性,很得女孩子的歡心。但他唱歌必定要在酒酣之時,這樣以來,沒多少女子能親眼見到他的酒酣,自然也就沒幾個人能享受他的歌聲。此君還有一惡習,就是酒後唱歌,必定以一句國罵結尾,這似乎是他表示憂國憂民的一種形式。醉酒加上粗口,估計就沒有多少偽文青女子喜歡他了。偽文青的男男女女們總是坐在星巴克或是別的什麽咖啡廳臨街的窗口,憂愁地拿手撐著臉,一遍一遍搖著微信。比起他們的文藝,adam只能算是落魄。
adam是一个非偽文艺小青年,当然,现在应该称之为非偽文艺“老”青年了。他的生活总是会有一些只属于非偽文艺青年的举动:冒着严寒去乡下沽酒,在斗室中点檀香听西洋乐,酒后唱民俗歌,从清水路摇摇摆摆一直唱到校本部。adam 最文艺的,是花200块钱到王家湾淘了一套茶具,茶杯茶壶公道杯茶海什么的一应俱全。可惜他的寓所太小,每次我们几个借口去蹭茶,只能有一两个人窝在床 上。我们也曾想将他的阁楼晒台清理一番,僻出一点点地方专用来喝茶,但终因几个哥们太懒,adam比我们更懒而作罢。
我们这个小圈子,最旺盛的时候是在2010年到2011年之间。这段时间里,圈子里有写小说的小文青,也有喜欢音乐、美学的大拿,更有“珠圆玉润”、十分“厚实”的诗歌爱好者,甚至还有一两位女文青,當然,是寫小說且快意恩仇,能上得酒桌卻下不得廚房的。這些人各有愛好,也各有本事,但大抵都喜歡哲學。因為生活貧困,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自然就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找到一點歸屬感。我們或是聚集在老李家,燒菜喝酒,或是在adam的小閣樓焚香喝茶。adam是健談的,從詩歌到小說再到美學、文學,都能胡吹海侃幾句,無奈文人相輕,每當adam侃大山,口若懸河之時,老李和小李,還有經常作微笑狀(其實是酒喝多了靠微笑來穩住靈台)的文君就會跳將出來,和adam爭論起來。adam的聲音先是平淡,遇到爭論不過,必然提高音調,將著名的“但是,but”的口頭禪迅速拋出,然後故意把問題繞遠。等眾人爭論得差不多,酒肉將盡之時,各人已微酣,連adam自己也不清楚最初的爭論點在哪裡了。對於這些爭論,我唯一的記憶就是我一直懷疑adam“但是,but”的口頭禪是重複的,有語法錯誤,但想到結構主義他比我在行,他知道喬姆斯基的那一群基友,而我連奧托都不怎麼熟悉,我也就默默忍了。學業不精,就連酒桌上和別人爭論幾句都心懷忐忑,實在是囧之又囧。
我們的小圈子是以誰為中心聚起來的?我又是什麼時候和adam成為至交,我現在想不起來了,但把我們這個圈子聚集在一起的原因中,必定有喝酒這一項。adam好酒,也善於飲酒。酒量和我持平,但在師飛之下(adam你要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看到此處務必排列一下行程,來長沙比試比試。)和adam喝酒,記憶最深刻的,是在黃鶴小區的一次。那是他的臨時寓所,彼時正逢畢業,他的女友天夏在一雜誌社實習,而他則每日抽煙喝酒聽音樂,還偶發感慨寫點小破文換點柴米油鹽。我已經忘了那次是因何喝酒的,只記得酒席上我隨口說了句,來,兄弟們,喝起!別說喝不成,我們這喝一次少一次啦!說罷,我舉杯,和老李、李賽、adam一一碰杯,然後自顧自飲下。剛和老李聊了幾句,卻發現adam不做聲,回頭一看,此君已抱頭趴在桌上抽泣。大家一句“哭毛!喝!”他反而哭出聲來,感染得大家一起抱頭痛哭。那一夜極冷,回來的路上我和小賽都不言語。從09年初建圈子,到那時文君退出,圈子已經不完整,聚會也是愈來愈少,再加上畢業臨近,一切見面的景象都似乎預示著要各自飄零。
記得2011年十月份的一天,我在圖書館上自習,先後接到老李和小李(賽爺是也)的電話,被告知他們已經順利找到工作,同去貴州。晚上回來后,我直奔26棟,在樓前草坪上和他們痛快喝了一次。我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難過,他們找到下一個行走的驛站了,而我的未來卻依舊不明朗;他們離開長沙后,這個地方就只剩我一個了,再過一年,師飛也會走,那時候我們就真的是“鳥獸散了”。adam是最後一個找到工作的,因為英語四級的問題(英語中他最熟悉的就是but,因為經常要和“但是”連用來增強辯論的語氣),他前往春城,他女朋友天夏也隨之去了央視西南局。他女朋友走之前,我們相聚送別,他又大醉一次。一切的快意恩仇,都在酒精中泯滅,然後化成灰,被我們吞落肚中。
時至今日,我已記不得當年的恩仇,偶爾看日記時也只是恥笑自己當初的幼稚和不懂珍惜。關於我們的酒桌,我們酒杯里的江湖,記憶最深刻的還是adam因分別而痛哭的那一次。那是我記憶中自來湘后,我第一次看adam哭,也是大家走前我唯一一次情不自已。喝罷酒,adam拉著我不放手,我不知這是惜別還是他不遠離開兄弟們在一起快意恩仇的記憶。反正那次,adam醉了,哭了。此後很長時間,我都沒有再記住誰的眼淚。
前段時間接到adam電話,聲稱爲了去沙特,每日去洋人區酒吧練英語。我猜,練英語是假,估計和鬼佬拼酒蹭酒才是真。離開長沙,初去昆明的他也不知有沒有酒友,能在高興或不高興的時候陪他來一杯。他去酒吧,估計也是和我一樣,就是想在人群熱鬧的時候獨自喝一杯安靜的酒,犒勞一下自己,順便也想想分散各地的兄弟們。那些沒來的,我,老李,小李,師飛,文君,還有他的那些給他曾送煙送酒送茶葉的狐朋狗友們,他一定會默默撒上一杯吧?
從塞外走來,從河西走廊一路走來,adam走過許多地方,也看過許多風景。但願他在沙特清真寺里聆聽悠揚的古蘭經時,能想起我們共同的塞外,和在塞外之外的地方唱過的悲歌。
兄弟,幸食!
兄弟,來一個!
兄弟,走一個!
兄弟, 今天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