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温热 一纸苍凉
□ 饶淑荣
□ 2013年01月25日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由我编辑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是我的荣幸。而当初四部曲进入我的视野,却纯粹出于偶然。一年前的三联作者联谊会上,熟悉的一帮学者围在一起海阔天空,气氛异常热烈,民国史学者王奇生先生很激动地说到王鼎钧。众声喧哗,我当时没听清他的湖南腔,隔着好几个人,他大声把“鼎钧”二字组合词语说给我听,并说,你们出了《巨流河》,其实内战这一段,《关山夺路》写得更好,王先生用脚走过了那些路,他看得真切。
我听进了这句话。正想着怎么弄到样书,李昕总编辑打电话给我,没想到他也是一样的激动。他说,20年前就想做鼎公的书了,还曾经把台版《碎琉璃》、《情人眼》、《昨天的云》,人生三书,作文三书等收集齐了,可惜阴差阳错没能做成,旧书都打着包在资料室呢,你去找,我们要做,不仅仅做回忆录,鼎公的散文也是一流,干脆做一个作品系列。于是在那个下午,我把二十多个书箱一一打开,在尘埃漫漶中找到那发黄的书页,一边找,一边读,一头跌进炮火硝烟,生离死别的旧时光里,浑然不觉夕阳西下……
后来承台北尔雅出版社隐地先生惠赠,我读到了《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隐地先生在台湾出版王鼎钧先生的几乎全部著作,堪称知者,对于四部曲,他有最深的体会:“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借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而作为大陆出版人,最令我欣然的是它展现出民国底层的众生百态。关于抗战、内战,这些年开始跳脱纪事本末和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历史,《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南渡北归》、《巨流河》等等,都试图展现人的经验和心灵图景。但是,我们看到了蒋介石及民国政要,看到了胡适、傅斯年,甚至也看到了齐邦媛这样的大家闺秀经历的丧乱年代,唯独少见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王鼎钧先生作为流亡学生、国民党下层军官,他所描述的世界,恰恰是千万人共同生活的世界,他的体验,也就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一个在天地间无以自存的家庭,几枚在覆巢下滚动不停的卵。”
有意味的是,编辑过程中,出于职业习惯,我不假思索地向鼎公索要与叙述相关的照片,意在让阅读变得更感性,鼎公答曰,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我忘记了,那个年月,普通人几乎是没有影像的,大陆这些年层出不穷的老照片只是带给了我错觉。因此对他的文字,我们只有加倍珍惜。
自然,作为文章大家,鼎公并不会受视角的局限。他很清楚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与一般回忆录的琐细相比,无论是结构框架,还是情景细节,都有他精心的布局。试看他精心选择的细小的“沙”:
宛西见闻。“我这次深入河南农村,沿途没看见派出所,没看见邮政代办所,没看见卫生所,没看见小学,甚至没看见布告和标语,更没有经过规划的公共建设……政府几乎忘了农村!”
国共内战。“在拉锯的地区,一个村子有两个村长,一个村长应付国军,一个村长接待共军。一个小学有两套教材,国军来了用这一套,共军来了用那一套。一个乡公所办公室有两张照片,一张蒋先生,一张毛先生,国军来了挂这一张,共军来了挂那一张。有些乡镇拉锯拉得太快,拉得次数太频繁,乡长就做一个画框,正反两面两幅人像,一边毛先生,一边蒋先生,挂在办公室里,随时可以翻过来。”
中共战俘营。“所谓受训,除了跑步,就是唱歌。跑步容易唱歌难,终于有这么一天,早操以后,班长教唱,劈头就是"蒋介石,大流氓,无耻的汉奸卖国贼"。我张口结舌。”
如此这般的细节所对应的复杂人事,所揭示的大问题,所蕴含的深意,常常令人悠然心会。
鼎公自云,他写回忆录的初衷,是要为平生所见的情义立传。所以他冷静克制的笔下常常带着温暖的底色,这是离别的人牢不可破的家国情怀。可是战争带给人的惨痛记忆,永远无法消弭。在编辑这部书的时候,我看到柴静的一篇博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讲到去台的老兵高秉涵先生离开家乡去南京上流亡学校,临行前,九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小孩子看着鲜红晶亮的石榴籽,忍不住低头吃了一把,这一口的工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他妈再也看不到了。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相逢不易,再见为难,同样是当年一别,年近90的鼎公,这辈子再也未回大陆。正是:二十余年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几经犹疑,历经周折,这部不同寻常的回忆录终于在大陆出版,无论如何是一件幸事。这也应了杨奎松先生说的话:“其实,中国历史研究中许多看起来敏感的事情,多半是时间性的。”我也可以确然相信,今天我们的历史观还在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转变,或许路途艰辛,那么,能走多远走多远。
王鼎钧小传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出生。抗战爆发后,参加家乡抗日游击队,后投入李仙洲创办的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1949年辗转台湾后,考入台北张道藩创办的小说创作组。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多家报刊副刊主编。1979年赴美,后定居纽约至今。
其创作生涯逾半个多世纪,名列“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在台流传甚广。老来花17年时间,创作《回忆录四部曲》。
世人尊其“鼎公”,他自己说,“鼎公”是年轻时的绰号,不想年纪大了听来亦庄亦谐。
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 著/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
第一部 《昨天的云》
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见闻,个体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前景中。
第二部 《怒目少年》
记录1942年至1945年作为流亡学生辗转阜阳、宛西、陕西汉阴等地的逃难经历。
第三部 《关山夺路》
写国共内战期间各色生民遭遇;揭示国民党退败的种种因由。
第四部 《文学江湖》
记录、反省自己在台生活的三十年岁月(1949—1978)。
□ 2013年01月25日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 |
由我编辑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是我的荣幸。而当初四部曲进入我的视野,却纯粹出于偶然。一年前的三联作者联谊会上,熟悉的一帮学者围在一起海阔天空,气氛异常热烈,民国史学者王奇生先生很激动地说到王鼎钧。众声喧哗,我当时没听清他的湖南腔,隔着好几个人,他大声把“鼎钧”二字组合词语说给我听,并说,你们出了《巨流河》,其实内战这一段,《关山夺路》写得更好,王先生用脚走过了那些路,他看得真切。
我听进了这句话。正想着怎么弄到样书,李昕总编辑打电话给我,没想到他也是一样的激动。他说,20年前就想做鼎公的书了,还曾经把台版《碎琉璃》、《情人眼》、《昨天的云》,人生三书,作文三书等收集齐了,可惜阴差阳错没能做成,旧书都打着包在资料室呢,你去找,我们要做,不仅仅做回忆录,鼎公的散文也是一流,干脆做一个作品系列。于是在那个下午,我把二十多个书箱一一打开,在尘埃漫漶中找到那发黄的书页,一边找,一边读,一头跌进炮火硝烟,生离死别的旧时光里,浑然不觉夕阳西下……
后来承台北尔雅出版社隐地先生惠赠,我读到了《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隐地先生在台湾出版王鼎钧先生的几乎全部著作,堪称知者,对于四部曲,他有最深的体会:“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借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而作为大陆出版人,最令我欣然的是它展现出民国底层的众生百态。关于抗战、内战,这些年开始跳脱纪事本末和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历史,《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南渡北归》、《巨流河》等等,都试图展现人的经验和心灵图景。但是,我们看到了蒋介石及民国政要,看到了胡适、傅斯年,甚至也看到了齐邦媛这样的大家闺秀经历的丧乱年代,唯独少见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王鼎钧先生作为流亡学生、国民党下层军官,他所描述的世界,恰恰是千万人共同生活的世界,他的体验,也就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一个在天地间无以自存的家庭,几枚在覆巢下滚动不停的卵。”
有意味的是,编辑过程中,出于职业习惯,我不假思索地向鼎公索要与叙述相关的照片,意在让阅读变得更感性,鼎公答曰,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我忘记了,那个年月,普通人几乎是没有影像的,大陆这些年层出不穷的老照片只是带给了我错觉。因此对他的文字,我们只有加倍珍惜。
自然,作为文章大家,鼎公并不会受视角的局限。他很清楚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与一般回忆录的琐细相比,无论是结构框架,还是情景细节,都有他精心的布局。试看他精心选择的细小的“沙”:
宛西见闻。“我这次深入河南农村,沿途没看见派出所,没看见邮政代办所,没看见卫生所,没看见小学,甚至没看见布告和标语,更没有经过规划的公共建设……政府几乎忘了农村!”
国共内战。“在拉锯的地区,一个村子有两个村长,一个村长应付国军,一个村长接待共军。一个小学有两套教材,国军来了用这一套,共军来了用那一套。一个乡公所办公室有两张照片,一张蒋先生,一张毛先生,国军来了挂这一张,共军来了挂那一张。有些乡镇拉锯拉得太快,拉得次数太频繁,乡长就做一个画框,正反两面两幅人像,一边毛先生,一边蒋先生,挂在办公室里,随时可以翻过来。”
中共战俘营。“所谓受训,除了跑步,就是唱歌。跑步容易唱歌难,终于有这么一天,早操以后,班长教唱,劈头就是"蒋介石,大流氓,无耻的汉奸卖国贼"。我张口结舌。”
如此这般的细节所对应的复杂人事,所揭示的大问题,所蕴含的深意,常常令人悠然心会。
鼎公自云,他写回忆录的初衷,是要为平生所见的情义立传。所以他冷静克制的笔下常常带着温暖的底色,这是离别的人牢不可破的家国情怀。可是战争带给人的惨痛记忆,永远无法消弭。在编辑这部书的时候,我看到柴静的一篇博文《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讲到去台的老兵高秉涵先生离开家乡去南京上流亡学校,临行前,九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小孩子看着鲜红晶亮的石榴籽,忍不住低头吃了一把,这一口的工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他妈再也看不到了。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相逢不易,再见为难,同样是当年一别,年近90的鼎公,这辈子再也未回大陆。正是:二十余年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几经犹疑,历经周折,这部不同寻常的回忆录终于在大陆出版,无论如何是一件幸事。这也应了杨奎松先生说的话:“其实,中国历史研究中许多看起来敏感的事情,多半是时间性的。”我也可以确然相信,今天我们的历史观还在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转变,或许路途艰辛,那么,能走多远走多远。
王鼎钧小传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出生。抗战爆发后,参加家乡抗日游击队,后投入李仙洲创办的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1949年辗转台湾后,考入台北张道藩创办的小说创作组。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多家报刊副刊主编。1979年赴美,后定居纽约至今。
其创作生涯逾半个多世纪,名列“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在台流传甚广。老来花17年时间,创作《回忆录四部曲》。
世人尊其“鼎公”,他自己说,“鼎公”是年轻时的绰号,不想年纪大了听来亦庄亦谐。
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 著/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
第一部 《昨天的云》
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见闻,个体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前景中。
第二部 《怒目少年》
记录1942年至1945年作为流亡学生辗转阜阳、宛西、陕西汉阴等地的逃难经历。
第三部 《关山夺路》
写国共内战期间各色生民遭遇;揭示国民党退败的种种因由。
第四部 《文学江湖》
记录、反省自己在台生活的三十年岁月(1949—1978)。
-
好书数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29 0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