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2012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年度盘点
![]() |
SFW TRANSLATIONS 2012 |
2012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年度盘点
文/旧书
如你所见,所谓的“年度盘点”正式与“年度”二字脱了节,就像我未能履行承诺继续把刊评写下去一样。首先向诸位译文版同好抱个歉,2012年之于旧书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工作占据了生活大部分时间,能用来阅读的空隙太少,导致杂志的阅读进度一直跟不上。但磕磕绊绊的,总算将全年的译文版在次年的元月份补读完毕(除了术士系列第二部与《狼族》一文,原因后面会提到)。废话少说,趁热打铁,将盘点放出先。
长篇部门
首先来看看今年译文版的“坑品”得分。今年译文版仅仅只挖了一个新坑——刊登了丹尼尔·亚伯拉罕的《四季城邦》(即《漫长的代价》)四部曲的首部;填了三个系列的土——“御剑士”系列、“术士”系列以及“碟形世界”系列。按照去年我们制定的计算方法,2012年译文版的“坑品”得分为3分。这个数字与去年持平。
再来看看选文方面。相较于去年百花齐放的题材选择,今年的译文版的单一或许会令读者略感疲惫了。单月科幻方面,除了一月一篇《拆船工》YA主打以外,无论是《陶偶》中的分身侦探、《第二次接触》中的律师侦探、《墓城》里的再生侦探,无一脱不开“侦探”二字。七月刊的【幻镜】栏目讨论了《科幻类型的融合现象》,里面也谈到科幻与侦探/推理小说的融合趋势,而今年译文版的长篇选文,则恰巧能证明这一观点。
而奇幻长篇部分,还算得上均衡——依旧是史诗奇幻占主导地位、罗曼史奇幻与幽默奇幻辅佐。
1.《陶偶》
《陶偶》之于2012年,就好比《发条女孩》之于2011年、《副本》之于2010年。是整年的重头大戏。事实证明,大卫·布林的这本非系列、反乌托邦作品没有让我们失望。《陶偶》很“妙”,这个“妙”字主要由核心设定达成。这一核心设定达成了一下几点:1)架构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体系——可灵魂复制、制造分身的近未来世界。2)为侦探类型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语法规则。3)文本上使用奇特的“第一人称多线平行叙事”。本以为侦探的类型标签会贯穿故事始终,结尾回归某种真相大白的戏剧性反转。但大卫·布林毕竟不是一名情愿流俗于侦探戏路的作家,该回归科幻本源的地方必须老老实实回归。所以在副本的下篇中,近一半的笔墨都在描写灵魂集结进而超脱的图景,从而对灵魂与肉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旧书个人对于这种大篇幅的近意识流描写兴趣并不大,但是布林确实展现了一种类似PKD那种迷幻的、HIGH高了的文本组合。
从阅读快感上来,《陶偶》给予的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开章对陶偶社会的好奇与疑惑在阅读过程中渐渐被无数的哲学思考所占据,可能会让本期待是“爽文”的读者略有失望了。关于《陶偶》内里的思辨,大家不妨看看凤凰的这篇书评,对人物和线索的梳理相当深入,同时也表达了评论者对作者的钦佩之情。
说到头来,《陶偶》并不是一篇完成度很高的小说,它的世界设定是足以当做美剧脚本拍上它个五六七八季的。仅仅一部30来万字的小说,只展现了陶偶世界的一隅而已。可惜大卫·布林似乎并没有写续的意思,因为故事本身已经把核心命题拉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至于陶偶的其他生活功用和社会拓展,大概要在合书之后让意犹未尽的读者自己慢慢脑补了吧。
2.《墓城》
嫌《陶偶》不过瘾?嫌《陶偶》太叨逼叨?嫌《陶偶》架子太高端不着?那就用《墓城》来弥补遗憾吧。
《墓城》的作者迈克尔·邓普西是一位肄业演员兼前编剧,在好莱坞碰钉子之后找到了新的方向——写地摊小说。不得不说,作为处女作,《墓城》相当之惊艳。先看看这个酷到骨子里的设定:所谓墓城——即是三百万病毒携带者与白发金瞳的活死人共存的天罩锁闭的巨大隔离区纽约。关键词有:亡者复生、人工智能、病毒肆意、阴谋论、未来跨国公司极权体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杂烩一锅炖,是不是有点罗伯特·索耶的味道?你别想多了,比起硬科幻皈依者索耶来说,迈克尔·邓普西的科学素养可就差得太远了。文中用来解释亡者复生与其他科幻点子的假设,都是些老生常谈,不值一提。但《墓城》一文有趣就有趣在,迈克尔·邓普西不是科幻宅、却是个文化宅。从设定铺开来,我们可以看到猫王现世演出、纽约黑帮女老大惊喜客串,各路历史名人纷纷复活。可惜啊可惜,邓普西追求的是地摊式的快节奏行文,所以不要指望能看到《午夜巴黎》式的历史名人大PARTY。
《墓城》能排在第二位,靠的就是它“地摊”,地摊得好看,地摊得精彩。
3.《夏日阴影》
在读《夏日阴影》之前,对丹尼尔·亚伯拉罕的认知程度仅仅只停留在他与马丁、多佐伊斯三人合写的《影子兄弟》一文之上——那篇《影子兄弟》,明显是美国幻想作家圈子里的白烂杯接力,居然没有四五六七八个人接下去写真是奇了怪了……
那么,被誉为马丁接班人的亚伯拉罕,究竟有几把刷子呢?
《夏日阴影》读毕,可以说给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原来是有种像是奇幻小说的虐恋小说存在的啊。《夏日阴影》中的奇幻部分其实完全可以抛开,所谓独一无二的“安达特”与诗人之间的关系用另外一种人世纠葛来替代也未必不可。这篇《夏日阴影》,值得叫好的并不是奇幻本源的东西,而是接近满分的人物塑造——每一个角色都对另一个角色/好几个角色爱得太深,乃至因爱生恨——我们就当今年的译文版乱入了一期罗曼史小说,放宽心态来读吧,指不定其中的NTR剧情会让你有意外惊喜。
想继续看冬、秋、春三季故事的,不用指望译文版会继续上了,万语文化已经准备给《四季城邦》系列铺开宣传,今年之内我们就会看到单行本上市。
4.《拆船工》
不得不说,巴奇加卢皮转战YA以后疲软了很多。以前《六号泵》和《发条女孩》中一些大胆又重口的构思被热血少年和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占据掉了。虽然故事略微无趣,但能亲眼所见的是,巴奇在写作功底上的飞速张进,第二本长篇小说明显比处女作要“好读”得多——直接体现在对画面的鲜活描写上。
无论是作为YA还是作为科幻,巴奇这次都做得不够好。《拆船工》顶多算个仅供粉丝阅读的习作。当然,作为巴奇粉一枚,下一部YA会继续期待。只是就像同样身为盖曼粉的我一样,YA虽好,可不能泛滥哦。(会腻歪的。)再来一次《美国众神》/《发条女孩》吧!
5.《第二次接触》
雷斯克尼是个老熟人,但是这次的长篇,并不算太好。基本上像是观看一部SyFy的电视电影——还是那种拿着可怜的小投资请三线演员做四流特效只能在非黄金时段勉强播出的那种电视电影。厌世律师搭配黑客萝莉,对太空舰上的舰长谋杀舰员案展开调查,不料惹来杀生之祸,其中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兜兜转转之后,丢给观众一个没有丝毫惊喜的结局。
但雷斯克尼毕竟也是科幻界的老戏骨,即使写了一个大俗套故事,也会给读者留下一些充满思维火花的段落章节——所以最后发现,这篇故事真正好玩的地方在于,成书于1995年,那个只有调制解调器的年代里展开的黑客攻防战。其中信息的交互与追踪方式,一定会让你感到格外新鲜。
6.《剑空》
作为御剑士系列的收官之作,《剑空》读起来相当流畅有劲。这个坑能在译文版上读完,读者我已经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是读完后纵观整个系列三本书,只有一个字能形容旧书我的心情——累。御剑士的故事第一部《镀金锁链》当初读起来充满了趣味性,尤其是御剑士与护主的契约羁绊。可惜到了二三部、故事重心逐渐转向皇室的秘辛与王朝的更迭,而且为了最终的惊天大逆转,作者用了太多相似的笔墨大做铺垫,导致这个阅读行程相当漫长、太需要力气。更可况、译文版在篇后附赠的【幻镜】栏目给了读者太多暗示,导致所谓的逆转早早猜出了个七八分,最终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心甘情愿被骗”的滋味。只想快快读完,合书了事罢了。
x.《怒火之翼》
之所以用x来作为排序是因为——这篇旧书我完全没有开读。因之前得到的小道消息说,术士系列二三部将会连续上刊,为了攒够故事读个痛快,《怒火之翼》只有暂时忍心搁置了。现在我们知道,第三部《列王遗产》将会刊在2013年的2月、4月刊上。倒时候再详细聊聊C.S.弗里德曼。
-∞.《狼种》
没错,你看到的是负无穷大符号。尽管今年译文版总共才上了八个长篇,我还是要给这篇打上一个负无穷大的排序。在经历了2011年《狼人十字架》的洗礼之后,我发誓不会再读这个作家过去、现在、未来写的任何东西。所以,负无穷大。
中短篇部门
还是因为时间有限,今年的中短篇盘点就不把文刊的世界科幻部分包括在内了,即使世界科幻栏目刊了不少好文值得一读,尤其是雷·布拉德伯里与刘宇昆的文章。但是相信大家能在其他地方读到这些精品的推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单说译文版。
今年的译文版出了一科幻、一奇幻两个中短篇集子。九月的科幻集子可以说是名家荟萃,但即使是名家、仍有水货掺杂,并非都是精品。十二月的奇幻集子方面,虽然是碟形世界领头,但通读下来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相当可惜的是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出日本科幻专辑,而仅仅刊登的两个日本奇幻短篇都非常平庸。
今年的中短篇部分的选文,平平淡淡,精品寥寥。
1.特德·科斯马斯卡《血蚂蜂》
原谅我连续两年把TOP1给了同一个作者。并非我个人偏心,而是这篇《血蚂蜂》实在太出类拔萃。与烧脑之作《观察者》不同,《血蚂蜂》是一篇有点贴近主流小说的、带着寓言气质的作品。科幻部分是拿未知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向人类的劣根性做映射。其中对血蚂蜂习性与其进化机制的猜测那段非常精彩,让旧书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相信很多人会想起马丁的那篇《沙王》,《血蚂蜂》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更甚。
但这篇文章中真正打动我的,却是主角在动物园工作的经历——即使穷困潦倒甚至丢了老婆,却仍然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故事小人物的生活转变与血蚂蜂的繁殖变化同步进行,而且在某些节点上形成了奇妙的交叉……文中主角在动物园的经历是作者特德自己的亲身经历,难怪能把小人物的艰辛写得如此真实。(特德当上作家的经历十分励志。)
相比起来,在同一期中、同样是说小人物经历的巴奇加卢皮的两个短篇《黄卡人》与《卡路里人》,在《血蚂蜂》面前就相形见拙了。作为《发条女孩》的番外来读,仅此而已吧。
想必大家都已经被2013年的第一期译文版的封面恶心过了,其刊登的特德的长篇《基因角斗》是一篇充满地摊气息的科幻。特德的那本与《弗洛勒斯的先知》在同一世界架构下的新长篇《Prophet of Bones》据说也已经被卖下来了,译文版或将不日刊出。
2.特里·普拉切特《艾瑞克》
没有哪年的译文版是少得了碟子的,可是今年的碟子……似乎太短了一点?一名拥有恶魔召唤之家族血统的书呆子正太误打误撞召唤出死里逃生冒充恶魔的灵思风,当然,碟形世界的运行机制又卡在了某种巧合上,两人展开了一场可追溯至宇宙洪荒的三个愿望——征服最强的国王、拥有最美的女人、永生不死——的不着调冒险。特色人物少不了——走过场的死神、智商超不过鞋子码数的呆瓜撒旦、被老爷子半路写不见了的长舌鹦鹉。
一如既往,只嫌太短。
3.彼得·沃茨《怪形》
《怪形》电影的三个版本中,当属约翰·卡朋特的版本最为经典,其无论是在恐怖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特效手艺方面、在叙事母体范围内,都称得上经典。作为诸多翻拍电影的文本呈现,即使我们已经通晓故事始末,这篇《怪形》也有其独到之处的——从怪形的视角来看地球与人类,这种可以分享怪形思维方式的阅读非常奇特。
4.拉维·泰德哈尔《香格里拉往事》
这篇故事完全是个惊喜。只读开头的叙事诗,绝对想不到这是一则讽刺小说。故事里充满了群魔乱舞的怪物与平面得不能再平面的人物,而略带戏谑的语言风格和结尾的意外反转很难不让我想到小库尔特·冯古内特的《太空大操》。那种名为“香格里拉”的病毒,影射得可不止一点两点。着实妙不可言。
5.波尔·安德森《称我乔》
与《怪形》一样,与其影视载体不同在于故事的视角与延展性。故事中的拟形木星人与《阿凡达》中的纳美人不同,在操纵者人类的长期大脑驻波之外拥有了自主的思维。这一点在卡梅隆的改编中,为了更好地说其他的故事而规避掉了。这个短篇之于年代来说,尤其伟大。
6.塔那那利弗·迪乌《零号病人日记》
每年都会有数篇以情动人的短篇被交口称赞。今年的最佳大概就是这篇《零号病人日记》了。故事非常老套,没有任何逆转包袱。只是一个原本是全世界希望的小男孩被整个世界渐渐抛弃、遗忘的故事。令人心碎。
7.南希·克雷斯《第一幕》
很明显,南希阿姨又带着长篇的残章来上刊了。这篇《第一幕》指的是基因改造世界开端的“第一幕”,内容很庞杂,表达的观点也同样很庞杂。南希阿姨故事中的线索交互、首尾呼应都是一绝。但节奏不当的老毛病还是改不掉。
8.凯济·约翰逊《雾上架桥的人》
凯济·约翰逊新出炉的这篇获奖作品,很含糊。作为故事核心的“雾河”交代得含糊不清、最终的人物性格升华同样含糊不清。这则故事读下来,总有种不明觉厉的味道,想回过头去再仔细推敲一会。但大家都知道,这种不明,只是向主流小说学来的手法之一罢了。
9.乔治·马丁《杀人前请三思》
马丁叔今年的出镜率绝对不低。可是要从上刊的这几篇里挑篇出彩的,还真不容易。对比多年前做过的马丁专辑里的那些佳作来说,这几篇就太平庸了。《肉院情人》纯属玩票之作,马丁自己写完之后都嫌弃不已;《战区周末假》作为一篇小品文,完成度尚可,但这种故事是个菜鸟也能写出来,有什么好称赞的呢?《狼皮交易》倒像是某部扼杀在襁褓中的美剧试播集一样,经典好莱坞元素一个不少,可惜拼凑出来的故事乏善可陈。选择这篇《杀人前请三思》的原因在于,马丁叔好歹用宗教来包装了一下俗套的殖民故事,外星文明的深藏不露和人类的宗教异化挺耐人寻味。
10.特里·比松《最初的火》
这大概是今年所有中短篇里最“无理取闹”的一篇了……焰火年代测定这个概念很酷,通过小小的火苗感受到一百万年的时间跨度之伟大这点也很震撼。只是你恐怕想不到结局是一个
巨大的WTF。
栏目部门
今年的栏目安排很混乱。不是这期漏了【幻想淘宝】,就是那期【幻镜】干脆不做了。果子哥的【英雄末路】依旧能让人乐上一小会儿,完结了大概也是要给散个花。【幻想淘宝】越来越像以前昙花一现的【盗链】,区别只是在【幻想淘宝】是把国外读者或者评论家的声音转播进来,这样挺不错,只是希望我们读者自己的声音能更多一些。【幻镜】栏目明显比2011年水了很多,除了三月的《灵魂复制》大讨论以外,其余的皆是炒冷饭、意义不大。
屈畅离开杂志社以后,估计【幻镜】不会继续了,或许会有新的栏目来替换上去。但从2013年第一期杂志来看,除了小说还是小说,光溜溜的,未免太不像杂志了。
盘点至此为止吧。2012年的译文版,整体水平比起2011年稍有下滑,精品不多,水货不少。浪里淘沙不算辛苦,死忠我会继续的。谢谢编辑们!希望来年能持续好坑品、选文擦亮眼,给读者带来更多值得与欢乐。
PS,
旧书我也是临阵磨枪,资料一个没查,也没有完整的每期杂志在手边。囫囵写个阅读总结,冠冕堂皇地命名为年度盘点,给各位科幻奇幻同好来个推荐。个人排行,不代表官方也不代表群众。颇多辞不达意、认知错误之处还各位望指点。欢迎讨论。